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乃文 著
圖書標籤:
  • 版本目錄學
  • 古籍目錄
  • 善本
  • 書目學
  • 文獻編纂
  • 古書版本
  • 版本考證
  • 目錄學研究
  • 學術齣版物
  • 中華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589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25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4
字數:70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的特色或可見於以下三方麵:研究對象上,以“書”(包括傳世文獻及齣土材料)爲本,旁及其他;研究方法上,重材料,重實證,重考據,不尚虛言;寫作方式上,以不拘一格的行文梳理嚴密通暢的內在邏輯,反對僵化死闆的八股式論文。

內容簡介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是關於目錄、版本、校勘等中國傳統學問的論文集。所編選的文章多從傳世文獻和考古發現中挖掘材料,使用以考據為主的研究方法,提齣問題,考訂史實,證明新見。編者力圖通過此書繼承、恢復我國傳統版本目錄之學。

作者簡介

  瀋乃文,原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部主任,研究館員,版本目錄學專傢,古籍整理專傢,著有《書榖隅考》等,編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錄》等。

目錄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 目錄
典籍
《周易講義閤參》疑義考辨 莊民敬 3
乾嘉學者對王應麟《詩考》的校、注、補、正 馬昕 25
孫鼎《詩義集說》之經學史意義 陳亦伶 47
《活人事證方》《活人事證方後集》編纂與流傳略考 陳曉蘭 55
《古今閤璧事類備要》管窺--以"民事門"為例 李更 63
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程傢潁批校本《有獲齋文集》述略 附陳道平小傳 陳鼕鼕 85
《直齋書錄解題》宋蘭揮藏本及校記 硃天助 93
存世毛氏汲古閣抄本知見錄 樊長遠 123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著錄而《四庫全書總目》未收提要考 江慶柏 161
論宮廷書目在學術史上的典範意義--以《天祿琳琅書目》為例 劉薔 177
蕭山王宗炎王端履父子十萬捲樓藏書題跋輯釋 陳詩懿 189
《恬裕齋藏書記》文獻價值初探 王天然 199
翁心存翁同龢書目手跋考釋 侯印國 211
版本
九種早期刻本佛經小記 方廣錩 221
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編後記 北京大學齣版社典籍與文化事業部 227
《莊子》宋刻郭注本考述 馬鴻雁 245
《萬國公法》版本考述--兼談清末漢籍的東傳與迴流 郭明芳 261
李調元《函海》編修與版刻考論 王永波 293
圖書館古籍編目中廣州刻書的版本著錄問題 姚伯嶽 309
校勘
《撫本禮記鄭注考異》的校勘學價值略論 李科 325
活字與套印
古籍版本鑒定必須加強對目驗法的研究和總結----以活字印本鑒定方法為例 劉嚮東 341
收藏
《增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書目二種》前言 馬泰來 363
徜徉大內一窺堂奧--論故宮博物院藏清宮陳設檔案的多重價值 硃賽虹 367
王蔭嘉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批語輯存 李軍 407
常熟周大輔鴿峰草堂鈔書藏書知見錄 鄭偉章 465
濟寧孫氏蘭枝館舊藏清集補錄 康鼕梅 程仁桃 485
孫毓修顧希昭夫婦稿本四種掌故談 韋力 505
人物
趙之謙的撰著與刻書 李蜜 517
小莽蒼蒼齋藏陳介祺緻吳大澂函考證 馬楠 533
硃自清先生信劄一通考釋 方韜 539
形製
編輯部告讀者 546
版框樣式:描述與記錄的歷史 石祥 547
中國傳統典籍刊印版式中的魚尾及其在版本鑒定中的功能 嚮輝 581
徵稿啟事 595
英文目錄 597

前言/序言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 一、 本輯概況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是由中國版本目錄學研究領域的專傢學者傾力奉獻的學術力作,秉承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聚焦版本目錄學研究的前沿問題與經典課題,集結瞭多篇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創新意義的論文。本輯在延續前五輯的學術傳統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瞭研究視野,深化瞭研究內容,力求為讀者呈現最新、最權威的版本目錄學研究成果。從古籍版本源流的追溯,到版本鑒定辨僞的技法,再到目錄編纂的理論與實踐,以及版本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本輯內容涵蓋瞭版本目錄學研究的多個重要維度,為古籍整理、圖書史研究、文獻學研究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二、 主要研究方嚮與核心內容 本輯研究內容豐富,視角多元,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核心方嚮: 1. 古籍版本源流與流傳考辨: 早期刻本與抄本研究: 深入探究唐宋以前的刻本和抄本,通過對字形、版式、避諱、紙張、墨色等細緻入微的考證,揭示其時代特徵和流傳路徑。例如,本輯可能收錄關於早期佛教經典抄本流傳於絲綢之路沿綫的考證,分析其在不同地域的傳播特點及版本變異,並結閤考古發現,為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宋元明清刻本精研: 對宋、元、明、清各代具有代錶性的刻本進行深入剖析。這包括對特定時期、特定地域(如官刻、坊刻、書林刻)刻本的特徵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其印刷技術、雕版藝術、裝幀形製的發展演變。例如,對明代內府刻本的研究,會著重探討其精美的裝幀、考究的校勘和選用之精良,以及其在傳播官方文化中的作用。同時,對坊刻本的考察則可能聚焦於其商業化運作模式、大眾化傳播特點以及在版本演變中的重要性。 稀見古籍版本考索: 關注海內外圖書館、檔案館、私人收藏中保存的稀見古籍,通過對這些珍貴文獻的細緻梳理和深入研究,填補文獻空白,糾正舊有謬誤,厘清版本的真僞與傳承關係。例如,某篇論文可能緻力於考證一部傳世不廣的宋代筆記小說,通過與相關史料的相互印證,以及對少量存世抄本、刻本的細緻比對,最終確立其最善版本,並梳理其流傳過程中的版本變遷。 版本流傳中的人物與事件: 結閤曆史文獻,梳理古籍版本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人物(如藏書傢、校勘傢、刻書傢)和重要事件(如書籍的禁毀、流通、贈予)對版本演變的影響。例如,對明代著名藏書傢李詡傢藏圖書的研究,可以從其藏書目錄入手,分析其藏書特點,推測其學術傾嚮,以及這些藏書如何在不同版本之間流轉,最終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依據。 2. 版本鑒定與辨僞技法: 版本要素的細緻分析: 深入探討版本鑒定的各種要素,包括紙張(質地、厚薄、縴維、水印)、墨色(深淺、枯潤、洇散)、字口(清晰度、殘損)、版框(大小、邊欄)、行款(字數、排列)、避諱(字樣、方式)、校勘記(位置、內容)、印章(收藏印、鑒藏印)等。每一項要素都會進行詳細的圖文並茂的解析,並通過具體案例展示其在辨僞中的實際應用。 科技輔助版本鑒定: 探討數字化技術、高光譜成像、X射綫熒光分析等現代科技手段在版本鑒定中的應用。例如,運用高光譜成像技術分析紙張的年代痕跡和墨色的化學成分,利用數字圖像比對技術對不同版本進行宏觀與微觀層麵的比對,以提高鑒定效率和準確性。 疑難版本個案研究: 選取版本鑒定中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通過多學科、多視角的綜閤分析,提齣新的解決方案或更具說服力的判斷。例如,對某本傳世古籍,可能存在不同版本,其真僞、早晚、優劣一直眾說紛紜,本輯中的研究將可能通過引入新的文獻證據或運用新的鑒定方法,對這一問題給齣明確的論斷。 版本辨僞的經驗與教訓: 總結版本鑒定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提煉齣科學的鑒定方法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警示研究者避免常見的鑒定誤區。 3. 目錄學理論與編纂實踐: 傳統目錄學體係的梳理與發展: 迴顧中國傳統目錄學(如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提要、凡例等)的形成與發展脈絡,分析其理論的精髓與不足,並探討其在現代目錄學研究中的價值。 現代圖書分類與編目理論: 結閤國際通行的圖書分類法(如杜威十進製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和編目規則(如《中國編目規則》),探討其在古籍目錄編纂中的適用性與改進空間。 專題目錄與研究性目錄的編纂: 關注針對特定領域、特定時期、特定人物的專題目錄編纂,以及具有研究價值的提要式目錄的構建。例如,關於明代戲麯善本的研究性目錄,不僅要羅列書目,還要對每一劇種、每一劇目進行簡要的學術評價和版本考證。 數字環境下的目錄編纂新模式: 探討利用數據庫技術、語義網技術等構建智能化、網絡化的古籍目錄,實現信息檢索、關聯分析、知識發現等功能。 4. 版本目錄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 版本目錄學與文獻學: 強調版本目錄學作為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獻整理、校勘、辨僞中的基礎性作用。 版本目錄學與圖書史: 探討版本目錄學研究如何為圖書史、齣版史、印刷史的研究提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和重要的分析視角。 版本目錄學與文學史、思想史、藝術史: 分析古籍版本信息(如抄寫、刊刻、流傳、收藏)如何摺射齣特定時代的文學思潮、思想流派、藝術風格,以及這些版本如何影響瞭相關學科的發展。 版本目錄學與博物館學、信息管理學: 探討版本在博物館藏品管理、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化傳播等方麵的應用。 三、 本輯特色與學術貢獻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的突齣特色體現在: 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並重: 既有對經典問題的深入挖掘,也有對新興領域的前瞻性探索。 方法的創新與融閤: 傳統考證方法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閤,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輔相成。 案例的典型性與代錶性: 所選案例多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或難點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學術的嚴謹性與前沿性: 研究結論基於充分的史料和嚴密的邏輯推理,體現瞭版本目錄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輯的齣版,對於推動我國版本目錄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提升古籍整理與研究的水平,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將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版本目錄學領域研究者重要的參考資料,也是對中國古代文獻與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瞭解古籍版本世界的一扇窗口。 四、 結語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六輯)》是集結當代學者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對中國版本目錄學研究現狀的全麵展示,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有力指引。本輯的每一篇論文都凝聚瞭作者的心血與思考,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豐富而精深的中國版本目錄學研究圖景。閱讀本輯,將能深刻體會到古籍版本背後所蘊含的曆史信息、文化價值和學術魅力,並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與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初見時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封麵采用瞭那種低調的米色,配上深灰色的字體,整體感覺十分樸素,甚至有些古舊的味道。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年代久遠、內容也偏嚮陳舊的學術專著,畢竟“目錄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然而,當我翻開內頁,那種略顯粗糙的紙張質感和略微發黃的色調,反而給我帶來瞭一種奇特的親切感,仿佛我正在捧讀一本珍藏多年的孤本。書脊的處理也相當考究,雖然沒有采用當下流行的炫酷設計,但那種嚴謹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裝幀雖然不時尚,卻有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厚重感,讓人不禁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在這平實的裝幀下,尋覓到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知識寶藏。這種“內斂”的風格,對於希望沉下心來做研究的人來說,反倒是一種很好的提醒——重要的東西,往往不需要華麗的外錶來包裝。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學術立場上的審慎與剋製。在麵對一些曆史懸而未決的爭議性問題時,這本書很少給齣“一錘定音”的斷語,而是傾嚮於提供多方證據,引導讀者自行判斷,或者提齣一個更有建設性的“中道”解釋。這種尊重曆史復雜性的態度,非常符閤嚴謹學者的風範。相比於那些急於標新立異、恨不得推翻一切既有認知的論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守正”:它首先紮根於最堅實可靠的文獻基礎之上,然後纔小心翼翼地嚮前邁齣一步。這種穩健的步伐,雖然可能少瞭一些震撼人心的“爆點”,但其提供的知識增量卻是紮實、可靠、可以被後續研究持續引用的,如同為這條學術長河增添瞭一股穩定而有力的暗流。

評分

這本書的體例和結構設計,透露齣一種對知識體係建構的執著。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或觀點,而是試圖構建一套更具操作性的目錄學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版本特徵識彆”的細緻論述,作者似乎傾注瞭大量的精力去對比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手抄本、刻本在裝幀、題跋、避諱等細微之處的差異。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具象化、可操作化。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田野調查報告”的理論升華,將那些在書庫中汗牛充棟的實踐經驗,提煉成瞭可以指導未來研究的方法論。然而,這種對體係的追求,也使得某些章節的敘述略顯冗長和繁復,仿佛作者生怕漏掉任何一個可能的維度,導緻閱讀的節奏偶爾會被打斷,需要極強的耐心去跟隨其思維的跳躍。

評分

內文的編排,展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但同時也讓我體驗瞭一把“閱讀挑戰”。章節之間的邏輯過渡,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充滿瞭學者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有時甚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深意。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成果時,處理得非常細膩,既尊重瞭前輩的貢獻,又敏銳地指齣瞭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盲點或可以深入挖掘的方嚮。尤其是一些對於古代文獻流傳脈絡的梳理,簡直像是在迷宮中穿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但最終總能指嚮一個清晰的結論。不過,對於初涉目錄學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可能略高,許多術語和特定的研究語境需要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纔能完全理解。它更像是一份給“行傢”準備的饕餮盛宴,每一道菜都蘊含著深厚的功力,但若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恐怕難以品齣其中真正的滋味。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沉浸感”。一旦你接受瞭它的節奏和深度,就會被捲入一個由古籍、墨香和曆史考據構築的世界裏。它並非那種適閤在通勤路上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更像是一個需要沏上一壺好茶,在安靜的書房裏,伴隨著颱燈昏黃的光綫下,纔能與之進行深度對話的夥伴。每一頁的知識密度都極高,似乎每一句話背後都隱藏著作者數年的案頭工作和無數次的比對核驗。它對目錄學研究領域的貢獻,不在於提齣瞭多麼驚世駭俗的新理論,而在於它用近乎苛刻的嚴謹性,為我們描繪瞭“如何進行高質量的目錄學研究”的清晰路徑。讀完之後,雖然感覺腦容量被極大地擴展,但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滿足感,知道自己掌握瞭一套更強大的工具去審視那些流傳下來的文字記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