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

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柯馬丁 著,劉倩 譯,楊治宜,梅麗 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48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692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早期中國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秦始皇石刻是中華帝國史上第1個十年間留下來的實在的官方文件。本書的研究以譯注這七篇石刻文為發端。作者試圖將石刻文所使用的錶述納入周代的文學傳統之中,同時緻力於這些石刻文的宗教儀式語境,在此基礎上試圖詳論周代宗教儀式傳統的方方麵麵,這一傳統恰恰融於立刻石於高山之巔的行動之中。

目錄

圖版、地圖、錶格目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翻譯與注釋 第一節嶧山石刻 第二節泰山石刻 第三節琅邪石刻 第四節之罘石刻 第五節之罘東觀石刻 第六節碣石門石刻 第七節會稽石刻 第三章 秦始皇禮儀體係中的石刻 第一節石刻的觀念 第二節前帝國時期秦宗廟青銅器、石磬銘文 第三節巡狩與祭祀宇宙神靈 第四章 銘文的結構分析 第一節作為文本係列的禮儀文本 第二節各個主題結構 第三節 自我指涉現象 第四節冗贅與限製的力量:儀式語言的錶現形式 第五章 銘文的曆史性闡釋 第一節在秦朝曆史與漢代曆史編撰之間 第二節傳統思想與禮儀實踐的連續性 第三節帝國初期的學術與威權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楚文基本上是一篇銘文,盡管就我們目前所知而言,它們刻在三塊石頭上、分彆放置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處就是雍邑。除瞭獻祭的神靈不同外,三塊石上的銘文完全相同,這說明在某一特定地點隻能祈求某一特定神靈的幫助(可能即該神靈管轄之地)。這些禮儀銘文的真正性質可能見於係列文本或一組文本,而非單篇獨立的文本,這種可能性後文將會談到。目前的證據充分錶明,前帝國時期與帝秦時期所有已知的、具有一定長度的銘文,都由係列銘文組成:“石鼓”、詛楚文、石刻、青銅禮器,還有“虎符”以及各種度量工具①。 不過,除瞭簡單意義上的材質、假定的(不同)儀式語境及文本係列的現象之外,石鼓文、詛楚文與帝秦石刻之間,尚無任何直接聯係。毫無疑問,石鼓文按照《詩經》的傳統風格寫就,這一點明顯見諸其四字句式、常用疊詞、押韻,以及各種語法特徵等。②與此同時,與石鼓文類似的《詩經》…事實上沒有哪一行完全相同——又截然不同於帝秦石刻所自的淵源。無疑與其貴族時代有關的是,石鼓文用生動的形象描繪狩獵環境,避免公開的政治錶達。它們不同於同時代的或較早的那些描寫祭祀、饗宴的頌詩,不那麼露骨地關注政治頌美與閤法性問題,盡管古老、莊重的狩獵活動總是含蓄地錶達瞭空間主權(spatialsovereignty)。
……

用戶評價

評分

理解古代文化的必讀之作

評分

專業所需。值得看看。當然,個人喜好。僅此而已。印刷也蠻好的。

評分

商品很好,和描述的一樣,很滿意,下次還來買!

評分

這套書基本都收集瞭,看看外國人的研究和學術方法的運用,對開拓自己的視野有幫助。《天朝的崩潰》是茅海建的成名作,其觀點和學術方法在80-90年代的曆史研究中是很新穎的,該書編選入的那套三聯·哈佛·燕京學術文叢現在看來學術品位是很高的。這次購入瞭卻瞭多年心願,雖然已是新版15印(印量已在75000餘冊!,純學術書中有如此熱銷難得一見)。作為曆史研究著作,或是曆史讀物,此書都值得一讀。

評分

評分

一本好書,學術意義重大

評分

東西是不錯的,以後還是買買買買買買。

評分

秦泰山刻石位於岱廟東禦座大殿露颱前西側,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鎸刻著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刻石原在岱頂玉女池旁,後迭移至此。秦泰山刻石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係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共144字;後半部為秦二世鬍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製,共78字。刻石四麵廣狹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現僅存秦二世詔書10個殘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又稱“泰山十字”。曆經滄桑,現僅存十字為:“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秦泰山刻石列為國傢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由於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及人為破壞等原因,至明正德以後,此石曾經幾移其所,麵目全非,銘文也僅個子二世詔書中的29字。且在此石毀壞之前,金石學傢隻著重其字數、行數、及銘文的著錄,而對立石原址、立石的全體形製等,缺乏確切記載,緻使後人說法不一。清代以後,又有人對現存秦刻10殘字的真僞提齣異議,至今未有定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各地曾先後刻石七處。及二世立,又“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現大都湮沒無存,唯存《秦琅琊刻石》86字和《秦泰山刻石[1] 》10殘字,更為曆代學者視為珍寶。因此許多文人爭相傳拓,有的還依所藏拓本摹刻於石,以期流傳永久。

評分

薄薄的一本,但是內容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