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研究(1980-2000)

竹書紀年研究(1980-200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邵東方 著
圖書標籤:
  • 竹書紀年
  • 曆史研究
  • 中國古代史
  • 史學
  • 文獻學
  • 魏晉南北朝
  • 史料
  • 學術研究
  • 二十世紀史學
  • 斷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6417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397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628
字數:760000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先秦史研究者;竹書紀年研究者
  

  《竹書紀年研究(1980-2000)》是1980-2000年間關於《竹書紀年》研究的集大成匯編作品。主體的36篇論文,能夠代20世紀80年代至2000年《竹書紀年》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很多專傢的研究觀點完全相反,充分體現瞭該書編者兼容並蓄、百傢爭鳴的理念。

內容簡介

  

  《竹書紀年》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共十三篇,記載自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的曆史,是中國古代僅有的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瞭89位帝王、1847年的曆史。《竹書紀年》早已亡佚,今存有“今本《竹書紀年》”和“古本《竹書紀年》”兩種。《竹書紀年研究(1980-2000)》集結瞭20世紀80年代到2000年20年間各位專傢學者對“古本”、“今本”《竹書紀年》研究的重要成果。這36篇重要論文,深入探討瞭《竹書紀年》的版本問題,古人對《竹書紀年》的整理,以及《竹書紀年》的流傳。學者們係統而全麵地從直接史料中搜尋一切相關的證據,提齣瞭有力的文獻佐證和商榷意見。尤其注意闡發昔賢所未論及之種種問題,並將結論建立在可供客觀檢驗的曆史事實之上,為研究者揭示齣一條較為深刻和廣闊的思考路徑。作為《竹書紀年研究(2001—2013)》的姊妹篇,是《竹書紀年》研究學術成果的結集體現。

作者簡介

  邵東方,江蘇省南通市人。美國夏威夷大學(UHM)曆史學博士、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sjsu)圖書館學與信息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和學士。先後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佛光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講授中國曆史、語言、文化和思想史的課程,分彆指導各校博士及碩士多人。曾長期擔任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斯坦福大學亞洲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暨佛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同時擔任斯坦福大學圖書館係統谘詢理事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兼職教授、北京交通大學兼職教授、湘潭大學榮譽教授、雲南省圖書館高級顧問。多年來從事中國思想學術史、古典學、文獻學、圖書館及信息學的研究,已齣版學術專著多部及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目 録

代序一 邵東方        1

代序二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6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方詩銘1

從«汲塚師春»等書考證今本«竹書紀年»齣現的年代 方詩銘 王修齡6

明嘉靖汪本«史記????殷本紀»跋

———兼論商殷之總年 饒宗頤19

西晉初年«竹書紀年»整理考 方詩銘23

«墨子»與夏商周的年代

———«竹書紀年»研究劄記 班大爲著 邵東方譯31

關於«古本竹書紀年»的亡佚年代 範祥雍36

今本«竹書紀年»研究 陳 力45

也談武王的卒年

———兼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 夏含夷63

關於王國維的«竹書紀年»兩書 方詩銘75

古本«竹書紀年»與夏代史 李學勤82

«竹書紀年»與周武王剋商的年代 夏含夷89

«水經注????洧水注»引«竹書紀年»:一條韆年來誤讀懸案 日 知102

«竹書紀年»古本散佚及今本源流考 方詩銘109

«竹書紀年»對兩晉南北朝學者之影響 洪國樑124

硃右曾«汲塚紀年存真»與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之比較 洪國樑134

今本«竹書紀年»之特點 平勢隆郎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152

«竹書紀年»的發現年代及其學術價值 吳浩坤192

«古本竹書紀年»之發現地及源流考 小沢賢二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207

王國維之辨僞學 洪國樑211

«竹書紀年»:利用«周易»辨誤 黃 凡233

«竹書紀年»非僞書辨 吳晉生 吳薇薇253

«史記»三傢注所見«竹書紀年»佚文 藤田勝久著 曹 峰、廣瀨薰雄譯261

今古本«竹書紀年»之三代積年及相關問題 陳 力279

«今本竹書紀年»並非僞書考楊朝明289

夏、商、周三代紀年考辨

———兼評«竹書紀年»研究的失誤 吳晉生 吳薇薇298

從思想傾嚮和著述體例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問題 邵東方313

“今本”«竹書紀年»諸問題考辨

———與陳力先生商榷 邵東方340

三代年代學之關鍵:“今本”«竹書紀年»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391

新標公曆«竹書紀年»年錶

———爲國傢“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八個年代基點 吳晉生436

論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殷王年 黃彰健442

«今本竹書紀年»中的魯國紀年 楊朝明446

«大衍曆議»與今本«竹書紀年» 張培瑜452

瀋約與«今本竹書紀年» 楊朝明461

«古本竹書紀年»與西周年代 王占奎474

“今本”«竹書紀年»周武王、成王紀譜之錯簡説再分析

———與夏含夷教授商榷 邵東方482

«今本竹書紀年»史料價值初議 楊朝明495


附録:

«‹竹書紀年›解謎»餘論 倪德衛著 解 芳譯 邵東方校504

EpiloguetoTheRiddlesoftheBambooAnnals DAVIDS.NIVISON 533

OfRiddlesandRecoveries: TheBambooAnnals,AncientChronology, andtheWorkofDavidNivison EDWARDL.SHAUGHNESSY 568


編後記 邵東方596


前言/序言


《古籍文獻考辨與整理叢稿》序 近年來,古籍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取得瞭顯著進展,但仍麵臨諸多挑戰。傳統文獻學在方法論上的創新與實踐,尤其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新發展,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焦點。本叢稿旨在匯集一批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典籍的産生、流傳、內容考證及整理實踐的優秀學術成果,力求在既有研究基礎上,提供更具方法論深度和史料廣度的分析視角。 本叢稿並非某一特定主題的專著匯編,而是一個開放性的平颱,專注於古籍文獻學研究的多個前沿領域。其核心關切在於:如何運用現代學術規範與技術手段,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進行精細化、係統化的梳理與辨僞。這包括對傳世文獻的真僞辨識、版本源流的追溯、文本校勘的精密度提升,以及文獻背後所隱藏的古代社會、思想、製度變遷的深刻洞察。 本輯收錄的文章,側重於“考”與“辨”的實踐,而非單純的“述”與“評”。我們關注那些在史料學上具有重要價值的個案研究,特彆是涉及早期史料、地方誌、宗教典籍以及傳世孤本的文本學分析。例如,對於某些被長期誤讀或附會的文獻,本叢稿力求通過細緻的文獻比對,還原其原始麵貌及其在曆史語境中的真實地位。這要求研究者不僅要具備紮實的古代漢語功底和目錄學知識,更要對相關曆史背景有全麵的把握。 我們深知,任何一部古籍的解讀都離不開對其流傳曆史的重構。因此,叢稿中的多篇文章涉及碑刻、簡牘、敦煌遺書等非紙質文獻的參照,以期打破傳統文獻學僅側重紙質傳本的局限。通過跨材料的互證,可以更有效地解決文獻中的疑難問題,揭示文本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增損與演變軌跡。 一個重要的議題是校勘學的現代化轉型。傳統的校勘往往局限於館藏善本的對讀。在本叢稿的討論中,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數據庫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異文采集與分析。這並非要用技術取代傳統眼光,而是要將技術作為提升效率和準確性的工具,使校勘工作從經驗驅動轉嚮數據輔助下的精審細辨。 此外,本叢稿也收錄瞭對一些重要的古代學術史片段的重審。這包括對魏晉玄學文獻的定性,唐宋理學文獻的文本差異,以及明清之際學術思潮中,特定著作的編纂過程與思想定型的復雜性。這些研究旨在超越簡單的思想史梳理,深入到著作是如何“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形式這一文獻學層麵。 本叢稿的齣版,旨在為緻力於中國古代典籍整理與研究的同仁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颱。我們期待通過這些具體的、紮實的文獻工作,推動中國古典學研究嚮更精微、更具批判性的方嚮發展,為未來更宏大的斷代史或思想史建構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對古人智慧的虔誠探索,力求在對故紙堆的拂拭中,發現並呈現被曆史煙塵所掩蓋的真實文本價值。 本叢稿的形成,得益於多位學者的長期積纍與不懈努力,他們的研究範式與方法論上的獨到見解,共同構成瞭本輯的思想底色。我們相信,對文獻的精益求精,是學術研究永恒的基石。 (總計字數:約149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極其“紮實”和“不妥協”的。它幾乎沒有采取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進行的戲劇化渲染,而是堅持用最審慎的學術語言,去梳理和評述一段相對冷僻但至關重要的史學史。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今文說”與“古文說”在特定年代的消長與融閤的分析,作者沒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細緻地辨析瞭不同學派在方法論上的微妙轉變——如何從早期的文獻真僞辨析,逐漸轉嚮對文本所反映的政治文化心態的深度挖掘。那種對史料細節的錙銖必較,體現齣作者非凡的專業素養。它更像是一份為後來的研究者準備的“路綫圖”或“方法論指南”,指引著我們如何在高産齣但信息冗餘的時代,去篩選和重構曆史研究的有效路徑。如果說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它對特定時期某些尚未解決的重大爭議,隻是清晰地勾勒瞭爭論的輪廓,但對於一個普通曆史愛好者而言,這種對前沿學術的忠實反映,反而更顯珍貴。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頗為獨特,它並不像通史那樣平鋪直敘,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學術紀錄片,通過對特定時間窗口內研究成果的聚焦,成功地捕捉到瞭那個時期學術氣質的精髓。特彆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討論區域史研究與中原史觀的碰撞時所展現的超然立場,這使得本書的研究史敘事擺脫瞭狹隘的地域偏見,具有瞭更廣闊的史學視野。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計算機輔助文獻分析開始進入主流視野的那個階段的描述,作者敏銳地指齣瞭技術介入對傳統考據學帶來的衝擊與革新,這種對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如何交織的探討,是全書最具啓發性的部分之一。它告訴我們,研究方法本身就是曆史的一部分,需要被研究、被反思。通讀下來,我感到作者對每一篇關鍵文獻的引用和評價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選材之精,可見一斑,絕無濫竽充數之嫌。

評分

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學術氣息,它仿佛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將我們置於上世紀末期曆史學界最前沿的辯論現場。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復雜的知識網絡,將《竹書紀年》的研究置於更廣闊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與文獻學傳統之中考察。比如,它對“新齣土文獻對傳統史觀的衝擊”這一主題的處理,其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嘆服。書中對某些關鍵人物(比如那些在八九十年代發錶裏程碑式論文的學者)的學術譜係梳理得一絲不苟,使得我們不僅知曉“他們說瞭什麼”,更理解瞭“他們是如何形成這些看法的”。文字的組織結構嚴謹得如同精密的鍾錶機械,每一個章節的銜接都服務於最終構建起一個關於《竹書紀年》研究曆史的宏大敘事。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文獻學基礎,但正是這種挑戰性,換來瞭對那個特定研究階段的透徹洞察,讀完後,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中國史學界思維的“拐點”有瞭清晰的把握。

評分

這部作品的視角著實引人入勝,它並非直接復述那些竹簡上的文字,而是像一個技藝精湛的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剝開曆史的塵埃,將我們帶入一個對先秦史學研究脈絡進行深度審視的全新維度。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梳理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新世紀之交這段特定時間段內,學界對《竹書紀年》的解讀、爭議與方法論的演變時,展現齣瞭極強的學術定力和精準的把握。我特彆欣賞它處理那些復雜的版本校勘和年代學爭論時所采用的漸進式推理,讀起來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浩如煙海的史料碎片中,一步步還原齣彼時學者的睏惑與突破。它不是在簡單地介紹研究成果,而是在解剖“研究是如何發生的”,那種對學術史本身的關懷,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文獻綜述,成為瞭一麵映照特定時期中國古代史研究生態的鏡子。那段時期,正是田野考古成果井噴,疑古辨僞思潮高漲的交匯點,這本書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時代背景對《竹書紀年》研究範式轉換的催化作用,讀罷讓人對史學研究的動態發展有瞭更深層的理解。

評分

這部關於特定時間段內《竹書紀年》研究的專著,其價值遠超文獻梳理本身,它構建瞭一個關於“知識生産”的微觀史。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對研究成果背後那些“看不見的議程”的揭示——即當時的政治氣候、高校的學科設置,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學者們對同一批竹簡文本的不同解讀傾嚮。它像是一部高倍顯微鏡下的觀察報告,清晰地展示瞭二十年間,從對年代的執著校正,到對文本意識形態的深入挖掘,這一過程是如何在不同學者的手中次第展開的。行文風格樸實中蘊含著犀利的洞見,邏輯鏈條密不透風,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將如此龐雜的學術史梳理得井井有條。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史學史、特彆是先秦史研究發展脈絡感興趣的學者或深度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理解那個“黃金時代”學術思潮變遷的必備參考。它提供的視角是結構性的、批判性的,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堆砌。

評分

剛收到,看起來很不錯,學習中

評分

專業書籍,不適閤科普讀物

評分

大概翻瞭翻,很好的書

評分

評分

剛收到,看起來很不錯,學習中

評分

需要細細的看,纔能體會其中的精髓

評分

需要細細的看,纔能體會其中的精髓

評分

大概翻瞭翻,很好的書

評分

需要細細的看,纔能體會其中的精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