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上海俗語圖說續集》首次整理齣版
汪仲賢、許曉霞在《上海俗語圖說》之後,幾乎很少人知道其還撰有“續集”,我們通過悉心挖掘並首次整理齣版。“續集”刊發連載於《社會日報》,共328期,計125篇上海話俗語文章。“續集”秉持原有特色,依然采用“一條俗語,一段故事,一幅漫畫”的形式,篇中俗語具生動故事情節,有的有典故可尋;漫畫誇張形象地展示俗語內涵。內容生動有趣,雅俗共賞,展現瞭當時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民眾的人生百態。
此次整理齣版,完全按照當時文章刊發順序編排,除對明顯錯字做瞭更正外,盡最大限度地再現文章的原來的語言文法及時代曆史風貌,不僅有助於真實瞭解當時的社會文化與語言文字的變遷,而且對於語言、民俗、文化、社會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價值。同時新版增加瞭上海話俗語篇目索引,更加適閤廣大讀者閱讀。
編輯推薦
以“一條俗語,一段故事,一幅漫畫”的形式,全麵展現瞭昔日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民眾的人生百態。
內容簡介
《上海俗語圖說》匯集瞭民國時期最喜聞樂見的上海話俗語文章241篇,插圖多達241幅。采用“一條俗語,一段故事,一幅漫畫”的形式,篇中俗語具生動故事情節,有的有典故可尋;漫畫誇張形象地展示俗語內涵。內容生動有趣,雅俗共賞,展現瞭當時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民眾的人生百態。
本次重新整理齣版,完全按照當時文章刊發順序編排,對早期版本不實之處進行瞭更正說明,除對明顯錯字做瞭更正外,盡最大限度地再現文章的原來的語言文法及時代曆史風貌,不僅有助於真實瞭解當時的社會文化與語言文字的變遷,而且對於語言、民俗、文化、社會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價值。同時新版增加瞭上海話俗語篇目索引,更加適閤廣大讀者閱讀。
此為“上海話俗語係列”之一,該係列共包括五部作品:《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洋涇浜圖說》《上海話俗語新編》《海派俗語圖解》。
作者簡介
汪仲賢(1888—1937),近代上海俗語研究大傢,齣版有《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汪仲賢原名汪效曾,又名優遊,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作傢。早年在上海民立中學讀書,後求學江南水師學堂,畢業後棄海軍而演文明戲。1905年起先後組織業餘新劇團體文友會、開明演劇會等,飾角登颱,清末民初活躍在上海劇壇。辛亥革命時期參加職業新劇團體。1910年底,參加由任天知發起,聚集歐陽予倩、陳大悲等優秀戲劇人纔的,我國第一個職業性的新劇團“進化團”,演齣所謂“天知派新劇”,創造瞭中國現代話劇早期的創作與演齣模式。“五四”時期與茅盾等組織成立瞭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話劇團體“民眾戲劇社”,並齣版《戲劇》月刊,還積極從事新型小報的編輯和撰述。有影響的作品如《我的俳優生活》《倒竈室筆談》《惱人春色》等。
錢乃榮,上海人,1945年齣生。著名語言學傢,滬語研究專傢,從事漢語語言學、方言學和海派文化研究。上海大學教授,曾任上海大學中文係主任、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語言學會副會長等。現任上海詩詞學會理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等。語言學方麵的學術成果載於中國語言學會編寫的《中國現代語言學傢傳略》。專著有《當代吳語研究》《上海語言發展史》《現代漢語研究論稿》《上海方言》《上海話大詞典》《西方傳教士上海方言著作研究》等,開發製成“上海話輸入法”。
黃曉彥,上海大學齣版社編輯,策劃編輯齣版瞭《自學上海話》《新上海人學說上海話》《小學生學說上海話》《上海話童謠》以及“上海話俗語係列”等十多部“上海方言”題材圖書。編撰有《上海旅遊經典》《The Easy Guide to Enjoying Shanghai》等。
目錄
前言/序言
上海話又稱滬語,是吳語的代錶方言,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承載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迴音、文化血脈、時代記憶。上海話是最早接受瞭近現代世界文明洗禮的,又匯聚瞭江南文化風俗的大方言,尤其在民間活躍的思維中不斷創造齣的大量極具海派特色的民間俗語,這些鮮活的上海話俗語,對社會生活有極大的概括力,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這次我們從20世紀30至40年代上海齣版的小報中,囊括瞭當年以連載形式發錶標於“上海俗語”總綱下的詮釋文字,這些被當年小報上文人稱作“上海俗語”的語詞,是廣博多彩的上海話俗語中的一小部分,反映的是上海這座大都市的方言、社會的一角麵貌。1932年由汪仲賢撰文、許曉霞繪圖的《上海俗語圖說》最早在上海小報上連載,首開把上海話的一些坊間俚言俗語以“俗語圖說”連載的形式。這些俗語和漫畫展現瞭當時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人生百態之一部分,可謂上海“浮世繪”之一角風景。之後效顰者頗多,各種小報上洋場作傢不斷對上海話的一些俗語進行演繹詮釋。這些“上海俗語”總綱下的詮釋文字,其中連載比較完整的作品有十部:《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汪仲賢文、許曉霞圖),《洋涇浜圖說》(李阿毛文、董天野圖),《上海新俗語圖說》(尉遲夢文、陳青如圖),《上海閑話新篇》(薑太公文),《新語林》(淺草文),《海派俗語圖解》(蕭蕭文、江郎圖),《舞場俗語圖解》(亞凱文、徐潤圖),《舞場術語圖解》(尤金文、佩卿圖),《罵人辭典》(之明文)。這些作品閤計約190萬字,共有1150多篇上海話俗語文章,插圖800多幅,內容大多秉持“俗語圖說”的形式,文圖俱佳。根據上述作品的具體情況,現整理齣版取名為《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洋涇浜圖說》《上海話俗語新編》《海派俗語圖解》五部作品,其中前三部獨立成編,後兩部為作品匯編。這次整理齣版這些上海話俗語,本著尊重曆史再現曆史的原則,盡可能保持原來作品的曆史麵貌。主要特色如下:一是全麵交代瞭各部作品的來源,做到有典可查,便於後來者深入研究,同時對於作者也盡可能加以介紹。二是對早年齣版過的作品進行比對考證,如1935年版的《上海俗語圖說》,其中兩篇文章不是汪仲賢撰文,重新整理齣版時進行瞭說明以防“以訛傳訛”;對文章發錶時的變化過程也進行瞭說明,以有助於全麵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其發錶真相。三是完全按照文章當時刊發順序編排,真實再現作品曆史風貌及作者創作心路曆程。對於個彆篇目隻有標題而沒有正文的或序號跳躍的均加以注明。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版的《上海俗語圖說》一書,文中涉及前麵交代的內容會以“見第×篇”錶述,因未按刊發順序編排,無法找到相關內容。本次重新整理齣版,完全按照刊發順序編排,再現曆史真貌。四是除對明顯錯字做瞭更正外,語言風格、用字、標點符號等都一並按舊。對一些看不清楚的字,用“囗”符號標注。對於現今在普通話用字中作為異體字取消,但在上海方言中含義或用法不同的字,仍以原字麵貌齣現,如“睏、搨、捱”等字。有的字是當年的通用寫法,也一應如舊,如“帳目、服貼、陪笑、擱樓、如雷灌耳”。有的詞條在原文中有不同寫法,均不作改動,如“小癟三”“小畢三”,“齣風頭”“齣鋒頭”,“吃牌頭”“吃排頭”,“攪七廿三”“攪七拈三”。如此則有助於瞭解當時的語言文字變遷,且對於語言、民俗、文化、社會等各界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五是把竪排繁體字改為橫排簡體字,書前加瞭目錄,還配以上海話俗語篇目筆畫索引方便查找,使得新版不僅具有一定的文獻曆史價值,更適閤社會廣大讀者閱讀。這次整理齣版的“上海話俗語係列”中的文章,原載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錶現瞭當年上海小報文筆流暢活潑的語言風格,且反映瞭上海下層社會的種種文化和生活麵貌,在解說中不時流露齣對社會中的醜惡現象的不滿,所暴露的事實對我們瞭解分析當年社會麵貌具有深刻的認識作用。但也有作者在有些詮釋中較多涉及社會的陰暗麵,有些詞語不免粗俗。這些缺陷,相信讀者自能鑒彆。還要說明的是,作者在詮釋上海話俗語中,帶有故事性,故對有的詞語的介紹不一定是此詞語的齣典來曆,使用的上海方言用字也未必都準確。
錢乃榮黃曉彥2015年7月22日
《吳語民間俗語百解》 內容梗概: 本書旨在對上海及周邊吳語地區流傳的民間俗語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梳理與解讀。俗語,作為語言的精華,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智慧結晶,它以精煉、形象、生動的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社會風俗及人們的生活哲學。本書將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精選數百條具有代錶性的吳語俗語,逐條進行詳盡的釋義、溯源、例證及文化延伸,力求讓讀者在領略俗語本身妙趣橫生的同時,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印記。 詳細內容: 第一部分:俗語溯源與分類 本書將首先對吳語俗語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進行簡要介紹。吳語,作為漢語的重要方言之一,其俗語體係深受地域文化、曆史變遷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我們將探討俗語的形成機製,如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社會事件的提煉、對生活經驗的總結等。 在此基礎上,本書將對吳語俗語進行科學的分類。這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基於俗語所反映的內容和功能,進行有條理的劃分,以便讀者能夠係統地把握這些俗語的內涵。可能的分類維度包括: 1. 反映生産生活的俗語: 涵蓋農耕、漁業、手工業、商業等各個行業的生活經驗和工作技巧。例如,關於天氣、物候、農時、漁汛等直接指導生産的俗語;關於 trade, negotiation, bargaining 的俗語。 2. 描繪人情世故的俗語: 涉及人際交往、傢庭關係、社會倫理、處世之道等方方麵麵。例如,關於友誼、親情、鄰裏關係、人情往來、是非判斷的俗語;關於為人處世的原則、策略和經驗的俗語。 3. 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語: 錶達對生命、命運、時間、得失、成功、失敗等人生重大命題的思考。例如,關於珍惜時間、順應自然、知足常樂、吃一塹長一智的俗語。 4. 錶現社會現象的俗語: 記錄和評論特定曆史時期或社會環境下的風俗習慣、社會問題、官員作風、民眾心態等。例如,一些反映社會等級、貧富差距、官場腐敗、民間疾苦的俗語。 5. 帶有戲謔諷刺意味的俗語: 以幽默、誇張、反語等手法,針砭時弊,諷刺陋習,錶達不滿或嘲弄。例如,一些關於懶惰、愚笨、虛僞、貪婪等性格特徵的諷刺性俗語。 6. 祈福禳災的俗語: 錶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厄運的規避和化解的願望。例如,一些與節日、婚嫁、喪葬等習俗相關的俗語。 第二部分:俗語精講與例證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精選的數百條吳語俗語進行逐條的精講。每一條俗語的解讀都將遵循以下結構: 1. 俗語原文: 清晰列齣俗語的吳語發音(可選,或以規範的拼音標注)和簡體漢字錶述。 2. 字麵釋義: 對俗語中可能存在的生僻字、古詞或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進行逐一解釋,確保讀者理解字麵意思。 3. 引申義與內涵: 這是重點所在。深入剖析俗語的深層含義、引申意義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和情感。這部分將結閤吳語地區的社會曆史背景、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進行闡釋,使其內涵更加豐富和立體。例如,對於一條與農耕相關的俗語,我們會解釋它在古代精耕細作背景下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如何體現瞭農民對土地的敬畏和對自然的順應。 4. 溯源與齣處: 盡可能追溯俗語的起源,例如是否齣自古代典籍、民間故事、戲劇麯藝,或是與某個曆史事件、人物典故相關。如果難以確定確切齣處,則會進行閤理的推測和分析。 5. 例證分析: 選取恰當的現代漢語或吳語例句,將俗語的含義融入具體的語境中,幫助讀者理解其在實際交流中的應用。這部分會力求貼近生活,讓讀者感受到俗語的鮮活生命力。 6. 文化延伸與比較: 探討該俗語在吳語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與其他地域的類似俗語進行比較,突齣吳語俗語的獨特性和地域特色。例如,一條關於“麵子”的俗語,可以引申到中國人普遍重視麵子的文化現象,並與吳語地區對“麵子”的獨特理解進行對比。 7. 時代變遷與現代解讀: 分析隨著社會發展,某些俗語的含義是否有所演變,或者在現代社會是否有瞭新的解讀和應用。 第三部分:俗語的文化價值與傳承 在俗語的精講之外,本書還將探討吳語俗語的更廣泛文化價值: 語言學價值: 俗語是語言發展變化的活化石,研究俗語有助於瞭解吳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特點及其演變過程。 曆史文化價值: 俗語是民間曆史的載體,它記錄瞭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為研究地域曆史文化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哲學智慧價值: 許多俗語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對人們認識世界、處理問題具有啓迪作用。 文學藝術價值: 俗語以其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文學創作、民間藝術等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最後,本書將呼籲重視和保護吳語俗語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途徑,例如在教育、文化普及、創意産業等方麵的應用,讓這些古老的智慧之言得以延續和發揚。 本書特色: 內容翔實,覆蓋麵廣: 精選數百條具有代錶性的吳語俗語,涵蓋生活、人情、哲理等多個方麵。 解讀深入,考證嚴謹: 逐條進行詳細釋義、溯源、例證,力求準確、生動。 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 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閱讀。 強調地域特色: 突齣吳語俗語的獨特魅力和地域文化內涵。 圖文並茂(設想): 若條件允許,可通過配圖(如老照片、民俗繪畫、生活場景插畫等)增強閱讀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本書不僅是喜愛吳語文化、對俗語感興趣的讀者的案頭必備,也是語言學、民俗學、曆史學等研究者的重要參考。通過本書,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吳語的魅力,感受中國民間智慧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