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橘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
  • 叶橘泉
  • 临证
  • 实用
  • 医集
  • 方证三书
  • 传统医学
  • 临床经验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4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74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2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什么叫“方剂”?“方剂”是导源于“汤液”的。相传伊尹制“汤液”,闻有《汤液经》的著作,但其书已不可考。只有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可说是集古代“方剂”的大成。这些古方,或称为“经方”,实为“方剂”的鼻祖。其次为《小品方》《外台秘要》《千金方》等,也概称为古方。自宋以后诸方,则称为“后世方”,亦称“时方”。方剂的种类有“汤液”“醇醴”“丸”“散”“膏”“丹”等。“汤液”即近世的“浸出剂”“煎出剂”等。“醇醴”等于“酒剂”(酊几)。“膏剂”即“流膏”(越几斯)。丹、丸、散剂,等于片剂、丸剂、粉剂。这是各依其适应证而调制成各种形式,取其便利服用,以及利于效用的发挥而已。因为中药是“生药”,生药内所含成分是很复杂的,目前还不能一一分析化验。但是分析研究,目的是在求知。而综合研究,目的是在应用。即使将来一一分析而彻底明了各药所含的成分,但是那时综合的应用,似乎仍有研究的必要,例如由鸦片中分析而得的“吗啡”“可待因”等,各有它的作用与疗效,但鸦片酊的应用,仍不失它的价值。至于方剂,由数种药物组成,尤具复合的效用,古称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等,当有“协同”或“拮抗”等作用,调剂在里面,我们感到中药的应用,往往因配伍的关系而改变其方向,例如桂枝汤本方为和表(恶风发热有汗)剂,若加重芍药而配伍饴糖,则为和里(虚寒腹痛)之方。麻黄汤原为发汗剂,麻黄加术汤则变为利尿剂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则又用为镇痛剂了。古方中类似情况举不胜举。所以我们研究方剂,应以经方为主,后世方为辅。不过自古迄今方剂多至不可胜数。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只取《伤寒论》《金匮要略》所集之经方,以及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日本汉方医家常用之方剂汇为一篇。唯整个方剂应用于临床时,设非平时熟读,即使记忆力极强之人,仍不易完全记忆其中药物的配伍,故不得不编成歌诀,以便诵读。一般识中医药之浅当者,辄谓“读几首汤头歌诀以应付治病”云云。不错,这本汤头歌诀,确实为中医临床最实用、最便捷的工具。化学家范凤源著有《中医药物化学及其生理作用》一书,他尊称汪切庵汤头歌诀是“医药名著”,我和他颇有同感。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中有许多歌诀,移自汪著,因这些歌诀较普遍而且实用,便于阅读者的记习。不过现在中医要科学化,方剂的应用也需与时代配合,所以《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方剂的主治项尽量改用现代病名。

内页插图

目录

临证实用方剂
第一部 古方类之一分类方剂
桂枝汤类
1.桂枝汤(《伤寒论》)
2.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3.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4.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5.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6.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7.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8.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
9.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备急千金要方》)
10.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1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
12.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
13.瓜蒌桂枝汤(《金匮要略》)
1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15.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
1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
17.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18.桂枝去桂加术附汤(《金匮要略》)
19.桂枝新加汤(《伤寒论》)
20.桂枝去桂加苓术汤(《伤寒论》)
2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2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2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伤寒论》)
24.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2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26.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27.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
28.桂枝甘草汤(《伤寒论》)
29.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麻黄汤类
30.麻黄汤(《伤寒论》)
3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32.小青龙汤(《伤寒论》)
33.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34.大青龙汤(《伤寒论》)
3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6.越婢汤(《金匮要略》)
37.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38.越婢加术附汤(《金匮要略》)
39.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40.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41.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
42.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4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44.古今录验续命汤(《金匮要略》)
45.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46.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47.麻黄升麻汤(《伤寒论》)
……

中西病名对照表
医学答问汇编
中国医药卫生常识

前言/序言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 一、 医案与方剂的智慧结晶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是集叶橘泉先生一生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于一体的医学巨著。全书分为“方证三书”,涵盖了叶老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病症所积累的宝贵医案与临证实用方剂。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方剂汇编,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辨证论治思想的临床指导手册。 二、 严谨辨证,切中病机 叶橘泉先生素以辨证严谨、用药精当而著称。《方证三书》的核心在于其“方证相对”的理念。书中详细阐述了每个方剂所对应的病证,以及辨别这些病证的关键脉象、舌象、症状等,并深入剖析了病机所在。叶老先生强调,方剂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准确的辨证之上,离开了辨证,再精妙的方剂也可能适得其反。本书通过大量的医案,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理念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得以体现的。 三、 临证实用,临床导向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临证实用”的特点。叶橘泉先生的方剂,大多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不断完善而形成的。这些方剂不仅疗效显著,而且用药相对简单,配伍精当,易于掌握和应用。本书详细介绍了每个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主治,并针对一些疑难杂症,提供了独特的治疗经验和体会。对于广大中医师和中医药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触手可及的临床宝典。 四、 “方证三书”的独特价值 “方证三书”的设置,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这三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叶橘泉先生方剂学的完整体系。 第一书: 侧重于基础方剂的讲解与应用,系统梳理了常用方剂的辨证要点和临床应用。 第二书: 专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收录了叶老先生针对一些复杂、缠绵的病症所创立的验方,并详细分析了其立方遣药的精妙之处。 第三书: 强调方证的灵活变通,通过对大量医案的解读,阐述了如何在具体辨证施治中,根据病情变化,对原有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疗效。 这种结构安排,既保证了方剂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五、 传承经典,启迪后学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不仅是叶橘泉先生个人医学成就的集中展现,更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本书所体现的辨证论治精神、精湛的临床技艺,对于当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们回归经典,重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临床水平,为传承和发展祖国医学贡献力量。 本书适合人群: 广大中医师、中药师 中医药院校师生 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实践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叶橘泉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学工作者 阅读本书,您将: 掌握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提高临床辨别能力。 学习到叶橘泉先生临证实用、疗效显著的各类方剂。 领略叶老先生在疑难杂症治疗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智慧。 提升方剂加减化裁的临床应变能力。 深刻理解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 《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必将成为您在中医药道路上探索与前行的有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拿到这本《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叶橘泉老先生的名号在医学界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方剂学研究,尤其是在临床上的应用,更是许多中医人的灯塔。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那种久经沙场、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简单罗列方剂,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方剂背后的“证”,也就是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以及治则治法。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还在临床一线摸索的中医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以前看方剂书,总觉得知道了方子,但不知道为什么用,用了为什么有效。这本书则把这个“为什么”给彻底剖析了,从病症的细微差别,到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程的方剂加减,都娓娓道来,仿佛叶老先生亲临指导一般。那种言传身教的精髓,透过文字也能够感受得到。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化裁和创新,在不离宗旨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人的体质特点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整,既保留了古法的精髓,又充满了实效性。这本书不仅仅是方剂的堆砌,更是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治的思想体系,对于提升临床思维和解决疑难杂症,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评分

第五段 如果说市面上有很多中医书籍是“纸上谈兵”,那么《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绝对是一本“运筹帷幄”的实战宝典。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种严谨而又生动的风格所吸引。叶橘泉老先生不仅仅是理论家,更是卓越的实践者。他将方剂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且以“方证对应”的思路,系统地阐述了方剂的运用法则。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把每一个方剂都当作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强调了在具体的病证下,如何去选择最适合的方剂,以及如何根据病情的演变来对症施治。这种动态的、灵活的治疗思维,是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很难获得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复杂病症的辨证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分析来灵活化裁方剂。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诊疗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精髓在于“活”,在于“变”,而叶老先生的方剂学,正是这种“活”与“变”的最佳体现。

评分

第四段 拿到《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这本书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也没有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泛之谈,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讲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方剂的讲解,都会从病因病机入手,层层递进,直到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更重要的是,书中大量引用了叶橘泉老先生的临证经验,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展示了方剂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和发展。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医理论是如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我常常会反复阅读书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去揣摩叶老先生的诊疗思路,学习他如何捕捉病情中的关键信息,如何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方剂。这种深入的临床实践指导,对于提升我的中医治疗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够轻松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最朴实的方式,将他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评分

第三段 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大夫,我手里收藏了不少方剂类的书籍,但《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绝对是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本。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方剂,而在于它将“方”与“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强调了“临证”的实用性。叶老先生在书中,对于每一个方剂的运用,都付诸于临床实践,并且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病情、不同体质下的加减变化。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都要面对具体病人的医生来说,意义非凡。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教科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的复杂病情,这时候,一本真正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叶老先生的经验,就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和方剂运用,更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比如,在治疗某个缠绵难愈的疾病时,我能够从书中找到类似的病案,学习叶老先生是如何辨证施治,如何运用灵活的方剂组合来达到治疗效果的。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不仅仅是学会了几个方剂,更是提升了自己辨证论治的能力。

评分

第二段 说实话,我是一个中医理论的“小白”,平时看中医书总是容易被那些复杂的术语绕晕。但是这本《叶橘泉医集·方证三书: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却以一种极其易懂的方式,把我带进了中医方剂的世界。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大白话解释那些深奥的医学道理。我尤其赞赏它在讲解每一个方剂的时候,都会先分析这个方剂所针对的“证”的特征,比如这个病在什么时间出现,病人有什么样的症状,舌苔、脉象是怎样的,等等。这种由表及里、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让我很快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个方剂有效。举个例子,书中讲到某个治疗感冒的方剂时,就详细分析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在症状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别来选择不同的方剂,甚至是如何在同一个方剂里进行微调。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中医新手也能看得懂,并且能够尝试着去运用。我还会把书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抄下来,时不时地翻阅,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当时的诊室,跟着叶老先生一起思考。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的。

评分

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评分

对没用过的古方乱下否定似少大师之质

评分

不错

评分

对没用过的古方乱下否定似少大师之质

评分

内容很好,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

中医历代留下来的方子,数以十万计,是中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方子自然很多,李士懋、田淑霄临床五十年来,用过的方子约三四百首,常用的约百余首,而能有点心得体会的,不过一二十首。《中医师承学堂·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我们常用方的理解和应用》仅对我们窃有所悟的方子,分经方与时方写出来。经方部分,以伤寒六病主方为纲,非经方全部。

评分

收到了我说的是不知道有没有机会送

评分

好书,多看,有益,继续努力,加油

评分

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