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深沉的墨绿色封面,一下子就将人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初翻阅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他似乎不满足于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沉潜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私人信札甚至地方志的字里行间去搜寻蛛丝马迹。比如,在描述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初期阶段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功绩,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不同阶层知识分子在接收西方信息时所经历的认知筛选与心理调适过程。这种微观的切入角度,使得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可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史料批判”的强调,他不断提醒读者,我们今天所阅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被建构和诠释的结果,要求我们带着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定论”。这种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原件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在对地方性与区域差异的关注上,展现了超越传统中央史学视角的野心。很多关于近代中国的论述,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于京津、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权力或经济中心,而忽略了广袤腹地发生的一切。这本书则在多处章节中,巧妙地穿插了对中西部省份在现代化冲击下社会结构的重组的描述。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某一内陆省份士绅阶层在新政冲击下如何“体面地退场”或“巧妙地转型”的案例分析。作者没有采用西方中心论的简单套用,而是细致勾勒出地方精英与中央权力之间微妙的博弈关系。这种“自下而上”或“由边际向中心”的观察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充满了不同地域民众的生存挣扎与智慧的交响。
评分让我颇为惊艳的是作者在概念重塑和范式挑战方面的勇气与功力。在传统史学叙事中,许多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人物往往被赋予了过于固化的标签,仿佛他们的行为逻辑都是单一且必然的。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去标签化”,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例如,对于某个常被塑造成“封建顽固派”的政治人物,作者通过引入其家族背景、地方治理经验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揭示了其决策背后的现实考量和权力制衡的无奈,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好人”与“坏人”的历史二元对立。这种挑战既有定论的写作态度,无疑会引发一些传统史学爱好者的争议,但正是这种学术上的不妥协,才使得全书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提供更精致、更具弹性的提问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作者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设置强有力的“情绪点”或“逻辑拐点”,迫使读者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在论及辛亥革命前后知识界的思想光谱时,作者运用了一种对比和张力并存的结构。他并没有将革命派与改良派简单地描绘成“正邪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各自逻辑体系内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特别是在讨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时,那种从精英沙龙到工人阶级的“下沉”过程被描绘得极具戏剧张力,那种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探索的艰难、曲折与牺牲,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厚重的历史议题也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和代入感,让人想一口气读完,又不得不时常放下笔,回味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思想密度极高,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它绝非是那种可以让人心不在焉地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作者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精准的,几乎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了厚重的史学论证。每当涉及到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深层结构性分析时,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让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者或对历史有深入探究欲望的读者的“内参”或“方法论指南”。读完合上书卷时,留给我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系列需要我持续思考的、关于历史动因、社会结构和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刻议题。这本著作无疑在同类主题的梳理中,树立了一个新的、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我们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良好条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决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不然就可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评分5、在上世纪30年代,申报组织征文,中国如何现代化,征文中选择资本主义的只有一篇,大部分选择社会主义或有限制的资本主义。因为中国当时学者受到德国、苏联成功的影响,同时,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危机,同时,中国也受到二战前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这是不是也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拥护?
评分罗老师的书非常不错,快递也很快,包装完整
评分论文集,有的观点值得思考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这本书是对中国近代史这门学科发展比较全面的综述和评论,在写作中,作者十分理性甚至克制,笔触如手术刀般冷静,把有意遮蔽真相的某团体做了非人格化处理,这种处理在学术上无可指责,似乎也有利于在国内出版发行,但削弱了批判力度,最后作者抱怨国内学界缺少方法论的自觉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若不能求真,任何方法论都是建筑上沙滩上的玩具。 2015-10-03 12:14
评分大师作品 值得阅读 罗志田教授作品 很有学术价值
评分这次在京东的购物经历很不错,书是正版的,价格上还算比较实惠,而且品相上还是不错的。此外在送货上,物流比较快,比较及时。因为这个书有时候购买下来有时效的需要,送的及时了,对于使用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所以综上来说,这次还是挺好的,以后也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罗志田先生的经典著作,对于研究近代史的必读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