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苏州简史(修订版)

话本苏州简史(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红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历史
  • 苏州文化
  • 地方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遗产
  • 民国史
  • 近代史
  • 苏州话本
  • 历史普及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4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05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六朝、五代的苏州有很多故事;元代一百年间不只一个张士诚;民国军阀战争是祸害苏州的大事;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是历史变迁的重要痕迹……简史区别于史话的地方,便是在此,《话本苏州简史》脱颖而出之处,也正在此。通俗易懂又于史有据,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仿佛与苏州“易中天”品茗聊天……

内容简介

  苏州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悠久、曲折、文化内涵丰富是苏州历史的特点。从海边蛮荒之地到吴国迁都,从先秦到伍子胥建成,从战国时期春申君之治,到隋唐、两宋的繁荣景象,从明清时期的全国闻名,到民国时的不屈斗争……作者用脉络性勾勒的方式,引经据典,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来串联,将头绪纷繁的苏州历史捋顺,并交代了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使之成为可读性、知识性极强的“话本”式“简史”。

作者简介

  朱红,原名朱弘。1936年出生于苏州。1979年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1981年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调入苏州市文联,历任《苏州文艺报》主编、《苏州杂志》副主编。著有寓言集《装鬼的故事》,诗集《初夏的凤蝶》、《剪影者的世界》、散文集《寻找苏州》、文化丛书《甪直》、《文化苏州》、《锦绣相城》、《大吴胜壤——虎丘的经典记忆》、《风雅山塘》、《苏台烟云石湖月》、文学传记《沈德潜》、《细说泰伯》等。

目录

修订本说明
绪言

第一章 先吴
远古的奥秘
“姑苏”的由来
泰伯南奔之谜

第二章 先秦
勾吴剪影
吴国的崛起
伍子胥造城
攻克郢都和兵败槜李
黄池争霸
姑苏台悲歌
王翳迁都与黄歇治吴

第三章 秦汉三国
八千子弟出江东
刘濞与茂苑
庄助和朱买臣
洛阳说:皇帝仍姓刘
逃亡者的避风港
小霸王开基江东
东吴台柱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四章 晋南北朝
华亭鹤唳与莼鲈之思
人口大迁移
支硎山和辟疆园
灵芝石与点头石
刘宋太守图
南齐人物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陈的覆灭

第五章 隋唐五代
杨素迁州城
黄金水道的开通
从贞观到天宝
渔阳鼙鼓动地来
苏州刺史例能诗
艺苑花烂漫
城头变幻大王旗
中吴军与南园

第六章 宋元
天下争言符瑞
先忧后乐的襟怀
吴中好处是苏州
祸国殃民花石纲
狗年二月大屠杀
《吴郡志》与《平江图》
无城墙的古城
马可?波罗如是说
火烧齐云楼

第七章 明代
自从来了朱皇帝
沈万三传奇
奇僧姚广孝
苏州的终身知府
功名梦与广西血
唐伯虎入狱
王鏊回乡
抗倭寇,反税监
周顺昌和五义士

第八章 清代
清兵下江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金圣叹哭庙
康熙南巡
诗人荣辱记
林则徐治水
血溅寿宁寺
辟商埠,开租界
王朝末世

第九章 民国
击落皇冠之后
军阀混战
走向近代化
鬼子来了
杨荫榆之死
血与火的壮歌
黎明前的战斗
后记
姑苏烟雨赋:吴地风华的千年回响 一 苏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古城,其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远非一册简史所能完全涵盖。当我们翻开尘封的记忆,追溯那吴地的源头活水,所见证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绵延千年的画卷。 首先,必须提及先秦时期的吴国。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肇始。自周太王迁至岐山,直至周章的定鼎江左,吴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兴衰荣辱深深烙印在苏州的土地上。从阖闾的雄心勃勃,到夫差的称霸中原,再到最终被越国所灭,这段历史不仅是军事与政治的角力场,更是早期苏州城市形态与文化基因的奠基时刻。想象那时的姑苏城,城垣初建,护城河水环绕,渔樵耕读的生活已然初具规模,而那份精明强悍的“吴人”性格,也在这历史的熔炉中被反复锤炼。 继而,秦汉大一统的浪潮席卷而来,苏州被纳入郡县体制。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在于大运河的开凿与漕运的兴盛。这条贯通南北的生命线,使得原本偏居一隅的苏州,一跃成为长江下游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隋唐之际,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苏州的丝绸业、棉纺织业开始崭露头角。诗人们,如杜甫、白居易,他们笔下的“舟行万里,丝绸如雪”,勾勒出的是一个富庶、开放且充满诗意的江南都会。唐代的苏州,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栖居地,园林艺术的萌芽,也在这时悄然发生。 二 历史的车轮驶入宋代,是苏州文化走向鼎盛的黄金时代。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的沉浮,促使他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向了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宋代的苏州,商业化程度极高,坊市制度逐渐瓦解,市井生活与士大夫的精致生活交织融合。 市民文化的勃发是宋代苏州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勾栏瓦舍里,说书唱戏、百戏杂陈,平民百姓的娱乐需求催生了地方戏曲的雏形。同时,宋人的理学思想与对自然哲学的探究,也让苏州的园林艺术开始从单纯的赏玩转向了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拙政园的前身、狮子林的精神内核,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孕育和初步的实践。苏轼、米芾等大家的名篇与题咏,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厚度。 三 元代短暂的蒙古统治,虽带来异族文化的冲击,但苏州的经济命脉并未被动摇。反而是明清时期,这座城市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精致时代”。 明清两代,苏州的丝绸业达到了技术与规模的巅峰。那时的苏州织户、机房,不仅垄断了全国的丝绸供应,更是通过海路和内河贸易,将精美的苏绣、宋锦销往世界各地。这种经济繁荣,直接滋养了文人画派的兴盛——吴门画派的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他们将山水意境、花鸟造型推向了新的高度,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值得深入探讨的是苏州的社会结构与地方治理。明清时期的苏州,形成了独特的“士绅-商人”共治的格局。士绅(读书人)负责文化与道德的引领,而富裕的商人(如潘、孙、叶等大户)则利用财富参与到文化赞助、慈善事业乃至地方水利工程中。这种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是苏州能够长期保持精致优雅的重要支撑。这一时期的昆山腔、评弹艺术的成熟,更代表了地方文化对精致生活的极致表达。他们对建筑、服饰、饮食(苏帮菜的形成)的极致追求,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对古典苏州的所有浪漫想象。 四 近代风云变幻,苏州也未能幸免于历史的动荡。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这座古老的商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从苏州工业革命的先声,到民族资本家在棉纺织业中的挣扎与抗争,苏州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化的阵痛期。 二十世纪的苏州,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与新中国的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上,它开始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尤其在水利工程与城市格局的维护上,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古城的肌理,是历代规划者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深入探究,我们还会发现,苏州不仅仅是亭台楼阁的堆砌,它更是一座思想的熔炉。从早期的儒学传播,到晚明之际王阳明心学在江南的流传,再到近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改良的探索,苏州的文脉中始终涌动着对“善”与“美”的追问。 五 综上所述,要全面理解苏州的底蕴,必须超越对某一个特定时期的聚焦,而是要将其放在吴地文化数千年演变的长河中去考察。它包含了吴国的武功遗风、大运河带来的商业活力、宋代士人的精致审美、明清商贾的文化投资,以及近代工业化的转型尝试。这是一部关于水、丝绸、园林、诗歌与财富交织的宏大叙事,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值得我们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细细品味和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落入俗套,无非是重复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苏州故事。然而,作者的视野明显超越了简单的名胜古迹介绍。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对普通市民生活细节的描绘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微观视角下的全景展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市井烟火气”的捕捉能力。无论是关于早市的叫卖声、特定节令食物的制作工艺,还是邻里之间的交往模式,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构筑起了理解一座城市的关键密码。这些内容,在很多官方志书中往往是一笔带过,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被赋予了足够的重量和尊严。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它让你相信,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无数普通人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下,努力活过的证明。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记录,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内敛而富有韵味的,它不像许多通史那样大刀阔斧地切割时间线,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考古挖掘”的方式,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表皮,探寻其下的肌理。我对其中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侧写尤为赞赏。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当时的士人阶层的生活哲学与具体的物质文化相结合,使得那些抽象的“文人雅趣”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比如,关于昆曲声腔的演变,书中没有陷入纯粹的音乐理论分析,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审美变迁之中,阐述了它如何从庙堂走向民间,又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一场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命体验。读完之后,我对于“江南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符号层面,而是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势的体悟。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反复咀嚼某些段落中蕴含的意象和哲理。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它绝不晦涩难懂,而是恰到好处地在典雅与通俗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魔力,他能用极其凝练的语言,描绘出那种深植于地域文化中的世界观。例如,他对“姑苏城外寒山寺”意境的阐释,已经超越了对诗句本身的解读,而是上升到了对个体生命在广阔时空中的定位的思考。这种对文化精髓的提炼和升华,使得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本地方历史读物。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理解文化的全新视角,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身处境的某种内在对话和反思。这是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文本,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

评分

这部作品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条由时光编织而成的古老河流,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却在每一个转折处留下了细致入微的印记。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灵魂底色。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像一本地方志的精简版,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城市记忆的个人志。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街巷名称、那些在岁月中被淡忘的市井风俗,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光彩。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个时代,而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记录着苏帮人民的日常起居、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他们是如何坚守住那份独特的“闲适”与“精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建筑细节的描摹,那种对黛瓦白墙、曲水流觞的细致观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湿润的青石板气息,感受到老宅深处透出的那份宁静与安详。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历史书写,它不追求史学上的颠覆性发现,却在情感上与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并非严格按照年代顺序推进,而是更倾向于按照主题进行螺旋上升的探讨。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更符合人们记忆和情感的流淌方式。比如,它可能会在谈论宋代的园林审美时,突然穿插一段关于近现代商业发展对传统手工艺冲击的讨论,然后又自然地回到早期文人对“拙”的追求上。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障碍,反而营造出一种“思绪万千,又归于一脉”的境界。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循环往复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往的缅怀。作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搭建了隐形的桥梁,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某种精神特质是如何穿越数百年而不曾中断的。这种深度的关联性分析,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