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婚姻家庭法:从传统到现代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世纪婚姻家庭法:从传统到现代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月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法
  • 家庭法
  • 法律史
  • 社会学
  • 20世纪
  • 中国法律
  • 法学
  • 现代化
  • 传统文化
  • 国家社科基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5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6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婚姻家庭法:从传统到现代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婚姻家庭法现代化是中国人在本国国情下实施的一场已持续逾百年的法律变革运动,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独特发展轨迹。本书梳理评析了我国婚姻家庭法自清朝末年开始实施现代转型改革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总结了婚姻家庭法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异动,探寻了婚姻家庭法现代化变迁的规律性,研究未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愉快生活需求的改革问题。本项目是以国家立法机关的婚姻家庭立法改革为研究对象,以法案为主要参考。原则上不讨论行政机关颁行的相关条例、规定以及地方立法。本书研究20世纪百年婚姻家庭法改革,关注婚姻家庭法变革及其本质问题,深入论述该领域法律改革的背景、新旧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站立在法律背后的因素,探讨未来可能的重要法律改革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目录

自序
导论 现代社会与法律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性或现代化之界定
一 现代性或“现代化”概念厘定
二 关于“现代化”的源起与阶段性
三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表征
四 现代化的模式与多元性
五 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六 中国现代化的共识与争议:“西化”与“现代化”之论争
第二节 改革法律传统与法律现代化
一 法律现代化的界定
二 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概念
三 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改革与现代化:本书简述
一 婚姻家庭法现代化的界定
二 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三 既往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四 本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五 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编 婚姻家庭法传统与现代化的界定与分野
第一章 传统婚姻家庭法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观与制度
一 男尊女卑
二 大家庭生活与家长专制
三 基于传宗接代目的实行包办婚姻及早婚
四 实行一夫一妻多妾
五 亲属制度:以宗亲宗族为本及丧服制
六 家庭关系由家长与家属构成:尊卑有别和长幼有序
七 家产:同居共财
八 孝
第二节 传统婚姻家庭法价值与制度之批判
一 强制维护大家族与家长专制
二 男尊女卑和夫为妻纲
三 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四 否认子孙独立的财产权利
第三节 传统婚姻家庭法价值与制度之延续
一 婚姻制度
二 家庭制度
三 亲属制度:父母子女关系及其他亲属关系
四 人伦秩序:合理限度内的“孝”
第二章 婚姻家庭法现代化演变之规律
第一节 工商业社会中婚姻家庭的变迁
一 婚姻家庭观念更新
二 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和规模变小
三 家庭类型多样化且核心家庭占据绝对多数
四 家庭关系由专制等级秩序转向平等
第二编 婚姻家庭法改革法案评析
第三章 1910年《大清现行刑律》有关婚姻家庭立法
第四章 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中的亲属法
第五章 1926年《民国民律草案》中的亲属法
第六章 1930年《民法亲属编》
第七章 1950年《婚姻法》
第八章 1980年《婚姻法》
第九章 1991年《收养法》及1998年《收养法修正案》
第十章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
第三编 婚姻家庭法改革的未来之路
第十一章 家庭法与家庭政策
第十二章 立法防治家庭暴力
第十三章 儿童、父母和国家:权利和责任
第十四章 婚姻自由将走向何处
第十五章 完善夫妻财产制与家事劳动立法
结语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20世纪婚姻家庭法:传统变迁与现代重塑》 引言:历史洪流中的婚姻家庭 20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而作为维系家庭结构、规范亲密关系、保障个体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婚姻家庭法,也在这股时代洪流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重塑。从根植于传统观念的婚姻制度,到拥抱现代社会的多元选择,20世纪的婚姻家庭法,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变迁的轨迹,折射出人们对亲密关系、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理解的演进。 本书《20世纪婚姻家庭法:传统变迁与现代重塑》,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婚姻家庭法的发展脉络与核心议题。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罗列与解释,而是力求深入探究这些法律变革背后的社会动因、文化土壤、以及对个体命运和家庭伦理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一同追溯那些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婚姻习俗,审视它们如何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摇摇欲坠,又如何在法律的介入下被不断解构与重构。 第一章:传统婚姻家庭法的遗绪与挑战(20世纪初) 20世纪伊始,世界各地的婚姻家庭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观念的延伸。父权制的主导地位,宗法制度的影响,以及宗教与习俗的强大约束力,构成了当时婚姻家庭法的基本框架。在许多国家,婚姻更多地被视为家族的联姻,而非个体情感的契合。女性的地位在法律上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财产权利受限,离婚自由更是奢谈。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浪潮的兴起,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传统观念开始受到质疑。个人主义的兴起,对男女平等的呼声,以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都在潜移默化地挑战着既有的婚姻家庭秩序。这一时期,婚姻家庭法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回应社会进步呼声之间寻求平衡。 第二章:战争、革命与女性权利的觉醒(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全球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战争的残酷现实,不仅改变了家庭的经济基础,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大量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工厂与社会生产,她们的经济独立性增强,自我意识也随之觉醒。 与此同时,各国的社会革命浪潮也为婚姻家庭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废除包办婚姻,赋予女性更多的婚姻自由选择权,并逐步放宽离婚的限制。然而,这种变革并非一蹴而就,传统势力与进步力量之间的博弈,使得婚姻家庭法的改革呈现出复杂而曲折的面貌。例如,对婚生子女的保护,以及对非婚生子女歧视的消除,在不同国家和社会阶层中,其接受程度和推进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章: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与法律的松绑(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特别是二战结束后,自由主义和人权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个体自由、人格平等、以及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在婚姻家庭领域,这意味着对婚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传宗接代或社会契约,而是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自主选择。 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的婚姻家庭法开始进行大胆的改革。离婚的法律程序得到简化,离婚的理由更加多元化,甚至出现了“无过错离婚”的理念。婚姻的法定年龄普遍提高,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关于夫妻财产制的改革也成为重要议题,例如,一些国家开始确立夫妻共同财产制,以体现双方在家庭中的平等贡献。此外,对私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的保障,以及对家庭暴力等问题的法律干预,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第四章:多元家庭形态的涌现与法律的适应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20世纪下半叶,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多元化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丁克家庭,乃至后来出现的同性伴侣关系,都在社会中逐渐显现。 婚姻家庭法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承认和保护这些新型家庭形态的同时,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和确立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障,承认其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对于同性伴侣关系,虽然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仍处于法律的边缘,但一些前瞻性的国家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给予其一定程度的承认和保护,为后来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情感、权利与责任的再定义 20世纪的婚姻家庭法改革,本质上是对“婚姻”与“家庭”这两个概念的再定义。它不再仅仅是法律框架下的制度安排,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需求、权利保障和责任承担。 法律对于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子女抚养权、以及离婚后的财产分割等问题的规定,都体现了对个体生存权利和生活尊严的关照。同时,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对家庭暴力的零容忍态度,也反映了法律在维护家庭内部平等与安全方面的决心。 第六章:全球视野下的比较与反思 纵观20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婚姻家庭法的改革进程中,既有共同的趋势,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与各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本书将通过比较分析,展现不同国家在婚姻自由、离婚制度、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核心议题上的立法实践,以及这些实践所带来的社会效果。例如,一些国家在推进婚姻家庭法改革时,可能更加注重个人权利的张扬,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更强调家庭的稳定与社会责任。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婚姻家庭法的普适性与特殊性,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命力。 结论:走向未来的婚姻家庭法 20世纪,婚姻家庭法从一种相对僵化、等级森严的制度,逐渐演变为一个更加包容、灵活、并日益关注个体权利与情感需求的法律体系。这种转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对美好亲密关系不懈追求的体现。 然而,20世纪的婚姻家庭法改革并非终点。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如辅助生殖技术)、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持续演变,婚姻家庭法仍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的梳理与分析,旨在为理解和应对这些未来的变革提供历史的参照与理论的启示。它证明了,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有机体,用以回应社会的需求,守护每一个个体的尊严与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过不少关于社会变迁的书籍,但这本书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平衡感,是极其罕见的。它没有陷入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窠臼,对于传统价值的坚守与对现代进步的呼唤,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张力,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成熟和可信。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家庭”定义演变的探讨,那种从血缘纽带到情感契约的转变,书中描绘得细致入微,每一个阶段的法律干预点都分析得入情入理。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家庭形态,是经过多少次激烈争论和妥协才形成的。文字的运用上,作者的文笔洗练却不失温度,即使是面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也能挖掘出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希望了解社会如何一步步走向我们今天这种多元、复杂婚姻状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极其精准的钥匙,它让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把我们带回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读进去之后,我立刻被那种深入骨髓的社会变迁感所震撼。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法律条文的修改,更是在描绘一个社会结构如何从根基开始瓦解和重塑的过程。我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背后,是无数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使用那种刻板的说教式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娓娓道来,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的世纪之中。特别是对于战后家庭结构变化的分析,那种对个体解放与社会责任之间张力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女性地位转变的论述,那种从依附到独立的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的许多“理所当然”,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得以确立。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史的缩影,让人在法律的脉络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无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它没有一味地歌颂“进步”,也没有盲目地贬低“传统”,而是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性,剖析了每一次法律变革背后的社会动机和深远影响。读到关于继承权和财产分割的章节时,我才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规定,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命运和代际关系。作者的结构组织能力一流,章节间的逻辑衔接如同浑然天成,让人欲罢不能。它并非那种读完后立刻能总结出几个“金句”的书,它的价值在于潜移默化中重塑你的思维底层逻辑。每次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个世纪的众生相,感受到法律与生活交织出的复杂纹理。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力作,其思想的穿透力,远超出了其学科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法律条文的演变,更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如何影响婚姻家庭观的适应性调整。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这些活生生的故事,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使得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充满生命力的体系。特别是对于亲子关系中权利义务的重新界定,那部分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迫使我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家庭关系模式,究竟是多么脆弱而又精妙的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读者能够以更批判、更深远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家庭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带来的思考冲击力是持续不断的。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去回味其中一些深刻的论断,然后将书中的观点与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离婚率上升和再婚现象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道德滑坡,而是将其置于经济独立、个体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些法律史料式的描述有些抗拒,但很快就被其内在的逻辑张力和叙事的流畅性所吸引。它真正做到了将“法”与“人”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让你看到法律是如何成为社会风气的推手,又是如何被社会现实所塑造和反作用的。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而富有洞察力,读完之后,我对现代婚姻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