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陳燕的調律人生

聽見:陳燕的調律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燕 著
圖書標籤:
  • 鋼琴調律
  • 陳燕
  • 音樂人生
  • 匠人精神
  • 自傳
  • 行業觀察
  • 文化
  • 藝術
  • 成長
  • 勵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0798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400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她擁有一個失明的愛人,一個燈火通明的傢,一條超凡的導盲犬,一個造福盲人的鋼琴調律公司。她擁有的完滿生活,是太多的健全人不曾生活過的。
  女盲人鋼琴調律師陳燕全麵傳記。你所不瞭解的盲人世界。著名作傢畢飛宇、王小柔傾情推薦。
  

內容簡介

  她是CCTV-1《挑戰不可能》感動人物、聲呐人、中國第1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

  她生下來就看不見,她被父母遺棄,姥姥用近乎絕情的方式把她撫養成人,告訴她:看不見就要比彆人付齣更多努力!

  她用生命挑戰不可能,她用聽見實現瞭我們的看見,她成為瞭聲呐人、中國第1位女鋼琴調律師、盲人作傢,她還會畫畫、跆拳道、潛水、跳傘、騎獨輪車……

  她做過十一次大手術,三次病危,齣過車禍,一度喪失聽力,一度絕望,直到導盲犬珍妮來到身邊,成為她的眼睛、她的女兒,而她為瞭能帶著自己的‘’眼睛‘’去她想去的地方,又一次挑戰不可能,走上瞭為導盲犬暢行鼓與呼的艱辛之路。

  所有這一切,寫進瞭這本叫《聽見》的勵誌自傳裏。書中內容是她一個字一個字在電腦上敲齣來的,讀過的人都被感動瞭,被震撼瞭……有人說,它是比《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更感人的盲人傳記。

  她說:聽見的世界也很美麗!

作者簡介

  陳燕,1973年10月1日生於河北容城,因患先天性白內障雙目失明遭父母拋棄,被姥姥撿迴接到北京撫養成人。1994年畢業於北京盲人學校鋼琴調律專業,從此確立一生夢想:讓全國人都知道盲人能調鋼琴。2004年創辦中國第1傢以盲人為主、麵嚮全國的鋼琴調律公司,為盲人開闢鋼琴調律的生存空間。2011年從大連導盲犬基地領養瞭中國第18條導盲犬珍妮,全力推動盲人的眼睛——導盲犬暢行。陳燕創造瞭許多盲人第1:中國第1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第1位盲人跆拳道手、第1位盲人獨輪車騎手、第1位畫貓的盲人、第1位齣版自傳的盲人,曾參演第13屆殘奧會的開幕式。她的成長經曆被中央電視颱等各大新聞媒體報道,是“感動中國2004十大真情人物”和“2011北京市自強模範”。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本書裏的內容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在電腦上敲齣來的,現在,很多電子設備都可以語音化,我們用的手機、電腦、閱讀器、計時器等都會“說話”,我用聽,來實現你們的看。
  陳燕的故事告訴我們:光明不是來自眼睛,而是來自夢想和明亮的心。
  ——畢飛宇

  ★在很多人眼裏,陳燕是勵誌人物,她是中國第1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她是導盲犬暢行的發起者,她是作傢。在我的感覺裏,她是一棵大樹,無論環境是否惡劣,根緊緊抓著泥土,zui美的枝條依然嚮著東方。
  ——王小柔

  ★陳燕經曆瞭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與坎坷,卻始終葆有一顆光明朗朗的心。她對生活的苦難從不自怨自艾,從不怨天尤人,而是用心徵服磨難,用心超齣自我。海倫·凱勒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而陳燕不需要這三天光明,她已經生活在心的無限光明中。
  ——釋常輝

目錄

序 最美的枝條依然嚮著東方 / 001
前言 聽見的美麗/ 001
輯一 姥姥培養我長大
生下來就看不見 / 003
看不見就要比彆人付齣更多努力 / 004
童年的小竹車 / 006
關於顔色的問題 / 007
好朋友黃黃 / 009
姥姥有韆裏眼和飛毛腿 / 011
沒有學校收我上學 / 013
離開姥姥的日子 / 014
為什麼我要來到這個黑暗的世界 / 017
抱著姥姥不撒手 / 020
小時候多學本領,長大瞭不受委屈 / 021
上盲校 / 022
盲校生活 / 25
愛美,愛唱 / 028
失去好夥伴 / 031
十八歲,開始談論愛情瞭 / 032
考上首屆鋼琴調律班 / 034
熬過學習的難關 / 037
初 戀 / 041
星期六我找你有事 / 042
長利的傢 / 044
求 愛 / 049
交 往 / 050
分離,相聚/052
咪咪是一隻貓,她喜歡自由 / 054
實 習 / 055
畢 業 / 057
輯二 我有一個夢想
到華普鋼琴廠工作 / 061
利利失業瞭 / 062
租房子找工作 / 065
利利賣唱 / 068
利利求婚 / 070
我們結婚 / 071
蝸牛的傢 / 073
盼瞭六年的戶口 / 075
到長城鋼琴廠工作 / 077
我失業瞭 / 078
差一點改行學按摩 / 081
應聘琴行,背熟北京地圖 / 082
上崗瞭,擔心找不到用戶傢 / 084
找用戶傢的各種苦 / 086
和用戶成為朋友 / 088
這算是成功瞭嗎? / 090
自己開業 / 092
公益熱綫 / 093
夢想何時纔能實現 / 096
創辦鋼琴調律公司 / 097
當經理沒有想象得那麼容易 / 098
學會道歉 / 099
學會與人溝通和管理 / 100
投 訴 / 102
你不瞭解盲人調律 / 105
迴報社會 / 108
盲人的信譽最重要 / 109
迴到姥姥傢 / 111
兩個盲人買東西 / 111
給我送藥的李聰 / 113
我們也要幫助彆人 / 114
去看大海 / 115
考上深水證 / 117
學跆拳道 / 118
搬進新傢 / 121
利利被公交車摔傷瞭 / 121
艱難的維權 / 123
坐公交車再沒遭過辱罵瞭 / 126
維權,從不含糊 / 127
輯三 感動中國
姥姥走瞭 / 128
我認為太陽不會齣來瞭 / 133
李老師的五十大壽 / 135
買下自己的房子 / 136
在世紀劇院演齣 / 137
肚子裏長瞭一個腫瘤 / 138
手 術 / 140
真怕一齣去就永遠看不到活著的你瞭 / 143
利利去愛爾蘭 / 145
我去廣州調琴 / 147
到石傢莊現場拍攝 / 150
排除非典 / 151
學騎獨輪車 / 153
我需要三天光明嗎 / 155
利利迴國瞭 / 156
裝修自己的傢 / 157
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 / 160
夢見姥姥 / 162
弟弟的婚禮 / 163
麵嚮全國創辦盲人調律公司 / 165
殘疾人需要可憐嗎? / 167
盲人太可怕瞭 / 169
找瞭我九年的阿姨 / 170
中德盲人調律交流 / 172
感動中國 / 174
輯四 生命的脆弱與堅強
二咪走瞭 / 177
和服刑女犯交流 / 179
高燒奪走瞭0.02的視力 / 180
適應這黑暗的世界 / 183
你得勇敢 / 185
我跟小貓的約定 / 187
盲校同學齣瞭車禍 / 191
我的前任網管 / 192
幫彆人實現夢想 / 195
貧窮是一種隱私 / 197
我隻想贏一颱導盲儀 / 199
備選殘奧會 / 202
站在世界的舞颱上 / 207
車 禍 / 212
灰色的日子 / 214
體驗世博會 / 216
耳鳴對於盲人意味著什麼 / 220
我的精神支柱 / 223
又一次手術 / 225
羽泉演唱會的特約嘉賓 / 229
右耳聽不見瞭 / 233
找迴右邊的聲音 / 235
輯五 你是我的眼
遇見珍妮 / 243
共同訓練 / 246
信任導盲犬也是件很難的事情 / 247
珍妮,我的眼睛 / 248
路人騷擾導盲犬 / 251
教珍妮導盲犬之外的事 / 252
我和珍妮的生死抉擇 / 256
再見瞭故鄉 / 259
帶導盲犬去超市有多難 / 259
公共交通拒絕導盲犬 / 263
齣門靠租黑車 / 265
當一天我的眼睛 / 266
黑暗體驗 / 268
珍妮陪我住院 / 271
帶珍妮去黃金海岸 / 275
珍妮的救命之恩 / 278
珍妮抓小偷 / 280
騷擾電話 / 282
勵誌演講 / 286
夢想導盲犬暢行 / 290
一人一狗走天涯 / 292
在天涯海角閤影 / 295
去西藏,找一個沒人拒絕我們的地方 / 296
誌願者們又多瞭一份小心 / 298
謝謝你救瞭我的命 / 300
我們一起呼喚晴天 / 302
輯六 調琴與調人
把孩子放心地交給我 / 311
傢長選琴的誤區 / 313
不見彈琴的孩子不賣琴 / 315
請傢長換位思考 / 316
買琴,水挺深 / 317
什麼樣的鋼琴適閤你 / 319
調琴也是調人 / 322
“吃苦之旅” / 327
後記:用我的耳朵見證這人生 / 331
跋:但以圓通耳,淨聞微妙音/ 333

精彩書摘

  生下來就看不見
  記得姥姥說,在我剛剛齣生三個月的時候,我的爸媽發現我眼睛裏麵有一個白點,對東西沒有看的欲望。他們開始注意我的眼睛。再長大些,爸媽帶我去瞭很多醫院,得到的答復都是:這孩子看不見,主要是先天性白內障,還有什麼病目前太小還不好檢查。我爸媽接受不瞭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個瞎子的事實,確實呀,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齣人頭地,養我這樣的孩子,還真要有點勇氣呢。後來我媽媽又懷瞭個孩子,所以就沒有奶水喂我瞭。每天他們隻給我八塊動物餅乾吃,還商量著要把我扔到離傢不遠的那條河裏麵淹死。
  在我五個多月大的時候,我的命運發生瞭改變,是姥姥把我抱迴傢,纔有瞭這個感人的故事。姥姥帶我去醫院檢查,我不光是眼睛看不見,還有過敏性哮喘、頸椎畸形、免疫力低下等等的病。所以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中,就做瞭十一次手術,三次宣布病危,我之所以生命力這樣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姥姥的原因。
  姥姥很擔心養不活我,就給我起瞭個小名叫咪咪,民間傳說貓有九條命七個魂,所以姥姥希望我能順利地長大。在我十個月大的時候,姥姥帶我去同仁醫院做瞭眼睛手術,那時候醫院沒有床位,姥姥就在樓道裏抱瞭我七天七夜。等紗布拆開之後,我第一次看到瞭這個模糊的世界。我眼中的世界是多個巨大的物體組成,還有特彆好看的色塊。但這一點點視力遠遠不能用來走路和識彆東西,姥姥不死心,一直帶我到處看眼睛,以至於在我三歲之前,隻要一坐公交車,我就玩命地哭。直到我三歲那年,姥姥纔徹底死心瞭。她開始開發我的耳朵、鼻子、手的功能,在我三歲的時候我還不能獨立行走,因為我看不見障礙物,經常會摔倒,所以就不肯自己走瞭,我都是拉著姥姥的手或衣服走路。姥姥說:萬物都有反射音,雖然你的眼睛看不見瞭,但你彆的器官是好的,你一定能靠彆的器官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
  姥姥說:在你的前麵有牆有門有障礙物的時候,一定會有反射音的,你就靠著聽一定能走。就這樣我靠聽自己腳步的反射音,在三歲半的時候我纔敢自己獨立行走。從此姥姥就不再牽我的手,她總說:我不可能跟你一輩子,你以後早晚會自己生活,所以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我不明白為什麼姥姥不能陪我一輩子,我多想讓她不在我的生命中消失呀。
  看不見就要比彆人付齣更多努力
  姥姥說:如果你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要比彆人付齣更多的努力,纔能像彆人一樣地生活。她進一步開發我的聽力。姥姥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幣丟到水泥地上,因為硬幣大小不一樣,掉到地上的聲音也不一樣,姥姥讓我靠聽分辨這是多少錢。這對我來說不難,因為硬幣麵值不一樣,它們的反射音也就不一樣。但姥姥說:你不但要聽齣這個是多少錢,硬幣掉到地上,要滾動,你要靠聽捕捉硬幣停止的聲音而一步到位撿起硬幣,不能在地上摸。這可難壞瞭我。我對這個一點也不感興趣,我學這個有什麼用呢?沒想到我長大後學瞭鋼琴調律,我的這個定位的本領,讓我終生受益啦。但小孩就是小孩,我一點也不配閤,姥姥就說:如果你能聽齣硬幣的麵值,還能靠聽一步到位地撿起硬幣,不在地上摸,我就給你去買冰棍。我小時候特饞,有吃的固然動力就來瞭。在我四歲多的時候,我就學會靠聽生活瞭。
  姥姥總是說:我要跟彆人一樣地生活,所以不能讓人看著我像怪物,或者成為彆人取笑的對象。她教我用耳朵代替眼睛,但眼睛一定要跟著手走,比如我要在桌子上拿杯子,先想好杯子在哪裏,當然杯子必須是我自己放在桌子上的,然後用手去拿,眼睛必須跟著手走,這樣雖然我是靠感覺拿杯子,但讓彆人看起來,我是看著拿的。還有姥姥教我跟彆人說話或者聽彆人說話的時候,必須眼睛看著彆人,雖然我看不見人傢的錶情,但姥姥說:看著人傢,是對人傢的尊重。因為我看不見彆人的錶情,所以我無法掌控自己的錶情,很多時候都說孩子長得很像傢長,還說姿勢動作都很像,其實孩子小時候是有很大的模仿力的,但我這點就做不到瞭,我的這一點點視力,是看不見人傢的五官的,更看不見人傢的錶情。所以我遇到個熟人,如果他不說話,我都不知道他是誰。姥姥經常提醒我的怪異錶情,有原地轉圈,看著天,一隻眼睛睜著,一隻眼睛閉著等等。就像後來我上瞭盲校,那裏的盲孩子什麼錶情都有,我們稱為“盲相”。我們有個同學一邊搖頭一邊往前走,被同學起外號叫瓊瑤。有個同學走路看天,外號叫望天。當然這是後話,當時我可不認為姥姥是為我好,我認為姥姥總愛跟我過不去。我說:姥姥這樣不纍嗎?她總說:小時候纍點,長大瞭受益很多呢。當時三歲半的我理解不瞭姥姥的用心,但當我長大瞭纔體會到姥姥的苦心。當我聽彆人說:我看你怎麼不像盲人呀,那時候我心裏很開心。但隨著社會的變化,現在我遇到瞭很多質疑,質疑我是假盲人,現在真是信任危機瞭,裝什麼的都有,還有認為彆人裝瞎的,很無奈呀。如果姥姥活到現在,也許她後悔韆辛萬苦培養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倒給我造成瞭麻煩,成瞭彆人詆毀的理由瞭,也許姥姥會後悔吧。不過姥姥訓練我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也給我帶來瞭人生的改變,這個本領加上我的鋼琴調律技術,讓我一生衣食無憂瞭。當然這是後話,那時的我,可想不瞭這麼多,隻知道姥姥比較殘忍,她總是要求我太多太多。
  關於顔色的問題
  我小時候能看見鮮艷的顔色,所以對顔色特彆感興趣。總愛問姥姥關於顔色的問題。鄰居傢的奶奶來找姥姥,我就問奶奶穿的什麼顔色的衣服啊?姥姥說:是灰色,我記住瞭。我聽收音機裏麵講大灰狼的故事,我問姥姥大灰狼是什麼顔色,姥姥說:是灰色,我記住瞭。一天鄰居傢的奶奶又來串門,我趕緊迎上去特熱情地說:奶奶我知道您穿的衣服是大灰狼顔色的,您就是大灰狼呀哈哈。奶奶自言自語:我怎麼是大灰狼呢?姥姥趕緊說:小孩子亂說的。我小時候特愛喝糖水,我發現紅糖水放在我的奶瓶裏麵是有顔色的,一天姥姥在乾傢務,沒注意到我,我就拿個杯子倒瞭半杯水,然後爬到桌子上去拿白糖灌,我往杯子裏麵放白糖,放瞭一勺又一勺,可為何水還是沒有顔色呢?我不死心,又放一勺白糖,然後把杯子湊到眼前看看變顔色沒有,然後再重復。等姥姥發現我的時候,杯子裏麵的白糖已經比水也少不瞭多少瞭。小姨愛穿紅色的衣服,我問姥姥:什麼是紅色?她正好切西紅柿呢。她說:西紅柿就是紅色的,我記住瞭。等小姨再穿紅色,我就嚷著說:小姨穿著西紅柿上學去啦。氣得小姨罵我是臭貓。她經常這樣罵我,因為我叫咪咪。一天我齣去玩撞到電綫杆上,我問姥姥,電綫杆是什麼顔色?姥姥說是白色。我大姨特愛乾淨,愛穿白色的衣服,我特認真地問大姨,您為什麼總愛跟電綫杆穿一樣顔色的呀,您是喜歡電綫杆吧?大姨氣急敗壞地說:我喜歡你!我說:我也沒穿白色。姥姥說:你穿的是粉紅色衣服。我確實永遠也理解不瞭健全人眼中的世界,我在模糊的色彩和模糊的物體輪廓中長大。但我的這一點點視力,在我三十三歲那年也突然消失瞭。姥姥好像有先見之明似的,所以她從來不跟我說看見的東西有多美麗,她總說:聽見的東西也很精彩。姥姥說,在她帶我到處求醫的時候,她遇到一個老中醫,那個老中醫說:你現在不要集中精力帶她到處治眼睛瞭,我看的這樣的病人傢屬太多瞭,把傢裏的積蓄都花光瞭,病也沒治好。現在最重要的是讓她習慣看不見的生活,而不是給她一個永遠也實現不瞭的光明夢。聽瞭老中醫的話,姥姥就明白瞭,也許以後,不知道是哪一天我就跟光閤色彩永遠告彆瞭。從那天開始,姥姥從來不跟我說看見的東西,她總讓我用耳朵鼻子手來感知這個世界。所以我很大瞭,都意識不到我跟彆人不一樣,彆人能看見的東西,我看不見。我總認為大傢都是平等的,我看不見的東西,你們也一樣看不見呢。確實沒看見過的世界,不論彆人怎樣形容,我總歸沒有概念,就像一個好吃的,我說有多好吃,你一定理解不瞭,隻有自己嘗嘗纔能體會有多好吃呢。
  姥姥有韆裏眼和飛毛腿
  在我五歲的時候,姥姥就讓我一個人去幫她買東西。我說您為什麼不跟我一起去呢?姥姥總是說:等你長大瞭,也會一個人去買東西的。我那時候不明白為什麼我長大瞭,姥姥就不牽我的手瞭,五歲的我確實不明白呀。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是蕩鞦韆,姥姥也不帶我去,她總說:如果你想去公園蕩鞦韆,就自己去吧。我那時候感覺姥姥特殘忍,為什麼鄰居傢的雷雷都是她奶奶帶她齣去玩,為什麼姥姥就讓我自己去玩呢?姥姥去商場買東西時,也先讓我坐四站車,然後過一個很寬的馬路,在公園門口等著她。坐公交車對於我來說不難,數三站下車就是瞭,但過馬路就很危險瞭,我看不見來往的車。姥姥就教我等有人過馬路的時候,跟在他們左邊齊著走,因為車從右邊來。等到瞭馬路中間,快速從人傢的左邊轉到人傢的右邊。因為車又該從左邊來瞭。就這樣,彆人過馬路沒危險,我就沒危險。我照著做瞭,一做就是幾十年。到瞭公園門口,姥姥總是等在那裏,我總是愛摸姥姥的手,我好奇她去買什麼瞭。但姥姥總是兩手空空。她說:先帶你去玩,我買的東西,等以後再說。就這樣她說瞭十八年,她總是讓我自己齣門,但當我找不到迴傢的路或者摔倒在街頭的時候,姥姥總是第一個齣現。以至於我小時候認為,姥姥有韆裏眼和飛毛腿,她能看見咪咪有睏難瞭,她能知道咪咪需要姥姥的幫助瞭,她總會及時齣現在我身邊。
  一天姥姥對我說:今天你媽媽來看你。我都以為我聽錯瞭,“媽媽”這個詞對於我來說真是太陌生瞭。我問姥姥媽媽長什麼樣,姥姥沒好氣地說:長得人樣!我不知道為什麼隻要我提到爸媽,姥姥就對我沒好氣瞭。是爸媽不好,還是咪咪不乖呢?終於聽到外麵傳來聲音瞭,我趕緊跑齣去看媽媽是什麼樣的。啪的一聲一個小女孩打瞭我一個響亮的嘴巴。我都沒來得及哭,我不明白那個女人帶著的小女孩為什麼打我。那個女人對小女孩說:你怎麼打她呀,她是你姐姐。原來這個女人就是我媽媽呀。我聽不懂姥姥她們說什麼,我隻注意那個打我的小女孩,她高興地玩著我的玩具,還把它們弄得亂七八糟。我躲在角落裏,那叫一個氣呀。機會終於來瞭,那個所謂的妹妹要喝水,她媽媽遞給她一碗水,她正喝水,我悄悄溜過去用手準確地把那個碗輕輕往上一推,水灑瞭小女孩一臉還順著脖子往下流,碗也掉到地上摔碎瞭。小女孩哇哇大哭,我哈哈大笑。那個媽媽說:你都瞎瞭,怎麼還這麼壞呢。姥姥不愛聽瞭,說:你怎麼這麼偏心眼,這麼多年,你第一次看見你的孩子,你都沒抱她一下,你的孩子還打她,你還罵她。她是你親生的嗎?
  小孩子打架一會就好,大人們還在有意見的時候,我們就一起玩瞭,我把我的玩具都拿齣來跟妹妹玩過傢傢。一會媽媽說去小賣部給我們買好吃的,我自告奮勇說帶她們去。姥姥緊著囑咐媽媽要看好我。我們到瞭小賣部,我給妹妹介紹有什麼好吃的,姥姥給我買過米花糖、巧剋力、水果糖等。媽媽買瞭好多好吃的,還給我們兩個買瞭冰棍。妹妹在前麵跑,我在後麵追,前麵有塊大石頭,妹妹跳過去接著跑,我被大石頭絆倒在地,手裏的冰棍也摔得老遠。我哭著往傢走,離很遠姥姥就跑齣來問我怎麼瞭,當她看見我腿上手上的傷口時很心疼。她一邊給我擦藥,一邊埋怨媽媽沒看好我。媽媽說:誰讓您養她呀,當時我要把她扔到河裏淹死,是您要把她撿迴傢的呀。這瞎瞭吧唧的長大瞭也沒用,就是拖纍大人的包袱。姥姥抱著我哭瞭,我不明白姥姥為什麼哭,我一邊用小手給姥姥擦眼淚,一邊說:姥姥彆哭,以後咪咪聽您的話。姥姥自言自語的說:如果時間停滯不前,如果咪咪不會長大就好瞭。
  ……

前言/序言

  聽見的美麗
  陳燕
  我經常會問朋友一句話:“美,是什麼樣兒啊?”對方總是要沉吟一會兒纔能給我描繪你們所看到的美。他們描述的美,有的是“視野的遼闊”有的是“色彩的絢麗”,但這些對於我而言,僅僅是個詞匯,到底遼闊是綿延多遠,到底絢麗是怎麼樣斑斕,對於我似乎都沒有意義,我的世界隻有兩麵,動的和靜的。
  視覺把我們的世界分開,但是我隻是看不見它而已。在很多人的印象裏,盲人都是麵部錶情呆滯,仰著頭翻著白眼球,平時不怎麼齣門,好像盲人自己已經選擇在色彩世界消失瞭,躲在黑暗裏纔安全。
  最初聽見有人說:“這人長得真不像盲人。”我還會在心裏暗自高興。起碼乍一看去,我和健全人沒有太大區彆。可是隨後,盲杖敲擊地麵的反射音還是會引來身邊人的好奇,盡管我看不見,當彆人看我的時候,我能感受到全身被目光打量的焦灼。有的人甚至會伸齣一根手指在我眼前晃,來測試我到底能不能看見。我去旅遊,會聽見身邊人戰戰兢兢地問,旅遊就是看風景她什麼都看不見去乾什麼?我發微信寫微博,有人會疑惑,盲人不是看不見嗎,她怎麼打的字?我走路,跟在後麵的人竊竊私語,前麵有溝她居然知道邁過去,一定是假盲人……太多的質疑讓人心寒,或者那就是從健全人窗口裏透齣的目光,如此不解地看著盲人。
  這也是激發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我把自己的生活打開,希望你們走進來,看到黑暗世界裏的風景。
  我自從齣生就生活在黑暗裏,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我和所有人是一樣的,我看不見的你們也看不見,後來我纔知道,世界有自己的模樣,它不是純黑的。而我,依然像一滴墨汁流淌在硯颱裏,無法自拔。
  我渴望你們眼中的景象,所以我剋服恐懼和睏難嚮著光亮世界摸索,好奇心讓我走齣傢門,我希望自己能和健全人一樣,去聆聽,把那些不熟悉的在心裏轉換成熟悉。
  寫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這本書裏的內容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在電腦上敲齣來的,你一定不知道,真正的盲打速度比看得見屏幕的人更快。如今的現代科技早就讓我們生活實現信息無障礙,很多電子設備都可以語音化,我們用的手機、電腦、閱讀器、計時器等都會“說話”,我用聽,來實現你們的看。
  常常會有人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每當想到這些聲音,我會長久地站在傢中的窗前,朋友們我麵對的方嚮有遠山,可是我看不見,我隻能想象,山到底是什麼樣,日齣是什麼樣,甚至你們都在抱怨的霧霾什麼樣?我是多麼渴望“看見”,為什麼有人的眼前那麼豐富還要抱怨呢?
  所以,彆人用來抱怨的時間,我在黑暗裏學習瞭很多技能,哪怕為瞭這些我付齣瞭比常人艱辛許多倍的努力,我還是可以笑著對你說,這一切“看似沒用的小事”是多麼重要,它讓我的生命有瞭獨特的風景,讓我在黑暗裏走得堅定自信。
  這就是我,一個盲人鋼琴調律師的生活。

序章:時光的迴響與生命的鏇律 在浩瀚的生命長河中,每個人都是一段獨特的鏇律,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思緒的起伏,都在譜寫著屬於自己的樂章。而有些鏇律,卻能穿越時空的界限,觸動深埋於我們內心的共鳴。 本書並非關於某位名人的傳記,也非對某個領域的專業探討。它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尋,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溫柔叩問,一次關於“聽見”的哲學漫遊。我們常常沉溺於喧囂的世界,被外在的聲音所裹挾,卻忽略瞭內心深處那最細微、最真摯的呼喚。這“聽見”,並非指耳畔的聲響,而是對生命脈搏的感知,對自我聲音的覺察,對世界萬物間隱秘聯係的體悟。 生命本身就是一首無聲的詩,一麯流動的歌。它以我們所能想象的各種形式展現,從宏大的宇宙星辰到微渺的塵埃,從激烈的情感碰撞到平靜的日常瑣碎,無不蘊含著深邃的韻律。然而,我們往往在追逐功名利祿、物質享受的道路上,漸漸遺忘瞭如何去聆聽這首詩,如何去感受這首歌。 本書的誕生,源於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捕捉並分享那些在生命旅途中,偶然間被我“聽見”的微光。這些微光,可能來自於一次意外的頓悟,可能來自於一段感人的經曆,可能來自於一段觸動心靈的文字,甚至可能來自於一次與自然最純粹的對話。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我小心翼翼地拾起,串聯成一串屬於我自己的,也或許能引發你共鳴的項鏈。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耳朵裏塞滿瞭各式各樣的信息,眼睛也疲於應付琳琅滿目的圖像。我們被告知應該如何思考,應該如何行動,應該擁有什麼。然而,有多少時間,我們真正留給自己,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分辨那些真正重要的,而非被強加的?“聽見”不是被動地接收,而是主動地探尋,是辨彆真僞,是迴歸本真。 這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迴歸內心的旅程。它不是一本說教的書,而更像是一位老友的絮語,一位智者的低語。它不會給你明確的答案,卻會引導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問題。它不涉及復雜的理論,隻關注那些最樸素、最深刻的生命體驗。 在接下來的篇章裏,我將嘗試分享一些關於“聽見”的片段,關於那些曾經打動我的、啓發我的、讓我重新審視生命的瞬間。這些瞬間,或許有關成長,有關失去,有關愛,有關孤獨,有關希望,有關絕望。它們構成瞭一個個小小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影子。 我們不是孤立的個體,我們與世界,與他人,與自然,都以一種我們難以完全理解的方式緊密相連。當我們學會“聽見”,我們就能夠感知到這種連接,感受到那份宏大的、無處不在的生命力。而當這份感知變得足夠強烈,我們就能在嘈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寜靜,在迷茫的時刻,找到前行的方嚮。 本書的目的,並非要你成為一個哲學傢,或是一個藝術傢。它隻是希望你能重新拾起那顆曾經敏銳的心,重新打開那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去感受,去思考,去連接。 讓我們一起,在這“聽見”的旅程中,感受生命的迴響,探尋生命的鏇律。 第一章:微聲的召喚——覺醒的起點 生命的開端,往往是無意識的。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帶著最原始的本能,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著周圍的一切。那時的我們,就像一張純淨的白紙,對世界充滿瞭好奇,也毫不設防。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逐漸學會瞭僞裝,學會瞭壓抑,學會瞭用一層又一層的殼來保護自己,同時也隔絕瞭與內心最真實部分的連接。 “聽見”的種子,往往就埋藏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微小時刻。它可能是一陣拂過麵頰的風,帶來一絲久違的泥土氣息;可能是一片飄落的葉子,在空中劃過的優雅弧綫;也可能是一句無意中聽到的童謠,喚醒瞭深埋的童年記憶。這些細微的觸動,如同遙遠的星光,微弱卻執著地閃爍著,試圖引起我們的注意。 我曾一度以為,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追求和獲得。於是,我像許多人一樣,將目光投嚮瞭外部的世界,追逐著所謂的成功、名譽和財富。我以為,隻要擁有瞭這些,我就能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然而,事實卻常常與我的期望背道而馳。當我一次又一次地達到某個目標時,內心的空虛感卻愈發明顯。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空房間裏,迴蕩著自己響亮的腳步聲,卻始終聽不到任何迴應。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停下瞭腳步。我開始嘗試放慢生活的節奏,開始嘗試去觀察那些被我忽略的細節。我記得,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一個人坐在窗前,看著雨水在玻璃上滑落,形成一道道蜿蜒的軌跡。我沒有去想工作上的煩惱,也沒有去計劃接下來的行程。我隻是靜靜地看著,聽著。雨滴敲打在窗戶上的聲音,時而急促,時而舒緩,仿佛在大自然的書頁上寫下瞭一首即興的詩。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一直在用一種“聽不見”的方式生活。我聽不見風的低語,聽不見雨的歌唱,更聽不見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我被太多的“應該”和“必須”所束縛,失去瞭感受生命本身的能力。 “聽見”的召喚,就是從這樣的沉寂中悄然升起。它不是一個響亮的號角,而是一個輕柔的呢喃,一個善意的提醒。它告訴我,生命的真諦並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感受多少;不在於徵服多少,而在於連接多少。 這種覺醒,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努力。它要求我們放下那些已經習慣的執念,敞開心扉去接納那些曾經被我們排斥或忽視的感受。它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內心的陰影,同時也去擁抱那些閃耀的光芒。 我開始嘗試記錄那些讓我産生觸動的瞬間,那些讓我感到“被聽見”的時刻。它們可能是一個人獨處時的靜思,也可能是一次與他人的真誠交流。我發現,當我對世界保持一份開放和好奇,當我願意去傾聽,那些曾經隱藏在喧囂之下的生命之聲,便會逐漸浮現。 “聽見”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選擇。它選擇不去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定義,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內在的宇宙。它選擇去感知生命的溫度,去體味生活的甘苦,去理解那些超越語言的微妙情感。 從那一刻起,我便踏上瞭這條“聽見”的探索之路。這條路並非坦途,會有迷茫,會有反復,但每一次的“聽見”,都像是在黑暗中點亮的一盞燈,照亮瞭我前行的方嚮,也溫暖瞭我疲憊的心靈。 第二章:塵埃的低語——生命的細微與宏大 我們常常被宏大的敘事所吸引,被壯麗的景色所震撼,卻忽略瞭那些蘊藏在日常瑣碎中的,同樣宏大而深刻的生命信息。塵埃,在我們的眼中,是渺小而卑微的存在。然而,它們卻承載著時間的痕跡,記錄著生命的輪迴,也悄然訴說著宇宙的奧秘。 “聽見”塵埃的低語,便是要學會從微不足道的細節中,捕捉生命的韻律。它要求我們放下對“重要”和“不重要”的二元判斷,去擁抱生命的整體性。 我曾經花瞭很多時間去研究那些“偉大的”事物,去學習那些“有價值的”知識。我渴望理解世界的運行規律,渴望掌握某種能夠改變一切的力量。然而,直到我開始關注那些被我視為“不值一提”的生命片段時,我纔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厚度。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個老舊的房間裏整理舊物。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黴味,陽光透過窗戶,在空氣中投下無數漂浮的塵埃。我看著這些塵埃,它們在陽光的光束中跳躍、鏇轉,仿佛擁有著自己的生命。我想象著,這些塵埃來自於哪裏?它們是怎樣來到這裏的?它們又將去往何方? 我突然意識到,這些塵埃,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故事。它們可能來自一本書的翻頁,來自一件舊衣服的磨損,來自牆壁的剝落。它們是時間的産物,是衰敗與新生的見證。它們默默地存在著,不爭不搶,卻也從未停止過它們的旅程。 這種對塵埃的觀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價值”的定義。我們常常用效率、用産齣來衡量事物的價值,卻很少去關注事物本身的存在意義。一塊石頭,它或許不能為我們帶來任何物質上的收益,但它經曆瞭億萬年的風雨,承載著地球的記憶。一朵小小的野花,它或許無人問津,但它以自己的方式,為大地增添瞭一抹亮色,也為昆蟲提供瞭食物。 “聽見”塵埃的低語,就是去學會欣賞這些“無用之用”的美。它是一種對生命韌性的贊嘆,一種對生命循環的敬畏。它讓我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存在,也擁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那些默默付齣的人,忽略瞭那些平凡的勞動,忽略瞭那些日常的關懷。我們習慣於追逐那些顯赫的成就,卻對那些支撐著我們生活根基的細微之處視而不見。 然而,正是這些“塵埃”,構成瞭我們生命的底色。它們是傢庭的溫暖,是朋友的陪伴,是陌生人的善意,是清晨的一縷陽光,是夜晚的一聲問候。它們或許不驚天動地,卻足以溫暖我們的心靈,支撐我們走過人生的低榖。 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去“聽見”這些塵埃的低語。我會在散步時,留意腳邊不知名的小草;我會在與人交流時,關注對方眼中那一閃而過的細微情感;我會在閱讀時,品味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懷。 我發現,當我們願意去傾聽這些細微之處時,生命會展現齣前所未有的豐富和深刻。我們不再被宏大的目標所裹挾,而是能夠沉浸在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感受到生命最真實的脈搏。 “聽見”塵埃的低語,也是在提醒我們,生命的宏大,恰恰體現在它的細微之處。宇宙的奧秘,並非隻存在於遙遠的星係,也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一粒沙、一滴水中。生命的意義,也並非隻在於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更在於我們如何去感受和體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從微小處著手,從細微處著眼,我們便能夠逐漸連接起生命的宏大與細微,感受到生命中那份永恒的律動,並從中汲取無盡的力量和智慧。 第三章:靜默的對話——自我覺察與生命的迴響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最難得的,或許就是與自我的對話。我們常常傾聽他人的聲音,卻很少留時間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聽見”最深刻的含義,恰恰在於與自己的深度對話,在於自我覺察。 生命的迴響,並非來自外界的贊揚或批評,而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共鳴。這種迴響,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麵對那個真實的自己,去理解那個一直被我們忽略的自己。 我曾經是一個非常“好勝”的人,總覺得自己必須在各個方麵都做到最好。當我做得不夠好時,我會感到沮喪和自責。我常常將外界的評價視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卻忘記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一次深刻的反思中,我意識到,我一直在與一個“被塑造”的自己相處,而不是與那個“真實”的自己。我害怕犯錯,害怕被否定,於是我不斷地去迎閤他人的期待,去扮演彆人希望我扮演的角色。然而,這種生活方式,讓我感到精疲力竭,也讓我失去瞭真正的快樂。 “靜默的對話”,便是從放下那些外界的期待開始。它需要我們找一個安靜的時刻,讓自己獨處,去感受內心的波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需要評判,不需要分析,隻需要純粹地去感受。 我開始嘗試每天留齣一點時間,讓自己靜坐。一開始,我的腦海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念頭,有對過去的懊悔,有對未來的擔憂,有對生活瑣事的煩惱。我感到非常焦慮,甚至想要放棄。 然而,我堅持瞭下來。我告訴自己,這些念頭隻是“念頭”,它們並非“我”。我隻需要觀察它們,讓它們像雲朵一樣飄過,而不要抓住它們,不要沉溺其中。 漸漸地,我發現,當我不去刻意壓抑自己的思緒時,它們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平靜。我開始能夠分辨齣,哪些念頭是來自於外界的影響,哪些念頭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呼喚。 “聽見”自我的聲音,並非一定要聽到某種具體的言語。它更多的是一種感受,一種直覺,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指引。它可能是一種莫名的喜悅,一種深刻的悲傷,一種強烈的渴望,或者一種平靜的安寜。 當我能夠“聽見”這些內在的迴響時,我開始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我明白瞭自己為什麼會有某種情緒,為什麼會有某種行為。我不再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羞恥,而是能夠接納自己的全部。 這種自我覺察,讓我能夠做齣更符閤自己內心願望的選擇。我不再盲目地追逐那些並不屬於我的東西,而是開始去尋找那些真正能讓我感到快樂和充實的事物。 “靜默的對話”也是一種療愈。當我們能夠傾聽內心的傷痛,當我們能夠理解自己的脆弱,我們就能夠逐漸撫平那些曾經留下的傷痕。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就能夠變得更加強大和有韌性。 “聽見”生命的迴響,意味著我們不再是生命的旁觀者,而是生命的參與者。我們開始能夠主動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體驗,去譜寫屬於自己的生命樂章。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經曆一些挑戰,可能會麵對一些睏惑。但每一次的“聽見”,都會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加堅定地走嚮屬於自己的方嚮。 “靜默的對話”是“聽見”的起點,也是“聽見”的升華。它讓我們學會與自己和解,學會與自己共舞,最終,在生命的廣闊舞颱上,奏響屬於我們自己的,最動聽的鏇律。 第四章:和諧的共振——連接與生命的律動 生命並非孤立存在的個體,我們與他人,與自然,與整個宇宙,都以一種我們難以完全理解的方式緊密相連。當我們的內心逐漸清晰,當我們的“聽見”變得足夠敏銳,我們就能感知到這種連接,並進入一種和諧的共振狀態。 “和諧的共振”,就是當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與外界的連接,當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當我們能夠與自然融為一體時,所産生的一種生命律動。這種律動,並非外在的喧囂,而是一種內在的寜靜與流動。 我曾經以為,生命的價值在於獨立和強大,在於不依賴於任何人,任何事物。我努力地讓自己變得堅不可摧,卻忽略瞭我們生而為人的,對連接的天然渴望。 當我開始學會“聽見”自己內心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內心並非如我想象的那樣堅不可摧,反而充滿瞭渴望被理解,渴望被關懷的需求。而當我去嘗試錶達這些需求,去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時,我纔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溫度。 “和諧的共振”並非意味著失去自我,而是通過與他人的連接,去拓展和深化自我。它是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去理解更廣闊的世界;它是在與他人分享喜悅與悲傷時,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我記得有一次,我參加瞭一個社區的誌願服務活動。我們一起為社區的老人們整理房屋,陪伴他們聊天。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互動中,我看到瞭老人們眼中對生活的熱愛,聽到瞭他們分享的人生故事。我感受到瞭一種溫暖的、流動的力量,這種力量超越瞭個體的界限,連接瞭所有參與其中的人。 “聽見”他人的聲音,不僅僅是傾聽他們的話語,更是去感受他們隱藏在話語背後的情感,去理解他們生命的經曆。當我們放下評判,用一顆開放的心去傾聽,我們就能看到他人身上那些閃耀的光芒,也能發現我們與他們之間,那些共通的情感和渴望。 與自然的連接,也是“和諧共振”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常常認為自己是獨立於自然的,是淩駕於自然的。然而,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去觀察和感受自然時,我們會發現,我們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喜歡在清晨去公園散步,去感受露珠的晶瑩,去傾聽鳥兒的歌唱,去呼吸泥土的芬芳。在這些時刻,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喜悅。我不再感到孤單,而是覺得自己融入瞭這片廣闊的生命海洋。 “聽見”自然的律動,就是去感受四季的更替,去體味日月的輪迴,去感知生命頑強的生命力。當我們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能夠從中汲取無窮的能量,也能夠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 “和諧的共振”並非總是在熱烈的互動中産生,它也可以在靜默的相處中顯現。有時,僅僅是一個眼神的交流,一次會心的微笑,都能夠傳遞齣深刻的情感,産生奇妙的共振。 當我們進入一種“聽見”的狀態,我們就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我們能夠感知到生命中那些微妙的連接,能夠感受到那種流淌在萬物之間的能量。 這種和諧的共振,讓我們不再感到孤單和無助。它讓我們明白,即使我們身處睏境,也有支持的力量;即使我們經曆痛苦,也有希望的光芒。 “聽見”生命的律動,就是去擁抱這份連接,去感受這份和諧。它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再是獨自前行,而是與生命一同舞蹈,一同歌唱。 終章:生命的鏇律,永不止息 “聽見”,並非一個故事的結局,而是一個永恒的開始。它是一種持續的探尋,一種不斷深化的生命體驗。當我們學會瞭“聽見”,我們就打開瞭通往無限可能的大門。 生命的鏇律,是如此的豐富和多變。它有時高亢激昂,有時低沉婉轉。它有時充滿激情,有時歸於平靜。而我們,就是這鏇律中最獨特、最動人的音符。 在“聽見”的旅程中,我們學會瞭分辨那些真實的聲音,學會瞭迴歸內心的寜靜,學會瞭與世界建立更深的連接。這並非意味著我們的人生從此一帆風順,而是我們擁有瞭應對生命挑戰的能力,擁有瞭從中汲取力量的智慧。 “聽見”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一種對自我的尊重,一種對世界的愛。它讓我們不再被外界的喧囂所濛蔽,而是能夠清晰地感知到生命中最本質的美好。 未來的日子裏,願我們都能保持那份“聽見”的初心。願我們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去傾聽內心的呼喚。願我們都能用一顆開放的心,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去連接生命中的每一個遇見。 生命的鏇律,是永不止息的。它在我們每一次的呼吸中流淌,在我們每一次的心跳中迴響。而當我們學會“聽見”,我們就能夠與這永恒的鏇律,同頻共振,奏響屬於我們自己的,最動人的篇章。 這並非一個結束,而是一份邀請。邀請你,也開始你的“聽見”之旅,去發現生命中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未曾觸及的深度。願你,也能在生命的廣闊舞颱上,找到屬於你的,最美的鏇律。

用戶評價

評分

《聽見:陳燕的調律人生》這本書,當我翻開第一頁時,就被陳燕女士筆下那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深深吸引瞭。她用一種近乎傾訴的口吻,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感悟和體驗娓娓道來。這本書並非是那種硬邦邦的人生哲理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陳燕女士在文字中展現齣的那種細膩而敏銳的觀察力,著實令人驚嘆。她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卻又蘊含深意的瞬間。比如,她對人與人之間微妙情感的描繪,那種在眼神交匯中傳遞的理解,在沉默中湧動的關懷,都寫得淋灕盡緻。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置身於她所描繪的場景之中,感受著那份共鳴。她對待挫摺和睏難的態度,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她沒有迴避生活中的陰影,而是以一種坦然甚至帶著些許幽默的方式去麵對。這種勇氣和智慧,給瞭我很大的啓發,讓我覺得即使麵對再大的挑戰,也能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不經意間點亮瞭我的心燈,讓我更加清晰地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評分

《聽見:陳燕的調律人生》這本書,我讀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帶來的那種“活在當下”的力量。陳燕女士的文字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作高深,而是帶著一種接地氣的智慧,嚮我們展現瞭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安寜。她反復強調的“傾聽”和“看見”,不僅僅是對外界事物的觀察,更是對自己內心的關注。她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迷失,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聽見”自己的聲音,沒有“看見”自己真實的需求。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套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她用瞭很多生動的小故事來闡釋她的觀點,這些故事或幽默,或感人,都充滿瞭生活的質感。我尤其喜歡她關於“放下”的論述,她認為很多束縛我們的,並非是外部的阻礙,而是我們內心不願放下的執念。學會放下,纔能輕裝上陣,纔能更好地前行。這本書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當下,如何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評分

《聽見:陳燕的調律人生》這本書,我讀完後感覺像是走瞭一趟心靈的旅程。陳燕女士的文筆乾淨而有力量,她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卻用最真誠的語言,將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娓娓道來。書中有很多關於“選擇”的討論,讓我深思。她提齣,生活中的很多睏境,並非是外界強加的,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選擇所緻。這個觀點非常犀利,但又充滿瞭智慧。她鼓勵讀者去審視自己的選擇,去承擔選擇的後果,並從中學習成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關於“接納”的論述。她談到,我們總是在與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生活抗爭,但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一切的接納,包括那些我們不喜歡的部分。這種接納並非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積極的、充滿力量的智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命的“調律”並非是將一切強行扭轉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在各種不完美中找到平衡,奏齣屬於自己的和諧樂章。陳燕女士的文字,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意義。

評分

閱讀《聽見:陳燕的調律人生》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獨特的體驗。陳燕女士的文字風格非常鮮明,她有一種將復雜的人生哲學用最簡潔、最貼切的方式呈現齣來的能力。我尤其欣賞她對於“情感的流動”的描繪。她不迴避生活中的負麵情緒,而是以一種非常坦誠的態度去探討它們,並提齣如何與之共處,如何從中汲取養分。她認為,情緒就像河流,有順暢也有湍急,重要的是學會理解和疏導,而不是壓抑或放任。這本書的邏輯非常清晰,脈絡也很分明,每一章節似乎都在不斷地深化“調律”這個主題,但又各有側重,不會顯得枯燥。她談到的“覺察”,在我看來是這本書的核心之一。當一個人能夠真正覺察到自己的念頭、情緒和行為模式時,纔有可能做齣有意識的調整。這種覺察,不是一種評判,而是一種平靜的觀察。她鼓勵讀者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導者,而非被動接受者。這本書給瞭我很多關於自我管理和情緒調節的實用建議,讓我覺得生活不再是一場混亂的搏鬥,而是一場可以被精心編排的藝術。

評分

我最近讀瞭《聽見:陳燕的調律人生》,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像是一首悠揚的樂麯,每一個音符都恰到好處地觸動著我的心弦。陳燕女士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抽象的人生道理具象化,用最樸實卻又最深刻的方式傳遞齣來。她對“調律”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僅僅局限於音樂,而是將其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人際關係、情感處理,甚至是自我認知。我尤其喜歡她探討“傾聽”的部分,她強調的不僅僅是耳朵的聽覺,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一種設身處地的理解。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浮躁不安的時代,學會真正的傾聽,顯得尤為珍貴。她通過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如何去傾聽他人的心聲,如何去理解那些未曾言說的情感,也如何去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也幫助我找到調整生活節奏、平衡內心情緒的方法。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書,讓你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和諧。

評分

還沒看完,很喜歡

評分

金紡(COMFORT)衣物護理劑 清新柔順4L(柔順劑)

評分

不錯,值得購買,一本勵誌的書。

評分

很喜歡,勵誌書籍,京東配送,快

評分

很喜歡,勵誌書籍,京東配送,快

評分

書買瞭,還沒有看完,不過很受感動,而且在京東商城網購價格優惠。

評分

犬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身殘誌不殘,唯有堅定的信念,纔能走齣多彩的人生。

評分

看央視颱,挺感動的,支持一下吧。

評分

看到書中她經曆瞭那麼那麼艱難的人生,祝福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