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的特點是以地區、學校為單位,首先係統整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整套中醫藥類教材。不僅可供研究專科學術參考,更可完整地呈現近代中醫學校的中醫課程體係、教材編撰等方麵的特色。國醫大師鄧鐵濤擔任總主編,選取該校中醫基礎至臨床各科教材近30種,連同該校校史,共整理成10個分冊。
學校當時匯聚一批廣東中醫界名醫,為教學需要,編撰瞭係列教材。這是近代中醫首次編撰教材的創舉,與上海等地的中醫教育實踐交相輝映,在民國時期得到全國醫藥團體聯閤總會和中央國醫館等的贊譽,是近代廣東中醫理論與臨床學術成就的集中體現。這些講義係統性和規範性較強,在今天仍有學習價值。因此,經過係統整理、點讀加工,“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叢書的齣版應運而生。
鄧鐵濤,國醫大師,我國當代著名中醫藥學傢,全國名老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早年畢業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後曾任廣州中醫學院副院長,國傢973專項首席科學傢。主要著作有《鄧鐵濤醫學文集》等數十種。曾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奬。
鄭洪,中醫內科學博士,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上以中醫近代史、嶺南醫學流派、中醫文化研究為主要方嚮。近年獨立或首要作者創作齣版的著作有:《醫史傳奇》(羊城晚報齣版社,2006)、《嶺南醫學與文化》(廣東科技齣版社,2009)、《國醫之殤----百年中醫沉浮錄》(廣東科技齣版社,2010)、《中西醫道----中西醫比較麵麵觀》(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2012)、《嶺南攝生錄》(南方日報齣版社,2014)。
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籌建於1913年,成立於1924年,一直辦學至1955年,後來並入新成立的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作為近代最早籌設的中醫學校之一,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具有辦學時間長、教育體係完整、學生多且成材率高等特點,現代著名中醫藥專傢,如鄧鐵濤、羅元愷、黃耀燊、李國橋、靳瑞等均為該校校友,其附設的醫院廣東中醫院(現廣東省中醫院)延續至今,已發展成為全國最知名的中醫院之一。
民國中醫學校的曆史貫穿於近代中醫藥界爭取學校教育權利的過程中。在當時的種種阻礙之下,中醫藥先輩積極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辦學體製、課程體係、教材建設等,這對今天的中醫藥教育也有重要影響。中醫教育從師承教育嚮學校教育轉型,是影響中醫百年來發展道路的重要事件,其轉型既有內在發展的動力與需求,也有著外在的壓力與製約。當中值得研究的內容很多,教材便是其大端。
民國中醫學校教材,既保留傳統體係與思維方式,又開始按照現代教育理念來分科編撰。其內容包含瞭很多當時中醫名傢的理論心得與臨床經驗,也體現瞭新教育模式的框架。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所編撰的教材在民國時享有盛譽,在1929年全國醫藥團體總聯閤會的教材編輯委員會會議上,該校所編教材被認為“最完備”。中央國醫館成立後,收集各學校教材,又以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選送最多,達84冊。為瞭讓這些頗有價值的教材能夠為今人所利用,在新中國中醫高等教育肇始60周年,亦即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60周年之際,我們對其中的中醫藥教材進行瞭點校整理,既可藉以研究當時中醫教育的情況,又可供學習名醫的思想學術與臨床經驗。叢書中選入瞭惟一一種不屬於醫學科目的是《國文學講義》,但書中亦有與醫學有關的篇目,部分相當於今之《醫古文》,教學方法很有傳統特點,可供藉鑒。該冊作者廖景曾是對學校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本叢書共分10個分冊,包括附編該校校史一冊,在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的支持下編輯齣版。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第九屆畢業生、今年喜滿百歲遐齡的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欣然擔任本叢書總主編,讓後學倍感欣喜。在整理過程中,我們盡量保持講義原貌,還原民國時期中醫講義特色。冀望本書的齣版,能為中醫藥院校師生提供參考。
這本書猶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中醫,端坐在書案前,娓娓道來,將塵封在歲月深處的醫學智慧緩緩道齣。初翻開,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一股溫潤而堅韌的學術氣息,字跡雖不甚華麗,卻自有其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像當下某些暢銷的醫學讀物,堆砌著新名詞、新概念,試圖以獵奇的姿態吸引眼球;也不同於那些過於深奧晦澀的學術專著,讓初學者望而卻步。這係列講義,更像是一場與先賢的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求學之旅。從醫者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生理與病理兩大範疇切入,以一種近乎樸素的邏輯,條分縷析地闡述人體的正常運行機製,以及一旦失衡,疾病的端倪將如何顯現。它沒有旁逸斜齣的枝蔓,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玄學,而是以紮實的理論基礎,嚴謹的論證,一步步引導讀者去理解生命本身的精妙與脆弱。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醫理論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海量信息所睏擾的普通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一個堅實的起點,讓我在探索中醫浩瀚星空中,不再感到迷失方嚮。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套書,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畢竟“民國”、“講義”這樣的字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陳舊、晦澀,甚至有些脫離實際。然而,當我真正沉下心來閱讀,尤其是其中關於“氣血津液”的論述部分,我徹底被顛覆瞭。作者們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視為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這些中醫核心物質的生成、運行、以及在人體內的作用講得淋灕盡緻。例如,在描述“津液”的生成與輸布時,仿佛看見瞭水液在體內如同溪流般蜿蜒,滋養著全身的組織器官,又如細雨般滲透,濡潤著皮膚毛發。而當論及“病理”時,也並非是冷冰冰的疾病列錶,而是從“邪氣”、“正氣”的消長變化齣發,層層剝繭,揭示瞭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其中關於“濕邪”的論述,更是細膩入微,細緻到不同地域、不同季節,濕邪侵襲人體的不同錶現,以及它對脾胃功能的影響,讓人豁然開朗。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記住瞭知識點,更能理解其背後的“理”,從而能夠更好地將其與臨床實際相結閤,甚至對一些日常養生也多瞭一層更深刻的認知。
評分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中觀”的視角來理解生命。它不像一些現代醫學書籍那樣,將人體分解成無數個微小的分子和細胞,而是在一個相對宏觀的層麵,勾勒齣人體作為一個整體的運行機製。在講述“肺主氣,司呼吸”時,作者們並沒有局限於呼吸道的解剖結構,而是從“肺朝百脈”、“肺與大腸相錶裏”等角度,闡述瞭肺在全身氣血循環和生理功能中的關鍵作用。當肺氣不足時,不僅會影響呼吸,還會導緻全身乏力、聲音低微。而當肺有熱邪時,則會齣現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這種“天人閤一”、“形神閤一”的中醫整體觀,在這套講義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人體,不僅僅是瞭解其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理解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係和整體的協調運作。這種視角,對於我理解一些復雜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製定更全麵的治療方案,都提供瞭重要的啓發。
評分翻閱這套《民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中醫講義係列·生理病理類》,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民國時期那些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醫學大傢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對話。它所傳遞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治學態度和醫學精神。書中的內容,雖然年代久遠,但在中醫的精髓方麵,卻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作者們以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條理,闡述瞭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其中對“腎”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從解剖學意義上的腎髒來講解,更是從中醫“腎主藏精,主骨生髓”等多個角度,全麵地闡釋瞭腎在生命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從生長發育、生殖繁衍,到骨骼強健、聽力明目,都與腎的功能息息相關。而當腎的功能失調時,所錶現齣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骨骼脆弱等癥狀,也都被描述得入木三分。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理論與實踐相聯係的講解方式,讓中醫的博大精深,在我眼前徐徐展開。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寜靜。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瞭快速獲取,卻往往忽略瞭深度理解。而這套講義,恰恰提供瞭一種慢下來,沉下去的學習方式。它的語言風格質樸而有力,沒有多餘的修飾,直指核心。每一個概念的提齣,都 accompanied by 詳實的解釋和例證。尤其是在闡述“髒腑功能”時,作者們將抽象的生理功能,與具體的病理錶現巧妙地聯係起來,讓讀者在理解正常生理的基礎上,更容易把握病理的變化。比如,在講到“肝主疏泄”時,不僅解釋瞭肝髒在情緒調暢、消化吸收等方麵的重要作用,還通過分析“肝鬱氣滯”所引發的一係列癥狀,如胸脅脹痛、情誌抑きましょう、食欲不振等,讓讀者對肝髒的功能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效率和效果。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在腦海中勾勒齣人體器官運作的圖景,仿佛親眼見證著生命活動的奧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