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套装上中下册)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基博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书信集
  • 师友往来
  • 复堂
  • 札记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私人文书
  • 古代书信
  • 名家手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96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119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8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晚近名流翰墨尚品,钱氏学人两代珍藏。

内容简介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套装上中下册)》是近现代文史专家、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整理编纂的一部信札手稿。主要收录了晚清近代众多名臣、名士、学者给谭献(号复堂)的书信,如杨昌浚、易佩绅、张荫桓、陶模、冯煦、袁昶、薛福成、梁鼎芬、孙贻让、陶方琦、庄棫、章炳麟、俞樾、黄以周、叶名澧、王尚辰、陆心源、杨守敬等,共计一百馀人,近五百通。
  钱基博先生对这些书信不但精心编订,还为部分写信人撰写了小传。其子钱锺书先生也参与相关工作,手札的序言即由钱基博口述,钱锺书执笔完成。
  经过钱氏两代人的珍藏,杨绛先生在即将把手札原件捐赠给国家之前,交与我社影印出版。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之际,亲自为这部书稿撰写了“启事”,简洁地讲述了这部书稿的来历及相关事宜,置于书前。
  此次出版,全彩影印,精装函套,为研究晚清文史、鉴赏清人书法提供了又一部重要文献资料。随书赠送“首印纪念明信片”一套,精选钱氏父子手稿、晚清名流手札共12张。

作者简介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有《经学通志》、《韩愈志》、《古籍举要》、《现代中国文学史》等。


精彩书评

  ★一九四五年
  一月十九日,“晤佩秋、钱锺书。”
  四月三日,“钱锺书来,见假《复堂师友手札》首册。”
  九月十八日,顾廷龙致信顾颉刚,提及钱锺书:“足下归来,尚祈领导后学从事建设,事务方面,龙当努力为公臂助。敝馆筹备以来,杜门校理,罕与外接,读者皆系熟识之士,若秉农山、王以中、钱锺书,其他老辈及商界中人,中幸未遭日军检查,地方上亦未经麻烦。虽偶有调查,尚易应付。今后进展,将俟币制折定,基金筹妥,俟台驾来沪,尚祈代为策划。龙略有计划,将来面求教益也。”按:顾廷龙与顾颉刚在辈分上是叔侄关系,但顾廷龙要比顾颉刚小十来岁(顾廷龙生于一九〇四年,顾颉刚生于一八九三年)。从年谱记载的信息来看,顾廷龙很是推崇甚敬这位族侄,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很多,家长里短少,而谭学论道多。此前两人因战争之故,三年多未联系,此番顾颉刚说将来上海,顾廷龙极为高兴,以后请其做顾问就不难理解。此信说的很清楚,钱先生是不多的合众常客之一。
  顾先生记日记有时也会中断,如一九四五年九月末十一月初,有一个多月未记,盖因“日本投降前后,观局势之浑沌,意趣索然,遂不能日日作记。然经过诸事,每感健忘,姑仍约略识之。”正是因为他的怕健忘,才有了其后钱先生的继续出现。
    ——钱之俊《顾廷龙年谱里的钱锺书》

目录

手札若干紙失竊啟事 楊絳 一
題記 錢基博 一
楊昌濬 一通 一
許時雨小傳 三
許時雨 一通 四
葉名澧小傳 一一
葉名澧 五通 一二
張蔭桓小傳 一七
張蔭桓 二通 一八
易佩紳 四通 三二
楊峴小傳 三六
楊峴 一通 三七
王尚辰 三十六通 三八
趙之謙小傳 一〇五
趙之謙 二通 一〇六
戴望小傳 一一一
戴望 六通 一一二
周星譼 七通 一二三
周星詒 二通 一四二
陸心源小傳 一四七
陸心源 三通 一四八
楊守敬小傳 一五七
楊守敬 二通 一五八
蕭穆小傳 一七八
蕭穆 五通 一七九
許增 三十三通 一九四
李宗庚小傳 二四五
李宗庚 七通 二四六
汪綬之小傳 二五七
汪綬之 二通 二五八
朱世守小傳 二七一
朱世守 二通 二七二
乃斌 一通 二七七
陳豪小傳 二八二
陳豪 三十一通 二八三
陶模 一通 四三四
施補華 二通 四四一
袁昶 二十八通 四四八
李慈銘小傳 五六二
李慈銘 三通 五六三
陶方琦小傳 五六七
陶方琦 三通 五六八
陶濬宣 十五通 五七四
馬賡良 二通 六一七
王詒壽小傳 六二二
王詒壽 十一通 六二三
孫德祖 五通 六五五
黃以周 四通 六七〇
淩霞 三通 六八一
俞樾 一通 六八七
宗源瀚小傳 六九〇
宗源瀚 一通 六九一
莊棫小傳 六九七
莊棫 十二通 六九八
孫詒讓小傳 七二九
孫詒讓 十四通 七三〇
馮煦小傳 七五四
馮煦 十通 七五五
朱銘盤 三通 七七〇
金安清 十四通 七七五
張鳴珂 二十三通 八〇一
沈景修小傳 八四六
沈景修 三十三通 八四七
錢振常 三通 九一九
呂耀斗 一通 九三四
劉炳照 十六通 九三六
金武祥 三通 九五八
楊銳小傳 九六七
楊銳 一通 九六八
梁鼎芬 二十三通 九六九
樊增祥 七通 一〇〇五
陳三立小傳 一〇一八
陳三立 十三通 一〇一九
易順鼎 三通 一〇四一
周葆昌 一通 一〇四四
汪鋆 一通 一〇五二
朱啟勳 一通 一〇五八
龍繼棟 一通 一〇六二
高毓彤 一通 一〇六三
葉衍蘭 三通 一〇六四
薛福成小傳 一〇七三
薛福成 一通 一〇七四
鄧濂 十二通 一〇七七
沈鎔經 一通 一一〇一
瞿廷韶 一通 一一〇二
莊蕰寬 一通 一一〇四
錢恂 二通 一一一五
汪知非 一通 一一二〇
章炳麟 一通 一一二三
三多 十三通 一一二六
徐珂小傳 一一四五
徐珂 一通 一一四六
江雲龍小傳 一一五二
江雲龍 一通 一一五三
李恩綬 一通 一一五八
高駿烈 一通 一一六二
王秋舫 一通 一一六六
郭傳璞 一通 一一六七
俞祖壽 二通 一一七二
項廷綬 一通 一一八二
孫葆田小傳 一一八八
孫葆田 四通 一一八九
陳鍾英 一通 一一九八
……







精彩书摘

  《復堂師友手札菁華》題記释文
  錢基博
  辛亥之春,袁爽秋太常昶夫人年六十,亡友徐君薇生以譚紫鎦之請,屬予為文壽之。而以余不受潤金,因檢紫鎦所臧先德譚復堂先生獻師友存札一巨束,相授以為報。忽忽二十年未及董理,而徐君墓草宿矣。今夏杜門,訖一月之力,裝帖成冊,凡九百餘頁,以人為彚。其中則有名臣如楊昌濬、易佩紳、張蔭桓、陶模、馮煦、袁昶、薛福成、梁鼎芬、樊增祥之倫,皆以名士而為達官;儒林則有楊峴、戴望、李慈銘、孫貽讓、陶方琦、莊棫、章炳麟,皆以文士而為學人。其他經生有俞樾、黃以周,循吏有陳豪、李宗唐(庚),才士文人有薛時雨、葉名澧、王尚辰、周星譼星詒兄弟、馬賡良、王詒壽、孫德祖、秦緗業、金安清、葉衍蘭、鄧濂、三多,校讎目録有陸心源、楊守敬、蕭穆,磊落而英多,皆一時之選。而鄉先輩則有秦緗業、薛福成、鄧濂三人與焉。其議論自朝掌國故,以迄游宦學風、金石校讎,靡所不畢具。其詞采則自危言、莊論、詼談以至戲笑怒駡,無不成文章。而復翁之性情學術亦藉徵見。大抵復翁是名士,非學人,為處士則狹邪以自命風流,為仕宦則躁進以希冀一當。薛時雨,良師也,誥以循分守素;陳豪,益友也,勸其從堅處斂處著力。而陳氏規復翁書謂其『性不耐寂寞,即在都中,亦明明以歡樂園為煩惱國,然卒不能使此身此心不顧而之他,此是牢怨之極,心志轉不沈固』。此寔為普天下名士寫照,不獨復翁現身說法也。余特表而出之,以告讀者。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錢基博記。
  李宗唐(庚)、朱世守、陳豪、汪綬之、陶模數十百札,寫外省州縣候補情形,可當《官場現形記》讀。而陳三立寫易實甫諸札,章炳麟自序與康黨閧一札,則《儒林外史》材料也。基博又記。
  陳豪綢繆世故,詞氣爽亮,勸善規過,尤見風誼。基博又記。
  張蔭桓纚纚千言,天挺霸才,麗詞卓犖,想見其人。基博又記。
  楊守敬論舊籍孤本,詞出矜誕,不如蕭穆、許增之詞氣謹竺,慤然君子人也,然守敬英氣遒筆,亦自咄咄逼人。基博又記。
  同一經生,而戴望矜誕已甚,不免秀士;黃以周朴僿其詞,自是純儒。基博又記。
  袁昶、梁鼎芬詞筆雅令,行草英逸,翰札之美,弁冕群英,以視錢振常之碌碌麗詞,跬步傾躓,何啻跛鼈之與麒驥。基博又記。
  莊忠棫亦一時振奇之士也,胸中鬰勃之氣,躍躍紙墨,如拂拂自十指中出。曾入曾文正公幕府,謂『同事諸公多冬烘,妄自以為宋、元者,然與之處三年,意湘鄉所信任者惟湘中人耳,餘則滿員而已。當合肥之將至滬瀆也,湘鄉本未專意於合肥,而舍合肥外竟無人敢至滬瀆,而合肥竟列五等矣。乃知貴鄉金梅生輩竟不可厚非』。又云『白下四年,銷聲滅迹,初謂湘鄉必可以稍為見用,乃湘鄉之意別有所在,欲使盡歸於庸苶一道。同風在下者不敢有所作為,在上者可以駈使如意,未嘗非謀國之深心,合肥盖鹵莽矣』。曾文正一時稱聖相,而忠棫幕府中人,微言諷刺,不憚有以發其隱,其此乃知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基博又記。
  戴望、莊忠棫皆極稱劉開生,望書稱『開老於學問大原委了如指掌,於世務亦洞明利病,人則粹然儒者,所著書高寸許,文之波瀾意度,擬之味經先生,幾有有若似夫子之歎。東南人物無過毗陵,毗陵人士首推開老,雖弟之所見如中白、惠甫、孟星三君,皆當今第一流,而皆自以為不及也。所論格物與顏、李氏合;論韓公及八司馬、李忠定諸人賢否,與王而辳先生合;論文史多與章氏合;論詩教與尊意大同。凡此皆未見前哲之書,未覩時人之面,而應若筳楹者也。惟喜閱內典,於三藏之書,窮年累月,是其一失。然其言佛之與儒,離則雙美,合則兩傷,宋儒混佛於儒,而所得又佛之下乘,驢非驢,馬非馬,較之為儒、佛同源之說者,其見遠矣』。至莊忠棫則以開生與戴望度長挈短,謂『子高可謂通矣。子高之通不在於小學,而在於大義,非大興朱君座中一流人』;『劉開生差可人意,然亦墨守家學耳』。若於開生有不足之詞。然又一書則『謂開生少承家學,長歷世故,年不能五十而掌故典章瞭如指掌,《公羊》家法,悉能通會,天懷淡定,狀若枯僧,誠吾輩中第一流人物』,未嘗不極口稱許。劉開生不知何名,亦有著書傳刻者乎?皆不可知。自慙寡聞。基博又記。
  余常患兒子不諳世故,兀傲自喜,詆癡兒不解事。今讀袁昶書,曰子弟能有獃氣方能讀書。今兒輩皆有輭熟甜俗之韻,奈何!輒欲以此為諸兒解嘲,何如?基博又記。
  ……

前言/序言

  手札若干紙失竊啟事
  楊絳
  《復堂師友手札菁華》是我公公錢子泉老先生整理編纂的一部手稿。手札前面『記』,相當於序文。他口述,由兒子鍾書代筆。手札一張一張貼在毛邊紙的簿子上,每一面貼手札一紙,大紙折疊,小紙偶一面二張。毛邊紙簿大本五冊,每冊二百面;小本三冊,每冊一百面,大小共八冊。
  這八冊手稿由錢鍾書收藏。第五冊曾有人借閱並轉借他人。最近我因這部手稿將捐贈,請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發現第五冊有好多空白面,上面貼的手札已剝掉,一處竟剝出四個窟窿,一處剪去四面,一處剪去十面,共缺失二十六面左右。這第五冊歸還時,錢鍾書沒有檢點,所以沒有覺察。我記得他曾說:『他們想複製,但信紙紅色,印不出來。』『他們』不知是誰。錢鍾書和借閱者皆已去世,事隔二三十年,已無從查究。缺失的手札如有人覓得交我,當有酬謝;一旦如在市場出現,那就是贓物出手了!請大家注意。
  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一套厚重的三卷本著作,并非单纯地堆砌文字,而是凝聚了数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以学问为宗,以品德为基的士人心迹。其精髓在于,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对理想人生的不懈追求。这套书并非描绘宏大的历史画卷,也非铺陈跌宕的情节,它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寻常”的笔触中蕴含的深刻洞见与温润情怀,带领读者在字里行间,与那些曾在此岸跋涉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卷帙背后的时代脉络与精神风骨 要理解《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的价值,首先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审视。虽然本书的书名并未直接点明具体的朝代或年份,但从其“师友手札”的性质,以及通常这类著作所承载的内容来看,它极有可能汇集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群体在某个特定时期(例如明清时期,抑或是民国初年)的书信往来。这个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旧有的价值体系面临挑战,新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洪流中,知识分子群体既是时代的观察者,也是时代进程的参与者,更是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这套书的“菁华”二字,预示着其中所收录的手札,是经过精心遴选,能够代表当时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以及人格魅力的佳作。它们并非泛泛之交的寒暄,而是师长对后进的殷切教诲,是同道之间的切磋砥砺,是知己之间的肺腑之言。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得以窥见彼时士人如何看待治学之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仕途的起伏,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世界。 思想的深度:治学之道与人生智慧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展现的思想深度。在那个不尚空谈,更重实效的时代,学问不仅仅是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更是塑造人格、涵养德性的途径。这些手札中,必然充斥着对经典义理的辨析,对学术流派的评论,对治学方法的探讨。例如,一位师长可能会就某个字词的训诂,或者某个典故的出处,与弟子进行深入的商榷,其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底跃然纸上。又或是,几位友人之间,会就某位新近崛起的思想家或某个新出现的学术思潮,展开热烈的讨论,既有赞同,也有质疑,充分体现了自由探索、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可贵。 这些讨论,绝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它们与当时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在治学的同时,作者们也在思考如何将学问应用于社会,如何体察民情,如何为国为民贡献力量。手札中,可能包含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在特定政治事件中的个人立场和思考。这些内容,使得书中的思想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内之物,而是充满了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此外,书中必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在经历过世事变迁、人情冷暖之后,那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在品德上堪为人师的士人,往往能以一种更为平和、更为深刻的视角来看待人生。他们会在信中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处理困境,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这些经验之谈,对于身处任何时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保持坚韧。 情感的温度:师生情、同窗谊与知己缘 “师友”二字,点明了这套书情感的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师长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人格的楷模;朋友则是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勉励的同行者。这套书所收录的手札,必然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情感的温度。 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清冷的夜晚,一位老先生提笔写下给远方弟子的信,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弟子学业的期许,对弟子品行的关怀,甚至夹杂着几分对弟子在外生活的叮嘱。这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责任,更是长者对后辈深切的爱与挂念。而同窗之间的通信,则可能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他们互相分享学习的乐趣,交流对未来的憧憬,有时也会因为学业上的分歧而产生激烈的辩论,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住彼此间深厚的友情。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或许还收录了一些知己间的书信。这样的友谊,往往超越了功名利禄,超越了世俗的羁绊,是建立在心灵契合、思想共鸣之上的。他们可以毫不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困惑与喜悦,甚至可以互相批评,但这种批评却是出于对对方的真正关怀和尊重。这种深厚的知己之情,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也更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这些情感的流露,让《复堂师友手札菁华》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古代的读书人,并非是刻板、枯燥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通过这些简单的笔触,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我们产生了共鸣。 文学的雅趣:笔墨之间的风雅情韵 除了思想的深刻和情感的真挚,《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所展现的文学雅趣。在古代,读书人往往兼具文才,他们的书信,本身就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或短小的文学作品。 从遣词造句的精妙,到谋篇布局的得体,再到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能是一句含蓄的比喻,一段生动的描写,或是一首即兴而作的短诗,都为这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交流增添了色彩。信中的问候,可能婉转曲折,却又不失真诚;对景物的描绘,可能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意境;对人事物的感慨,可能字字珠玑,引人深思。 这种文学上的雅趣,不仅仅是文字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对生活细节的体察,对自然风物的欣赏,以及对美的追求。即便是在讨论最严肃的学术问题时,字里行间也可能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风雅自得的情怀。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阅读这些手札,也是一次绝佳的文学熏陶。它让我们领略到传统汉语的魅力,感受到古人是如何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文学的滋养,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所难以获得的。 阅读的启示:观照当下,滋养心灵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它的价值在于其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何种启示。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视角。在信息爆炸、浮躁喧嚣的当下,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古代学人的身上,找回那份宁静与专注。他们的治学精神,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都能激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其次,它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在日益疏离的社会关系中,书中师友间真挚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滋养我们干渴的心灵。它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连接,莫过于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温暖。 再次,它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箴言,关于如何为人处世,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都将成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最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璀璨的篇章,了解先贤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根源,并在传承中创新。 总而言之,《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它以“手札”这一最朴素、最真诚的形式,汇聚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光辉、情感温度和文学雅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口,一堂关于学问、人生与情感的深刻课程。它以其独特的方式,穿越历史的尘埃,与每一个认真阅读的灵魂对话,并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这套《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真是出于一份偶然的惊喜。我平时对明清时期的文人生活和书信文化颇感兴趣,总觉得手札这种形式最能展现人物的真实性情和当时的社会风貌。拿到手后,果不其然,这套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典雅古朴的气息,上下中三册的组合,预示着内容的丰富与绵延。书的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却又不至于过分沉重。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的几页,字迹清晰,注释详尽,看得出来编纂者是下了一番苦功的。这种精心整理和呈现出来的古籍,对于我这样喜欢刨根问底、追寻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师生之间、朋友之间往来的细腻描述,相信它们一定能勾勒出那个时代鲜活的人物群像。

评分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这套书,乍一看到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选择它,是因为对“师友手札”这几个字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交流,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间写下的信件里,尤其是师生、挚友之间的往来,更能体现出当时的学风、人品和文风。这套书的装帧很别致,上中下三册的设置,说明内容量不小,而且编排上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我个人比较喜欢阅读那些能够窥见时代侧面的书籍,而手札恰恰是最直接的窗口。我注意到书的纸张和印刷都相当精良,这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舒适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拿到手,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唤,仿佛能听到古人在纸上低语。

评分

我一直对旧时文人的交往方式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在繁复礼节之下,却又暗藏着真挚情谊的独特交流模式。《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套装上中下册)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拿到手后,这套书的装帧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以及古朴典雅的设计,都透着一股“老派”的精致。打开内页,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读起来一定非常舒服。我尤其期待能够从这些手札中,窥见古代文人之间的真实对话,了解他们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维系朋友情谊的。这比看那些经过后人加工的史料,要来得更加生动和直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穿越时空,去与那些古人进行一次近距离的对话。

评分

这套《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古代文人交往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社交风貌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书时,它那沉静素雅的封面和“师友手札”的命名,立刻就吸引了我。上中下三册的厚度,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故事。我翻看了几页,手感温润的纸张,清晰的排版,还有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迹,都散发着一种古朴而迷人的气息。我喜欢这种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和日常交往的书籍,因为它们比那些宏大的史书更加鲜活和有温度。我期待着在这套书里,能够遇见那些鲜活的灵魂,听他们之间的对话,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师友情谊。

评分

收到一本厚重的书,封面素雅,书名“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看样子是古籍整理类的精装本,分为上中下三册,装帧颇为用心,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翻开一看,纸张质感很好,印刷也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应该会很舒适。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外观和整体的呈现方式来看,这本书就给我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感觉。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快餐读物,而是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包装也很严实,确保了书本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纸质书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考量。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沉浸在这套书所带来的精神世界里,感受那份来自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评分

如何找书:多逛书店。在书店看书。这反映出你重视什么,重视读书,读书使人变强,给你带来乐趣。使好读书成为伴随你一生的好习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杂志,专业杂志找一二种,如:《读书》、《艺术当代》。要有知识的扩充和丰富的知识量。可以到邮局去查专业的杂志。网络,网络是学习的阵地,培养专业的素养。

评分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套装上中下册)》是近现代文史专家、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整理编纂的一部信札手稿。主要收录了晚清近代众多名臣、名士、学者给谭献(号复堂)的书信,如杨昌浚、易佩绅、张荫桓、陶模、冯煦、袁昶、薛福成、梁鼎芬、孙贻让、陶方琦、庄棫、章炳麟、俞樾、黄以周、叶名澧、王尚辰、陆心源、杨守敬等,共计一百馀人,近五百通。

评分

印刷精美,质量很好。

评分

如何找书:多逛书店。在书店看书。这反映出你重视什么,重视读书,读书使人变强,给你带来乐趣。使好读书成为伴随你一生的好习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杂志,专业杂志找一二种,如:《读书》、《艺术当代》。要有知识的扩充和丰富的知识量。可以到邮局去查专业的杂志。网络,网络是学习的阵地,培养专业的素养。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而且这一套书都还是很可以的。

评分

装帧还是很不错的,原价太高,活动买,很不错

评分

正版,包装精致,送货及时

评分

活动超值

评分

双十一活动买的,很不错的一套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