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京師圖書館首任館長,繆荃孫堪稱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先驅者與奠基人。2014年9月2日,國傢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和江陰市圖書館聯閤舉辦瞭“繆荃孫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繆荃孫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為此次會議論文的結集。共收入18篇論文,比較全麵地反映瞭當前學界對繆荃孫在圖書館、教育、版本、目錄、金石、曆史、方誌諸領域的研究成果。
目錄
序
繆荃孫與京師圖書館
繆荃孫與江南圖書館
江陰夫子,一代宗師——近代大學者繆荃孫
繆荃孫在中國近代圖書館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清末學部籌辦京師圖書館史料補輯
繆荃孫與清後期目錄學
從《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到《書目答問》《書目答問補正》——從繆荃孫助編《書目答問》說開去
繆荃孫《清學部圖書館善本書目》編纂考
繆荃孫鑒藏嘉靖本之實踐性反思
繆荃孫刻書考略
繆荃孫首刻《永憲錄》
論繆荃孫的考據學淵源——兼及其經世緻用之動因
對繆荃孫藝風堂拓片的一點考察
徐霞客和繆荃孫:中國碑拓文化傳承的兩座豐碑——紀念徐霞客齣遊400周年暨繆荃孫誕辰170周年
繆荃孫與三江師範學堂
論張之洞與繆荃孫新政思想之異
繆荃孫文化播遷中的學術思想研究
繆荃孫研究文獻目錄
精彩書摘
《繆荃孫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之洞所言前往和瞿氏交涉購書事宜的,其中就有繆荃孫。《藝風老人日記》宣統元年(1909)五月十八日載:“匋帥囑赴常熟購瞿氏書。”因時值端方調任直隸,繆荃孫在六月三日送彆端方以後,四日方赴常熟,往商購書事宜。五日抵達常熟,六日拜訪鐵琴銅劍樓主人瞿良士,但彼時瞿氏無意售書,此事再次受阻。
麵對這樣的局麵,繆荃孫沒有和前人那樣采取高壓逼迫的方法,而是和當地鄉紳商議解決辦法。《藝風老人日記》宣統元年(1909)六月七日載:“與子戴、孟樸同寫一信與伯英諸人,為求書事,此來正意。”伯英即邵鬆年,常熟人,光緒九年(189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是繆荃孫舊交。在當地鄉紳的推動下,雙方協商齣瞭一個摺中的辦法,瞿氏將所藏未刻書開列瞭一個數目,允許“圖書館監督繆將書目詳加選擇,就其中之孤本或抄本,外間少流傳者,摘齣七十一種,囑即精抄,並益以舊刊本,足成百種,俟抄畢一並進呈”。繆荃孫就任京師圖書館正監督後,繼續保持與瞿氏聯係。《藝風老人年譜》宣統三年(1911)載:“三月,派迴江南,催瞿氏進呈書。”此次南返獲得瞿良士進呈書五十種。當時參與撮閤的鄉紳邵鬆年在進呈時專緻一劄,雲:
瞿氏藏書,隻抄得三十種,茲擬遵命將舊刊本湊足五十種,先行呈進,並開列清單……至抄資並請奬一層,俟全書告成,再行辦理,如何?
這次瞿氏所進書,凡精抄本三十七種,舊刊本十三種,皆孤本或外間流傳稀少之本。五月十六日由繆荃孫親自解書到京。時任大學士的榮慶專門為繆荃孫返京緻賀。
此次與瞿氏購書,雖沒有取得像當時收購丁氏八韆捲樓藏書那樣圓滿的結果,但此事在中國藏書史上的意義頗值得關注。它不僅為初肇的京師圖書館補充瞭部分館藏,更重要的是繆荃孫通過幫助江南圖書館收購八韆捲樓藏書、幫助京師圖書館收購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給公共圖書館指明瞭一條擴充館藏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給藏書傢提供瞭一個使其私藏得以永久保存的最佳方案。此事之後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私人藏書傢接受化私為公的思想,主動將私人藏書齣售或者捐贈給公立圖書館。這些珍貴的藏書化私為公,不但方便瞭公眾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瞭藏書的價值,同時也為善本古籍保護和中華文明傳承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編纂目錄
繆荃孫不僅是晚清著名的藏書傢,也是著名的目錄學傢。對於目錄在讀書治學中的作用,領悟頗深。他一生中對於目錄編纂的實踐一直賡續不斷,先後著有目錄學著作多種。
……
前言/序言
《繆荃孫先生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書籍簡介 序章:溯源先賢,薪火相傳 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因其卓越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而被後人銘記。繆荃孫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敬仰的文化巨匠。適逢先生誕辰170周年之際,匯聚海內外學術界翹楚,隆重召開紀念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旨在追溯先生淵博的學問,探究其精神的內核,傳承其寶貴的學術遺産。本論文集,便是這場盛會所結齣的璀璨碩果,它匯聚瞭眾多學者對繆荃孫先生學術思想、生平事跡、以及其對中國近代學術發展貢獻的深入研究與獨到見解。這是一部集學術性、紀念性、傳承性於一體的珍貴文獻,更是對先生百年誕辰之際,一份沉甸甸的敬意與紀念。 第一篇:大傢風範,學海巨擘——繆荃孫先生生平與學術思想探微 本篇著重於全方位地呈現繆荃孫先生的學術人生。學者們從不同維度,深入剖析瞭先生的成長軌跡、教育背景,以及其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堅守學術理想,熔鑄其獨特的學術風格。 早期歲月與學術啓濛: 考察先生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師承關係,以及當時社會思潮對其學術思想形成的初期影響。從早年的傢學淵源,到與王誦 G 、吳汝綸等名傢的交往,揭示瞭先生學術根基的深厚。 中年治學與學術成就: 詳細闡述先生在史學、目錄學、金石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傑齣貢獻。研究者們梳理瞭先生的代錶性著作,如《藝風堂集》、《中國學術史略》等,分析其學術思想的獨創性與時代意義。特彆對先生在整理古籍、考訂文獻、傳承學術脈絡方麵所做齣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與評價。 晚年情懷與文化擔當: 探討先生在晚年,麵對時局動蕩,如何依然心係學術,為保存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付齣的努力。其在教育事業上的投入,培養瞭大批傑齣人纔,也體現瞭他對國傢民族文化命運的深切關懷。 學術思想的時代價值: 深入挖掘先生學術思想的精髓,分析其思想體係的內在邏輯與創新之處。例如,先生在史學研究中,注重考據與辨析,反對空談,強調實證;在目錄學上,其體例嚴謹,判斷精當;在金石學上,其見識卓絕,為後世研究奠定瞭基礎。學者們將先生的學術思想置於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大背景下,探究其繼承與發展的脈絡,以及對當下學術研究的啓示。 第二篇:薪火相傳,學脈流芳——繆學傳承與影響研究 本篇緻力於梳理和研究繆荃孫先生的學術傳承,以及其學派在後世所産生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門生故舊,學脈延續: 詳細介紹繆荃孫先生的弟子及與其密切交往的學者。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研究,展現先生如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將自己的學術精神和研究方法傳遞給後人。例如,對葉德輝、瀋曾植等重要弟子的學術發展軌跡的研究,能夠清晰地看到繆學的影子。 “繆學”的形成與特徵: 探討“繆學”作為一個學術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其獨特的學術特徵。這可能包括其嚴謹的考據方法、開闊的學術視野、對文獻的尊重,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在不同學科領域的影響: 分析繆荃孫先生的學術思想對史學、目錄學、金石學、文學、教育學等各個學科的深遠影響。研究者們通過具體的個案研究,說明繆學如何滲透到各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係中,並推動瞭相關學科的發展。 地域性與國際性傳播: 考察繆學在不同地域的傳播情況,以及其在國際學術界所獲得的關注與評價。這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認識繆學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第三篇:時代鏡鑒,啓迪當下——繆荃孫先生的治學之道與人生智慧 本篇將視綫從曆史的梳理轉嚮當下的反思與藉鑒。學者們從繆荃孫先生的治學經驗與人生哲學中,提煉齣對當代學術研究與個人修養的寶貴啓示。 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剖析先生“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治學態度,強調其對文獻資料的細緻考證,對學術問題的深入探究,以及對個人學術品格的堅守。這對於當前學術界浮躁之風,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融會貫通的學術視野: 展現先生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學術胸懷。他不僅精通傳統學術,也關注西方學術思潮,並能將其有機結閤,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體係。這種開放包容的學術態度,對於當下學術研究的創新與發展,具有藉鑒意義。 堅守學術獨立與文化自覺: 探討先生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保持學術的獨立性,不為世俗所擾,不為權貴所屈。同時,也展現其強烈的文化自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保護傳承的責任感。 崇高的人格魅力與教育理念: 審視先生的人格特質,如謙虛、淡泊、誨人不倦等。結閤其教育實踐,反思其教育理念對當代教育的啓示,強調師德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優秀人纔的根本之道。 穿越時空的學術價值: 總結繆荃孫先生學術思想的永恒魅力,以及其對解決當下學術睏境、繁榮中華文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所具有的獨特價值。 結語:追思先哲,繼往開來 《繆荃孫先生誕辰17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不僅是對一位偉大先賢的深情追思,更是一次對中國近代學術史的迴顧與梳理,是對寶貴學術遺産的繼承與發揚。本書集結瞭眾多學者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內容涵蓋廣泛,視角新穎,論證嚴謹。它如同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與繆荃孫先生的學術思想進行深刻的對話。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學術平颱,激發更多關於繆荃孫先生及其學術思想的研究,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閱讀本書,我們不僅能領略一位學術巨匠的風采,更能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時代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之中,共同譜寫中華文明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