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赓武 著
图书标签:
  • 中英关系
  • 鸦片战争
  • 贸易史
  • 科学交流
  • 殖民主义
  • 全球史
  • 19世纪史
  • 文化碰撞
  • 政治史
  • 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65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15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赓武先生的作品,既深远宏阔,又细致入微;既有“大历史、大尺度”,具有“时间、空间的广度”,而又深邃细腻、娓娓道来。本书作为王赓武先生的精纯之作,根据作者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修改而成。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内容简介

  

中英交往不仅仅发生在两个大国之间。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和往来还发生在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本书根据作者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修改而成。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王赓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席,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当选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荣膺国际学术奖、福冈亚洲文化奖。历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7—196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68—1986),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1997—2007)。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近年作品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2003)、《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2013)、《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2014)等。

精彩书评

  

王赓武可以当好中国总理。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费思棻(《南方人物周刊》)
  
  我想此人可做个顾维钧型的一流中国外交家,也可以做个一流的中国‘京师大学堂’的堂长。
  ——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唐德刚(《王赓武天降大任》)
  
  我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去描述王赓武先生,他是如此杰出,在很多有趣的领域取得了显要的成就……众多个人、组织乃至政府部门都从他那里寻求明见和洞见——这些明见和洞见不仅关系亚洲,而且也关系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王赓武:教育家和学者》)
  
  我个人认为,王赓武先生毫无疑问是海外华裔史学界的大师级学者。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王先生的作品对于现代中国(包括我们现在的中国)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上面提到的几位史学大家(杨联陞、何柄棣、黄仁宇、余英时、许倬云等)的作品,因为王先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更贴近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唐世平(《我所理解和认识的王赓武》)

前言/序言

“我时常纳闷,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同英国人打交道时的际遇怎样,从与各色英国人的交往和英国人在亚洲各地区的活动中,中国又得到了什么。……这些讲稿都围绕着这个角度来写作。内容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涵盖英国与中国、中国人关系的各个方面,而是从中英两国的外围加以旁敲侧击,试图将关乎两国人民的中心问题和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相提并论。”


1800年至今,中华文明与西方世界,尤其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强权,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互动与碰撞。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仅是国家间的军事较量与经济往来,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在时间长河中的相互审视、学习与变革。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关键时期,从战争的硝烟、贸易的往来、科学的引进以及治理的演变等多个维度,勾勒出中英两国乃至中国与西方世界互动关系的全景图。 战争:冲突与屈辱,重塑国家认同 1800年,大清帝国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远在西方的英国,则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国力,正走向全球霸权。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便是鸦片战争。这场以不正义贸易为导火索的战争,以大清的惨败告终,标志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由此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书中将详细梳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其深远影响,包括《南京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这些条约如何一步步瓦解了中国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随后的几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军事冲突,都将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篇章。我们将考察这些战争的战略部署、军事技术上的差距,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激起的巨大震荡。战争的失败,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更在民族心中烙下了屈辱的印记,迫使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反思中国的落后根源,并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本书将力求呈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对个体命运、民族情感和国家走向的深刻塑造。 贸易:全球化浪潮下的经济博弈 1800年以前,中英之间的贸易已初具规模,但受限于大清的闭关锁国政策,规模和格局都相对有限。1800年之后,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其全球贸易网络的扩张,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深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书中将详细分析鸦片贸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健康的毁灭性打击,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殖民扩张逻辑。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关税自主权丧失,这使得中国成为了西方商品的倾销地和原材料的供应地。本书将深入探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分析西方列强在中国经济中的渗透程度,以及这些贸易活动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促进了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萌芽与发展。我们将考察丝绸、茶叶、瓷器等传统商品的出口状况,以及西方工业品如纺织品、机器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中国人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变化。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者,到后来部分中国人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的贸易模式,甚至与西方商人展开竞争。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引入,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和国内市场的形成。我们将审视这些贸易活动背后的经济逻辑,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以及国家财富分配的影响。 科学:启蒙的火种,变革的引擎 19世纪初,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走向停滞,而西方正经历着科学革命的洗礼,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英之间的科技交流,最初是伴随着传教士和外交官的到来而零星发生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书将详细考察西方科学技术是如何被介绍到中国的。传教士如李提摩太、傅兰雅等,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更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翻译了大量科学著作。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性,开始兴办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我们将分析洋务运动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矿业、造船、电报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科学方法、实证精神、理性思维等观念,开始在中国知识界传播,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产生了冲击。本书将考察近代科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从最初的零散介绍,到后来建立专业性的科学教育机构,再到科学研究的初步开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的引进并非一帆风顺。传统观念的阻碍、政治上的动荡、以及殖民主义背景下的技术获取等因素,都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造成了影响。本书将试图呈现科学引进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科学对中国社会变革所起到的催化作用。 治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制度的转型 1800年的大清,依旧运行着一套沿袭千年的君主专制官僚体系。而英国,作为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之一,其政治体制在19世纪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中英两国在治理模式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互动中产生的碰撞,是本书关注的另一核心。 本书将深入分析大清帝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时,其政治体制所暴露出的僵化与脆弱。从对外交往的官僚主义,到对外政策的摇摆不定,再到内部的腐败与低效,都使得其在与强权的博弈中屡屡处于下风。洋务运动虽然试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挽救危局,但终究未能触及政治体制的根本。 我们将考察维新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旨在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运动。这些运动,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本书将分析这些改革的努力,以及它们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我们也要审视英国在华的治理模式。通过租界、领事裁判权等方式,英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和行政管理。这种“国中之国”的治理模式,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复杂的因素。 本书还将探讨近代民族国家概念在中国形成的历史过程。在与西方强权的互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统一的国家的重要性。本书将审视国家认同的重塑、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这些如何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走向。 结语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互动。它既是军事的对抗,经济的争夺,思想的交流,也是两种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一次深刻的对话。本书力求通过对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等多个维度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呈现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国家兴衰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明碰撞、学习与转型的史诗,它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场景,比如19世纪初,大英帝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工业实力,叩开了古老中华帝国的大门。这种“碰撞”并非总是和谐的,书中对战争的描绘,尤其是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冲突,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无疑会是核心内容。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深入挖掘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因,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军事技术对比,以及战争对两国社会结构、民族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贸易则是两国互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最初的丝绸、茶叶到后来的工业品,这种经济关系的演变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冲突。书中能否展现贸易背后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官员、海员,以及他们在中英贸易网络中发生的精彩故事?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科学交流的部分尤其期待,1800年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中国也经历了自身的探索与反思。书中能否细致地呈现这种科学思想的引进、吸收、消化过程?例如,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在哪些领域率先实现了突破,又在哪些方面因为历史、文化或其他原因而滞后?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科学发明、技术传播的案例,以及那些在科学领域为中英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治理层面更是让我好奇,两国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管理等方面有哪些截然不同的理念和实践?它们如何在相互接触中产生碰撞,又如何相互借鉴或抵制?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深入剖析,例如,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延续或转型。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热情的人,看到“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1800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变,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而古老的中华帝国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辉煌之中。这本书无疑将带我们深入探究这两股力量是如何在战争、贸易、科学和治理等多个维度上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战争的解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重要的是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冲击。例如,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带来了怎样的颠覆?对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思想震荡?贸易部分的描绘也让我充满期待,从最初的广州十三行到后来的通商口岸,这种经济往来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引人入胜,让我对1800年以来中英两国在战争、贸易、科学和治理等多个维度上的互动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再是单方面的叙述,而是两国文明在碰撞与交融中的相互塑造。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如何描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例如鸦片战争,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作者是否能深入分析双方的战略、战术,以及战争对两国政治格局和人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贸易部分也让我兴趣盎然,从早期的茶叶、丝绸贸易到后来的工业品倾销,这种经济关系的演变必然伴随着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我期待书中能展现贸易背后的人物故事,那些在中英贸易链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人、官员,甚至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经历或许更能触动人心,揭示出历史的真实肌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预示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19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互动。战争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具冲击力的篇章,我期待书中能细致地剖析那些决定性的战役,不仅是战术和战略的分析,更能深入到战争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比如,鸦片战争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又如何影响了英国的殖民扩张政策?贸易作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书中想必会深入探讨其演变过程,从早期以茶叶、丝绸为主的单向输出,到后来工业品的大量涌入,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两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贸易背后的人物和故事的描写,比如那些在中英贸易中起关键作用的商人、官员,他们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展现更生动的历史图景。

评分

推荐购买的。评价已完成,以下商品未评,快去看看吧~

评分

可惜的是,上面这段推论中有两个严重问题。第一个问题,前辈数学史专家钱宝琮在1929年就指出了,他认为将勾股定理称为“商高定理”用意虽好,但“算学名词宜求信达,周公同时有无商高其人,《周髀》之术,姑不具论;藉曰有之,亦不过当时知有勾三股四弦五之率耳,不足以言勾股通例也。中国勾股算术至西汉时《周髀算经》撰著时代始有萌芽,实较希腊诸家几何学为晚。题曰商高,似属未妥。” 这里需要说一说《周髀算经》中涉及勾股定理的一些细节,因为这里有中国人和勾股定理之间历史渊源的足迹。除了前面说到的第一节中商高对周公陈述的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时的特例,在第三节还有一处,在讨论如何立表来测日影时,也应用了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时的特例,不过这次乘上了共同的系数2。

评分

正品图书没问题,内容还没仔细看。

评分

书包装不错,书不厚但内容丰富,大历史的写法,不同于中国学者的看待历史的角度,可读性高。

评分

王庚武先生的经典,值得一读,还不错。

评分

王庚武先生的经典,值得一读,还不错。

评分

非常好 好评!

评分

还没看,书纸不错,有看下去的欲望

评分

非常好,京东的活动还是蛮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