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蔣勛說“美,不應該是睏難的學習”,為此他打破瞭“教科書”的寫作形式,希望自己的這本書是能夠讓青年們喜歡的書,是可以喚起青年們自身的美的經驗的書。《藝術概論(第二版)》是蔣勛的經典作品之一,暢銷十年,經久不衰。想瞭解蔣勛,先讀此書;想讀懂藝術,必讀此書。
內容簡介
蔣勛在大學裏教瞭十幾年的“藝術概論”課程,能夠寫一本“理想的”藝術概論的教科書,一直是他的心願,本書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它不像一本專門的“教科書”,對於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閱讀本書學到有關藝術的基本概念,;對非藝術專業的一般讀者來說,它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閱讀的、啓發聲明的書。《藝術概論(第二版)》從“美是什麼”這一個基本問題開講,對藝術的起源、特質、類彆、材料、內容、形式、創作、欣賞和批評進行瞭逐層講解。深入淺齣,除瞭以具體建築、美術、影視等作品為例外,常常穿插自身對於藝術和美的體會於其中,循循善誘,娓娓道來,非常好讀。
作者簡介
蔣勛,1947年生,畢業於颱灣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1972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藝術史。
齣版小說、散文、藝術史及美學著作數十種,包括《美的沉思》《寫給大傢的中國美術史》《寫給大傢的西洋美術史》《美的覺醒》《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身體美學》《給青年藝術傢的信》《孤獨六講》《生活十講》《蔣勛的盧浮宮》等。
精彩書評
★孔子說:“遊於藝。”藝術是讓人欣賞、玩味的;是“稍息”,不是“立正”。我們強調考試的教育,往往使國人對藝術充滿尊敬,嚴肅看待,而有“看不懂,聽不懂”的遺憾。蔣勛的《藝術概論》深入淺齣介紹各項藝術的源流、特性,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的親密關係,使人可以坦然看待藝術,從中獲得樂趣。這本書適於每個人在案頭、枕邊賞讀,更是課堂上的很好教科書。
——林懷民 ★在短短一個學期的時間裏,很難把“藝術概論”這門課程教得比較充實與完全。如今有瞭蔣勛所寫的這本教科書,師生間就不會在課堂上再有顧此失彼的遺憾。書中處處更充滿瞭對生命的啓發,對美的牽引,是初學入門者很好的領航。
——席慕蓉 目錄
序 終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第一章 美的起源
第二章 藝術的起源
第三章 藝術的特質
第四章 藝術的類彆
一、文字的藝術
二、視覺藝術
三、聽覺藝術:音樂
四、錶演藝術
五、電影藝術
第五章 藝術的材料
第六章 藝術的內容
第七章 藝術的形式
第八章 藝術的創作
第九章 藝術的欣賞
第十章 藝術的批評
附 錄
附錄一 托爾斯泰說:將來的藝術
——序新校《藝術論》……
附錄二 杜甫的“三吏”“三彆”
附錄三 筆墨紙硯——中國書畫的悲情與喜悅
附錄四 大荒與無稽——《紅樓夢》的神話領域
精彩書摘
序終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在大學裏教瞭十幾年的“藝術概論”,一直夢想著有一天能寫齣一本“理想的”藝術概論的教科書。
它第一個條件,應該是不像一本“教科書”;不僅以藝術為專業的學生,在這裏可以學到有關藝術的基本概念,對一般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和大眾,它也應該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閱讀的、啓發生命的書。
長年以來,通用於大學之間的藝術概論的教科書,許多是翻譯自西方的,或者,裁切西方理論的片段,重新拼湊組閤,變成一本藝術概論的教科書。
藝術,其實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種人的自覺,也比任何一種科目更需要心靈的介入。一本翻譯的“教科書”,對閱讀者造成的隔閡,常常使藝術被扭麯成一種繁難而奧秘的假象。受製於西方的理論,拼湊組閤,看來很像一本“教科書”,結果也可能使一般學生完全失去瞭對藝術的興趣,也失去瞭一生中惟一一次藉藝術來啓發自我生命的可能。
最常見的悲劇,是一個原本熱愛藝術的青年,在閱讀瞭一本討論藝術的書,或者修瞭一門藝術理論的課之後,忽然被弄得倒盡胃口,再也不想接觸藝術的範疇瞭。
美,其實是一種拯救。在人性眾多的挫摺阻礙之中,在生命眾多
的睏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維、有渴望、有嚮往、有對傷痛的悲憫,也有對喜悅幸福的期待。
美,不應該是睏難的學習。
因此,我大膽地打破瞭“教科書”的形式,我不希望這本《藝術概論》是一本太像“教科書”的書;長期以來,我本身對“教科書”的僵化有一種厭煩,我盼望這本書是使青年們喜歡的書,是可以喚起他們自身的美的經驗的書。
我使本文的閱讀比較容易,復雜的討論也許放在注解的部分,或者,由參考資料再去延伸閱讀。
我也大量引用瞭颱灣的藝術實例。一本在華文地區使用的《藝術概論》,當它在舉例時,如果全部是青年們陌生而遙遠的例證,已經注定瞭本質上的偏誤吧。
我所居住的颱灣正處在曆史性的階段,颱灣的藝術創造力,在文學、舞蹈、電影、美術、音樂、戲劇,各方麵都有落實在本地、重新齣發的跡象,我這本《藝術概論》當然也不能或不應該對這些當前的創作視而不見。
當然,一本教科書,若不淪為“照本宣科”的形式,是需要教授者和閱讀者雙方大量的介入的,《藝術概論》的延伸閱讀,應該是大量參與在當前的藝術活動之中,使自己豐富來自聲音、來自視覺、來自肢體和心靈全麵的美的饗宴。
一本《藝術概論》,需要照顧的麵非常廣,也許不是一個個人的專業可以涵蓋,因此,我和齣版社約定,可以陸續做增補和修訂的工作,這樣,會使我覺得在美的學習和美的領悟的漫漫長路中,有更多可以對話、可以分享的朋友。
十多年前上過我的“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生,許多也已經在大學或中學中講授有關藝術的課程瞭,我把這本書題贈給他們,作為一種約定——終其一生,我們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
前言/序言
《建築與城市曆史:從古代到現代的演變》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建築與城市發展史的導覽,重點關注技術革新、社會變遷與文化思潮如何塑造瞭人類的居住環境與空間布局。我們不將建築視為孤立的藝術品,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之中,探討其作為人類文明載體的深刻意義。 本書的結構遵循時間脈絡,同時穿插重要的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我們將從史前時期人類對庇護所的最初需求講起,逐步深入到古典時代的宏偉秩序,中世紀的宗教象徵,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迴歸,再到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巨變,直至當代對可持續性和後現代解構的反思。 第一部分:奠基與秩序的建立(古代至中世紀) 第一章:原初的棲居與文明的搖籃 本章追溯人類早期對空間的認知與利用。從洞穴、濛古包到早期的定居點,我們分析瞭材料的局限性如何限定瞭建築的形態。重點探討瞭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文明中,大型紀念性建築(如金字塔和神廟)如何體現中央集權和對永恒的追求。文字記錄、泥闆文獻以及考古發現為我們重構瞭這些早期城市(如烏魯剋)的布局邏輯。 第二章:希臘的理性與羅馬的工程奇跡 重點分析古希臘建築如何將美學訴求與哲學思想完美結閤。多立剋、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變不僅僅是裝飾的更替,更是對比例、和諧與人尺度的不懈探索。我們將詳細考察帕特農神廟的“視錯覺矯正”技術。隨後,視角轉嚮羅馬。羅馬的貢獻在於其對公共空間的組織能力和工程技術的突破。混凝土的發明、拱券和穹頂的廣泛應用,使得巴西利卡、公共浴場和引水渠成為可能,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市政規劃。 第三章:信仰的尺度:中世紀的教堂與城堡 中世紀的建築語言由基督教信仰主導。本章區分瞭羅馬式建築的厚重、內斂與哥特式建築的輕盈、嚮上追求的特徵。我們詳細剖析瞭飛扶壁、肋拱和彩色玻璃窗的技術革新,它們如何使得聖殿的內部空間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天堂之光”。同時,對世俗權力象徵——中世紀城堡的防禦體係和內部生活空間也進行瞭考察,對比瞭修道院的隱逸與城市的興起。 第二部分:人文、技術與變革(文藝復興至工業革命) 第四章:文藝復興的迴歸與人本主義的尺度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們重新審視古典原則,但加入瞭新的科學和人文主義視角。布魯內萊斯基在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上的突破性技術,以及阿爾貝蒂的理論著作,確立瞭建築作為一門受過良好教育的紳士的學問地位。本章側重分析透視法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以及中央平麵教堂如何體現人與神的和諧關係。 第五章:巴洛剋與洛可可的戲劇性空間 麵對宗教改革帶來的挑戰,天主教會利用巴洛剋藝術的強大感染力來重申權威。本章探討瞭巴洛剋建築如何通過復雜的麯綫、誇張的裝飾、光影的強烈對比,創造齣動態的、引人入勝的感官體驗。從貝尼尼在聖彼得廣場的設計到博羅米尼對幾何學的靈活運用,我們分析瞭空間敘事的強化。洛可可風格則代錶瞭對宮廷私密和精緻生活的追求。 第六章:啓濛運動與新古典主義的理性迴歸 啓濛思想對建築界産生瞭深遠影響,促使建築師們迴歸“純粹”和“普適”的古典原則,以抵製巴洛剋的“過度裝飾”。本章考察瞭帕拉第奧主義在英美殖民地建築中的持續影響,以及對古希臘、古羅馬遺址的重新發掘如何催生瞭嚴謹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同時,對早期現代思想萌芽,如對功能優先的初步探討,也進行瞭初步提及。 第七章:工業革命的衝擊與城市肌理的重塑 工業革命是建築史上最大的轉摺點之一。新材料——鑄鐵、鋼材和玻璃的大規模應用,徹底打破瞭傳統承重結構的限製。本章研究瞭工廠、鐵路站和早期高層建築的誕生,這些新結構挑戰瞭既有的美學規範。更重要的是,人口嚮城市的急劇湧入,導緻瞭貧民窟的形成和基礎設施的崩潰,引發瞭對城市衛生、交通和居住環境的首次大規模社會關注。 第三部分:現代主義的實驗與當代的迴應 第八章:功能主義的誕生與現代建築的“純粹宣言” 20世紀初,建築師們試圖徹底擺脫曆史的束縛,建立一種反映工業時代精神的新建築語言。本章詳細分析瞭早期現代主義的先驅,如阿道夫·盧斯對“裝飾即罪惡”的論斷,以及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羅等大師的理論。重點討論瞭“新建築五點”等宣言如何通過自由平麵、自由立麵和底層架空等手法,重新定義瞭建築與土地、光綫和功能的關係。 第九章:現代主義的全球化與批判性的反思 二戰後,現代主義以其高效、可復製的特點迅速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催生瞭大規模的公共住房項目和國際風格的辦公樓群。然而,這種統一性和對地方文脈的忽視,很快引發瞭強烈的反思。本章探討瞭對現代主義教條的反抗,包括地方主義的興起,以及對社區參與和人性化尺度被犧牲的反思。 第十章:後現代主義的迴歸與城市拼貼 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冷漠和普適性的直接迴應。本章分析瞭文丘裏、史考特·布朗等人如何倡導“復雜與矛盾”,重新引入瞭裝飾、曆史符號和幽默感。我們將城市視為一個由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疊加而成的拼貼畫,而非統一的整體。同時,也考察瞭諸如“場域精神”等理論如何試圖將建築重新錨定於其特定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之中。 第十一章:當代建築的多元探索:技術、生態與身份 本章聚焦於當前建築實踐的前沿領域。我們討論瞭參數化設計和數字技術如何拓寬瞭建築形態的可能性,使得更復雜的麯麵和結構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環境問題迫使建築師將可持續性、能源效率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置於核心地位。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建築如何錶達和處理文化身份、後殖民語境以及社會公平等議題,構成本章的重點討論內容。 結語:建築的永恒命題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迴顧建築史上那些不變的主題——光綫與陰影、結構與意義、個體空間與公共領域之間的永恒張力。我們總結道,建築史不僅是技術進步的記錄,更是人類社會如何通過構建和定義空間來理解自身、組織社群和錶達理想的連續故事。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深度融閤瞭社會學、哲學和工程學的觀點,避免瞭純粹的風格羅列。 精選案例分析: 通過對標誌性建築(如雅典衛城、聖索菲亞大教堂、流水彆墅等)的細緻解構,闡釋瞭背後的技術與文化邏輯。 清晰的時代脈絡: 邏輯嚴密的時間綫索,幫助讀者理解風格和技術是如何相互繼承與反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