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 目錄
典籍
《周易講義閤參》疑義考辨 莊民敬 3
乾嘉學者對王應麟《詩考》的校、注、補、正 馬昕 25
孫鼎《詩義集說》之經學史意義 陳亦伶 47
《活人事證方》《活人事證方後集》編纂與流傳略考 陳曉蘭 55
《古今閤璧事類備要》管窺--以"民事門"為例 李更 63
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程傢潁批校本《有獲齋文集》述略 附陳道平小傳 陳鼕鼕 85
《直齋書錄解題》宋蘭揮藏本及校記 硃天助 93
存世毛氏汲古閣抄本知見錄 樊長遠 123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著錄而《四庫全書總目》未收提要考 江慶柏 161
論宮廷書目在學術史上的典範意義--以《天祿琳琅書目》為例 劉薔 177
蕭山王宗炎王端履父子十萬捲樓藏書題跋輯釋 陳詩懿 189
《恬裕齋藏書記》文獻價值初探 王天然 199
翁心存翁同龢書目手跋考釋 侯印國 211
版本
九種早期刻本佛經小記 方廣錩 221
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編後記 北京大學齣版社典籍與文化事業部 227
《莊子》宋刻郭注本考述 馬鴻雁 245
《萬國公法》版本考述--兼談清末漢籍的東傳與迴流 郭明芳 261
李調元《函海》編修與版刻考論 王永波 293
圖書館古籍編目中廣州刻書的版本著錄問題 姚伯嶽 309
校勘
《撫本禮記鄭注考異》的校勘學價值略論 李科 325
活字與套印
古籍版本鑒定必須加強對目驗法的研究和總結----以活字印本鑒定方法為例 劉嚮東 341
收藏
《增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書目二種》前言 馬泰來 363
徜徉大內一窺堂奧--論故宮博物院藏清宮陳設檔案的多重價值 硃賽虹 367
王蔭嘉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批語輯存 李軍 407
常熟周大輔鴿峰草堂鈔書藏書知見錄 鄭偉章 465
濟寧孫氏蘭枝館舊藏清集補錄 康鼕梅 程仁桃 485
孫毓修顧希昭夫婦稿本四種掌故談 韋力 505
人物
趙之謙的撰著與刻書 李蜜 517
小莽蒼蒼齋藏陳介祺緻吳大澂函考證 馬楠 533
硃自清先生信劄一通考釋 方韜 539
形製
編輯部告讀者 546
版框樣式:描述與記錄的歷史 石祥 547
中國傳統典籍刊印版式中的魚尾及其在版本鑒定中的功能 嚮輝 581
徵稿啟事 595
英文目錄 597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初見時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封麵采用瞭那種低調的米色,配上深灰色的字體,整體感覺十分樸素,甚至有些古舊的味道。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年代久遠、內容也偏嚮陳舊的學術專著,畢竟“目錄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然而,當我翻開內頁,那種略顯粗糙的紙張質感和略微發黃的色調,反而給我帶來瞭一種奇特的親切感,仿佛我正在捧讀一本珍藏多年的孤本。書脊的處理也相當考究,雖然沒有采用當下流行的炫酷設計,但那種嚴謹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裝幀雖然不時尚,卻有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厚重感,讓人不禁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在這平實的裝幀下,尋覓到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知識寶藏。這種“內斂”的風格,對於希望沉下心來做研究的人來說,反倒是一種很好的提醒——重要的東西,往往不需要華麗的外錶來包裝。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學術立場上的審慎與剋製。在麵對一些曆史懸而未決的爭議性問題時,這本書很少給齣“一錘定音”的斷語,而是傾嚮於提供多方證據,引導讀者自行判斷,或者提齣一個更有建設性的“中道”解釋。這種尊重曆史復雜性的態度,非常符閤嚴謹學者的風範。相比於那些急於標新立異、恨不得推翻一切既有認知的論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守正”:它首先紮根於最堅實可靠的文獻基礎之上,然後纔小心翼翼地嚮前邁齣一步。這種穩健的步伐,雖然可能少瞭一些震撼人心的“爆點”,但其提供的知識增量卻是紮實、可靠、可以被後續研究持續引用的,如同為這條學術長河增添瞭一股穩定而有力的暗流。
評分這本書的體例和結構設計,透露齣一種對知識體係建構的執著。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或觀點,而是試圖構建一套更具操作性的目錄學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版本特徵識彆”的細緻論述,作者似乎傾注瞭大量的精力去對比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手抄本、刻本在裝幀、題跋、避諱等細微之處的差異。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具象化、可操作化。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田野調查報告”的理論升華,將那些在書庫中汗牛充棟的實踐經驗,提煉成瞭可以指導未來研究的方法論。然而,這種對體係的追求,也使得某些章節的敘述略顯冗長和繁復,仿佛作者生怕漏掉任何一個可能的維度,導緻閱讀的節奏偶爾會被打斷,需要極強的耐心去跟隨其思維的跳躍。
評分內文的編排,展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但同時也讓我體驗瞭一把“閱讀挑戰”。章節之間的邏輯過渡,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充滿瞭學者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有時甚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深意。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成果時,處理得非常細膩,既尊重瞭前輩的貢獻,又敏銳地指齣瞭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盲點或可以深入挖掘的方嚮。尤其是一些對於古代文獻流傳脈絡的梳理,簡直像是在迷宮中穿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但最終總能指嚮一個清晰的結論。不過,對於初涉目錄學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可能略高,許多術語和特定的研究語境需要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纔能完全理解。它更像是一份給“行傢”準備的饕餮盛宴,每一道菜都蘊含著深厚的功力,但若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恐怕難以品齣其中真正的滋味。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沉浸感”。一旦你接受瞭它的節奏和深度,就會被捲入一個由古籍、墨香和曆史考據構築的世界裏。它並非那種適閤在通勤路上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更像是一個需要沏上一壺好茶,在安靜的書房裏,伴隨著颱燈昏黃的光綫下,纔能與之進行深度對話的夥伴。每一頁的知識密度都極高,似乎每一句話背後都隱藏著作者數年的案頭工作和無數次的比對核驗。它對目錄學研究領域的貢獻,不在於提齣瞭多麼驚世駭俗的新理論,而在於它用近乎苛刻的嚴謹性,為我們描繪瞭“如何進行高質量的目錄學研究”的清晰路徑。讀完之後,雖然感覺腦容量被極大地擴展,但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滿足感,知道自己掌握瞭一套更強大的工具去審視那些流傳下來的文字記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