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储君制度研究

中古储君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军,庞骏 著
图书标签:
  • 储君制度
  • 中古史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君主制
  • 权力传承
  • 封建制度
  • 历史人物
  • 制度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41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17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古储君制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东宫师保总体考察、魏晋南朝系列东宫师保任职情况、北朝隋唐系列东宫师保任职情况、嫡长子继承制在历史上的实施情况、从统计数据对储君名号适用范围再探讨、对中古嫡长子立为皇太子的量化考察、立储决策权、中古立储制度与实践矛盾等。

目录

绪论
一、关于选题和研究范围的说明
二、当前的研究状况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结构

上篇 帝出乎震天位人定
第一章 分权视角下的储君名号与权力
第一节 以皇帝为中心的顶层制度设计
一、中国古代皇权合法性与神学化运作
二、国之主君与皇帝制度设计
第二节 国之副君——储君名号制度
一、册封皇太子
二、皇太子命令:玺绶
三、皇太子服饰:远游冠与衮冕
四、皇太子车制:金辂
第三节 忠臣孝子——储君基本职责
一、国朝忠臣之举:不结交外臣
二、家中孝子之行:问安视膳
第二章 中古储君名号与嫡长子继承制检讨
第一节 中古储君新名号类型
一、储君新名号类型出现的原因
二、皇太孙现象
三、皇太弟现象
四、皇太叔现象
第二节 嫡长子继承制与实践——对四种储君名号的量化统计分析
一、嫡长子继承制在历史上的实施情况
二、从统计数据对储君名号适用范围再探讨
三、对中古嫡长子立为皇太子的量化考察
四、立储决策权
五、中古立储制度与实践矛盾
第三节 新旧政权禅让之际的储君双重名号与分权
一、关于“军府-霸府”概念
二、“霸朝”概念出现的史学背景
三、“霸朝”概念在中古史籍中的使用特点
四、个案分析:东晋桓温军府的出现和运作
五、霸朝-禅让之际的储君双重名号与参政权
第三章 东官官僚制度
第一节 东宫官制沿革
一、中古以前的东宫职官简介
二、中古东宫官制特征
第二节 东官师保制度
一、东宫师保总体考察
二、魏晋南朝系列东宫师保任职情况
三、北朝隋唐系列东宫师保任职情况
第三节 东宫詹事制度
一、太子詹事总体考察
二、太子詹事属官任职考察
第四节 东宫武官制度
……
下篇 天生龙种 后天历练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古储君制度研究》:
  南朝的宗室制度,宋因袭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袭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两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千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增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北朝三个王朝的宗室和封爵制度各有特点。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姓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档”: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一。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一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名为《中古储君制度研究》的书籍简介,但其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而是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 《海陆交汇:19世纪中叶苏伊士运河开凿前夕的东方航运格局》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中叶,在苏伊士运河这一划时代工程竣工前夕,全球海运贸易,特别是涉及亚洲与欧洲之间联系的复杂航运网络。这不是一部关于政治权力继承的著作,而是一部关于蒸汽、帆船、贸易路线和地缘政治博弈的经济史与交通史的宏大叙事。 在蒸汽动力船舶尚未完全取代风帆,而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运河仍是蓝图的时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饱受地理障碍的制约。本书详细考察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列强,如何通过“好望角航线”来维持其殖民帝国与远东贸易的命脉。我们不仅关注航线的物理距离和时间成本,更深入探讨了船舶设计、航行技术、保险业的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当时的全球经济版图。 第一部分:风帆时代的辉煌与局限 本书首先重建了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航运体系为代表的旧有模式。详细描述了大型远洋帆船的结构、船员的构成、以及依靠季风系统进行远洋航行的技术挑战。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航运速度的物理极限如何直接影响了商品的价格、新鲜度和市场反应速度。例如,茶叶、香料和鸦片的贸易周期,如何受制于海风的变幻莫测。通过大量的航海日志和港口记录,我们得以一窥当时海上生活与商业运作的真实图景。 第二部分:蒸汽革命的先声 随着冶金技术和锅炉效率的提升,蒸汽动力开始逐步渗透进远洋航运。本书细致分析了早期蒸汽船的“里程焦虑”——即携带足够煤炭的重量与速度提升之间的矛盾。我们考察了煤炭补给站在全球沿线港口的重要性,以及这些补给站如何成为初期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特别是,对于穿越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航线,蒸汽船虽然在逆风时优势显著,但在燃料补给不足的地区仍需依赖帆船的辅助,这种混合动力时代的特点构成了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地缘博弈与“陆路替代方案” 在苏伊士运河建成之前,各国对替代路线的探索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埃及的“地峡运输”和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复兴”的尝试上。 埃及地峡运输: 详细分析了亚历山大港到塞得港之间的铁路和驳船联运系统。这套系统虽然效率远高于绕道好望角,但其高昂的成本和脆弱性使其难以支撑大规模的贸易流动,却在特定时期(如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扮演了关键的战略角色。 中亚与波斯: 探讨了俄国和英国在“大博弈”背景下,对中亚商道的勘探与商业化努力。这些努力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帝国扩张的前奏。本书试图说明,对更短航线的渴望,是驱动19世纪大国政治博弈的重要经济驱动力之一。 第四部分:海峡的阴影与运河的临近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苏伊士运河的规划阶段。我们将分析这一工程的必要性不再仅仅基于贸易效率,更是基于军事和政治战略的考量。法国的迪尔斯·雷塞普斯如何利用国际金融与埃及政局,一步步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工程推向现实。本书通过对比运河开凿前后的时间成本和保险费率变化,量化了这一基础设施项目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颠覆性影响。 研究价值 《海陆交汇》旨在揭示,在“全球化”概念出现之前,人类是如何通过工程技术和商业冒险来重新定义世界的空间和时间。它阐释了基础设施的缺失如何催生临时的、往往是昂贵的、却又充满政治张力的过渡性解决方案。本书摒弃了将历史视为必然演进的观点,而是着重于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技术、资本与权力是如何相互角力,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全球贸易骨架。它对于理解现代物流的形成、基础设施投资的战略价值以及商业史上的“瓶颈经济”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本书面向对19世纪经济史、交通史、帝国主义扩张及基础设施工程史感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其详尽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仅是学术规范的要求,更体现了作者对研究素材的敬畏之心。我随意抽取了几个章节的尾注进行核对,发现其引用来源横跨了不同的语言和载体,从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到近现代的期刊论文,再到一些不易获取的档案资料,构建了一个极为宏大而坚实的研究基石。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使得全书的论断都拥有了极强的抗辩能力——任何一个观点,背后都有无数的资料作为支撑。对于任何希望进一步深入该研究领域的学者或学生而言,这本书的注释部分本身就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研究指南和资源地图,它指引着读者通往更深层次的知识海洋。

评分

这本书在论证逻辑的严密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功力。作者似乎对每一个细微的史料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梳理和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且极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注意到,在处理一些颇具争议性的历史节点时,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地站队或臆测的方式,而是非常克制地梳理了各方史料的优劣和可能的解读角度,最终导出了一个基于证据链最坚实的结论。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很多同类研究中是比较罕见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论据与结论之间的衔接之处,感觉自己如同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解开一个疑惑,都伴随着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这种由精妙的逻辑推理所带来的智识上的满足感,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思维体操的酣畅淋漓。

评分

从文本的叙事风格来看,这本书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虽然主题严肃,涉及大量晦涩的政治和制度变迁,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避免了纯粹的术语堆砌或干巴巴的年代罗列。他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徐徐展开,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快速进入情境。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人物的政治生涯起伏时,那种跌宕有致的叙事节奏,让人不禁为之屏息。这种流畅且富有张力的笔触,极大地降低了研究性著作的“门槛”,让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少数专家的特权,而是可以被更广泛的知识爱好者所分享和欣赏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问题意识和时代关怀,它远不止于对既有历史的简单复述或梳理。作者在梳理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制度演变后,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历史经验与我们当下的某些社会现象或治理难题进行了若有若无的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制度史研究,瞬间充满了现实的张力。它促使读者跳出纯粹的历史爱好者身份,转而思考:古人的智慧与困境,对现代的决策制定有何启示?这种“以史鉴今”的深刻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处境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深蓝色调,辅以烫金的标题文字,整体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初次捧读,就被这种低调而内敛的质感所吸引。内页纸张的选取也颇为考究,触感细腻,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翻开扉页,作者的署名和那段引人深思的序言,仿佛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设定了一个庄重的基调。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疏密有致,使得复杂的概念和大量的引文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放,阅读体验十分流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值得珍藏”的信号,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物质载体带来的愉悦。这对于长期与电子书打交道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久违的、令人心安的触感与视觉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