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蒋勋说“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为此他打破了“教科书”的写作形式,希望自己的这本书是能够让青年们喜欢的书,是可以唤起青年们自身的美的经验的书。《艺术概论(第二版)》是蒋勋的经典作品之一,畅销十年,经久不衰。想了解蒋勋,先读此书;想读懂艺术,必读此书。
内容简介
蒋勋在大学里教了十几年的“艺术概论”课程,能够写一本“理想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一直是他的心愿,本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它不像一本专门的“教科书”,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阅读本书学到有关艺术的基本概念,;对非艺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来说,它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声明的书。《艺术概论(第二版)》从“美是什么”这一个基本问题开讲,对艺术的起源、特质、类别、材料、内容、形式、创作、欣赏和批评进行了逐层讲解。深入浅出,除了以具体建筑、美术、影视等作品为例外,常常穿插自身对于艺术和美的体会于其中,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非常好读。
作者简介
蒋勋,1947年生,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1972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专攻艺术史。
出版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数十种,包括《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美的觉醒》《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身体美学》《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蒋勋的卢浮宫》等。
精彩书评
★孔子说:“游于艺。”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是“稍息”,不是“立正”。我们强调考试的教育,往往使国人对艺术充满尊敬,严肃看待,而有“看不懂,听不懂”的遗憾。蒋勋的《艺术概论》深入浅出介绍各项艺术的源流、特性,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使人可以坦然看待艺术,从中获得乐趣。这本书适于每个人在案头、枕边赏读,更是课堂上的很好教科书。
——林怀民 ★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很难把“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得比较充实与完全。如今有了蒋勋所写的这本教科书,师生间就不会在课堂上再有顾此失彼的遗憾。书中处处更充满了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很好的领航。
——席慕蓉 目录
序 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第一章 美的起源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三章 艺术的特质
第四章 艺术的类别
一、文字的艺术
二、视觉艺术
三、听觉艺术:音乐
四、表演艺术
五、电影艺术
第五章 艺术的材料
第六章 艺术的内容
第七章 艺术的形式
第八章 艺术的创作
第九章 艺术的欣赏
第十章 艺术的批评
附 录
附录一 托尔斯泰说:将来的艺术
——序新校《艺术论》……
附录二 杜甫的“三吏”“三别”
附录三 笔墨纸砚——中国书画的悲情与喜悦
附录四 大荒与无稽——《红楼梦》的神话领域
精彩书摘
序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在大学里教了十几年的“艺术概论”,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写出一本“理想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
它第一个条件,应该是不像一本“教科书”;不仅以艺术为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有关艺术的基本概念,对一般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大众,它也应该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生命的书。
长年以来,通用于大学之间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许多是翻译自西方的,或者,裁切西方理论的片段,重新拼凑组合,变成一本艺术概论的教科书。
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入。一本翻译的“教科书”,对阅读者造成的隔阂,常常使艺术被扭曲成一种繁难而奥秘的假象。受制于西方的理论,拼凑组合,看来很像一本“教科书”,结果也可能使一般学生完全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也失去了一生中惟一一次借艺术来启发自我生命的可能。
最常见的悲剧,是一个原本热爱艺术的青年,在阅读了一本讨论艺术的书,或者修了一门艺术理论的课之后,忽然被弄得倒尽胃口,再也不想接触艺术的范畴了。
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
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
因此,我大胆地打破了“教科书”的形式,我不希望这本《艺术概论》是一本太像“教科书”的书;长期以来,我本身对“教科书”的僵化有一种厌烦,我盼望这本书是使青年们喜欢的书,是可以唤起他们自身的美的经验的书。
我使本文的阅读比较容易,复杂的讨论也许放在注解的部分,或者,由参考资料再去延伸阅读。
我也大量引用了台湾的艺术实例。一本在华文地区使用的《艺术概论》,当它在举例时,如果全部是青年们陌生而遥远的例证,已经注定了本质上的偏误吧。
我所居住的台湾正处在历史性的阶段,台湾的艺术创造力,在文学、舞蹈、电影、美术、音乐、戏剧,各方面都有落实在本地、重新出发的迹象,我这本《艺术概论》当然也不能或不应该对这些当前的创作视而不见。
当然,一本教科书,若不沦为“照本宣科”的形式,是需要教授者和阅读者双方大量的介入的,《艺术概论》的延伸阅读,应该是大量参与在当前的艺术活动之中,使自己丰富来自声音、来自视觉、来自肢体和心灵全面的美的飨宴。
一本《艺术概论》,需要照顾的面非常广,也许不是一个个人的专业可以涵盖,因此,我和出版社约定,可以陆续做增补和修订的工作,这样,会使我觉得在美的学习和美的领悟的漫漫长路中,有更多可以对话、可以分享的朋友。
十多年前上过我的“艺术概论”课程的学生,许多也已经在大学或中学中讲授有关艺术的课程了,我把这本书题赠给他们,作为一种约定——终其一生,我们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
前言/序言
《建筑与城市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建筑与城市发展史的导览,重点关注技术革新、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与空间布局。我们不将建筑视为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中,探讨其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深刻意义。 本书的结构遵循时间脉络,同时穿插重要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将从史前时期人类对庇护所的最初需求讲起,逐步深入到古典时代的宏伟秩序,中世纪的宗教象征,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回归,再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巨变,直至当代对可持续性和后现代解构的反思。 第一部分:奠基与秩序的建立(古代至中世纪) 第一章:原初的栖居与文明的摇篮 本章追溯人类早期对空间的认知与利用。从洞穴、蒙古包到早期的定居点,我们分析了材料的局限性如何限定了建筑的形态。重点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中,大型纪念性建筑(如金字塔和神庙)如何体现中央集权和对永恒的追求。文字记录、泥板文献以及考古发现为我们重构了这些早期城市(如乌鲁克)的布局逻辑。 第二章:希腊的理性与罗马的工程奇迹 重点分析古希腊建筑如何将美学诉求与哲学思想完美结合。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变不仅仅是装饰的更替,更是对比例、和谐与人尺度的不懈探索。我们将详细考察帕特农神庙的“视错觉矫正”技术。随后,视角转向罗马。罗马的贡献在于其对公共空间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的突破。混凝土的发明、拱券和穹顶的广泛应用,使得巴西利卡、公共浴场和引水渠成为可能,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市政规划。 第三章:信仰的尺度:中世纪的教堂与城堡 中世纪的建筑语言由基督教信仰主导。本章区分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内敛与哥特式建筑的轻盈、向上追求的特征。我们详细剖析了飞扶壁、肋拱和彩色玻璃窗的技术革新,它们如何使得圣殿的内部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天堂之光”。同时,对世俗权力象征——中世纪城堡的防御体系和内部生活空间也进行了考察,对比了修道院的隐逸与城市的兴起。 第二部分:人文、技术与变革(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回归与人本主义的尺度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重新审视古典原则,但加入了新的科学和人文主义视角。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突破性技术,以及阿尔贝蒂的理论著作,确立了建筑作为一门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的学问地位。本章侧重分析透视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中央平面教堂如何体现人与神的和谐关系。 第五章: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戏剧性空间 面对宗教改革带来的挑战,天主教会利用巴洛克艺术的强大感染力来重申权威。本章探讨了巴洛克建筑如何通过复杂的曲线、夸张的装饰、光影的强烈对比,创造出动态的、引人入胜的感官体验。从贝尼尼在圣彼得广场的设计到博罗米尼对几何学的灵活运用,我们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强化。洛可可风格则代表了对宫廷私密和精致生活的追求。 第六章:启蒙运动与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回归 启蒙思想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建筑师们回归“纯粹”和“普适”的古典原则,以抵制巴洛克的“过度装饰”。本章考察了帕拉第奥主义在英美殖民地建筑中的持续影响,以及对古希腊、古罗马遗址的重新发掘如何催生了严谨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对早期现代思想萌芽,如对功能优先的初步探讨,也进行了初步提及。 第七章:工业革命的冲击与城市肌理的重塑 工业革命是建筑史上最大的转折点之一。新材料——铸铁、钢材和玻璃的大规模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承重结构的限制。本章研究了工厂、铁路站和早期高层建筑的诞生,这些新结构挑战了既有的美学规范。更重要的是,人口向城市的急剧涌入,导致了贫民窟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崩溃,引发了对城市卫生、交通和居住环境的首次大规模社会关注。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实验与当代的回应 第八章:功能主义的诞生与现代建筑的“纯粹宣言” 20世纪初,建筑师们试图彻底摆脱历史的束缚,建立一种反映工业时代精神的新建筑语言。本章详细分析了早期现代主义的先驱,如阿道夫·卢斯对“装饰即罪恶”的论断,以及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大师的理论。重点讨论了“新建筑五点”等宣言如何通过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和底层架空等手法,重新定义了建筑与土地、光线和功能的关系。 第九章:现代主义的全球化与批判性的反思 二战后,现代主义以其高效、可复制的特点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催生了大规模的公共住房项目和国际风格的办公楼群。然而,这种统一性和对地方文脉的忽视,很快引发了强烈的反思。本章探讨了对现代主义教条的反抗,包括地方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社区参与和人性化尺度被牺牲的反思。 第十章:后现代主义的回归与城市拼贴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冷漠和普适性的直接回应。本章分析了文丘里、史考特·布朗等人如何倡导“复杂与矛盾”,重新引入了装饰、历史符号和幽默感。我们将城市视为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叠加而成的拼贴画,而非统一的整体。同时,也考察了诸如“场域精神”等理论如何试图将建筑重新锚定于其特定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之中。 第十一章:当代建筑的多元探索:技术、生态与身份 本章聚焦于当前建筑实践的前沿领域。我们讨论了参数化设计和数字技术如何拓宽了建筑形态的可能性,使得更复杂的曲面和结构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环境问题迫使建筑师将可持续性、能源效率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置于核心地位。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如何表达和处理文化身份、后殖民语境以及社会公平等议题,构成本章的重点讨论内容。 结语:建筑的永恒命题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顾建筑史上那些不变的主题——光线与阴影、结构与意义、个体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永恒张力。我们总结道,建筑史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记录,更是人类社会如何通过构建和定义空间来理解自身、组织社群和表达理想的连续故事。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深度融合了社会学、哲学和工程学的观点,避免了纯粹的风格罗列。 精选案例分析: 通过对标志性建筑(如雅典卫城、圣索菲亚大教堂、流水别墅等)的细致解构,阐释了背后的技术与文化逻辑。 清晰的时代脉络: 逻辑严密的时间线索,帮助读者理解风格和技术是如何相互继承与反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