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思想密度极高,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它绝非是那种可以让人心不在焉地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作者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精准的,几乎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了厚重的史学论证。每当涉及到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深层结构性分析时,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让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者或对历史有深入探究欲望的读者的“内参”或“方法论指南”。读完合上书卷时,留给我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系列需要我持续思考的、关于历史动因、社会结构和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刻议题。这本著作无疑在同类主题的梳理中,树立了一个新的、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作者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设置强有力的“情绪点”或“逻辑拐点”,迫使读者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在论及辛亥革命前后知识界的思想光谱时,作者运用了一种对比和张力并存的结构。他并没有将革命派与改良派简单地描绘成“正邪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各自逻辑体系内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特别是在讨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时,那种从精英沙龙到工人阶级的“下沉”过程被描绘得极具戏剧张力,那种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探索的艰难、曲折与牺牲,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厚重的历史议题也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和代入感,让人想一口气读完,又不得不时常放下笔,回味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
评分这本书在对地方性与区域差异的关注上,展现了超越传统中央史学视角的野心。很多关于近代中国的论述,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于京津、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权力或经济中心,而忽略了广袤腹地发生的一切。这本书则在多处章节中,巧妙地穿插了对中西部省份在现代化冲击下社会结构的重组的描述。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某一内陆省份士绅阶层在新政冲击下如何“体面地退场”或“巧妙地转型”的案例分析。作者没有采用西方中心论的简单套用,而是细致勾勒出地方精英与中央权力之间微妙的博弈关系。这种“自下而上”或“由边际向中心”的观察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充满了不同地域民众的生存挣扎与智慧的交响。
评分让我颇为惊艳的是作者在概念重塑和范式挑战方面的勇气与功力。在传统史学叙事中,许多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人物往往被赋予了过于固化的标签,仿佛他们的行为逻辑都是单一且必然的。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去标签化”,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例如,对于某个常被塑造成“封建顽固派”的政治人物,作者通过引入其家族背景、地方治理经验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揭示了其决策背后的现实考量和权力制衡的无奈,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好人”与“坏人”的历史二元对立。这种挑战既有定论的写作态度,无疑会引发一些传统史学爱好者的争议,但正是这种学术上的不妥协,才使得全书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提供更精致、更具弹性的提问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深沉的墨绿色封面,一下子就将人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初翻阅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他似乎不满足于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沉潜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私人信札甚至地方志的字里行间去搜寻蛛丝马迹。比如,在描述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初期阶段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功绩,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不同阶层知识分子在接收西方信息时所经历的认知筛选与心理调适过程。这种微观的切入角度,使得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可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史料批判”的强调,他不断提醒读者,我们今天所阅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被建构和诠释的结果,要求我们带着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定论”。这种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原件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
评分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史学也风生水起,异彩纷呈。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追溯近代史学的履迹,特别留意学术典范、研究取向、发展趋势等面相。其余三部分多为读书心得,包括探讨近代史研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倾向,反思学术现状,展望史学发展的可能走向,并从外在和内在的不同视角观察和思索史学的基本义旨,主张治史取径不妨多元,期能疏通知远,由往昔枝叶之言,以会其无尽之意。
评分一直想读的书,很喜欢。
评分就想收齐罗老师的书,可是还是没办到
评分5、在上世纪30年代,申报组织征文,中国如何现代化,征文中选择资本主义的只有一篇,大部分选择社会主义或有限制的资本主义。因为中国当时学者受到德国、苏联成功的影响,同时,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危机,同时,中国也受到二战前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这是不是也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拥护?
评分非常棒!!非常不错!!
评分1、即使是民国时期,历史学者在历史叙述过程中,仍然有用何种思想组织历史事实的问题,并且受到时局的现实冲击,这些历史学者本身就是历史的参与者,蒋廷黻在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可能好于范文澜,但在历史建构上,都有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求和动机。如备受好评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着重点是中国如何近代化,但忽视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冲击的重大影响,对鸦片战争中的琦善的评价很高,但琦善主持和谈的出发点和决策动机,缺少史料支持,就会沦为作者的主观判断,过于拔高。
评分论文集,有的观点值得思考
评分不想说什么,在等待消亡的村庄里突如其来地来了个身经百战的公务员,以其无限的活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受到男主人公浅井打破常规挑战和果敢行径的影响,原本应付了事的公务员,和散漫的村民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描写没落村庄齐心协力重获新生的励志成功故事。不想说什么,在等待消亡的村庄里突如其来地来了个身经百战的公务员,以其无限的活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受到男主人公浅井打破常规挑战和果敢行径的影响,原本应付了事的公务员,和散漫的村民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描写没落村庄齐心协力重获新生的励志成功故事。
评分这本书是对中国近代史这门学科发展比较全面的综述和评论,在写作中,作者十分理性甚至克制,笔触如手术刀般冷静,把有意遮蔽真相的某团体做了非人格化处理,这种处理在学术上无可指责,似乎也有利于在国内出版发行,但削弱了批判力度,最后作者抱怨国内学界缺少方法论的自觉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若不能求真,任何方法论都是建筑上沙滩上的玩具。 2015-10-03 12:1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