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赓武先生的作品,既深远宏阔,又细致入微;既有“大历史、大尺度”,具有“时间、空间的广度”,而又深邃细腻、娓娓道来。本书作为王赓武先生的精纯之作,根据作者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修改而成。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中英交往不仅仅发生在两个大国之间。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和往来还发生在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本书根据作者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修改而成。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王赓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席,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当选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荣膺国际学术奖、福冈亚洲文化奖。历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7—196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68—1986),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1997—2007)。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近年作品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2003)、《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2013)、《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2014)等。
王赓武可以当好中国总理。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费思棻(《南方人物周刊》)
  
  我想此人可做个顾维钧型的一流中国外交家,也可以做个一流的中国‘京师大学堂’的堂长。
  ——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唐德刚(《王赓武天降大任》)
  
  我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去描述王赓武先生,他是如此杰出,在很多有趣的领域取得了显要的成就……众多个人、组织乃至政府部门都从他那里寻求明见和洞见——这些明见和洞见不仅关系亚洲,而且也关系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王赓武:教育家和学者》)
  
  我个人认为,王赓武先生毫无疑问是海外华裔史学界的大师级学者。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王先生的作品对于现代中国(包括我们现在的中国)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上面提到的几位史学大家(杨联陞、何柄棣、黄仁宇、余英时、许倬云等)的作品,因为王先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更贴近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唐世平(《我所理解和认识的王赓武》)
“我时常纳闷,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同英国人打交道时的际遇怎样,从与各色英国人的交往和英国人在亚洲各地区的活动中,中国又得到了什么。……这些讲稿都围绕着这个角度来写作。内容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涵盖英国与中国、中国人关系的各个方面,而是从中英两国的外围加以旁敲侧击,试图将关乎两国人民的中心问题和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相提并论。”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场景,比如19世纪初,大英帝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工业实力,叩开了古老中华帝国的大门。这种“碰撞”并非总是和谐的,书中对战争的描绘,尤其是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冲突,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无疑会是核心内容。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深入挖掘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因,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军事技术对比,以及战争对两国社会结构、民族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贸易则是两国互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最初的丝绸、茶叶到后来的工业品,这种经济关系的演变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冲突。书中能否展现贸易背后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官员、海员,以及他们在中英贸易网络中发生的精彩故事?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科学交流的部分尤其期待,1800年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中国也经历了自身的探索与反思。书中能否细致地呈现这种科学思想的引进、吸收、消化过程?例如,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在哪些领域率先实现了突破,又在哪些方面因为历史、文化或其他原因而滞后?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科学发明、技术传播的案例,以及那些在科学领域为中英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治理层面更是让我好奇,两国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管理等方面有哪些截然不同的理念和实践?它们如何在相互接触中产生碰撞,又如何相互借鉴或抵制?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深入剖析,例如,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延续或转型。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热情的人,看到“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1800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变,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而古老的中华帝国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辉煌之中。这本书无疑将带我们深入探究这两股力量是如何在战争、贸易、科学和治理等多个维度上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战争的解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重要的是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冲击。例如,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带来了怎样的颠覆?对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思想震荡?贸易部分的描绘也让我充满期待,从最初的广州十三行到后来的通商口岸,这种经济往来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引人入胜,让我对1800年以来中英两国在战争、贸易、科学和治理等多个维度上的互动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再是单方面的叙述,而是两国文明在碰撞与交融中的相互塑造。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如何描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例如鸦片战争,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作者是否能深入分析双方的战略、战术,以及战争对两国政治格局和人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贸易部分也让我兴趣盎然,从早期的茶叶、丝绸贸易到后来的工业品倾销,这种经济关系的演变必然伴随着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我期待书中能展现贸易背后的人物故事,那些在中英贸易链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人、官员,甚至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经历或许更能触动人心,揭示出历史的真实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预示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19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互动。战争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具冲击力的篇章,我期待书中能细致地剖析那些决定性的战役,不仅是战术和战略的分析,更能深入到战争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比如,鸦片战争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又如何影响了英国的殖民扩张政策?贸易作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书中想必会深入探讨其演变过程,从早期以茶叶、丝绸为主的单向输出,到后来工业品的大量涌入,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两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贸易背后的人物和故事的描写,比如那些在中英贸易中起关键作用的商人、官员,他们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展现更生动的历史图景。
评分推荐购买的。评价已完成,以下商品未评,快去看看吧~
评分可惜的是,上面这段推论中有两个严重问题。第一个问题,前辈数学史专家钱宝琮在1929年就指出了,他认为将勾股定理称为“商高定理”用意虽好,但“算学名词宜求信达,周公同时有无商高其人,《周髀》之术,姑不具论;藉曰有之,亦不过当时知有勾三股四弦五之率耳,不足以言勾股通例也。中国勾股算术至西汉时《周髀算经》撰著时代始有萌芽,实较希腊诸家几何学为晚。题曰商高,似属未妥。” 这里需要说一说《周髀算经》中涉及勾股定理的一些细节,因为这里有中国人和勾股定理之间历史渊源的足迹。除了前面说到的第一节中商高对周公陈述的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时的特例,在第三节还有一处,在讨论如何立表来测日影时,也应用了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时的特例,不过这次乘上了共同的系数2。
评分正品图书没问题,内容还没仔细看。
评分书包装不错,书不厚但内容丰富,大历史的写法,不同于中国学者的看待历史的角度,可读性高。
评分王庚武先生的经典,值得一读,还不错。
评分王庚武先生的经典,值得一读,还不错。
评分非常好 好评!
评分还没看,书纸不错,有看下去的欲望
评分非常好,京东的活动还是蛮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