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统筹实施的一个重点项目。该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著名学者撰写,旨在从学术的角度系统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基本内涵,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说,《理解中国》丛书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入门书,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是世界人民认识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载体。
该丛书紧紧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道路、中国发展和中国当前改革问题,组织策划一批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著作,能够更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作用,对于增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中国》丛书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立足中国立场,用好国际表达。为此,出版社邀请了中国一流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角度,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改革、中国发展、中国文化,通过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语言对其进行准确和的阐述,希冀向世界建构历史的和当代的中国形象。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扛鼎之作!
对中国长久以来信仰缺失的疑惑*掷地有声的回答!
国内首本全面深刻、以文化哲学的意蕴及文化历史视域系统诠释、体悟中国宗教信仰的读本!
回顾中国宗教信仰历程,摸清中国宗教信仰现状,体悟中国宗教信仰精神底蕴!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丰富的宗教生活及多彩的宗教文化。宗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在当代又有新的发展。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民族气质有着丰富而复杂的交织。中国人的宗教历史是中国文化非常典型的“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历史,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体现和见证。
《理解中国丛书: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以文化哲学的意蕴和文化历史的视阈来体悟和诠释中国人的信仰及宗教理解,探究宗教的社会、政治、文化及精神意义,追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历史发展和范式转变,分析中国本土宗教的特色和世界宗教在华本土化的历程,描述多种宗教在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多元共存、多元通和,展示中国宗教文化的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宗教的真实存在,并进而说明中国宗教的现实社会文化作用。
卓新平,1955年出生,湖南土家族,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自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98年以来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于1988年当选为德国(欧洲)宗教史学会会员,2000—2004年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自2001年任中国宗教学会会长,自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2013年当选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
引 言(1)
第一章 中国人的信仰理解(1)
一 信仰的意义(1)
二 政治信仰(2)
三 文化信仰(6)
四 民族信仰(9)
五 宗教信仰(11)
第二章 中国人的宗教理解(14)
一 宗教的意义(14)
二 宗教精神追求(17)
三 宗教社会存在(19)
四 宗教与民族传统(22)
五 宗教与政治关系(26)
2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第三章 中国人本土传统的宗教(30)
一 中国宗教传承(30)
二 儒家与儒教(54)
三 中国道教(70)
四 中国民间信仰(89)
第四章 中国人对世界宗教的本土化发展(113)
一 中外文化交流与宗教传播(113)
二 中国佛教(122)
三 中国伊斯兰教(144)
四 中国古代景教(165)
五 中国天主教(175)
六 中国东正教(185)
七 中国基督教(186)
第五章 中国人的宗教文化(196)
一 宗教文化精神(196)
二 宗教文学发展(199)
三 宗教艺术创作(205)
四 宗教景观建筑(218)
五 宗教养生健身(223)
六 宗教生态文明(225)
第六章 中国人的宗教现状(227)
一 宪法保障宗教自由(227)
二 政府依法管理宗教(231)
三 引导宗教适应社会(235)
四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236)
五 发展宗教公益慈善(237)
六 促进宗教文化建设(239)
七 推动宗教友好交流(241)
结 语(244)
引言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丰富的信仰生活,以及多彩的宗教文化传承。宗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种传统延续至今,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而在当代又有新的发展及呈现,给人以鲜活之感。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民族气质有着丰富而复杂的交织,在论及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色时,不能忽略其宗教蕴含。可以说,中国人的宗教历史是中国文化非常典型的“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历史,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体现和见证。这一历史见证了中国文化向世界文明的开放,展示了中国信仰精神对世界的影响和感染。因此,我们应以一种文化哲学的意蕴及文化历史的视域来体悟和诠释中国人的信仰及宗教理解,探究宗教的社会、政治、文化及精神意义,追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历史发展和范式转变,分析中国本土宗教的特色和世界宗教在华本土化的历程,描述多种宗教在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多元共存、多元通和,展示中国宗教文化的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真实存在,并进而说明中国宗教的现实社会文化作用。
中国人的信仰精神和宗教情怀,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有着历久弥新的回响。中国亦称“神州”或“神州大地”,这种表述与“华夏”“中土”“中国”并存。在中国修史之巨著《史记》中就有了“神州”之称及其解释,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而各种历史典籍对“神州”也有着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解释,如《古今通论》说,“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指出,“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由此遂有“神州”与“神仙”之关联,“神州”可被理解为“神仙”居住之地。此外,《太清金液神丹经》也有着“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等记载。在一定意义上,“神州大地”表达了中华文化传承及其信仰意义,尤其是有着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始祖神圣化、神明化的意蕴。在这种理解中,中土即神州,而黄帝位居中央,则为中央天神。在中国古代的“五帝”传说系统里,黄帝属土,以土德王,相传黄帝统领的土地就称为神州,而南方赤帝统辖的土地则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赤县神州”,后因黄帝的地位更为凸显而又习称“神州赤县”。这里,民族神、祖先神崇拜的文化蕴含乃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充满了自然宗教和神话传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神教崇拜背景。随着“天”之概念的神圣化,中国宗教也孕育出了一神教和相应的抽象及绝对神论。但由于中国宗教信仰的绝对之维较为模糊,故而多被视为突出人文、强调社会、注重此岸的宗教信仰类型。当形成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后,除了儒教多被宠信或独尊之外,并没有出现“一教独大”的发展态势,而其三教合一则被传为历史佳话。中国社会欢迎外来宗教的输入,先后接受了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或称拜火教)、摩尼教、巴哈伊教等的传入,甚至还留有印度教的模糊行踪。可以说,中国宗教信仰积极参与了世界宗教信仰的发展,有着其独特贡献。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中国宗教信仰内容,甚至今天全中国仍有上亿人信仰各种不同的宗教,这些都是中华“神州”的生动写照。因此,我们应看到中华文明对宗教这一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参与,并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这段心路历程。根据丰富的史实和大量的发现,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存在,对这一历史有着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的宗教信仰是中国民众安身立命的一种通常方式,是中国人生动、鲜活的精神生活的正常反映,也是我们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复杂卷入,是其社会存在使然,故而有着历史的必然。我们对之必须冷静分析、正确对待,切不可脱离现实和历史来信口评说、任意评价。
对于中国宗教信仰的认知,应该与我们的文化自知相关联,接上中华文明大地的地气。我们回顾中国宗教信仰的历程,亦是对中华民族的自我反思和精神评估,由此摸清中国信仰现象的基本情况,体悟其精神底蕴。从对整个人类文化历史和精神生活的存在来看,我们应该有对宗教的正面评价。尤其是正面肯定中国的宗教信仰,对于我们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也非常重要。洞观中西哲学智慧的贺麟曾说:“宗教有精诚信仰、坚贞不二的精神;宗教有博爱慈悲、服务人类的精神;宗教有襟怀广大、超脱尘世的精神。”我们要增加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就应该正视、发掘宗教的正面精神和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宗教加以积极引导,使之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发展、参与世界现代文明的构建做出其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构建当今中国和谐社会中,理应也必须有宗教的参与、有信仰的力量。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梳理信仰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真正弄清宗教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初读此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叙事的节奏感极强,仿佛作者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精神上的“长征”。他对于历史语境的把握堪称精准,总能在关键时刻点明某一信仰现象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朝代对宗教政策的松紧描述,直接影响了民间信仰的活力与表现形式,这一点解读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的疏离感,既不盲目推崇传统,也绝不简单地进行现代化的批判。他只是平静地呈现事实,让那些矛盾、张力、以及信仰中蕴含的生命力自己说话。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无比坚实,没有一丝浮夸的抒情,全靠事实和逻辑支撑。读到关于地域性神祇崇拜那几章时,我忍不住合上书本,开始联系我老家的一些祭祀习俗,那些过去被我视为“迷信”的行为,此刻在新的光线下,似乎都找到了其合理的历史归宿和文化根基。
评分这本《理解中国丛书: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读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多少有些了解,毕竟从小耳濡目染,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田野的探访,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社会信仰形态的复杂脉络。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信众的观察极其敏锐,他没有简单地将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特别是书中对“神灵的世俗化”这一现象的探讨,让我深思。那些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同时存在的信仰符号,其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究竟是什么?书中对民间仪式和日常生活中“有求必应”的信仰实践的描述,简直像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卷,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些香火鼎盛的场景,闻到了那股混合着檀香与烟火气的独特味道。这种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洞察力,远非泛泛而谈的文化概论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宗教”二字的狭隘定义。在西方语境下,“宗教”往往指向一套完整的教义体系和固定的组织结构,但在这本书的描绘中,中国人的信仰活动显得更为流动、更为实用主义。它更像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情感的安顿所”,而非纯粹的彼岸追求。作者成功地描绘了这种“信仰的弹性”,即中国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的神祇表达虔诚,且这种虔诚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冲突。这种多神共存、实用至上的信仰图景,恰恰是中国社会深层文化基因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与信仰无关的习惯和行为,是否也隐隐约约承载着某种历史遗留的精神投射。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像是一次对自我文化根源的深层反思与校准,让人获益匪浅。
评分坦白说,我带着略微挑剔的眼光去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中国宗教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要么过于美化,要么陷于西方理论的框架内进行生硬套用。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边缘信仰”的关注,这恰恰是许多主流研究常常忽略的。它没有把目光仅仅聚焦在那些规模宏大的寺庙或道观,而是深入到了村落、家庭、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祈愿之中。作者对那些被主流叙事排斥在外的、充满烟火气的信仰形态的尊重与细致记录,体现了一种高贵的学术良知。比如,书中对某一类带有巫术色彩的民间疗愈仪式的描述,就极其审慎和客观,它既没有粗暴地贴上“迷信”的标签,也没有过度浪漫化,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变迁和个体焦虑的背景下进行剖析。这种不偏不倚的立场,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可信,给人一种“这就是真实情况”的强烈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温厚而有力”。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反而像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拉着你的衣角,把你带入一个层层叠叠的世界。它在阐述那些晦涩的宗教学术概念时,总能找到绝佳的日常生活案例进行类比,使得一个对外行人来说可能非常枯燥的领域,变得引人入胜。特别是书中对“信仰的韧性”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那些根植于中国人集体无意识深处的某些精神需求,总能找到新的容器来承载。作者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定义“中国人”,而是通过对无数微小信仰行为的捕捉,构建起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信仰群像。读完后,我感觉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具层次感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标签,而是一个在多种精神力量交织下形成的复杂有机体。
评分好快收到书,给上学的孩子看看,拓展一下知识面
评分图书内容还可以吧,性价比不错,物流也很力,经常光顾!
评分还不错。海外中国研究的风格很明显。结构很清晰,逻辑上也比较周密,观点也挺有意思的。但遗憾的是,深度还不太够。
评分非常好,对中国现实社会稳定的经验解释,值得一读
评分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大大。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买来送人的,很不错的一本书,今天又买了两本,朋友看到这本书都很喜欢,那就多买两本送给他们喽!
评分在京东买了一批书,都很好,没有破损,纸张质量好。
评分书很好,阅读体验感很不错。推荐大家阅读
评分还可以,是正版,质量有保障,可信赖,老师推荐的书,非买不可,值得一看,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