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难经古注校补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难经古注校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力钧 著,王宗欣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古籍
  • 珍善本
  • 点校
  • 难经
  • 古注
  • 校补
  • 中医经典
  • 医学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6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7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字数:1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难经古注校补》,是清末民国初医家力钧研究《难经》一系列著作的总汇。全书不分卷,一函七册。第一册至第四册为《难经古注校补》,第五册为《史记正义引难经考》,第六册为《难经本义增辑》,第七册为《难经经释补》。
  力钧在保留《难经集注》原书体例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校补。对于原书注释精当的部分,力氏给予保留;对于旧注内容,力氏以为或有发挥之处,则以自己二十余年研究难经的心得,重加注释,故名其日《校补》。力钧的注释,增加了医理的阐发,有助于对《难经》的理解。是《难经》研究的一部充满新意的力作,值得我们重视。

作者简介

  力钧(1856-1925),字轩举,号医隐,福建永福(今福州市永泰县人)。
  力钧6岁时“从刘幼轩公读,公通医,以《说文》证《内经》”,后又师从林亦莱、张熙皋、郭秋泉、郭省三等通医饱学之士,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和医学的基础。21岁时,救其父于诸药无效,挽其女于众医不治,拯其妹于重病垂危,随力钧医名鹊起,开始了为人医病开方的医学生涯。光绪二十年(1894年),力钧赴京应考。在北京居留期间,“公卿显宦争相延请诊治”,力钧妙手回春,治好了多名王公大臣的病,并与他们建立了私谊。
  光绪三十二年,力钧入官为慈禧、光绪诊治,开始了御医生涯,晚年著有《难经古注校补》、《崇陵病案》等。

目录

自序
难经集注序
难经古注校补第一
经脉诊候第一
漏水下百刻图
二难图说
三难图说
难经古注校补第二
经络大数第二凡二首
奇经八脉第三凡三首
荣卫三焦第四凡二首
藏府配象第五凡六首
藏府度数第六凡十首
难经古注校补第三
虚实邪正第七凡五首
藏府传病第八凡二首
藏府积聚第九凡二首
五泄伤寒第十凡四首
难经古注校补第四
神圣工巧第十一凡一首
藏府井俞第十二凡七首
用针补泻第十三凡十三首
《史记正义》引《难经》考
难经本义增辑
难经经释补
《难经经释》补

精彩书摘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难经古注校补》:
  杨注:旧经注云,手心主,心包络脉也。手少阳,三焦脉也,故合为左手中部。足太阴,脾脉也。足阳明,胃脉也,故合为右手中部。此经作如此分别,若依《脉经》配三部,又与此不同也。旧经之注,甚是抵牾。具列此图,以正其文。杨氏日手心主心包络脉,手少阳三焦脉也,故合为左手中部。足太阴脾脉也,足阳明胃脉也,故合为右手中部。此经作如此分别。若依《脉经》配三部,又与此不同。夫此法杨氏不能明其理,故言不同也。是师将三部反倒,配合五行六气而言之。师谓此寸尺反倒,又问三部各何所主。经云: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上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有疾,故云审而次之者也。又王叔和将自左寸逆行言之日: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盖两尺反倒,同主脐以下至足有疾。故扁鹊云审而次之。王叔和云用心仔细须寻趁。
  十九难日: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杨注:元气起于子,人之所生也。男从子左行三十至巳,女从子右行二十至巳,为夫妇,怀妊也。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年二十而嫁,取法于此。夫人十月而生男,从巳至寅左行得十月,故男行年起于丙寅。女从巳右行至申,得十月,故女行年起于壬申。所以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虞注:经言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谓人所生之年皆从巳上起也。男左行十月,至寅而生。女右行十月,至申而生。术家起运,言男一岁起于丙寅,女一岁起于壬申。《难经》不言起而言生,谓生下已为一岁矣。丙壬二干,水火也。水火为万物之父母。寅申二支,木金也,为生物成实之终始。水胞在申,火胞在寅,二寅气①自胞相配,故用寅申也。金生于巳,巳与申合,故女子取申。木生于亥,亥与寅合,故男子取寅。所以男年十岁,顺行在亥。女年七岁,逆行亦在亥。男年十六天癸至,左行至巳。巳者,申之生位。女年十四天癸至,右行亦在巳,与男年同在本宫生气之位。阴阳相配,乃成夫妇之道,故有男女也。《上古天真论》日:男二八而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杨氏言男三十,行年在巳方娶。其说非也。女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杨氏言女二十右行之巳方嫁,其说亦非矣。杨氏之言,但据古礼为男女嫁娶之常,以左行右行至巳凑合耳。昔圣人于此十九难中,论男女配合之道,阴阳交会之所,脉之顺逆强弱,太过不及,使后人恍然于男女不一之理。若止言三十而娶、二十而嫁,于本经诊治之道,毫不相关。【虞较杨注甚辨,然杨必有所本。】【元日虞规杨氏,非也。杨氏说有《淮南子》、《说文》可证下有。】
  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丁注:夫男子女人之尺脉,是阴阳之根本也。逆顺者,为阳抱阴生,阴抱阳生也。三阳始生于立春,正月建寅,故日男生于寅木,阳也。三阴生于立秋,七月建申,故言女生于申金,阴也。男子之气,始于少阳,极于太阳,所以男子阳脉见于关上,尺脉恒弱。女子之气,始于太阴,极于厥阴,所以女子阴脉见于关下,尺脉恒盛。男女之禀气不同,其脉亦因之而异。杨注:男子阳气盛,故尺脉弱;女子阴气盛,故尺脉强。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丁注:脉之为不足、太过者,以男禀天地之阳,如春夏万物生长,理应寸盛而尺弱,是肾邪旺而心火衰,不能生长,病在内;女禀天地之阴,如秋冬收藏,理应尺盛而寸弱,今反寸盛而尺弱,是虚火盛而肾水衰,不能收藏,病在外。在左在右,随脉定之。杨注:男得女脉为阴气盛,阴主内,故病在内。女得男脉为阳气盛,阳主外,故病在四肢。虞注:寸为阳,尺为阴。男以阳用事,宜寸盛而尺弱。今反之,是水邪来侮心阳,阴不足也,病在内。女以阴用事,宜尺盛而寸弱,今反之,是火旺而烁肾阴,阳太过也,病在四肢。《素问》日:四肢为诸阳之本。
  ……

前言/序言


《医宗金鉴》:集历代医方之大成,辨证论治之圭臬 《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医吴谦等奉旨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详实的医书,集历代医学之精华,融辨证论治之思想,以其系统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的编纂,意在统一医道,规范治法,为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一部集大成之作。 卷帙浩繁,内容精粹 《医宗金鉴》共九卷,卷首载有凡例,明确了编纂的宗旨和体例。全书内容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医学领域,收录方剂逾千首,并附有精炼的方解、用法、禁忌等说明。其内容编排体例严谨,逻辑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卷一《医宗金鉴凡例》: 详述了编纂此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各卷的编排体例,奠定了全书的基调。 卷二《四言举要》: 以四言诗的形式,简要概括了医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则治法等,可谓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浓缩,便于初学者入门。 卷三《病因病机》: 深入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致病因素,以及疾病在人体内的传变规律,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卷四《望诊》: 详细介绍了望诊的各项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舌、望排出物等,通过观察体表的种种征象,推断内在病变。 卷五《闻诊》: 阐述了闻诊的要点,如听声音、嗅气味等,通过对患者发声、呼吸、咳喘以及体表散发出的气味进行分析,辅助诊断。 卷六《问诊》: 总结了问诊的十八问,涵盖了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方方面面,是全面了解病情的重要环节。 卷七《切诊》: 详尽论述了切脉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浮沉迟数、大小虚实等脉象的辨识,以及按诊、触诊等手法,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卷八《辨证论治》: 本卷是全书的重点和核心,系统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进而确立治则,选择方药。书中对常见的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卷九《治法》: 总结了中医的各种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并根据具体病情,详细阐述了各种治法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同时,本书还收录了大量的经典方剂,并对其进行了精辟的解析,便于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临床之基 《医宗金鉴》最显著的贡献在于其对“辨证论治”思想的系统阐述和实践。全书以辨证论治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作者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方药,而是强调在详细诊察的基础上,准确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证候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以“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和个体化诊疗特色。 方药精当,临床之用 书中收录的方剂,多为历代名医的经验验方,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确切。如著名的“金鉴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金鉴桂枝汤”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等,至今仍是临床上常用且有效的方剂。本书不仅提供了方剂的组成,更重要的是对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使得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灵活化裁,举一反三。 针灸推拿,辅助之术 除了药物治疗,《医宗金鉴》也收录了部分针灸和推拿的内容。虽然篇幅不及药物部分,但体现了作者们对整体治疗的重视。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的重要辅助疗法,在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为疾病的康复提供保障。 影响深远,医林之典 《医宗金鉴》问世后,以其严谨的学术体系、丰富的临床内容和显著的实用价值,迅速成为中医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被列为清代太医院的必修教材,更被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无数中医从业者和医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其深刻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医生,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观《医宗金鉴》,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医数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集大成者。它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精益求精的实践,为我们勾勒出中医医学的宏伟蓝图,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是研究和学习中医不可多得的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点校丛书”这类学术性极强的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门槛很高,不是我这种普通爱好者能够轻松驾驭的。但《难经古注校补》这本书,却意外地给了我惊喜。它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严肃,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开篇的导读部分,对《难经》的成书年代、流传过程以及历代研究概况做了简要的介绍,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难经》的整体认知。随后进入正文,那些密密麻麻的校注和注释,虽然初看有些吃力,但当你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对比不同版本的差异时,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无穷。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考证,比如“经络”、“营卫”、“三部九候”等,《难经》的解释往往简洁而精炼,有时甚至有些晦涩,而这本书的校补工作,恰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通过梳理历代医家的解读,让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光彩。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中医古籍的读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书籍。《难经古注校补》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并不是专业学者,但被《难经》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市面上关于《难经》的书籍很多,但往往要么是过于简略,要么是注解繁杂,让我难以抓住重点。这套《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中的《难经古注校补》,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首先在选本上就颇为用心,收录了多部重要的《难经》古注,而且在点校过程中,对文字的准确性、注解的清晰度都做了严格的把关。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校对,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考据和学术探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医家对话,了解他们是如何解读这部经典,又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这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技法,而是深入到了其思想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厚重了,初拿到手就感到一股历史的沉淀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难经》抱有极大的兴趣,但市面上流传的版本众多,注解也参差不齐,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这次看到这套《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尤其是其中的《难经古注校补》卷,简直是我的福音。翻开扉页,精美的排版和考究的用纸就让人心生敬意。点校者的细致入微,从目录就可以窥见一斑,每一个版本都做了清晰的标注,而且校勘的说明更是详尽,仿佛能看到点校者在书海中跋涉的身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版本之间异同的梳理,这对于深入理解《难经》的原意至关重要。有时候读古籍,最怕的就是遇到错字连篇或者注解牵强附会,而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学术平台,让我能够更安心地去探索《难经》的奥秘。我期待着深入研读其中收录的各个古注,通过这些历史学家的智慧,来构建我对《难经》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医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难经》很感兴趣,因为它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中医最根本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原文和注解都存在版本差异和理解上的困难。这本《难经古注校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过迷雾。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不同版本的《难经》,更重要的是,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校补”,去梳理历代名家的注解,去辨析字词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理解《难经》的精髓,非常有帮助。我喜欢它在注解时,会引用大量的其他古籍,让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有时候,一段看似普通的文字,在多位名家注解的比对下,就能显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含义。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古人治学之严谨,也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古籍资料不少,但真正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爱不释手的却不多。《难经古注校补》无疑是其中一份子。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校勘工作上。作为一本“珍善本点校丛书”,它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对所收录的《难经》古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校订。书中不仅提供了原文,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列出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并对这些差异进行了考证和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古籍文本的演变、辨析字词的真伪,以及探究古人对经典的原初理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疑难之处的释义,点校者并非简单地照搬前人观点,而是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学习中医参考书,难经古注,经典

评分

!!!!!!!!!!

评分

非常便宜,谢谢,还会再来

评分

很好用,比商场购买合算多了,是正品,还会来。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印刷装订纸张都很一般,定价高了点,如果不是打折的时候买,根本划不来。

评分

《难经古注校补》,是清末民国初医家力钧研究《难经》一系列著作的总汇。全书不分卷,一函七册。第一册至第四册为《难经古注校补》,第五册为《史记正义引难经考》,第六册为《难经本义增辑》,第七册为《难经经释补》。

评分

双十一活动收的,折后价还是很美丽的,物流速度也很棒,古籍善本,值得学习

评分

好书!!!!!!!!!

评分

印刷质量好,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谢谢店主,这套书太难凑齐了,好像出版社没有再版,正在研读中,谢谢卖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