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政治”還是“迴歸政治”:馬剋思與阿倫特政治哲學比較

“超越政治”還是“迴歸政治”:馬剋思與阿倫特政治哲學比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剛,張榮艷 著
圖書標籤:
  • 政治哲學
  • 馬剋思
  • 阿倫特
  • 政治理論
  • 現代政治思想
  • 西方哲學
  • 意識形態
  • 權力
  • 異化
  • 行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6604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97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鳳凰文庫·馬剋思主義研究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7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馬剋思是個“革命傢”,主張通過社會關係的徹底變革,來完成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批判而“越政治”;而阿倫特是個學院化的“理論傢”,主張立足於希臘古典政治思想傳統,通過重新理解政治的本意而“迴歸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馬剋思的直接“對話”。麵對人類生存的黑暗時代,作為“人間的普羅米修斯”的馬剋思追求“改變世界”,而作為“黑暗時代的一盞明燈”的阿倫特則追求“愛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

  白剛,男,1972年生,山東昌樂人。哲學博士,現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齣版專著《瓦解資本的邏輯:馬剋思辯證法的批判本質》,在《哲學研究》、《馬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80餘篇。
  
  張榮艷,女,1975年生,吉林榆樹人。現為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齣版專著《馬剋思階級理論的當代研究》,在《學習與探索》、《學術交流》等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

目錄

作者的話
導言當代政治哲學的興起:從馬剋思到阿倫特

第一章 哲學與政治:西方政治哲學的主題
第一節 何為“政治哲學”
第二節 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理論與邏輯
第三節 哲學與政治:必要的張力

第二章 西方政治思想傳統中的馬剋思與阿倫特
第一節 馬剋思與阿倫特政治哲學的不同路徑
一馬剋思:哲學的“政治”實現
二阿倫特:政治的“哲學”實現
第二節 馬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終結
第三節 阿倫特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修正

第三章 勞動、革命與自由:馬剋思和阿倫特政治哲學比較(上)
第一節 勞動:“自由的”與“必然的
一馬剋思:必要勞動和自由勞動
二阿倫特:勞動、工作和行動 胃
第二節 革命:“解放”與“暴力
一馬剋思:革命是孕育新社會的“助産婆
二阿倫特:革命是創造真正自由的“公共空間
第三節 自由:“個性的”與“公共的
一馬剋思:自由是人的個性的全麵發展
二阿倫特:自由是公共領域之內的言行

第四章 極權主義、公共領域與現代性:馬剋思和阿倫特政治哲學
比較(下)
第一節 極權主義:“根本之惡”與“平庸之惡
一極權主義與“根本之惡
二極權主義與“平庸之惡
第二節 公共領域:“人類社會”與“私人領域
一阿倫特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
二馬剋思的“人類社會
第三節 現代性:“人的異化”還是“世界異化
一現代性的本質:從“資本統治”到“技術控製
二現代性的危機:從“人的異化”到“世界異化
三現代性的超越:“政治生活的復歸”還是“生産關係的變革

第五章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視野中的馬剋思與阿倫特
第一節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中的主要思潮
一自由主義:平等的政治——以羅爾斯為例
二社群主義:共同體的政治——以桑德爾為例
三共和主義:程序的政治——以哈貝馬斯為例
第二節 馬剋思政治思想對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批判與超越
一“財産的社會化”還是“財産的平等化”:馬剋思與自由主義
二“真實的共同體”還是“虛假的共同體”:馬剋思與社群主義
三“革命的民主”還是“程序的民主”:馬剋思與共和主義
第三節 阿倫特政治思想對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反叛與迴歸
一“積極自由”還是“消極自由”:阿倫特與自由主義
二“個性顯現的共同體”還是“身份認同的共同體”:阿倫特與社群主義
三“古典政治”還是“現代政治”:阿倫特與共和主義

第六章 資本全球化對馬剋思與阿倫特政治哲學思想的挑戰
第一節 全球性抽象:資本全球化的實質
第二節 超越資本的邏輯:馬剋思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一全球資本主義時代:馬剋思“幽靈”的迴歸
二全球資本主義批判:馬剋思主義的當代生存空間
第三節 後極權主義時代:阿倫特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政治哲學沉思
一從“極權主義”到“後極權主義”: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一技術控製
二從“代議製民主”到“議事製民主”:全球資本主義政治的自我馴服
結語當代政治哲學的走嚮:從阿倫特到馬剋思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阿倫特政治哲學述評
附錄二 作為“第一哲學”的馬剋思政治哲學
後記

精彩書摘

  《“超越政治”還是“迴歸政治”:馬剋思與阿倫特政治哲學比較》:
  馬剋思的政治哲學徹底拋棄瞭西方政治哲學的觀念論傳統和緻思取嚮,使政治哲學從天上迴到人間,把“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從而揭露人在“非神聖形象”——資本中的自我異化,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變資本的獨立性和個性為活動著的人的獨立性和個性,實現每個人的全麵和自由發展。馬剋思敏銳地看到瞭這樣一個啓濛理性的宣揚者們不願看到的“事實”:作為創造瞭人本身的勞動,本來是人的自由自覺本性的確證和展示,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勞動卻齣現瞭異化,成瞭反對人的東西。“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摺磨、精神遭摧殘。”③因此馬剋思強調,要想解放人,僅僅實現“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還不夠,還必須徹底解放“勞動”(生産)。依馬剋思之見,勞動作為人的對象化的活動,其目的是為提高和增進人的本質的,本身是進步的;但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勞動,由於資本主義“交換原則”的扭麯,卻成瞭滋生剝削的“唯一場所”。作為本來是人之為人的自由自覺本質的自我確證的勞動,卻變成瞭資本增殖自身的手段:勞動“隻是為資本而生産”而不是相反,由此導緻勞動走嚮瞭自己的反麵,而這也正是“資本主義生産的真正限製”。對此,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剋思一再申明一個觀點:資本主義生産是曆史的、暫時的、因而是必然滅亡的東西,但資産階級經濟學沒有給我們提供一把理解勞動和資本分離的根源的“鑰匙”。而“與資産階級經濟學傢不同的地方是:馬剋思認為自己的任務恰恰在於找齣理解勞動與資本對立的基礎與原因的鑰匙。”所以馬剋思堅決主張,為瞭使被資産階級經濟學顛倒的人與資本的關係恢復原狀,無産階級必須拋棄傳統的“觀念政治論”而代之以“勞動政治論”,從而通過“勞動的解放”來真正實現“人的解放”。
  因此說,馬剋思從根本上扭轉瞭西方的“觀念政治論”傳統,開闢瞭“勞動政治論”轉嚮:馬剋思真正“反傳統”的一個側麵主要是對“勞動的贊美”,“馬剋思是19世紀唯一的使用哲學用語真摯地敘說瞭19世紀的重要事件——勞動的解放的思想傢”。按照阿倫特的理解,“勞動”是馬剋思政治哲學的三大支柱概念中的首要概念,它在馬剋思政治哲學中的奠基作用集中體現在“勞動創造瞭人本身”這一觀點中:第一,意味著不是神,而是勞動創造瞭人;第二,人類自己創造瞭自己,意味著人性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結果;第三,人類與動物的區彆不是理性,而是勞動,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勞動的動物;第四,意味著迄今為止不是人類最高屬性的理性包含瞭人性,而是傳統所有的人的活動中最被衊視的勞動包含瞭人性。馬剋思的這一觀點,既是對傳統的神的挑戰,也是對傳統的貶低勞動的挑戰,還是對傳統的對理性贊美的挑戰。在馬剋思看來,人的獨有標誌不是“理性”,而是“有意識的活動”:“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彆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
  ……
一場思想的深度對話:在“超越”與“迴歸”之間探尋政治的本源 政治,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概念,始終牽引著人類社會的目光。它關乎權力、秩序、自由、正義,也關乎我們如何共同生活。然而,在現代性的浪潮中,政治的意義和實踐似乎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危機。一部分思潮試圖將政治“超越”,將其視為阻礙個體自由發展的羈絆,或是需要被技術理性所規訓的對象;另一部分聲音則呼喚“迴歸政治”,試圖在政治的公共領域中重拾人類行動的可能性,找迴被疏離的共同體感。 正是這樣一種思想的張力,促使我們深入探究兩位二十世紀最富影響力的思想傢——卡爾·馬剋思和漢娜·阿倫特——的政治哲學。他們以各自獨特而深刻的方式,迴應瞭現代性帶來的挑戰,為我們理解政治的本質提供瞭寶貴的洞見。他們的思想,看似分道揚鑣,卻又在對人類解放與政治可能性的追問中,形成瞭一場激動人心的思想對話。 卡爾·馬剋思:從異化到解放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剋思的政治哲學,根植於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批判。他敏銳地捕捉到,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人類的勞動和創造力發生瞭嚴重的“異化”。勞動者不再是自己勞動的真正主人,他們的勞動産品、勞動過程,乃至自身的本質力量,都成為瞭不屬於自己的外在力量——資本。這種異化不僅發生在經濟領域,更深刻地滲透到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在馬剋思看來,國傢機器,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在維護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産製度和階級壓迫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政治的舞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瞭資産階級維護其利益的場所,而廣大勞動人民的政治權利被嚴重剝奪,他們的聲音被壓製。因此,馬剋思的政治目標,並非是對現有政治體製的改良,而是要通過一場徹底的社會革命,推翻資本主義製度,實現無産階級專政,最終進入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共産主義社會。 在共産主義社會中,馬剋思預想的是一個“自由人的聯閤體”,在那裏,生産將得到極大的發展,人們將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齣來,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自由地發展。政治的壓迫性權力將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自我治理的、非強製性的社會組織。這是一種何等宏大的解放藍圖!馬剋思的政治思想,無疑指嚮瞭對傳統政治的“超越”,是對一個更高級、更自由的社會形態的追求。他的視角,更多地關注經濟基礎對政治上層建築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改造物質生産方式來達成政治的根本性變革。 漢娜·阿倫特:在行動與自由中重塑政治的可能性 與馬剋思的激進批判不同,漢娜·阿倫特將目光聚焦於政治的“行動”本身。她認為,政治最核心的特徵在於“行動”(action)和“言說”(speech)在公共領域的展開。行動,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開始新的事物,意味著打破既有的因果鏈條,展現人類行動者獨一無二的自由。而言說,則是行動者通過語言來呈現自己,與他人建立聯係,形成共同的意義世界。 阿倫特對現代性中政治的衰落深感憂慮。她指齣,現代社會日益增長的對“統治”(rule)的偏好,對“管理”(administration)和“技術理性”的過度依賴,都在蠶食著政治的生命力。當政治被視為一種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被分解為技術性的難題,而不是作為人類自由行動的空間時,政治就失去瞭其本真的意義。人們不再是能夠共同行動、共同決策的政治主體,而變成瞭被管理、被服務、被動的個體。 阿倫特特彆強調“公共領域”的重要性。她認為,隻有在公共領域中,人們纔能擺脫傢庭的私人領域和經濟的領域,真正地展現他們的獨特性,參與到共同事務的管理中。她對“革命”的思考,並非僅僅局限於社會經濟的變革,更關注如何在革命之後,建立起一個能夠保障公民自由參與的政治製度。她對雅典民主的追溯,對“公民參與”的贊美,都是在呼喚一種“迴歸政治”的理想:即重新發現和珍視政治作為人類共同行動、創造自由、實現政治美德的空間。 阿倫特對極權主義的分析,更是對現代性中政治異化的深刻警示。她認為,極權主義正是通過摧毀公共領域,剝奪個體的行動能力,將人還原為孤立的、原子化的個體,然後通過意識形態的灌輸和恐怖的統治,實現對人的全麵控製。因此,在她看來,對抗極權主義,以及一切形式的政治壓迫,關鍵在於捍衛和復興公共領域,鼓勵個體勇敢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 一場思想的張力與對話:超越與迴歸的辯證 馬剋思與阿倫特的思想,在錶麵上似乎是截然相反的。馬剋思似乎指嚮一個“超越政治”的未來,一個政治消亡的共産主義理想;而阿倫特則在呼喚“迴歸政治”,在公共領域中找尋政治的本源。然而,如果我們更深入地審視,便會發現他們之間微妙的聯係和深刻的共鳴。 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揭示瞭經濟的壓迫如何扼殺瞭個體的自由和政治的可能性。當個體為瞭生存而必須齣賣自己的勞動力,當經濟的邏輯淩駕於一切價值之上時,真正的政治行動又從何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剋思對經濟異化的批判,也間接指齣瞭實現真正政治自由所必須剋服的障礙。他所設想的共産主義,並非是對政治的徹底否定,而是一種對壓迫性政治的超越,一種通往真正政治解放的未來。 阿倫特對公共領域的強調,對行動和言說的推崇,也並非是對馬剋思所批判的經濟壓迫的漠視。她清楚地認識到,經濟的不平等和貧睏,會嚴重阻礙個體參與公共生活的能力。一個飢餓、貧睏的個體,很難有精力、有條件去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因此,阿倫特思想中的“迴歸政治”,也暗含著對一個能夠為公民提供基本保障,使其能夠自由參與政治的社會條件的潛在期待。 這場關於“超越政治”還是“迴歸政治”的思想對話,並非簡單地選擇二者之一。相反,它邀請我們思考: 政治的本質是什麼? 是階級鬥爭的場所?是國傢機器的運作?抑或是人類自由行動與言說的公共實踐? 現代性對政治帶來瞭哪些挑戰? 是經濟的異化?是技術的濫用?是國傢權力的膨脹?還是個體的主體性喪失? 如何纔能實現真正的政治解放? 是通過徹底的社會革命?還是通過重塑公共領域,鼓勵公民參與? “超越政治”的未來是可能的嗎? 如果政治消亡,人類的共同生活將如何組織?“迴歸政治”又意味著什麼?是迴到古代城邦的直接民主,還是在現代條件下探索新的政治形式?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馬剋思與阿倫特的思想世界,細緻梳理他們各自的政治哲學。我們將考察馬剋思關於異化、階級、國傢與革命的論述,以及他所描繪的共産主義的未來。同時,我們也將深入阿倫特的“行動理論”、“公共領域”與“政治的空間”,理解她對現代性政治危機的診斷與她所倡導的政治復興之路。 通過對他們思想的比較與對照,我們試圖揭示齣這兩位思想巨擘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見與思想張力。他們的對話,不僅是對過去政治思想的梳理,更是對當下我們如何理解和實踐政治的有力啓示。我們能否在馬剋思對社會解放的宏大願景與阿倫特對政治行動的精微把握之間,找到一條通往更美好、更自由、更具政治生命力的社會之路?這正是本書所希望引發的深度思考與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我看來,政治哲學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下,並為未來的可能性提供思想的支撐。馬剋思和阿倫特,恰恰是兩位能夠提供如此深刻理解的思想巨匠。馬剋思的批判性視角,能夠揭示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權力結構和利益衝突,幫助我們剖析社會不公和異化的根源。而阿倫特對人類自由、行動和公共空間的關注,則提醒我們政治並非隻是權力鬥爭的冰冷遊戲,它更關乎人類作為政治動物的本質,關乎我們如何共同塑造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這本書將這兩位思想傢的政治哲學進行比較,我預期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學理的辨析,而更可能是一種對現實政治睏境的深刻迴應。作者如何調和、對比馬剋思的革命性批判和阿倫特的公民性關懷,如何從他們的思想中提煉齣應對我們當前時代挑戰的智慧,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部分。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眼球——“超越政治”還是“迴歸政治”?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張力的命題,讓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駕馭馬剋思和阿倫特這兩位思想巨匠的智慧。馬剋思,那個直指權力結構和經濟基礎的革命者,他的政治思想無疑是深植於曆史變革的土壤之中,而阿倫特,這位對“行動”和“公共領域”有著獨特見解的女性思想傢,她的政治哲學似乎更傾嚮於一種復蘇和重塑。我很好奇,在作者的筆下,這兩種看似背道而馳的政治關懷將如何交織,又將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書名本身就暗示著一場深刻的智力對話,一場關於政治本質、目的乃至可能性的探討。是政治走嚮瞭某種形式的消亡,需要我們去“超越”它,尋找新的意義和形態?抑或是,在現代性的浪潮中,政治的真正精神已經黯然失色,我們需要重新“迴歸”到它最本真的模樣?這種二元對立的設定,足以激發任何一個對政治抱有思考的讀者內心的求知欲,期待作者能夠為我們撥開迷霧,提供一條理解當代政治睏境的獨特路徑。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留意到的便是它所聚焦的思想傢——馬剋思和阿倫特。這兩位名字在政治哲學史上都赫赫有名,但他們的視角和關注點卻又截然不同。馬剋思對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以及革命的動力有著無可比擬的深刻洞見,他的理論構建瞭一套宏偉的曆史觀和經濟分析框架,深刻影響瞭世界近現代史的進程。而漢娜·阿倫特,她對極權主義的深刻反思、對“思考”與“行動”的獨特區分,以及她對公共領域活力和公民參與的強調,則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審視政治的維度。將這兩位思想傢的政治哲學進行比較,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且意義深遠的學術任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們思想的共通之處,更重要的是,能夠清晰地呈現他們之間的張力與差異。這種比較性的研究,往往能比單一論述更具啓發性,它能幫助我們看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優勢與局限,從而形成更全麵、更辯證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超越政治”和“迴歸政治”這兩個概念,著實引發瞭我強烈的思考。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意見極度分化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受到政治的滲透無處不在,但同時又有一種疲憊感和疏離感,仿佛真正的政治行動和參與變得越來越睏難,甚至讓一些人産生瞭“退齣政治”的念頭。這種“超越”的可能性,是否意味著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或者新的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另一方麵,“迴歸政治”的訴求又充滿瞭力量,它暗示著一種對政治失落的警醒,一種對公民責任和公共生活重要性的重新肯定。我很好奇,馬剋思和阿倫特各自的思想,在作者看來,是指嚮瞭哪一種方嚮?是馬剋思的思想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打破舊有政治藩籬、走嚮“超越”的可能?還是阿倫特對公民美德和公共領域的呼喚,更能引領我們“迴歸”到政治的本源,重塑其應有的活力?這種思考張力,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

“超越政治”與“迴歸政治”——這個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哲學上的探險意味,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思想的迷宮,探尋政治的邊界與可能性。馬剋思,作為革命理論的奠基人,他的政治哲學充滿瞭對現狀的顛覆和對未來的憧憬,似乎天然地指嚮瞭一種“超越”的可能。而阿倫特,她對人類自由行動的關注,對公共領域衰敗的擔憂,則更像是對政治主體性的呼喚,一種“迴歸”的努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巧妙地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徑勾連起來。是否存在一個潛在的張力場,在馬剋思和阿倫特之間,以及在“超越”與“迴歸”之間,等待著被揭示?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種新的解讀,讓我們看到,或許“超越”並非意味著放棄政治,而是以一種更深刻、更自由的方式重新理解和實踐政治;而“迴歸”也並非守舊,而是重新激活政治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