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农民之生活/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外交通与边疆史

元代农民之生活/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外交通与边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有高岩 著,黄现璠 译
图书标签:
  • 元代史
  • 农民生活
  • 中外交通
  • 边疆史
  • 海外汉学
  • 社会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3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8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的一种。
  本套丛书规模宏大、版本珍贵、视角独特,所选皆为纯学术论著。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资料”所选书目,绝大部分在1949年以后未曾出版。

作者简介

  有高岩,1884年-1968年,历史学家、东洋史家、中国元史研究专家,是日本较早就重视中国元代社会、经济和法律研究的学者。著有《概观东洋史》《唐代的社会和文艺》《有关元代婚姻法的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农民之生活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蒙古朝廷与农业
第三节 蒙古人之害农
第四节 豪强之跋扈
第五节 农民穷迫之实状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章 奴隶考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奴隶之发生(犯罪)
第三节 奴隶之发生(俘获)
第四节 奴隶之发生(拘略)
第五节 奴隶之发生(鬻卖附输入)
第六节 奴隶之发生(家生)
第七节 奴隶之发生(投靠附献赐)
第八节 奴隶使用状况第九节 奴隶之身分
第十节 结论

前言/序言


元代蒙古人与色目人的社会生活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元代社会结构中两个关键群体——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日常生活、社会地位、文化习俗以及他们在元朝统治下的生存状态。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比较研究,本书旨在描绘一幅立体而复杂的元代社会图景,揭示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张力。 第一部分:元代统治集团的构成与文化背景 第一章:蒙古贵族的世袭与权力结构 本章首先梳理了蒙古人自草原崛起至建立元朝的历程,重点分析了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如何构建其独特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随后,详细剖析了元代贵族的等级划分,包括宗室、功臣、以及诸王的权力和俸禄制度。研究指出,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和定居生活的开始,蒙古贵族内部出现了显著的分化,部分贵族逐渐适应了中原的行政管理模式,而另一些则固守传统习俗,这为后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色目群体的起源、构成与迁徙 “色目”一词在元代泛指除蒙古人、汉人(包括契丹、女真人)之外的所有中亚、西亚及其他地区的民族群体。本章追溯了这些群体,如畏兀儿、康里、钦察、乃蛮、乃至西域的穆斯林商人与工匠的来源地和迁徙路径。重点阐述了忽必烈时期对色目人才的大量吸纳政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元朝的财政、宗教和外交事务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对不同色目分支的文化习俗考察,本书展现了其内部的多元性。 第三章:双重体制下的法律与制度差异 元朝统治初期实行的是一套双重体制,即在同一地域内,对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适用的法律、税收和司法程序存在差异。本章对比了《大元 একত্রে例》中对不同民族的法律适用情况,尤其关注了涉及财产继承、婚姻制度以及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差异。这种制度上的区隔,在维护统治效率的同时,也加深了民族间的隔阂。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生活面面观 第四章:元代城市经济中的民族角色分工 元代城市是民族融合与冲突的前沿阵地。本章聚焦于贸易与手工业领域,分析了蒙古贵族对特定行业的垄断倾向。着重探讨了色目商人(如斡罗真、奥鲁赤等家族)如何在泉州、大都等重要商业中心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网络,以及他们在金融借贷和政府包揽工程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考察了汉人和匠户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变化。 第五章:田制、赋税与劳役负担 农业是元代经济的基础,但蒙古人和色目人与汉人在土地制度和赋税承担上存在显著区别。本章梳理了元代对“庄田”和“站户”的管理制度,揭示了蒙古贵族和色目大族通过赐予和兼并所积累的庞大土地财富。此外,详细分析了徭役制度的演变,特别是“站赤”制度对沿线居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汉人农民在赋税和劳役上的沉重负担。 第六章:宗教信仰的宽容与竞争 元代是一个宗教多元共存的时代。本章探讨了藏传佛教(萨满教影响下的)在蒙古贵族中的盛行,以及色目群体带来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摩尼教的传播。通过分析元廷对不同宗教的资助政策、寺院地产的免税特权,揭示了宗教在巩固政治权力、促进民族交流中的复杂作用,同时也指出宗教活动中存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 第三部分:文化交融、家庭与日常生活 第七章:服饰、饮食与居处习惯的互动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首先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层面。本章通过考古发现和文学描述,对比了蒙古人的“辫发垂肩”、色目人的“番服胡帽”与汉人的传统服饰。在饮食方面,探讨了游牧文化的肉食习惯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例如奶制品的消费、香料的使用以及不同群体对饮酒习俗的态度差异。居处上,研究了蒙古人在汉地建立的“斡耳朵”式营地与传统汉式建筑的并存与影响。 第八章:婚姻、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 婚姻是维系贵族集团内部关系的重要手段。本章详细分析了蒙古贵族之间的“收继婚”习俗以及与色目望族联姻的政治意义。对比了在汉地定居后,蒙古和色目家庭结构在继承制和妇女地位上受汉族父权制影响的程度。重点分析了贵族子弟在接受汉文化教育和保持本民族传统之间的思想冲突。 第九章:教育、语言与知识传播 元代对人才的选拔打破了传统的科举垄断。本章考察了蒙古贵族和色目子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包括蒙古语、波斯语、畏兀体文字以及汉文儒学。通过对翻译机构的研究,揭示了中亚知识和技术如何通过色目群体传入中土,以及蒙古语在朝廷中的官方地位与其实际使用范围的限制。 结语:民族张力与元朝的命运 本书最后总结了蒙古人与色目人在元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国家稳定的影响。指出,虽然二者分享了统治的红利,但其内部的差异以及与广大汉族民众之间日益加剧的经济和文化鸿沟,最终构成了元朝统治结构中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为元末的社会动荡埋下了远因。本书力求超越简单的民族对立叙事,展现一个在特定历史时空下,各群体为生存、权力与文化认同而进行的复杂博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原以为元代的农民生活无非就是些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刻板印象,没想到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勾勒出了一幅远比想象中复杂和生动的画卷。首先,书中对于元代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水利设施和耕作方式上的差异,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了地域对农民生活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更令人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农民在宗族、里甲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严密的社会框架内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关于元代赋税徭役制度对农民生活冲击的分析,既有宏观的制度解读,又不乏微观的个体案例,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了挣扎与韧性的生命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农民文化生活和民间信仰的章节,那些关于节庆习俗、神祇崇拜的描述,让这些遥远的古人仿佛又活了过来,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过文字依然能感染我们。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叙事魅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非常适合对元代社会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它成功地将“元代史”与“社会经济史”这两个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书中对元代赋役制度与农业生产力变动的关联性分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经济史学功底。它不再将元朝视为一个单纯的“异族统治”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试图整合多元生产方式的帝国形态进行考察。特别是关于元朝土地制度在不同地区(如江南的士绅阶层与北方边疆的屯田区)的不同体现,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社会阶层流动,这一部分的论述极具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一个庞大帝国的构建,其底层逻辑究竟是军事征服的效率优先,还是对本土经济生态的适应与整合。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从宏观的制度环境,过渡到中观的社区组织,再细化到微观的家庭经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闭环,让人在阅读后对元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估“边疆史”与“内部社会史”连接方式的视角。尽管书名中提到了“中外交通与边疆史”的丛刊背景,但本书对于元代农民生活的剖析,实则揭示了帝国腹地与前沿地带之间,如何通过物资流通、人口迁移以及文化渗透相互作用的深层机制。作者在讨论漕运压力时,自然而然地引申到了南方农民为北方的政治和军事需求所付出的代价,这使得我们对元代的“中国”概念有了更具动态性的理解。它并非孤立地研究某个时期的农民,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不断变动的帝国网络中进行考察。阅读此书,不仅是在学习元代的历史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跨越时空、连接不同社会层面的历史分析方法。那些关于劳役的细节、关于土地的争夺、关于宗族间的互助与倾轧,无不指向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权力与生存的永恒博弈。对于研究区域史、社会结构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参阅经典。

评分

读完此书,我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并非来自于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恰恰蕴藏在那些最广大的群体——农民——的日常轨迹之中。本书的撰写风格非常严谨,逻辑推演层层递进,尤其是在论述元代统治者推行的“抑兼并”政策与实际农民土地兼并现象之间的张力时,作者展现了高超的史学思辨能力。它不仅仅是“描述”元代农民如何生活,更在于“解释”在蒙古人的统治秩序下,汉地以及其他被征服地区的底层社会是如何被重塑、又如何反作用于这个庞大帝国的稳定性的。书中对元代漕运和屯田制度下农民的流动性与依附性有着独到的见解,打破了传统史学将农民视为静止劳动力的片面看法。不得不提的是,该书在引用和注释方面做得极为扎实,每论一事,必有所据,这使得我对文中的许多论断深信不疑。对于想深入了解元代社会肌理,而非满足于朝代更迭概览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构建复杂历史模型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沉浸式”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来解构元代农民的生活场景。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细节的“场景再现”。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以及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集体应对策略的描绘,都极其细致入微。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泥土的气息,感受到烈日下劳作的艰辛,以及在简陋居所中寻求慰藉的温情。这种鲜活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地方志、碑刻等一手资料的精妙运用。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元代的农民描绘成一味受苦受难的受害者群体,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能动性和生存智慧,比如他们巧妙利用宗族网络规避官府盘剥的小技巧,这些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演进,常常是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选择汇聚而成的洪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