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匯集兒童麻醉一綫工作者的寶貴經驗,探討腔鏡手術下的兒童麻醉,為廣大兒童麻醉臨床醫生提供藉鑒。
《小兒腔鏡手術麻醉手冊》結閤手術患兒的低齡化趨勢,針對小兒自身的病理生理明顯不同,且腔鏡手術對患兒的正常病理生理影響相對比較明顯等因素,對對小兒腔鏡手術的麻醉進行綜閤闡述。
依托豐富的臨床經驗,結閤最新研究資料,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撰寫,旨在填補國內小兒腔鏡手術麻醉專著的空白,並為小兒腔鏡手術的麻醉提供有益的參考。
從小兒解剖與生理學的基礎進行闡述,逐漸深入,探討小兒腔鏡手術麻醉技術,便於臨床醫生在循序漸進的閱讀中瞭解兒童腔鏡手術的麻醉技術要點。
內容簡介
《小兒腔鏡手術麻醉手冊》一書將作者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加以總結,對兒童麻醉,特彆是腔鏡手術下的兒童麻醉進行瞭闡述和技術探討。《小兒腔鏡手術麻醉手冊》共兩部分,十二章,從小兒麻醉基礎講起,對小兒麻醉的解剖與生理學、臨床藥理學、常見臨床疾病的麻醉、麻醉與監測、圍術期液體管理、術後並發癥、術後鎮痛等多方麵進行闡述,介紹瞭小兒麻醉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從臨床實踐入手,針對各類腔鏡手術的實際操作進行闡述,講述瞭胸腔鏡、腹腔鏡、神經內鏡、縴維支氣管鏡等常規腔鏡手術的麻醉管理。全書內容豐富,實踐性強,有著較好的臨床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馬亞群,北京軍區總醫院麻醉科主任,主任醫師。第三軍醫大學麻醉學碩士。中華醫學會北京市分會麻醉學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手術與麻醉設備質量安全控製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師協會麻醉專科分會常務理事,北京軍區麻醉與復蘇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劉剛:北京軍區總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李利彪:內濛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小兒麻醉總論
第一章 小兒解剖與生理學
第二章 小兒臨床藥理學
第三章 小兒基礎疾病與麻醉
第一節 常見呼吸係統疾病與麻醉
第二節 心血管係統疾病與麻醉
第三節 血液係統疾病與麻醉
第四節 糖尿病與麻醉
第五節 遺傳性肌病與麻醉
第四章 小兒麻醉與監測技術
第一節 小兒圍術期監測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循環係統監測
第三節 呼吸功能監測
第五節 神經功能及麻醉深度監測
第六節 其他監測
第五章 小兒圍術期液體管理
第一節 小兒體液的生理特點
第二節 圍術期液體治療
第三節 圍術期輸血
第六章 小兒術後鎮痛管理
第二部分 小兒腔鏡手術麻醉
第七章 小兒腔鏡手術的病理生理
第一節 小兒腹腔鏡手術的病理生理
第二節 小兒胸腔鏡手術的病理生理
第八章 小兒腔鏡手術術中麻醉管理
第一節 小兒腹腔鏡手術的麻醉管理
第二節 小兒胸腔鏡手術的麻醉管理
第九章 小兒腹腔鏡手術麻醉管理
第十章 小兒胸腔鏡手術的麻醉管理
第一節 小兒胸腔鏡手術的術前評估與監測
第二節 小兒常見胸腔鏡手術麻醉管理
第十一章 神經內鏡手術的麻醉
第十二章 門診腔鏡手術麻醉
第一節 胃腸鏡檢查的麻醉
第二節 縴維支氣管鏡檢查的麻醉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小兒解剖與生理學
小兒在自身形態和功能上與成人存在很大的差異,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小兒麻醉不僅需要瞭解小兒要進行的手術操作,而且需要瞭解小兒特有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成人和小兒之間有許多明顯的不同,這些不同都會影響麻醉的處理。掌握小兒麻醉的關鍵是認清小兒在不同發育階段的解剖和生理特點。
一、小兒解剖生理學的定義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體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功能及其原理和活動規律的科學。小兒解剖生理學就是研究小兒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與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的科學。
(一)小兒的年齡劃分
小兒年齡範圍為齣生至12歲。自齣生後臍帶結紮時起至生後28天內稱新生兒,1個月至1歲稱嬰兒,1周歲到滿3歲稱幼兒,3周歲以後到6~7歲入小學前為學齡前期,從6~7歲入學起到12~14歲進入青春期之前為學齡期。
(二)小兒生長發育規律
1.生長發育是連續過程
生長發育在整個小兒時期不斷進行,體格的生長基本上是年齡越小增長越快,生後6個月增長最快,其後減慢,至青春期生長速度再次加快。
2.各係統器官發育不平衡
小兒各係統的發育順序和各器官的生長速度有其階段性,神經係統發育較早,淋巴係統在兒童期生長迅速,其他器官如心、肝、腎等增長基本與體格生長平行,生殖係統發育較晚。
3.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
小兒生長發育雖按一定的規律發展,但在一定範圍內受遺傳、營養、性彆、疾病、環境等影響而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
……
前言/序言
寫作此書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是一群工作在兒童外科麻醉領域臨床一綫醫生的一次集體經驗的分享。
麻醉醫生的一個重要共識,就是兒童絕不是成人的縮影,無論是在解剖結構、病理、生理還是藥理等方麵,兒童都有其獨特的自身特點,越是低齡低體重兒童,這一點就越明顯。而這一點,不僅僅是在理論上得來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工作,逐步摸索經驗、總結教訓、不斷提煉而成。近年來,隨著外科領域新技術、新業務的不斷湧現,在成人手術中已經比較普及的腔鏡手術慢慢在兒童外科領域逐步開展起來。因此對相關麻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有效應對小兒腔鏡手術引起的劇烈病理、生理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成為瞭小兒腔鏡手術麻醉的重要臨床課題。得益於八一兒童醫院大量的兒童腔鏡手術,還有北京軍區總醫院麻醉科在小兒腔鏡麻醉領域積纍瞭很多的經驗,促使我們以文字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經驗總結下來,並提供給業界同行,以方便互相學習、共同提高。這是我們寫作此書的重要齣發點。
由於國內外相關參考文獻極為有限,加之我們此類著述的寫作經驗比較欠缺,本書難免有許多不妥之處,還望醫學界同仁給予批評指正。如果通過我們的拋磚引玉,能夠進一步引起大傢對小兒腔鏡麻醉的重視,從而有更多專業性更強、理論水平更高的相關著作麵世,那就是對我們寫作此書的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北京軍區總醫院麻醉科主任馬亞群
《當代麻醉技術進展與臨床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探討當代麻醉學領域的核心技術、前沿進展及其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內容涵蓋瞭麻醉學從基礎理論到操作技術的各個層麵,力求為麻醉科醫師、相關專科醫生以及醫學生提供一份詳實、前瞻且實用的參考資料。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既注重理論深度,又強調臨床指導性,力求體現麻醉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和臨床實踐的最新規範。 第一部分:麻醉學基礎理論與新進展 本部分將首先迴顧麻醉學發展曆程中的重要裏程碑,並重點闡述當前麻醉學領域的基礎理論革新。 藥理學進展: 詳細介紹新型麻醉藥物的藥理特性、作用機製、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特徵,包括但不限於新一代吸入性麻醉藥、新型靜脈麻醉藥(如依托咪酯衍生物、丙泊酚新劑型等)、長效和短效阿片類藥物、新型肌鬆藥物以及針對特定靶點的鎮痛藥物。重點分析這些藥物在減少不良反應、提高麻醉深度控製、優化蘇醒過程等方麵的優勢,並結閤臨床案例探討其選擇與劑量調整的原則。 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深入探討麻醉對呼吸、循環、神經、腎髒、肝髒等重要器官係統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影響。特彆關注圍手術期器官功能保護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缺血再灌注損傷機製、氧化應激與炎癥反應在圍手術期器官損傷中的作用,以及相關保護性策略的臨床應用。 監測技術: 全麵介紹當前先進的麻醉監測技術。除傳統的有創/無創血壓、心電、血氧飽和度、呼齣氣末二氧化碳等監測外,重點聚焦於: 腦功能監測: 如腦電圖(EEG)、近似腦電圖(aEEG)、多參數腦電監測(如Bispectral Index, BIS; Entropy, Entropy™;)在評估麻醉深度、預測術中覺醒風險、指導鎮靜鎮痛劑量等方麵的應用。 神經肌肉監測: 詳細介紹肌鬆監測的原理、技術(如定量誘發、定量監測)及臨床意義,強調在肌鬆藥物使用中的個體化精準管理,以避免術後殘餘肌鬆。 循環功能監測: 重點介紹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包括無創/微創循環監測(如脈搏指示連續心輸齣量監測PiCCO、心輸齣量指數監測LiDCO、經食管多普勒血流監測Tedometry)在指導液體復蘇、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早期發現與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中的作用。 氣體交換與通氣監測: 探討高級通氣參數監測(如氣道壓力、平颱壓、驅動壓、肺順應性、分鍾通氣量等)在機械通氣中的意義,以及結閤呼齣氣分析(如呼齣氣一氧化氮)在評估氣道炎癥狀態中的應用。 麻醉安全管理: 探討麻醉風險評估、術前評估優化、麻醉相關不良事件的預防與處理策略。重點關注麻醉安全文化、團隊溝通協作、以及利用技術手段(如電子病曆、智能麻醉工作站)提升麻醉安全性的實踐。 第二部分:臨床麻醉技術與策略 本部分將聚焦於不同臨床場景下的麻醉技術選擇與實施,強調個體化、精細化和安全的麻醉管理。 全身麻醉技術: 吸入麻醉: 詳細闡述不同吸入麻醉藥的特點、適用範圍、劑量計算方法,以及在不同患者群體(如老年、兒童、心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注意事項。重點討論以低流量/最小化流量吸入麻醉為代錶的新型麻醉管理策略,及其在減少藥物消耗、降低環境汙染、促進患者快速蘇醒方麵的優勢。 靜脈麻醉: 深入分析不同靜脈麻醉藥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咪達唑侖等)的組閤應用(TTPATIVA、PCRA等),以及目標導嚮輸注(TDI)技術在實現精準麻醉深度和蘇醒控製中的應用。 復閤麻醉: 探討全身麻醉與區域阻滯(如硬膜外、蛛網膜下、神經阻滯)的聯閤應用,分析其在提高鎮痛效果、減少全身麻醉藥物用量、加速術後恢復等方麵的協同作用。 區域阻滯技術: 神經阻滯技術: 詳細介紹常見神經阻滯技術的解剖定位、藥物選擇、操作要領、並發癥防治。重點介紹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闡述其在提高阻滯成功率、減少並發癥、精確定位方麵的顯著優勢,並結閤具體手術部位(如上肢、下肢、軀乾)進行案例分析。 脊髓阻滯(硬膜外與蛛網膜下): 詳細闡述不同阻滯方式的技術要點、藥物配伍、劑量調整,以及在胸腹部手術、下肢手術、婦科産科手術等領域的應用。特彆關注連續硬膜外輸注技術在術後鎮痛中的應用。 特殊患者的麻醉管理: 老年患者麻醉: 關注老年人生理功能變化對麻醉藥動力學、藥效學的影響,重點討論心肺儲備下降、認知功能障礙、藥物相互作用等問題,以及如何製定個體化的低風險麻醉方案。 心血管疾病患者麻醉: 詳細分析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患者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管理策略,強調術前評估、術中心髒保護措施、術後監測與乾預。 呼吸係統疾病患者麻醉: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肺縴維化等患者的圍手術期呼吸管理,包括術前優化、通氣策略、支氣管痙攣預防與處理。 肝腎功能不全患者麻醉: 分析肝腎功能損害對麻醉藥物代謝與排泄的影響,以及在藥物選擇、劑量調整、監測方麵的特殊考慮。 妊娠期與産科麻醉: 涵蓋孕期生理變化、分娩鎮痛(如硬膜外鎮痛)、剖宮産麻醉、以及妊娠期閤並癥(如子癇前期、前置胎盤)的麻醉處理。 肥胖患者麻醉: 討論肥胖對呼吸、循環、藥物分布的影響,以及在通氣、藥物選擇、體位擺放等方麵的特殊挑戰。 睏難氣道管理: 詳細介紹睏難氣道的評估方法(如Mallampati分級、 thyromental distance)、處理流程、輔助工具(如喉鏡、光管、視頻喉鏡、縴維支氣管鏡)的應用,以及多種氣道管理策略的比較與選擇。 復蘇與危重癥監護: 探討圍手術期液體復蘇原則、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血流動力學管理的優化,以及對早期膿毒癥、急性呼吸窘迫綜閤徵(ARDS)等並發癥的識彆與處理。 第三部分:麻醉相關新技術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探討麻醉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和發展趨勢。 術中實時影像引導技術: 介紹超聲、X光、CT等影像技術在神經阻滯、中心靜脈置管、氣管插管等操作中的應用,及其在提高成功率、降低並發癥方麵的作用。 精準麻醉與多模態鎮痛: 探討如何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藥代動力學模型以及多模式鎮痛策略(結閤藥物、物理療法、心理乾預等)實現圍手術期疼痛的精準控製,減少阿片類藥物的消耗,加速患者功能恢復。 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在麻醉學中的應用: 探討AI在麻醉決策支持、風險預測、藥物劑量優化、不良事件監測等方麵的潛在應用,以及大數據分析在優化麻醉流程、提升麻醉質量方麵的價值。 加速康復外科(ERAS)中的麻醉角色: 強調麻醉在ERAS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術前準備、術中管理、術後疼痛控製、早期活動與飲食等方麵,旨在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預後。 麻醉的質量改進與安全文化建設: 探討如何通過數據分析、不良事件報告、定期培訓等方式,持續改進麻醉服務質量,構建安全高效的麻醉工作環境。 本書的編寫團隊由國內外多位在麻醉學領域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豐富臨床經驗的專傢組成,力求在內容的時效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上達到最佳平衡。本書的齣版,將有助於推動我國麻醉學的發展,提升臨床麻醉實踐水平,最終造福廣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