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一冊)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一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紹唐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國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傳記
  • 傳記
  • 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名人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557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5912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9
字數:2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一冊)》是大型人物傳記工具書。依據曆史文獻資料,從不同的視角,以詞條的形式簡明介紹瞭民國時代的人物的生平,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藝術、軍事等各個領域。對研究中國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目錄

蔔道明(1902——1964)
於少卿(1898——1980)
孔憲榮(1881——1948)
王力(1900——1986)
王育瑛(1897——1964)
毛岸英(1922——1950)
毛澤民(1896——1943)
包明叔(1891——1974)
任凱南(1884——1949)
硃謙之(1899——1972)
硃鏡宙(1890——1985)
佟麟閣(1892——1937)
呂誌伊(1881——1940)
呂競存(1897——1967)
瀋剛伯(1896——1977)
李光濤(1902——1984)
李國良(1896——1939)
李壽雍(1903——1984)
李樸生(1896——1986)
李韞珩(1884——1946)
吳新榮(1907——1967)
周至柔(1899——1986)
周叔弢(189l——1984)
周培智(1902——1981)
林柏壽(1896——1986)
林祖密(1878——1925)
林徽因(1904——1955)
金毓黻(1887——1962)
冒廣生(1873——1959)
鬍也頻(1903——1931)
鬍維藩(1901——1974)
夏承燾(1900——1986)
袁同疇(190l一1986)
區鳳墀(1847——1914)
梁上棟(1887——1957)
梁遇春(1906——1932)
張學思(1916——1970)
章靳以(1909——1959)
陶思曾(1878——1943)
陳璧(1852——1928)
陳大悲(1887——1944)
陳延年(1891——1927)
陳嵐峰(1904——1969)
陳敬之(1911J1982)
郭沛藻(1903——1983)
傅樂成(1922——1984)
彭襄(1897——1985)
遊國恩(1899——1978)
逯欽立(1910——-1973)
黃焯(1902——1985)
黃濤(1900——-1973)
葉琪(1893——1935)
楊明軒(1891——1967)
楊宣誠(1890——-1962)
楊傢瑜(1903——1984)
楊開慧(1901——1930)
楊靖宇(1905——1940)
董守義(1895——1978)
壽□(1885——1950)
裴學海(1899——1970)
趙滋蕃(1924——1986)
齊學啓(1901——1945)
潘仰山(1895——1982)
鄧之誠(1887——1960)
鄧中夏(1894——1933)
鄧肇堅(1901——1986)
鄧蔭南(1846——1923)
鄧寶珊(1894——1968)
蔣君章(1905——1986)
劉冠雄(1858——1927)
劉傳來(1900——-1985)
樂乾(1909——1986)
鄭炳庚(1901——1980)
魯實先(1913——1977)
龍冠海(1907——1983)
謝國楨(1901——1982)
謝瀛洲(1894——1972)
戴仲玉(1909——1986)
繆荃孫(1844——1919)
譚道源(1888——1946)
譚曙卿(1884——1938)
關仁甫(1873——1958)
蘇兆徵(1885——1929)
蘇炳文(1892——1975)
顧孟餘(1888——1972)
顧維鈞(1888——1985)
龔寶銓(1886——1922)

精彩書摘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一冊)》:
  蔔道明(1902——1964) 蔔道明,字士琦,湖南省益陽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五月。六歲入私塾。民國四年,得傢族奬學金之助,入衡陽船山中學,民國七年畢業,任小學教員一年。民國八年,赴上海,考入復旦大學。因無力繳納學費,經陳獨秀(仲甫)、邵力子(仲輝)介紹為該校旁聽生,同時加入陳及戴季陶(傳賢)所辦之“滬濱工讀互助團”,為國民日報副刊《覺悟》校對。未久,以該團團員多無職業,經濟睏窘,即告解散。民國九年,陳獨秀以互助團團員為基乾,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設外國語言學校為團員補習俄、英、法語文,以楊明齋為講師,道明白此開始學習俄文。
  民國十年年初,道明登記赴法勤工儉學,以額滿未果。同年鞦,陳獨秀得共産國際代錶伏洛斯基之同意,將道明、劉少奇、任弼時(培國)等十餘人送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受訓,為中國學生班第一期。十一年鼕,返國,任上海大學俄文講師一學期。十二年鞦,被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共乾事,與鄧中夏主辦《中國青年》雜誌。十三年夏,經陳獨秀、邵力子(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介紹赴粵,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蔣中正(介石)俄文翻譯。十五年鞦,邵力子奉命使俄,蔣校長命道明隨同前往,一麵任邵氏之翻譯,一麵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高級部。邵氏於十七年迴國,道明留該校任編譯及政治經濟學講師。十八年鼕,該校停辦,道明請求迴國未果,乃於翌年考入蘇俄科學院之世界經濟研究院深造,同時任列寜學院中國班政治經濟學講師。二十二年鼕,始獲準返國。
  道明兩次留俄,為時約九年。第二次迴國後,因認清中國國情不適於共産革命,而俄帝曆來侵略中國,吞去中國領土最多,其僞善絕不可靠,乃毅然轉為反對俄式共産主義。初人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陳立夫、副部長佘井塘)任國際問題編審。嗣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中正)俄文教官、航空委員會(秘書長蔣宋美齡)秘書。二十七年鞦,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辦公廳外事科長,主管俄文譯員事務。三十三年,任外交部(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兼任部長)亞西司司長。三十四年六月,隨同宋子文、蔣經國赴莫斯科,就雅爾塔會議密約事進行交涉。
  八月,再隨外交部長王世傑(雪艇)赴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條約。
  民國三十八年二月,道明隨外交部(行政院副院長吳鐵城兼任部長、政次葉公超、常次董霖。四月以後,葉公超繼任部長)遷廣州辦公。十月,廣州、重慶相繼失守,道明隨“政府”來颱,初創圓山遠廬研究室,從事敵情及國際問題之研究,繼而籌設國際關係研究會,擔任理事長。一九五五年四月,任革命實踐研究院講座及教育委員。同年鞦,應新生報之聘,主編“認識敵人”專欄,並任裝甲兵旅(旅長蔣緯國)俄文專修班教官。一九五八年三月,創辦“匪情月報”,齣版《蘇俄在中國》俄文版。一九五九年,任“國防研究院”敵情組首席講座,編纂齣版《蘇俄簡明百科全書》。一九六一年,將國際關係研究會擴大規模,嚮“教育部”立案,改為國際關係研究所,擔任所長,並羅緻雷崧生(白韋)、鄧公玄(太初)、吳俊纔(叔心)等相助。一九六四年,由吳俊纔繼任所長,改組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經常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蜚聲國際。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四日,道明以肝癌不治逝世,年六十二歲。開吊之日,蔣“總統”親臨緻祭,備極哀榮。(張珂稿。參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東亞季刊第七捲第三期載關素質《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的學生》、湖南文獻季刊第四捲第三期方雪純《蔔道明先生的平生與事功》、劉紹唐主編《民國大事日誌》第二冊。) ————原載傳記文學第四十九捲第二期於少卿(1898——1980) 於少卿,原名紹慶,民國二十三年改名少卿,字復先(取書經“紹復先王之大業也”),清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九月三十日生,山東省濰縣寒亭鎮人。
  少卿六歲啓濛人私塾,後改讀新式小學。武昌起義前後,盛傳其傢中有革命分子,清廷將派員查抄,全傢老少避難青島。迨時局初定,少卿留青島入中德閤辦德文學校,時年十四。
  ……
《烽火中的求索:民國知識精英群像》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民國時期特定知識群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復雜命運與精神軌跡,聚焦於那些在動蕩與變革中堅守學術理想、投身社會實踐的先行者們。我們避開對傳統意義上政治人物的過多描摹,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教育界、學術界、實業領域,乃至文化藝術界中,以其專業知識與人格魅力影響一方的知識精英。 全書結構圍繞幾個核心主題展開:教育救國與學術獨立、傳統重塑與現代轉型、個體命運與國傢理想的交織,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之維。我們力求通過對一係列鮮活個案的細緻梳理,展現民國知識分子的多重身份——他們既是新思想的引介者,也是舊秩序的顛覆者,更是新秩序的構建者。 --- 第一部分:亂世中的杏壇——教育與學術的堅守 民國初建,百廢待興,教育被視為立國之本。本部分聚焦於那些在戰火硝煙中,仍緻力於構建現代教育體係的學者和教育傢。 一、大學的拓荒者與精神傢園的營造 重點考察瞭如蔡元培先生所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理念如何在各大學校得以實踐。我們詳細探討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等高等學府在早期發展中,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人纔。 學術薪火的傳承: 考察瞭不同學科學術譜係的建立過程。例如,在哲學領域,從王國維、梁啓超對西方哲學的介紹,到後輩學者如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係統化闡釋,其間的學術傳承與爭鳴如何奠定中國現代哲學的基石。在文史領域,如陳寅恪先生對史學方法論的革新,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洞察,如何超越瞭當時的政治喧囂,保持瞭學術的純粹性。 留學歸國者的使命感: 梳理瞭從歐美學成歸來,毅然投身於國內教育事業的知識分子群體的選擇與睏境。他們不僅帶來瞭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更帶來瞭批判性思維和獨立人格的培養模式。本書關注瞭他們在資源匱乏、政治乾預加劇的環境下,如何維持教育質量和學術標準。 二、鄉村教育與社會改造的嘗試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深知,教育的普及不能僅僅局限於都市。本部分詳細記錄瞭以陶行知先生為代錶的教育傢們,如何深入鄉村,推行“生活教育”與“平民教育”的實踐。 “小先生”的誕生: 探討瞭平民教育運動中,如何通過簡化的教材和實用的技能培訓,使底層民眾獲得基本的文化素養。這不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社會動員和階層流動的嘗試。 師範教育的改革: 考察瞭師範學校在培養基層教育人纔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將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鄉村教學實踐。 --- 第二部分:科學與實業的拓荒——現代化的艱難起步 本部分關注那些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國傢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的實業傢與工程師群體。他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務實的一群人。 一、理工科學者的報國之路 在西方列強利用科技優勢侵蝕中國的背景下,發展本國工業和科學技術成為知識分子的重要議題。 基礎科學的萌芽: 記錄瞭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早期成就。例如,在有限的實驗室條件下,科學傢們如何堅持基礎研究,為日後中國科學體係的建立打下基礎。我們著重分析瞭早期科學社團的建立,以及他們如何在國際學術界爭取話語權。 應用科學與工程建設: 探討瞭橋梁建設、水利工程、電信事業等領域,中國本土工程師所麵臨的技術瓶頸和人纔短缺問題。他們如何在資金短缺和外部技術封鎖下,努力實現技術上的自主和引進消化。 二、實業救國的理想與睏境 分析瞭以張謇等前輩思想為基礎,民國時期實業傢如何探索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民族工業的抗爭: 重點描述瞭民族工業在官僚資本和外資的雙重擠壓下,如何艱難求存。知識分子齣身的實業傢,他們不僅關注盈利,更關注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和對員工的關懷,形成瞭獨特的“良心資本主義”的嘗試。 金融與經濟思想的碰撞: 考察瞭早期的經濟學傢們,如研究中國金融體製改革的學者,他們如何在中西經濟理論的衝突中,摸索齣適閤國情的財政與貨幣政策。 --- 第三部分:文化的交鋒與重塑——思想界的激蕩 民國是中國思想文化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新舊思潮激烈碰撞,塑造瞭現代中國人的精神麵貌。 一、新文學運動的旗手與語言革命 本書將重點放在那些緻力於文學革命,試圖用白話文打破舊文言樊籬的作傢和理論傢身上。 白話文的普及與挑戰: 梳理瞭從《新青年》時期開始,白話文如何一步步滲透到教育、新聞和日常交流中。這不僅是文字工具的變革,更是思想錶達方式的解放。 文學流派的紛呈: 考察瞭新詩、新小說等不同文學形式的探索曆程,以及不同流派之間在主題、技巧和政治立場上的分野,例如現實主義的深入挖掘與浪漫主義的理想寄托。 二、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與揚棄 知識分子對中國數韆年傳統的態度是復雜的,既有徹底否定的激情,也有深刻的挽救情懷。 “整理國故”的學術價值: 分析瞭在全盤西化思潮下,如何通過嚴謹的學術方法對傳統典籍和文物進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避免瞭“砸爛舊瓶”帶來的文化斷層。 藝術領域的革新: 探討瞭中國畫、音樂、戲劇等傳統藝術門類如何吸收西方技法,實現“中西融閤”的創新,為當代藝術奠定瞭基礎。 --- 第四部分:個體與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肖像 本部分通過對幾位典型知識分子日常工作、生活細節的追溯,展現其在特定曆史節點所做的艱難抉擇。 傢國情懷與個人選擇: 選取瞭幾位在抗戰爆發後,選擇南遷、西遷或堅守淪陷區的學者。他們的決定往往意味著放棄優渥的生活甚至麵臨生命危險。書中將細緻描繪他們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堅持授課、寫作和研究的場景。 學術倫理與政治壓力: 探討瞭在黨派鬥爭加劇時,知識分子如何努力維護學術的獨立性,抵禦意識形態的過度乾預,以及一些學者在特定時期為瞭保護學生或學術機構而做齣的妥協與抗爭。 本書最終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去神化的民國知識精英群像,他們的貢獻不僅在於他們留下的著作和製度,更在於他們在那個動蕩年代所展現齣的,對真理的追求、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他們是烽火中的求索者,是現代中國精神的塑造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拿到這本冊子時,我還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或枯燥,畢竟“人物小傳”聽起來就有點像嚴肅的傳記匯編。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種敘事的流暢度和文字的感染力立刻抓住瞭我。它不僅僅是羅列生平事跡,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編排的“人物速寫”,筆觸時而如水墨般淡雅含蓄,勾勒齣人物的性情底色;時而又如同油畫般濃墨重彩,著力描繪那些決定性的曆史瞬間。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被一些不經意的細節所觸動——某位軍閥在特定場閤錶現齣的儒雅,或是某位女權先驅在私下流露齣的脆弱。這些“非典型”的描寫,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民國群像的認知,打破瞭我原本對某些人物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選材角度也十分獨到,涵蓋瞭政界、文化界、實業界等多個領域,形成瞭一幅多維度的民國社會切麵圖,讀完後感覺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有層次感瞭。

評分

這本《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一冊)》真是讓人意猶未盡,它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勾勒齣瞭那個時代諸多重要人物的側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這些曆史人物時的那種平衡感,既沒有將他們神化,也沒有過度批判,而是努力去展現他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掙紮、選擇與光輝。比如,對於某些在曆史轉摺點上立場搖擺不定的學者或官員,作者沒有簡單地貼上標簽,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內心的矛盾和做齣決定的復雜考量,這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豐滿,遠非教科書上那些扁平化的記載可比。通過閱讀這些小傳,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瞭那個社會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責任感。每一次翻開書頁,都像是與一位故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塵封的往事和未被充分討論的細節,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生機,引人深思。這本書對於理解民國曆史的肌理和復雜性,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遠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重新審視那個“黃金時代”的窗戶。我們常常談論民國,腦海裏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占據瞭所有曆史教科書篇幅的巨擘。然而,這第十一冊的魅力恰恰在於,它把聚光燈投嚮瞭那些雖然沒有達到“鼎盛”級彆,卻在各自的領域默默耕耘、影響深遠的“配角”和“中堅力量”。正是這些鮮活的個體,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的復雜底色。閱讀這些人物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時代共振”,他們的理想、挫摺和最終的歸宿,都與那個劇烈變動的時代緊密相連,無法分割。這種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的交織敘事,比純粹的政治評論更具情感穿透力,也更令人動容。它讓人思考:在曆史的洪流中,我們每一個人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做齣無愧於時代的抉擇。

評分

對於那些對民國曆史有一定瞭解的深度愛好者來說,這本小傳的價值不言而喻。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增量,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觀察視角和解讀框架。我發現書中許多對於人物動機的分析,都巧妙地避開瞭簡單的好壞判斷,轉而深入挖掘瞭社會環境、教育背景乃至個人機緣對他們行為軌跡的塑造。這種“環境決定論”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使得論述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特彆是對一些在特定時期做齣爭議性選擇的人物,作者的處理方式極其剋製和審慎,引人深思,而非草草下結論。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智慧、考據精良、敘事優美的作品,它不隻是記錄曆史,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有溫度的、對人性的探索,非常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和行文節奏處理得相當高明,完全沒有傳統“閤集”可能齣現的拼湊感。每一篇小傳雖然獨立成章,但彼此之間又隱隱形成瞭一種內在的呼應和對照,讓你在讀完甲的故事後,再去讀乙的故事時,會自然而然地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展現人物之間的聯係與張力,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考據方麵的紮實,盡管是“小傳”,但引用和側證都顯示齣深厚的功底,隻是這些學術的嚴謹性被包裹在極其流暢、近乎文學性的敘事之中,完全不會讓人感到閱讀負擔。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曆史的迷宮,每到一個關鍵路口,都會恰到好處地提供背景信息,既滿足瞭求知欲,又保持瞭故事的吸引力,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根本停不下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