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二版)

艺术概论(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欣赏
  • 艺术入门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设计
  • 文化艺术
  • 艺术概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2520
版次:2
商品编码:1174710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14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蒋勋说“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为此他打破了“教科书”的写作形式,希望自己的这本书是能够让青年们喜欢的书,是可以唤起青年们自身的美的经验的书。《艺术概论(第二版)》是蒋勋的经典作品之一,畅销十年,经久不衰。想了解蒋勋,先读此书;想读懂艺术,必读此书。

内容简介

  蒋勋在大学里教了十几年的“艺术概论”课程,能够写一本“理想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一直是他的心愿,本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它不像一本专门的“教科书”,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阅读本书学到有关艺术的基本概念,;对非艺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来说,它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声明的书。《艺术概论(第二版)》从“美是什么”这一个基本问题开讲,对艺术的起源、特质、类别、材料、内容、形式、创作、欣赏和批评进行了逐层讲解。深入浅出,除了以具体建筑、美术、影视等作品为例外,常常穿插自身对于艺术和美的体会于其中,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非常好读。

作者简介

  蒋勋,1947年生,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1972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专攻艺术史。
  出版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数十种,包括《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美的觉醒》《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身体美学》《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蒋勋的卢浮宫》等。

精彩书评

  ★孔子说:“游于艺。”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是“稍息”,不是“立正”。我们强调考试的教育,往往使国人对艺术充满尊敬,严肃看待,而有“看不懂,听不懂”的遗憾。蒋勋的《艺术概论》深入浅出介绍各项艺术的源流、特性,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使人可以坦然看待艺术,从中获得乐趣。这本书适于每个人在案头、枕边赏读,更是课堂上的很好教科书。
  ——林怀民

  ★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很难把“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得比较充实与完全。如今有了蒋勋所写的这本教科书,师生间就不会在课堂上再有顾此失彼的遗憾。书中处处更充满了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很好的领航。
  ——席慕蓉

目录

序    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第一章  美的起源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三章  艺术的特质
第四章  艺术的类别
一、文字的艺术
二、视觉艺术
三、听觉艺术:音乐
四、表演艺术
五、电影艺术
第五章  艺术的材料
第六章  艺术的内容
第七章  艺术的形式
第八章  艺术的创作
第九章  艺术的欣赏
第十章  艺术的批评
附 录
附录一 托尔斯泰说:将来的艺术
——序新校《艺术论》……
附录二  杜甫的“三吏”“三别”
附录三  笔墨纸砚——中国书画的悲情与喜悦
附录四  大荒与无稽——《红楼梦》的神话领域

精彩书摘

  序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在大学里教了十几年的“艺术概论”,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写出一本“理想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
  它第一个条件,应该是不像一本“教科书”;不仅以艺术为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有关艺术的基本概念,对一般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大众,它也应该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生命的书。
  长年以来,通用于大学之间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许多是翻译自西方的,或者,裁切西方理论的片段,重新拼凑组合,变成一本艺术概论的教科书。
  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入。一本翻译的“教科书”,对阅读者造成的隔阂,常常使艺术被扭曲成一种繁难而奥秘的假象。受制于西方的理论,拼凑组合,看来很像一本“教科书”,结果也可能使一般学生完全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也失去了一生中惟一一次借艺术来启发自我生命的可能。
  最常见的悲剧,是一个原本热爱艺术的青年,在阅读了一本讨论艺术的书,或者修了一门艺术理论的课之后,忽然被弄得倒尽胃口,再也不想接触艺术的范畴了。
  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
  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
  因此,我大胆地打破了“教科书”的形式,我不希望这本《艺术概论》是一本太像“教科书”的书;长期以来,我本身对“教科书”的僵化有一种厌烦,我盼望这本书是使青年们喜欢的书,是可以唤起他们自身的美的经验的书。
  我使本文的阅读比较容易,复杂的讨论也许放在注解的部分,或者,由参考资料再去延伸阅读。
  我也大量引用了台湾的艺术实例。一本在华文地区使用的《艺术概论》,当它在举例时,如果全部是青年们陌生而遥远的例证,已经注定了本质上的偏误吧。
  我所居住的台湾正处在历史性的阶段,台湾的艺术创造力,在文学、舞蹈、电影、美术、音乐、戏剧,各方面都有落实在本地、重新出发的迹象,我这本《艺术概论》当然也不能或不应该对这些当前的创作视而不见。
  当然,一本教科书,若不沦为“照本宣科”的形式,是需要教授者和阅读者双方大量的介入的,《艺术概论》的延伸阅读,应该是大量参与在当前的艺术活动之中,使自己丰富来自声音、来自视觉、来自肢体和心灵全面的美的飨宴。
  一本《艺术概论》,需要照顾的面非常广,也许不是一个个人的专业可以涵盖,因此,我和出版社约定,可以陆续做增补和修订的工作,这样,会使我觉得在美的学习和美的领悟的漫漫长路中,有更多可以对话、可以分享的朋友。
  十多年前上过我的“艺术概论”课程的学生,许多也已经在大学或中学中讲授有关艺术的课程了,我把这本书题赠给他们,作为一种约定——终其一生,我们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

前言/序言


《建筑与城市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建筑与城市发展史的导览,重点关注技术革新、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与空间布局。我们不将建筑视为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中,探讨其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深刻意义。 本书的结构遵循时间脉络,同时穿插重要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将从史前时期人类对庇护所的最初需求讲起,逐步深入到古典时代的宏伟秩序,中世纪的宗教象征,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回归,再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巨变,直至当代对可持续性和后现代解构的反思。 第一部分:奠基与秩序的建立(古代至中世纪) 第一章:原初的栖居与文明的摇篮 本章追溯人类早期对空间的认知与利用。从洞穴、蒙古包到早期的定居点,我们分析了材料的局限性如何限定了建筑的形态。重点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中,大型纪念性建筑(如金字塔和神庙)如何体现中央集权和对永恒的追求。文字记录、泥板文献以及考古发现为我们重构了这些早期城市(如乌鲁克)的布局逻辑。 第二章:希腊的理性与罗马的工程奇迹 重点分析古希腊建筑如何将美学诉求与哲学思想完美结合。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变不仅仅是装饰的更替,更是对比例、和谐与人尺度的不懈探索。我们将详细考察帕特农神庙的“视错觉矫正”技术。随后,视角转向罗马。罗马的贡献在于其对公共空间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的突破。混凝土的发明、拱券和穹顶的广泛应用,使得巴西利卡、公共浴场和引水渠成为可能,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市政规划。 第三章:信仰的尺度:中世纪的教堂与城堡 中世纪的建筑语言由基督教信仰主导。本章区分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内敛与哥特式建筑的轻盈、向上追求的特征。我们详细剖析了飞扶壁、肋拱和彩色玻璃窗的技术革新,它们如何使得圣殿的内部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天堂之光”。同时,对世俗权力象征——中世纪城堡的防御体系和内部生活空间也进行了考察,对比了修道院的隐逸与城市的兴起。 第二部分:人文、技术与变革(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回归与人本主义的尺度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重新审视古典原则,但加入了新的科学和人文主义视角。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突破性技术,以及阿尔贝蒂的理论著作,确立了建筑作为一门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的学问地位。本章侧重分析透视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中央平面教堂如何体现人与神的和谐关系。 第五章: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戏剧性空间 面对宗教改革带来的挑战,天主教会利用巴洛克艺术的强大感染力来重申权威。本章探讨了巴洛克建筑如何通过复杂的曲线、夸张的装饰、光影的强烈对比,创造出动态的、引人入胜的感官体验。从贝尼尼在圣彼得广场的设计到博罗米尼对几何学的灵活运用,我们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强化。洛可可风格则代表了对宫廷私密和精致生活的追求。 第六章:启蒙运动与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回归 启蒙思想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建筑师们回归“纯粹”和“普适”的古典原则,以抵制巴洛克的“过度装饰”。本章考察了帕拉第奥主义在英美殖民地建筑中的持续影响,以及对古希腊、古罗马遗址的重新发掘如何催生了严谨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对早期现代思想萌芽,如对功能优先的初步探讨,也进行了初步提及。 第七章:工业革命的冲击与城市肌理的重塑 工业革命是建筑史上最大的转折点之一。新材料——铸铁、钢材和玻璃的大规模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承重结构的限制。本章研究了工厂、铁路站和早期高层建筑的诞生,这些新结构挑战了既有的美学规范。更重要的是,人口向城市的急剧涌入,导致了贫民窟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崩溃,引发了对城市卫生、交通和居住环境的首次大规模社会关注。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实验与当代的回应 第八章:功能主义的诞生与现代建筑的“纯粹宣言” 20世纪初,建筑师们试图彻底摆脱历史的束缚,建立一种反映工业时代精神的新建筑语言。本章详细分析了早期现代主义的先驱,如阿道夫·卢斯对“装饰即罪恶”的论断,以及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大师的理论。重点讨论了“新建筑五点”等宣言如何通过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和底层架空等手法,重新定义了建筑与土地、光线和功能的关系。 第九章:现代主义的全球化与批判性的反思 二战后,现代主义以其高效、可复制的特点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催生了大规模的公共住房项目和国际风格的办公楼群。然而,这种统一性和对地方文脉的忽视,很快引发了强烈的反思。本章探讨了对现代主义教条的反抗,包括地方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社区参与和人性化尺度被牺牲的反思。 第十章:后现代主义的回归与城市拼贴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冷漠和普适性的直接回应。本章分析了文丘里、史考特·布朗等人如何倡导“复杂与矛盾”,重新引入了装饰、历史符号和幽默感。我们将城市视为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叠加而成的拼贴画,而非统一的整体。同时,也考察了诸如“场域精神”等理论如何试图将建筑重新锚定于其特定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之中。 第十一章:当代建筑的多元探索:技术、生态与身份 本章聚焦于当前建筑实践的前沿领域。我们讨论了参数化设计和数字技术如何拓宽了建筑形态的可能性,使得更复杂的曲面和结构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环境问题迫使建筑师将可持续性、能源效率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置于核心地位。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如何表达和处理文化身份、后殖民语境以及社会公平等议题,构成本章的重点讨论内容。 结语:建筑的永恒命题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顾建筑史上那些不变的主题——光线与阴影、结构与意义、个体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永恒张力。我们总结道,建筑史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记录,更是人类社会如何通过构建和定义空间来理解自身、组织社群和表达理想的连续故事。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深度融合了社会学、哲学和工程学的观点,避免了纯粹的风格罗列。 精选案例分析: 通过对标志性建筑(如雅典卫城、圣索菲亚大教堂、流水别墅等)的细致解构,阐释了背后的技术与文化逻辑。 清晰的时代脉络: 逻辑严密的时间线索,帮助读者理解风格和技术是如何相互继承与反作用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准备一个跨学科研讨会时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原本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没想到却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同时具备的文学色彩所吸引。与其他偏重学院派、晦涩难懂的教材相比,这本书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对于非专业读者的友好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在解释那些晦涩的艺术理论,比如现象学美学或者后结构主义对图像的解构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黑话”,而是通过一系列贴切的、生活化的比喻来阐释。这让我明白了,即便是最复杂的理论,只要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任何人都可以理解。我特别赞赏它对“如何欣赏”的指导,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欣赏什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自我驱动的分析工具,让你能够独立地、有深度地与任何一件艺术品进行对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换上了一副高清滤镜,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被重新审视的可能。

评分

这本《艺术概论(第二版)》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量身定制的入门宝典。我以前觉得艺术离我很遥远,无非就是那些名画和雕塑,但这本书的开篇就迅速把我拉进了艺术的世界,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把艺术史上的各个流派、思潮,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尤其是在介绍文艺复兴和印象派那几章,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们创作时的心境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媒介的探讨,从绘画、雕塑到电影、摄影,它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高雅艺术”,而是用一种非常包容的态度去审视当代艺术现象。读完后,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展了,而是能从作品中读出更多深层次的含义,那份由内而外的满足感,真不是随便一本艺术普及读物能给予的。那种仿佛突然间获得了某种“艺术解码器”的感觉,让我对后续的探索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精良,插图的质量非常高,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极大的视觉辅助,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沉稳而现代的气质,这对于一本涉及深厚历史沉淀的学科读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我作为一个对细节比较在意的人,首先就被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所折服。内容方面,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对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多元性的探讨。不像很多老旧的艺术史著作,目光总是聚焦在西方“三大”体系中,这本书非常及时地引入了亚洲、非洲乃至拉丁美洲的艺术实践,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反思了长期以来艺术史叙事的中心化倾向。它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对话性的视角,让我认识到“美”和“价值”的定义是流动的、多样的。这种对当代艺术语境的敏锐捕捉,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参与当下的艺术对话。这感觉就像是,我拿到了一把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钥匙,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创造力的全貌。

评分

我曾尝试过好几本“艺术史入门”,但它们大多侧重于年代和人物的罗列,读起来像在背诵一份清单,毫无趣味可言。然而,这本《艺术概论(第二版)》完全不是那种套路。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艺术史变成了一部关于“人如何表达自我”的宏大叙事。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转折点”——比如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审美转向中,社会心理是如何推动艺术风格剧变的。他/她不是在描绘风格的表象,而是在挖掘风格背后的驱动力,那种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深刻洞察力,让人读后由衷地感到震撼。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和文化符号的依赖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艺术评论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生活观察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一本优秀的概论书籍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我甚至开始留意生活中的设计和建筑,试着用艺术的眼光去解构它们的功能和形式美感。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概论”这个词是持保留态度的,通常这类书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为了凑篇幅而堆砌知识点,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但《艺术概论(第二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的过渡都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艺术作品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它不只是简单地描述“这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哲学、社会学、历史紧密交织的复杂体系。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构建一些艺术史的脉络图,这完全得益于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它培养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那种对美学本质的探求欲被彻底点燃了,我常常在咖啡馆里对着一杯拿铁的拉花思考构图和形式感,这在以前是绝对不敢想象的。

评分

在京东买书很方便,正版图书,性价比高!以后还会再买的~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卖家,非常好的服务,装帧设计很好,包装运输很好,值得学习和收藏!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带一份中文版的卢浮宫地图,是一本很好的卢浮宫指南

评分

东西还没用,应该还错吧,等用了再评价

评分

与会个疯疯癫癫的反反复复

评分

蒋勋的书,写的还是很浅显,读起来很流畅,适合消遣看看,观点也有不同

评分

按作者分别介绍 非常好的书

评分

书没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