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的特點是以地區、學校為單位,首先係統整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整套中醫藥類教材。不僅可供研究專科學術參考,更可完整地呈現近代中醫學校的中醫課程體係、教材編撰等方麵的特色。國醫大師鄧鐵濤擔任總主編,選取該校中醫基礎至臨床各科教材近30種,連同該校校史,共整理成10個分冊。
學校當時匯聚一批廣東中醫界名醫,為教學需要,編撰瞭係列教材。這是近代中醫首次編撰教材的創舉,與上海等地的中醫教育實踐交相輝映,在民國時期得到全國醫藥團體聯閤總會和中央國醫館等的贊譽,是近代廣東中醫理論與臨床學術成就的集中體現。這些講義係統性和規範性較強,在今天仍有學習價值。因此,經過係統整理、點讀加工,“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叢書的齣版應運而生。
傷寒論講義
傷寒論概要
溫病學講義
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籌建於1913年,成立於1924年,一直辦學至1955年,後來並入新成立的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作為近代最早籌設的中醫學校之一,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具有辦學時間長、教育體係完整、學生多且成材率高等特點,現代著名中醫藥專傢,如鄧鐵濤、羅元愷、黃耀燊、李國橋、靳瑞等均為該校校友,其附設的醫院廣東中醫院(現廣東省中醫院)延續至今,已發展成為全國最知名的中醫院之一。
民國中醫學校的曆史貫穿於近代中醫藥界爭取學校教育權利的過程中。在當時的種種阻礙之下,中醫藥先輩積極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辦學體製、課程體係、教材建設等,這對今天的中醫藥教育也有重要影響。中醫教育從師承教育嚮學校教育轉型,是影響中醫百年來發展道路的重要事件,其轉型既有內在發展的動力與需求,也有著外在的壓力與製約。當中值得研究的內容很多,教材便是其大端。
民國中醫學校教材,既保留傳統體係與思維方式,又開始按照現代教育理念來分科編撰。其內容包含瞭很多當時中醫名傢的理論心得與臨床經驗,也體現瞭新教育模式的框架。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所編撰的教材在民國時享有盛譽,在1929年全國醫藥團體總聯閤會的教材編輯委員會會議上,該校所編教材被認為“最完備”。中央國醫館成立後,收集各學校教材,又以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選送最多,達84冊。為瞭讓這些頗有價值的教材能夠為今人所利用,在新中國中醫高等教育肇始60周年,亦即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對其中的中醫藥教材進行瞭點校整理,既可藉以研究當時中醫教育的情況,又可供學習名醫的思想學術與臨床經驗。叢書中選入瞭惟一一種不屬於醫學科目的是《國文學講義》,但書中亦有與醫學有關的篇目,部分相當於今之《醫古文》,教學方法很有傳統特點,可供藉鑒。該冊作者廖景曾是對學校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本叢書共分10個分冊,包括附編該校校史一冊,在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的支持下編輯齣版。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第九屆畢業生、今年喜滿百歲遐齡的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欣然擔任本叢書總主編,讓後學倍感欣喜。在整理過程中,我們盡量保持講義原貌,還原民國時期中醫講義特色。冀望本書的齣版,能為中醫藥院校師生提供參考。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中醫世界的新認知!我一直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有些理論晦澀難懂,尤其是傷寒論和溫病學,常常讓人望而卻步。拿到這本《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傷寒溫病類》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令我驚喜的是,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更像是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娓娓道來。書中的內容條理清晰,從最基礎的辨證論治,到具體的方劑講解,都循序漸進,邏輯性很強。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經典條文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字麵翻譯,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其背後的理法方藥,讓我茅塞頓開。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民國時期那些充滿智慧和汗水的中醫大傢們,他們的思想和經驗被如此生動地保留下來,真是太寶貴瞭。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情懷的傳承,讓我感受到瞭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生命力。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中醫的朋友們,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樣,想要深入理解傷寒溫病卻又感到睏惑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我一直認為,學習中醫,特彆是傷寒溫病這樣復雜的學科,最重要的是要“入情入理”,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羅列一堆枯燥的術語和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深入淺齣的講解,將復雜的醫學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最欣賞的是其中對“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的獨到見解,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其理論框架,更是在此基礎上,結閤大量的臨床實踐,分析瞭不同辨證體係的優劣勢,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側重點。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民國時期的課堂,聽著老師細緻入微的講解,心中豁然開朗。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非常有助於理解,將抽象的理論可視化,讓學習過程更加輕鬆有趣。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瞭對中醫學習的熱情,也讓我對未來的醫學道路充滿瞭信心。
評分對於一個對中醫曆史和學術發展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寶藏。它不僅僅是一本講義,更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民國時期廣東地區中醫教育的獨特風貌和學術成就。書中的內容,既有對經典理論的繼承,又融入瞭當時中醫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時令與疫病”的探討印象深刻,這部分內容不僅解釋瞭不同季節易發的疾病特點,還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瞭中醫在應對大規模傳染病方麵的作用和貢獻。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中醫的活力和適應性,也讓我更加敬佩前輩們在那個時代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學術內容,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底蘊,讓我對中醫這門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學科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一直以來,對傷寒溫病的研究總覺得缺瞭那麼一點“實感”,感覺理論知識多,但臨床應用卻有些脫節。直到我接觸到這本《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傷寒溫病類》,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學以緻用”。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把傷寒論和溫病學割裂開來,而是將其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從整體觀的角度來闡述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作者在講解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醫案,這些醫案都非常生動形象,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中醫辨證論治的魅力。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外感熱病”的論述,書中詳細地分析瞭不同病程、不同證型的治療策略,並且給齣瞭具體的方劑組閤和用藥心得。讀完這些醫案,我感覺自己對許多疑難雜癥的認識都提升瞭一個層次,不再是死記硬背條文,而是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本書對於想要提高臨床療效的中醫師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樸的書房裏,靜靜地品讀一本承載著智慧的老者手稿。它的語言風格內斂而深沉,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一種嚴謹和一絲不苟的態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每個方劑的講解,不僅僅是列齣藥材和劑量,更是在解釋其配伍的奧秘,以及在不同證型下的加減變化。這種講解方式,讓我看到瞭中醫方劑的精妙之處,也讓我理解瞭“方由證立,證由理明”的道理。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思考書中的每一個論斷,每一個案例。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過於炫技的論述,但它所蘊含的深厚學養和臨床智慧,卻能夠悄無聲息地滲透到讀者的心中,引發深刻的思考。對於真正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中醫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