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

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松芳 著
图书标签:
  • 汤显祖
  • 牡丹亭
  • 岭南文化
  • 明代文学
  • 戏曲研究
  • 文学史
  • 文化史
  • 地方文化
  • 文学影响
  • 岭南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4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232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9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撩人春色是今年!

  2016,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田汉

  从来没有人专门全面探讨过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与他在岭南一段经历的密切关系。就这一点而言,松芳的论著,实有首创的意义。松芳通过对资料的仔细的爬梳、论证,比较详尽地研究汤显祖在广东的经历和心态,为时下逐渐形成的“汤学”,作出了贡献。这也从一个侧面阐示:即使远在明代,开放较早的岭南文化,也已从不同渠道、方式,发挥过积极的影响。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

  岭南行对于汤显祖来说,其意义非凡自不待言。然而,关于汤显祖岭南行的研究,却甚少系统深入的著述面世。这中间,包括汤显祖岭南行涉及的具体路线、过访的地方名胜、交往的各色人等、见识的新奇风物,以及具体诗作的一个先后顺序,都仍然存有不少语焉不详、时见淆乱的所在。至于把岭南行与临川梦联系起来考量,意在揭橥汤显祖岭南情结的丰富内涵,岭南文化对其文学创作具体影响的专著更是未得一见。基于此,周松芳这部新著便具有了廓清烟岚、弥补缺憾的意义;而该书在2016这样一个特殊年份问世,实不啻为岭南与汤显祖之间因缘在这一世代的全新书写与延续。

  ——曾莹(学者,中山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内容简介

  该书旨在通过勾勒汤显祖的岭南行踪,探讨岭南风物人情在汤显祖的心中的印象,及此对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对《牡丹亭》人物性格的创造性塑造的意义。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徐闻是岭南沿海之属。因一纸贬谪,汤显祖与徐闻联系在了一起,这位才情畅达的诗人,由临川启程,越梅岭,直下“烟瘴之地”,感受到的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亲历的岭南殊异于中原文化中的凝固印象,其开放与包容、繁华及浪漫给了汤显祖贬谪路上无尽的安慰和兴致,他的诗活了,他的心活了,他整个人的思想也开阔了,固有的岭南之惧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念念不忘的长相忆,是《牡丹亭》中柳梦梅的岭南出身,是杜丽娘为爱生死的至情至性!

  该书的架构恢弘而饱满,以岭南行的时间轴,展开全书的叙述思路,以汤显祖的见闻情谊描画他心境和诗情的产生与百转千回;以江西与广东的经济联系,深刻挖掘了汤显祖人生之初即与岭南的夙缘,一种宿命般的注定使其岭南行蒙上一层浪漫而美好的面纱。时空和宿命的追踪与挖掘,使得该书从“《牡丹亭》”的学问升级到了“汤学”的深度,乃至明代岭南经济文化史的高度。


作者简介

  周松芳,文史学者,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古文献所兼职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自负一代文宗:刘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数十篇。先后在《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开设文化随笔、法律史谭及影视时尚等专栏。

  结集出版:《岭南饕餮:广东饮膳九章》

  《民国味道:岭南饮食的黄金时代》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

  《广东味道》

  以学术方法梳理地域文献,主编出版:《珠水维新:中华文明的珠江时代》

  参与编纂并任副主编:

  《广东九章》

  《广西九章》

  《上海九章》

  《东莞九章》

  另将出:《杂碎天下:粤菜与中西文化交流》等。

目录

序一黄天骥

序二曾莹

引子

第一章岭南夙缘

第一节孰料谪岭南

第二节走广风潮连粤赣

第三节罗浮情结

第四节旧雨新知

第二章岭南行程考述

第一节低回故乡路

第二节梅岭翻新篇

第三节最雄是广州

第四节罗浮朝圣行

第五节迂道访澳门

第六节炎海诣徐闻

第三章徐闻岁月

第一节谁悉贵生情

第二节泛海之乐

第三节恋恋风物

第四节岭外长忆

第四章《牡丹亭》与岭南情

第一节广州的旧事与新篇

第二节梅花美人罗浮梦

第三节岭南才子寄深情

第四节《邯郸记》的海南问题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节梅花美人罗浮梦

  前面我们已经提出,《牡丹亭》的最大的创造之一,当是柳梦梅的岭南身份;名字未变,身份及性格特征根本改变。至于汤显祖何以作出这种改变?上一节已约略及之,其岭南之行,当有重要影响。柳梦梅的“梅”字,可以为我们提供探讨线索之一种,因为汤显祖在岭南行程中,写下了不少涉梅意象的诗篇,而在离开岭南以后的岁月里,涉及到岭南的诗篇,也多用梅花意象,由此可以窥见这一转变的胎息。

  汤显祖是江西人,江西和广东,以大庾岭为界;以岭上多梅,大庾岭又名梅岭。或因此之故,在汤显祖的诗歌意象中,很早就将广东人与梅花联系了起来——汤显祖一生大部分与梅花有关的诗作,都与岭南有关。如万历五年所作的《红泉卧病怀罗浮祁衍曾》里就说:“知子住罗浮,四百几峰峦……倘便梅花使,行寄玉箱丸。”如第二章所论,祁衍曾是他的至情至性的至交好友,柳梦梅的形象中,颇能见出其身影;在稍后的另一首诗中,他也将祁衍曾与梅相联系,从而赋予一种象征色彩:“汝家罗浮烟月深,青衫笑拂梅花琴……”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南贬,踏入广东,他的咏梅诗作便大增;入粤未几,便在《始兴舟中》中说:“石墨画眉春色开,有人江上寄愁回。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接着在《乳源道中》也念念梅花:“洞壑阑干滴乳源,湘州一径古梅村。九仙西北何灵气,袅袅风云长出门。”到了广州,作《广城二首》,其二曰:“画题小雪后,人在广州回。不道雷阳信,真成寄落梅。”真是欲以梅花作使了。

  最有意味的“梅”,则在道教名山罗浮。这里是祁衍曾的故居之地,素以梅著。如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言,入山口即有梅花村,“人多以艺梅为生。牛羊之所践踏皆梅也。冬春之际,以落梅醅酒,于村南麻姑酒田卖之”。当年曾以梅花使者许祁,如今睹物忆人,宁无更多联想?这里也有更多的梅花轶闻佳事。较早的佳话,正出自旧题“柳梦梅”的“老祖宗”柳宗元《龙城录》,中有一则《赵师雄醉憩梅花下》曰:

  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默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子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未消,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叩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1]。

  这故事,已经是有梦有梅又姓柳了。如此美好的“柳梦梅”故事,也引起了后来谪居此地的苏东坡的咏怀;其《(绍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曰:“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枝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梦梅”故事,令人低回不已,遂有《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麻姑过君急洒扫,鸟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散山寂寂,唯有落蕊粘空樽。”[2]继有《花落复次韵》:“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人间草木非我对,奔月偶桂成幽昏。暗香入户寻短梦,青子坠枝留小园。披衣连夜唤客饮,雪肤满地聊相温。松明照坐愁不睡,井花入腹清而暾。先生来年六十化,道眼已入不二门。多情好事余习气,惜花未忍都无言。留连一物吾过矣,笑领百罚空罍樽。”[3]最后由物及人,由人及己,填《西江月》一阙,怀念已逝的爱妾朝云,堪称生死“梦”与“梅”:“玉骨哪愁瘴雾,冰骨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正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4]

  梅花与爱情的关系,也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5]!

  将梅花与爱情联系起来,汤显祖在剧作中较早即有尝试;首次出现“梅花美人”的意境,是在《紫钗记》第六出《坠钗灯影》。说在元宵灯会上,霍小玉的燕尾紫玉钗挂到了梅梢,跌落在地,被李益拾得,李益以“梅者,媒也;燕者,于飞也”展开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攻势[6]。在这里,因为历史的深厚积淀和现场的感慨激发,汤显祖也开始在诗歌中一再将“梅”与“梦”联系起来——柳梦梅的形象仿佛至此开始塑造。如《至月朔罗浮冲虚观夜坐》:“夜酒朱明馆,参星倚户开。梅花须放蚤,欲梦美人来。”又《罗浮上簾泉避雨蝴蝶洞,迟南海崔子玉不至四首》之三:“洞中隐风雨,梦蝶愁飞举。美人湿不来,暗与梅花语。”因此,“梅花消息”,便念念不置:“罗浮观日罢,出谷晚苍凉。壑去悬流寂,峰过倒影长。美云随望尽,

  仙草逐行香。消息梅花月,归舟兴不忘。”而在归来之后,遥想罗浮,仍是梅花作使:“更折梅花问耆旧,罗浮清隐最相闻。”

  从此之后,梅花的意象,如梦如诉,萦绕于心间诗上,尤其是岭南仿佛成了梅花的表征之地。游毕罗浮,前往徐闻,《阳江道中》说:“恩春少佳树,向北梅花夕。入门问小吏,知是莲塘驿。莲叶落已久,林塘映非昔。参星到庭户,素月沾檐隙。促织犹在野,无衣念行役。炎州少冰雪,流光去无迹。惟余千里心,间房眷幽客。”蓦地冒出“梅花夕”,如非心中情结,实难解释。离开岭南,回到内地,梅花情结更深;他自身仿佛也具有了一种岭南梅花的象征性。如在遂昌任上,风闻自己将升迁,作《漫书所闻答唐观察》曰:“岭外梅残鬓欲星,孤琴摇拽越山青。只言姓字人间有,那得题名到御屏……一疏春浮瘴海涯,五年山县寄莲花。已拼姓字无人识,检点封章得内家。”特别是弃官家居后,更易念旧怀人,及于岭南故旧,更是将梅花视作岭南的表征,如《送曾人蒨由武夷还南海》曰:“桂树之南梅花渚,洞庭山人旷幽阻……”并以梅花作为彼此心曲的系物,如《送马仲高入都并问区太史邓吏部梅岭诗》曰:“马生千里姿,游闲气清楚。来从海珠寺,江光映重阻。……苍梧旧所历,长安有心与。海目迥清旷,韶阳美风绪。恻恻江潭人,梅花相忆汝。”《宗望酒中言别》也是梦回梅岭:

  三秋一日见归期,忍泪河梁歩欲迟。

  更向章门一杯酒,暮云秋色过江时。

  久客逢秋心易伤,新声还此尽离觞。

  休将半路梅花岭,梦断相思玉茗堂。

  不独于岭南故旧,及于其他好友,及于岭南,汤显祖也往往以梅花系心彼此:又如:“曲车千里意无涯,将落来悲楚客家。一夕关河留紫气,几年江岭寄梅花。秋风满鬂人难别,夜火双旌月未斜。向后秦川清泪里,梦回残露滴蒹葭。”念及贬谪岁月,虽然偶有不堪,而岭梅早熟,罗浮昼长,却足堪慰藉:“万死雄飞御史章,天恩还许到雷阳。移家数傍君迁树,少妇长开苏合香。岭峤清和梅熟蚤。楚江风雨燕飞忙,重来海容将何语,曾住罗浮觉昼长。”其《夜书梅花阁》曰:“素月流清墀,夜久光如积。悠然江海心,冯轩此闻笛。”“梅”彩甚浓,详诗意,则全是岭南江海心;此心此梅,引人遐思。

  另一首无涉岭南的涉梅诗,咏一发充教坊的有明一代读书种子方孝孺的后人,一番至情至性的故事,却更饶《牡丹亭》的戏剧韵味,即《高座寺为方侍讲筑茔台四绝有引》:

  方家女种落教坊,年年踏青雨花台上,望而悲之,曰:“我祖翰林君也。双梅树为记,因地入梅都尉家而酹絶。”予为植其墓,有田,春秋祠之。教坊人先已为李道父郎中放其籍,嫁商人矣。

  碧血谁裁双树栽,为茔相近雨花台。

  心知不是琵琶女,寒食年年挂纸来。

  宿草悲歌日欲斜,清明不哭怕梅家。

  不知都尉当年死,也似梅花近雨花(都尉亦死靖难)。

  一种寒梅似白杨,墓门不闭返魂香。

  雨花台上春愁客,只似游湖看岳王。

  定有舍利世不传,宝罂偷得葬江边。

  从今更与生公说,好雨香花向墓田。


前言/序言

  序一;黄天骥

  今年,我国人民隆重纪念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周松芳博士利用业余的时间,写成了《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的专著,索序于余。近日虽然事冗,也欣然领命。

  自从《临川梦》亦即《牡丹亭》问世以来,这一部“几令《西厢》减价”的剧作,便引起极大的反响。到解放后,学术界一致肯定《牡丹亭》的价值,研究汤显祖的论著也多如汗牛充栋。特別是在十年前,白先勇先生主持推出青春版《牡丹亭》,两岸戏剧家携手合作,在全国各大城布和在西方多处地方演出,世界艺坛,一时震惊。人们才知道在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古老的中国剧坛,也产生了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的作品。

  老实说,近百年来,东方的观众,早就熟悉莎士比亚了。倒是在西方,近年来才逐渐晓得东方也有和莎士比亚那样、矗立在剧坛巅峰的汤显祖。而当西方的观众一旦认识了汤显祖,景仰之情,油然而生。他们认识到“《牡丹亭》时而抒情,时而哲理,时而荒诞,时而逗乐,把情感和幽默交织在一起,是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戏剧传统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到2008年,美国文艺评论家丹尼尔·S.伯特在纽约资料档案出版公司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列于第32位,而且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剧本。

  西方世界对汤显祖的认知,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术界对汤显祖的硏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不过,从来没有人专门全面探讨过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与他在岭南一段经历的密切关系。就这一点而言,松芳的论著,实有首创的意义。

  记得多年前,白先勇先生率领昆剧团,到中山大学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反响极其强烈。演出后,南方日报社还专门邀请了好几位评论家一起座谈。我对白先生说,青春版《牡丹亭》到广州和中山大学演出,真是来对了,让这部戏回老家了,而且有特别的意义。当时,白先生眨了眨眼,似乎对我“语出惊人”有些不解。我接着说,君不见,柳梦梅不就是广州人吗?他是我们的老乡;而且,他还专门到过珠海参观“国际交易会”,谋取出路;这也和中大师生要到珠海校区上课,奔忙于广州、珠海两地,颇为相似;所以中大师生对《牡丹亭》,特别亲切。白先生听了我的“插科打诨”,拊掌大笑。

  其实,我这番语,也并非胡说,后来我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的论文中,好几次论述了柳梦梅的形象具有岭南人的性格特色。不过,我没有研究过汤显祖入粤的整个历程,没有思考过《牡丹亭》中的许多细节和作者在粤生活的情况有密切的联系;特別是沒有深入考虑到他在徐闻建立贵生书院这一段经历,对后来《牡丹亭》创作的重要影响。现在,松芳通过对资料的仔细的爬梳、论证,比较详尽地研究汤显祖在广东的经历和心态,为时下逐渐形成的的“汤学”,作出了贡献。

  我认为,松芳选择这论题的本身,就是研究这位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剧作家的新亮点。还值得注意的是,汤显祖虽然出生在江西,但他在岭南生活的一段特殊经历,包括他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并未受到学术界充分的注意。松芳特别挑出这一论题,作出翔实的考述,这也从一个侧面阐示:即使远在明代,开放较早的岭南文化,也已从不同渠道、方式,发挥过积极的影响,为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在上世纪末,松芳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得硕士学位。到2000年,他一边工作,一边随我攻读博士学位。记得在攻博阶段中,松芳十分勤奋,十分刻苦。而在和师友的交流切磋中,他在学风、文风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经过三年的努力,写成了《自负一代文宗——刘基研究》的论文,连同《刘基年谱》《刘基交游考论》《刘基诗文辑佚》等附录篇章,全文计三十余万字。当年在博士论文答辩时,评委一致评为“优秀”。其实,按论文的水平,当即可结集出版。但松芳力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潜下心来,吸取各方意见,又经过一年的修改,才完成整部书稿。在2005年,即被选入“2005年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岭南博士文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以来,《刘基研究》便广受学术界的关注。可以说,这是当年研究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刘基至为完备的著述。其后,松芳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刘基的论文,逐渐成为研究刘基以及研究明代早期文学、思想的专家。

  近几年,松芳又利用业余和养病的时间,搜集了大量有关近代岭南饮食、服饰的资料,常在报刊上开设专栏。文章内容翔实,短小精悍。既不影响其本职工作,又让广大群众增进了认识岭南文化的知识。即使像我这样的老广州人,读来也觉趣味盎然,大有稗益。后来松芳把文章结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对学界而言,大家都为广东又出现了一位文化学者而高兴。

  现在,松芳在全国隆重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的时刻,写出《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一书。我知道,如果不是他早年对明代思想史与文学史有过深刻的认识,如果不是他近年一直关注岭南文化的问题,就不可能写出这部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助于弘扬岒南文化的论著。它让学界特別是戏剧界通过汤显祖的岭南行,进一步了解岭南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所以,我认为松芳这部专著,论题虽然不大,意义却不可忽视。

  近年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像松芳这样在工作之余,潜心向学,在学海浮游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者,实不多见。像研究汤显祖的岭南行和《牡丹亭》创作的关系,需要大量爬梳文献资料和缜密的思考,想必也耗费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我一方面为松芳能够继承中大人严谨沉潜而又视野宽广的学风感到庆幸,一方面也常提醒他要注意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永远是真理。

  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有更多的有心人,长期努力地工作。学者成长的道路也千差万别,但只要怀着热爱中华文化和敬畏学术的精神,就可以为祖国学坛作出贡献。在《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付梓之际,谨向松芳再三致意。

  2016年4月27日,于中山大学中文堂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


汤显祖的岭南行:探寻文化碰撞与文学转型的内在逻辑 本书籍不包含《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的内容。 本书将聚焦于明代晚期文坛的广阔图景,通过对汤显祖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其核心戏剧思想的深入剖析,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一位伟大剧作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构建起他那充满人情与浪漫的艺术宇宙。 --- 第一部:晚明文坛的宏观坐标与士人困境 第一章:万历之变的时代侧影 本书首先将环境置于明代万历年间,这一“外弛内张”的复杂时期。我们将考察晚明社会结构、商业资本的兴起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江南士绅阶层的生活形态和审美取向。重点分析市民阶层对戏剧的需求如何推动了昆曲艺术的成熟与通俗化。汤显祖的创作并非孤立的文人行为,而是深刻嵌入了这一社会变迁的脉络之中。 第二章:心学思潮下的文人觉醒 我们将深入探讨王阳明心学对汤显祖思想基底的塑造。心学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如何转化为汤显祖对个体情感自由的强烈诉求?本书将梳理当时文人对程朱理学的反思,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儒家框架内,为“情”的合理性找到辩护的哲学基础。这种内在的精神挣扎,构成了其剧作人物内心冲突的源头。 第三章:戏曲本体的革新与流派纷争 明代中后期,南戏与北曲的争流进入白热化阶段。本书将详细考察当时的戏曲理论著作,如《乐府新声》等,分析不同戏班对曲牌运用、舞台程式的规范与突破。汤显祖如何在他人的“法度”中寻求“变法”,尤其是在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上,如何跳脱出传统公案剧或才子佳人剧的窠臼,这些文学技巧的演变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 第二部:汤显祖的创作谱系与艺术追求 第四章:早期戏剧的探索与“南吴派”的定型 汤显祖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回溯其早期的杂剧作品,如《邯郸记》的早期形态。分析其如何运用梦幻叙事手法,初步确立对“情与理”的辩证思考。重点解析“南吴派”在音乐、唱腔上的地域特色,以及汤显祖如何将这些地方元素内化,形成他独有的“南曲风度”。 第五章:文学的“拟古”与“出新”之辩 晚明文坛弥漫着一股复古之风,对汉魏风骨的推崇不绝。本书将对比汤显祖对待前代文学经典的引用与改写策略。他如何借鉴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叙事结构,同时又以其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进行“化用”?分析其对古典意象(如牡丹、杜鹃、山水)的独特情景化处理,展示其如何通过高度风格化的语言,提升戏剧的抒情密度。 第六章:剧本结构与舞台呈现的张力 戏剧的成功离不开舞台的实现。本书将详细剖析汤显祖剧作的场次划分、人物的上下场设计,以及其对特定场景(如园林、仙境)的文本描绘。这些文本细节,直接指向当时戏班的排演难度与观众的接受程度。探讨汤显祖如何通过节奏的疏密变化,掌控观众在情节高潮处的心理预期。 --- 第三部:汤显祖的交游与思想的辐射 第七章:文人圈层与出版传播的动力 汤显祖的声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广泛的士人交游圈。本书将梳理其与徐渭、陈继儒等人的交往记录,分析这些互动如何促进其作品的流传与评论。重点考察早期刻本的特点,包括序跋的撰写者身份,以及这些文本是如何构建汤显祖的“文人形象”的。 第八章:儒家伦理的“情解”与“情禁” 汤显祖的剧作核心在于对“情”的歌颂,但作为士大夫,他无法完全脱离儒家伦理的约束。本书将细致考辨其作品中,那些关于“节义”“名分”的妥协与坚持。分析其在处理大团圆结局时,如何试图在理想的“情”的实现与现实的“理”的维系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第九章:汤显祖文学遗产的后世评骘 最后,本书将展望汤显祖作品在清代及近现代的接受史。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如禁毁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的评论家是如何解读汤显祖的,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今日对这位剧作家的认知框架。通过考察后人的注本、改编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艺术生命力的持久性与复杂性。 结语:不朽的“临川四梦”与时代的绝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汤显祖形象——一个身处巨变时代,以其深厚学养和澎湃情感,在舞台艺术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文学巨匠。他的艺术成就,是对明代社会文化精神风貌最集中、最富激情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抓人眼球,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精致的版画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明代江南那种温婉又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作者的文笔细腻入微,简直就像是在用画笔描绘文字。他没有直接堆砌大量的史料和考证,而是巧妙地将汤显祖这个人,从一个舞台上光芒万丈的剧作家,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行走在山水之间的文人。尤其是对汤公在岭南地区行程的描写,那些对风土人情的观察,那些对自然景色的感叹,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荔枝的甜香和海风的咸湿。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起承转合之间,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出一些引人深思的议题,让人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山河的同时,也跟随作者的思绪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肌理之中。这种将地理考察与人文思考完美融合的写法,绝对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胸襟都开阔了许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那种近乎“显微镜式”的文本细读能力,但又不失“望远镜式”的宏大格局。作者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文学创作背后的那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喻的动机。他总能在看似无关紧要的描述中,挖掘出与主题呼应的暗线。那些对历史文献、地方志乃至民间传说的旁征博引,绝非简单的炫技,而是为他的论点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查阅地图和注释,这反而成了一种乐趣,仿佛我化身为一名随行的学者,与作者一同在历史的迷雾中探索前行。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的知识点,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知识的重构和思维的拓展。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打开这本书,担心它会过度地渲染地域特色而冲淡了对核心人物的关注。然而,作者的平衡术做得极其出色。他并没有将地域仅仅视为一个孤立的地理概念,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催化剂,一个审视和重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熔炉。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犹如一座精心雕琢的园林,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景致展现,但又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和谐统一。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接收信息,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高层次的思想对话。作者的提问方式总是那么精妙,总能引人深思,促使读者主动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忘”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件耐人寻味的艺术品,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每一次重读,可能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发现先前忽略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得说,作者在文本结构的构建上,展现出了一种超越寻常的洞察力。他没有采用那种线性叙事的老套路,而是像编织一张精密的网,将汤显祖的生平片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个人的内心挣扎,交织在一起进行剖析。每次翻开新的一章,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比如他对“士”在特定地域环境下的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那种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的迷惘与挣扎,被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是哲人般的沉思,有时又化身为充满激情的评论家,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边角料信息,在他手中重新焕发了光彩,成为支撑起宏大论述的坚实基石。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行走”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空间上的位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声调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重量,又不乏文学的温度。作者避免了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他的笔触时而冷静克制,精确地还原场景;时而又饱含深情,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由衷同情与理解。尤其是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仿佛能感受到汤显祖当年那种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它们不仅是背景的渲染,更是推动叙事、暗示人物命运的关键元素。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种感觉非常难得,因为很多严肃的学术著作往往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而这本书却让人感觉亲近、可触、可感。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研究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在今年汤显祖年里能拿得出手的为数不多的好书之一,有学术份量,也好读

评分

在今年汤显祖年里能拿得出手的为数不多的好书之一,有学术份量,也好读

评分

给力

评分

不错,一直在京东购买。品质保证

评分

不错,一直在京东购买。品质保证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在今年汤显祖年里能拿得出手的为数不多的好书之一,有学术份量,也好读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