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動員史(1949-1978)/國傢國民經濟員理論建設“十二五”規劃課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動員史(1949-1978)/國傢國民經濟員理論建設“十二五”規劃課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動員史》編寫組 編
圖書標籤:
  • 國民經濟動員
  • 計劃經濟
  • 中國經濟史
  • 經濟史
  • 曆史
  • 1949-1978
  • 經濟發展
  • 國傢經濟員理論
  • 十二五規劃
  • 經濟體製改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軍事科學齣版社
ISBN:97878023774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225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國民經濟員理論建設“十二五”規劃課題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7
字數:5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民經濟動員,是國傢為應對戰爭或其他軍事危機,運用國民經濟資源以保持和增強國傢防衛能力的活動,涉及工業、農業、商業、貿易、財政、金融、交通、運輸、郵政、通信、醫療和物資儲備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國民經濟動員是國防動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傢安全的戰略舉措,擁有現代化的國民經濟動員能力,對於和平時期實現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增加國傢的戰略威懾能力,危機時期迅速提高國傢遏止和消除戰爭或其他軍事危機的能力,建立戰時經濟秩序,滿足武裝力量作戰、維護社會穩定和消除戰爭災害對國民經濟的需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的近30年(1949年至1978年)中,黨和國傢為維護國傢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著眼打贏現代化大規模全麵戰爭,在不斷加強國傢武裝力量建設和戰備的同時,始終不渝地高度重視和加強國民經濟動員的現代化建設,並在國傢遇到戰爭和軍事威脅時,適時地啓動國民經濟動員程序,使國民經濟釋放齣巨大的國防能量,從而一次又一次地打贏瞭戰爭,贏得瞭和平,贏得瞭發展。國民經濟動員也因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波瀾壯闊發展史的重要篇章。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戰爭動員時期
第一節 支援戰略追擊作戰
一、把戰爭需要放在財政支齣首位
(一)對軍費開支實行統一管理
(二)財政收入的50%用於戰爭
(三)發行“人民勝利摺實公債”
(四)這是勝利的負擔
二、轉嚮政府主導的軍工動員
(一)政府軍工管理體製的建立
(二)繳獲和生産並舉的裝備保障
三、迅速統一的交通運輸動員
(一)鐵路交通運輸動員
(二)公路交通運輸動員
(三)水上交通運輸動員
四、統分結閤籌措軍需給養
(一)老解放區動員支前
(二)新解放區徵糧藉糧
五、“解放颱灣”動員準備
(一)動員需求的變化
(二)民用船舶的徵用和改裝
(三)華東支前公路建設
第二節 抗美援朝戰爭動員
一、戰前階段的動員
(一)初建局部動員組織體製
(二)戰前動員保障的目標任務
(三)戰前的交通運輸動員
(四)武器裝備的緊急生産
(五)軍需物資的籌措供應
(六)首批醫療衛生力量動員
二、運動戰階段的動員
(一)動員組織指揮體製的完善
(二)動員麵臨的新情況和新任務
(三)財政中心轉嚮抗美援朝
(四)軍工企業轉入戰時生産
(五)沿海企業和物資的疏散
(六)物資動員規模的擴大
(七)醫療衛生力量的緊急派遣
(八)艱難開展的交通運輸動員
(九)支援空軍搶修機場
(十)凍結、沒收美國在華資産
三、陣地戰階段的動員
(一)動員需求齣現高峰
(二)年度軍費最高48.5%
(三)軍工動員的作用日益提高
(四)物資保障形勢日趨好轉
(五)醫療衛生動員成效明顯
(六)交通運輸動員發揮樞紐作用
(七)打破西方國傢的經濟封鎖
……
第二章 動員現代化奠基時期
第三章 貫徹“積極防禦,北頂南放”軍事戰略方針時期
第四章 立足“早打、大打”的大規模戰備動員時期
後記

精彩書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動員史(1949-1978)/國傢國民經濟員理論建設“十二五”規劃課題》:
  按著政務院的上述決定,凍結美國在華資産和沒收接受美國津貼機構的行動同時展開。1951年1月底,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南昌、長沙、杭州、福州、重慶、昆明、青島等大中城市的人民政府和軍管會,分彆對在各市的美國德士古、美孚石油公司,以及其他電力、電話、影業、銀行等公司企業實行瞭管製。1月20日,衛生部正式沒收接受美國津貼的私立協和醫學院。衛生部副部長賀誠在接收大會上宣布,依照政務院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決定,正式接收協和醫學院,全體職工一律原職原薪留用,教學製度也予以維持。2月12日,國傢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燕京大學全體師生大會上,宣布將燕京大學收歸國有,任命陸誌韋為燕京大學校長。陸誌韋校長當場宣布,從今以後,不論在名義上、實際上、經費來源上和教學方法上,燕京大學都完全是並且永久是中國人民的大學瞭。2月12日至16日,國傢衛生部在北京組織召開華北區處理接受美國津貼醫院會議。華北區10所接受美國津貼的醫院及12所接受其他國傢津貼的醫院院長、董事、工會代錶,華北五省二市及華東、中南、西南衛生行政機關負責人和華北事務部代錶等70餘人齣席會議。會議擬定瞭接受美國津貼的醫院的三種處理方式,即由政府接辦、人民自辦和與政府閤辦。會議通過瞭《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醫療機構實施辦法草案》和與會代錶的《聯閤宣言》。到4月份,教育部、衛生部、文化教育委員會,先後將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和北京協和醫院、同仁醫院、婦嬰醫院以及天津婦嬰醫院等所有接受美國津貼的學校和醫院接管,改由政府接辦或與政府閤辦。4月20日,華東軍區後勤部組織人員開始徵用美孚石油公司在華東地區的儲油設備和油料,對儲油設備及車輛、船隻等運輸工具進行瞭檢查驗收,清理瞭房屋、堆棧及一切附屬財産。並組織乾部分赴華東各省市,對美孚、亞細亞兩公司在華東地區的一切財産進行瞭清查。根據需要有重點地接收瞭這兩傢公司在上海、南京、浦口、蘇州、蕪湖、廈門、寜波、福州、徐州等地的油庫設備。7月中旬,在上海市的美孚、德士古、美中三傢美國石油公司,除辦公處以外的全部財産和油料,均全部被沒收。從美孚和亞細亞等公司接收的大批油料和物資器材,有力地保障瞭浙閩沿海島嶼作戰和支援抗美援朝作戰的需要,並為建立我軍自己的油料供應體係,提供瞭物資基礎。
  三、陣地戰階段的動員
  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戰役勝利結束。雙方戰綫基本穩定在“三八綫”西起漢江口、東至高城附近250公裏一綫上,形成戰略相持局麵。此後,抗美援朝戰爭轉入打打談談的陣地戰階段。在持續2年零1個月的時間裏,雙方兵力不斷增加,物資消耗巨大,為此都進行瞭大規模的經濟動員。在政務院和中央軍委的統一領導下,國民經濟係統剋服種種睏難,一麵努力發展經濟,增加經濟實力,一麵總結現代戰爭經濟動員的特點規律,努力調整改進支前動員的方式和方法,在財政、物資、交通運輸、武器裝備和醫療衛生等方麵,進行瞭卓有成效的動員,為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作齣瞭貢獻。
  (一)動員需求齣現高峰
  陣地戰階段.隨著誌願軍總兵力的不斷增加和戰爭持續時間的延長,作戰對動員的需求齣現瞭高峰。
  1951年4月20日,東北軍區後勤部在製訂抗美援朝戰爭後勤人力物資計劃時指齣,計劃的基本依據是誌願軍的總兵力和戰爭可能持續的時間。此時,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總兵力為94萬人。東北軍區後勤部後勤保障計劃的齣發點是,4月至6月按100萬人實施保障,7月至12月按130萬人進行保障。後來的情況錶明,東北軍區後勤部的計劃依據是正確的。當年7月,東北軍區後勤部掌握的誌願軍實力為102.6966萬人。其中,僅從西南及其他各區先後補充誌願軍的新兵,就有6個補充師、21個補充團,總計18萬人。
  ……
《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工業化之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探索與實踐(1949-1978)》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考察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1949-1978)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裏,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如何篳路藍縷,艱辛探索,為建立和發展新中國的國民經濟而付齣的巨大努力。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細緻地梳理瞭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逐步邁嚮初步工業化的麯摺曆程。作者緊密圍繞“經濟建設”這一核心主題,係統闡述瞭在此期間中國國民經濟動員的戰略思想、政策實踐、組織體係以及取得的成就與麵臨的挑戰。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力圖揭示隱藏在經濟發展背後的深刻邏輯和時代特徵。它將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曆程置於特定的國內外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分析瞭當時中國麵臨的嚴峻形勢,包括帝國主義的封鎖、國內經濟的凋敝以及如何在一個基礎薄弱的條件下,集中全國力量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戰略選擇。 第一部分:奠基與初步發展(1949-1957) 本書首先聚焦於新中國成立伊始,如何迅速穩定國民經濟,進行土地改革,恢復生産,為後續大規模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這一時期,國傢采取瞭一係列措施,包括沒收官僚資本,發展國營經濟,實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作者將詳細分析這一體製的形成過程及其在當時條件下動員國傢經濟資源、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獨特優勢。 特彆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期間,中國學習蘇聯模式,大規模引進技術和設備,確立瞭以重工業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一時期國傢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的重大舉措,分析其對中國經濟布局和産業結構的初步塑造作用。同時,也會關注這一時期在勞動力動員、物資調配、財政金融等方麵所進行的係統性經濟組織和管理。 第二部分:探索與麯摺前進(1958-1965) 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建設的道路齣現瞭探索性的變化。本書將重點剖析“大躍進”運動的興起及其對國民經濟造成的嚴重衝擊。作者將從經濟動員的角度,分析當時“人海戰術”式的動員模式,以及其背後存在的脫離實際、急於求成的思想誤區。這部分內容將審慎客觀地評估“大躍進”帶來的經濟失調、資源浪費以及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同時也會審視在這一時期國傢為應對睏難而進行的反思和調整,例如對國民經濟計劃的重新審視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提齣。 在麯摺中,國傢也積纍瞭寶貴的經驗教訓。本書將探討如何在睏難條件下,依然努力恢復和發展生産,如何通過加強農業基礎,發展地方工業,以及在科技領域尋求突破。這一時期,雖然遭遇挫摺,但為後續的經濟發展奠定瞭一定的基礎,也為中國經濟體製的改革留下瞭深刻的思考。 第三部分:鞏固與體係的建立(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復雜而深刻的。本書將聚焦於這一時期國民經濟動員的特殊性。在政治運動的衝擊下,經濟活動如何維係,國傢如何通過指令性計劃維持基本的生産和社會運轉,以及在特殊時期仍然能夠取得的一些成就,如“兩彈一星”的研製,將是本書重點關注的內容。 作者將分析在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中,經濟部門如何被組織和調動,以及資源配置的邏輯。同時,也會客觀呈現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所麵臨的巨大阻力,如生産的停滯、技術的落後以及管理上的混亂。然而,即便在動蕩之中,中國國民經濟的基本框架仍在延續,國傢依然在努力維持一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係。本書將考察這一時期國傢在國防工業、基礎工業以及一些重點工程建設上的投入,分析其長遠影響。 第四部分:改革的前奏與經濟思想的演進(1977-1978)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觸及1977年至1978年這一過渡時期。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經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擺脫睏境,實現現代化,成為黨和國傢麵臨的緊迫課題。作者將分析這一時期,中央開始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道路,為即將到來的改革開放醞釀思想和政策。 盡管時間跨度僅兩年,但這一時期經濟思想的萌發和初步的探索,為後來的巨大變革奠定瞭基礎。本書將考察在“兩個凡是”的束縛下,如何開始齣現對經濟規律的重新認識,以及一些經濟理論和實踐的初步嘗試。這部分內容將為理解中國經濟從高度集中的計劃體製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邏輯起點提供清晰的脈絡。 核心議題與研究視角: 本書並非孤立地研究經濟成就或失敗,而是將國民經濟動員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和國際背景下進行考察。 戰略選擇與政策製定: 深入分析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基於國情和國際環境所做齣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的理論依據和實際考量。 組織與管理體係: 考察中國共産黨如何構建和運作龐大的經濟組織和管理體係,包括計劃部門、經濟委員會、國有企業以及基層單位在經濟動員中的作用。 資源動員與配置: 詳細分析國傢如何通過財政、金融、人力資源、物資調配等多種手段,將全國的經濟資源有效地動員起來,集中用於重點建設。 科技與人纔: 審視科技發展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以及人纔的培養和引進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成就與代價: 客觀評價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例如建立起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體係,以及在國防科技領域的突破。同時,也審慎地反思在發展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包括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資源的過度消耗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局限性。 曆史經驗與教訓: 總結這一時期中國國民經濟動員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為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性,以及為未來經濟建設提供寶貴的曆史藉鑒。 《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工業化之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探索與實踐(1949-1978)》緻力於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客觀的視角,去理解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復雜曆程,認識中國人民在建設自己國傢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以及這一時期所奠定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本書將成為研究中國現代化進程,特彆是新中國經濟史的讀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單看書名,我就能聯想到許多可能涉及的內容,比如,它很可能深入探討瞭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傢如何通過指令性計劃、統購統銷等手段,將全國的經濟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投入到國傢優先發展的重點項目上。1949年之後,特彆是“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如何在中國經濟動員的大背景下得以實施的?“大躍進”時期,那種全民動員、大煉鋼鐵的狂熱背後,其經濟邏輯和實際效果又是怎樣的?“三綫建設”,這種齣於國防考慮的戰略性大規模經濟動員,對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格局産生瞭怎樣的長遠影響?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這些大規模的經濟動員過程中,普通民眾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他們的生活發生瞭哪些變化,以及他們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剖析這些復雜問題的可能性。

評分

我是一名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模式有著濃厚興趣的研究者,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立刻意識到它可能包含瞭極其寶貴的研究資料和分析視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動員史(1949-1978)”,這段曆史時期正是中國經濟從無到有,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體係的關鍵階段。我預感這本書將不僅僅是史實的堆砌,更可能包含對國傢經濟動員機製、政策演變、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後果的深刻分析。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時期動員策略的差異,它們各自的優勢與局限性?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如冷戰時期的國際封鎖,以及國內的政治運動時,經濟動員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特彆希望能從書中找到關於國傢如何有效調配稀缺資源,實現工業化目標,並最終為後來的經濟改革和開放奠定基礎的詳細論述。同時,“國傢國民經濟員理論建設‘十二五’規劃課題”的定位,暗示瞭本書的研究成果可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能夠為當前中國經濟麵臨的挑戰提供曆史鏡鑒。

評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國傢國民經濟員理論建設‘十二五’規劃課題”則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前瞻性。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政策的讀者,我深知“五年規劃”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而“十二五”規劃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將這段曆史研究置於“國傢國民經濟員理論建設”的框架下,預示著作者不僅僅是在梳理和呈現曆史事實,更是在挖掘和總結曆史經驗,為當下和未來的國傢經濟動員理論提供藉鑒和啓示。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把曆史的“動員”經驗與現代的“理論建設”相結閤,是通過案例分析,還是通過理論推演?在我看來,一個國傢的經濟動員能力,是其國傢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麵對重大挑戰,如戰爭、自然災害、或是全球性經濟危機時,這種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因此,深入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的經濟動員曆史,對於理解中國應對挑戰的策略,以及構建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經濟體係,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從一個更宏觀、更具理論高度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曆史。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動員史(1949-1978)”,僅僅這幾個字就勾勒齣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是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經濟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當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書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將其收入囊中。首先,這個時間跨度——1949到1978年——正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關鍵時期,從百廢待興到初步建立獨立的工業體係,再到經曆一係列復雜的政治經濟變革,這個階段的國民經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動員起來,應對內外部挑戰,是我一直非常好奇和想要深入瞭解的。書名中“國民經濟動員”這個詞,更是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數據堆砌,而是要揭示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國傢是如何集中力量、調動資源,以實現其經濟發展目標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復雜的決策過程、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以及由此産生的深遠影響。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呈現齣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中國經濟動員曆程,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民是如何艱苦奮鬥,為國傢建設貢獻力量的。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及時雨。我一直想尋找一本能夠清晰、係統地解讀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曆程的書籍。特彆是“1949-1978”這段時期,貫穿瞭新中國的奠基、發展以及經曆一係列重大轉摺的曆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傢層麵的經濟動員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起到瞭多大的作用,其具體的操作方式是什麼樣的,這些都是我渴望瞭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闡述,在那個資源相對匱乏、技術相對落後的年代,中國是如何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動員,來實現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體係的初步建立,甚至是在國傢麵臨外部壓力的關鍵時刻,能夠迅速調整經濟結構,集中優勢力量應對危機。這種“動員”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産組織,更可能涉及到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甚至是思想觀念的轉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具體的曆史事件,分析其背後的決策邏輯和執行機製,為我呈現一個生動且富有啓發的經濟史敘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