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监制,张晓晗、陶立夏、周嘉宁鼎力推荐。
「一个」app超人气作者——荞麦十年来一本随笔集作品,记录每一个时间带来的小情绪。
这是我写过的所有文字的初心。——荞麦
时间带给我们的东西,原来都在每个人自己才知道的地方。
迷茫过、悲伤过、逃避过、冷漠过……时间成全了现在的你,如今我们可以回头看那些过往,记忆并没有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健忘。
这是荞麦的故事,也是你经历过、正在煎熬、即将遇见的故事。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初心方显。
那时的我们,不知道丢掉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而唯有时间能告诉你一切……
时间带给我们的东西,原来都在每个人自己才知道的地方。
这里有少女时代的惆怅与梦想,有成长时不小心付出了的真心,有情人间无可避免的争吵,也有挥之不去的所谓命运的支配。
荞麦用十年时间记录下这些碎片里的记忆,你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你的成长、困惑、迷茫以及最终的尘埃落定。
荞麦,写作者,电影公司策划总监。
严肃脸,少女心。
以写字抵抗时间和失去。
已出版《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最大的一场大火》《爱情是个冷笑话》等。
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有些黑夜必将来临。作为少年时相识的朋友,我知道荞麦想描述的时间感。正因为曾经黑暗,更要自己成为光明。时间有限,你要尽力而为。时间很久,你会水到渠成。
—— 张嘉佳
荞麦与少女时代的自己仿佛有个牢不可破的约定,使她这些年的作品一直有少年人清透的聪慧与惆怅。
—— 陶立夏
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年少,但一直用少年的眼睛看世界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我身边有永恒的如风少女,那就是勇敢的荞麦。
—— 张晓晗
荞麦的文字里有新鲜动人的东西,她写给迷人的失败者,也写给逆水行舟的年轻人。她大的优点就是从未被时间损耗。
—— 周嘉宁
Part 1
时间带给我们的东西
“不够美小姐”的独白
世间所有的相聚
那天下午我在旧居烧信
就像一道光
为了告别的聚会
还在读古龙的那些年
因为你无法战胜一个幻梦
再见香港
Part 2
无国界的零星公民
无国界躲雨联盟
关于工作的脑洞很大的无限循环讨论
郊区生活
根本就没有人是幸福的
听着,我们正在谈论战争
疾病王国的零星公民
衰老博物馆
Part 3
茫茫宇宙中的坐标
过年机器人
爸爸,爸爸
亲戚们
乡村家庭小史
局外人
Part 4
朝着自己的命运而去
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
她的心事尽归大海
世界终于给予了回应
菲茨杰拉德:你好,再见
理查德·耶茨:失败者之歌
毛姆:才华多美妙,令自己都倾倒
文艺工作者村上春树
张嘉佳:自从你离开了南京
关于工作的脑洞很大的无限循环讨论
“谁会喜欢自己的工作?”《老友记》里面的钱德勒愤慨地说。
其他几个人:瑞秋、莫妮卡、菲比、乔伊、罗斯纷纷惊呆了,“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啊。”“一天看不到恐龙我就活不下去。”古生物学家罗斯说。
这大概就是《老友记》让人感到快乐的原因之一:里面90%的人竟然都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即使不是最可怕的,至少也是最普遍的:工作是让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同时也是让我们不自由的原因。打卡机是世界上最惨绝人寰的发明。同事中只有1%是可爱的。领导就不用谈了。说到工作内容,80%的工作内容都是重复而且没有意义的,剩下的20%即使有意义也跟你无关。
每次我提到自己在上班,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你怎么还在上班?”“你不应该在家自由写作吗?”
毕业那年我就不想找工作,结果阴差阳错进了报社之后,反而乖乖在一栋大楼里面待了七年之久,之后换了一栋楼,一待又是三四年。
当然想过辞职:朋友们在上海聚会的时候,我因为要上班而不能去;ONE全国巡回签售的时候,一群人快快乐乐东奔西走,我也因为工作的事情不能去;想去一个灯塔工作十天,当然也去不了……工作本身当然也有让人不开心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时间被限制了。
摆脱工作是很多人尤其是文艺青年的终极目标,他们都倾向于认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时间与才华的双重浪费……保罗·奥斯特在《穷途,墨路》里面说自己“从未想过要过双重生活”,也就是说从来没有想过要上班。为此他不得不过了一段相当窘迫的日子,他在很多小说里写到这样一类逐渐脱离社会,甚至吃不上饭的年轻人。
村上春树的方式不太一样,他虽然也早早打定主意不上班,但却开了一个酒吧。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像个嬉皮士,而后者仅仅像个另辟蹊径的中产阶级。最后,两个人殊途同归:当自己的创作目标缓慢达成之后,一门心思投入其中简直是必然的。
而我之所以至今都没有辞职的原因,说起来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不自信。虽然经济问题也在考虑范围内,但并没有完完全全地相信自己有文学创作的核心能力,是至今都没有辞职的关键。
我有一个QQ群,里面是几个写字的女生:三个写专栏为生,一个编剧,一个编辑,还有我。这里面,前四个都是自由职业者,编辑也整天喊着要辞职,只有我专心致志地上着班。其中有厉害的专栏作家,江湖传言“每个月能写三十篇”,她惊叫:“好像是差不多,但为什么我还没有发财?”……仔细一想:这样岂不是再次落入了“计件工作”的陷阱?
我不太会写专栏,只想写小说,但写小说的能力也不是很强。这种自我认知,把我牢牢按在了上班这件事情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好几个写作的朋友,辞职了大半年,又继续出门找工作了。李海鹏辞职一年在家写完了《晚来寂静》这本小说,褒贬不一,又回去当杂志主编。不过画漫画的好些朋友倒是一直不工作,好像画漫画这件事本身的开心程度,足够抵抗其他了。
说起来,我倒觉得大概作家是最不适合自由职业的。我总是在想:即使我不做现在的工作,也不会成为自由职业者,反而会去做更加体力型的工作,说不定回家种田。目前对于写作的理解,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轻松随意,无法再想象它是一个光鲜自由愉快的行当,反而觉得它对人的压榨与折磨,必须要通过不停地磨炼肉体来承受。
每天早晨上班,这件事对我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将我从床上喊起来,推我出门。事实上,我几乎每本书都是在单位的破电脑上写出来的。在报社的时候,我会趁着晚上等记者交稿的间隙写。一旦回到家,即使对着那台特意买来的苹果笔记本,我也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
“不上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选择: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工作。同时这又意味着你必须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意味着你的时间被“真正的工作”所填满。
是的,如果“上班”这个词语意味着乏味和贬义,那么“工作”这个词语正变得越来越中性,越来越复杂:如何工作,在哪里工作,怎样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囚笼,有时甚至是一切欢愉的最终来源。就像海明威周游世界只是为了写出小说,“不上班的工作”本质上要求你把自己的全部真正祭献给某个职业,并只能从中索取一切。
对于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不上班是异类,大逆不道。而且奇怪的是,70后对于体制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不管他们年轻时多么反叛,最后还是逐渐与某一类体制靠拢了。很少见到真正单打独斗的70后,他们要不属于某个团体,要不紧密团结于某个圈子,有很多年轻时不工作的人,中年之后倒有了一份工资。
对于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不上班可以接受,但意味着必须经常提醒自己“对生活不要有那么多要求”,要懂得“安贫乐道”,等哪天混出头了,“一切都会变好的”。80后经常有情怀而没办法,好像总在等待命运的眷顾:下一个张嘉佳,下一个宋冬野,下一个……
早年大家如果不上班,还得纠结着要自己交公积金、养老保险……但前段时间有人算了算,缴养老金根本不划算,还不如现在花了,不缴也罢。但,“我们都缴了这么多年了……一旦不缴,岂不是前面的都浪费了?”这简直就是对80后的最好隐喻:遵守社会规则很多年了,忽然发现不遵守也可以,但都已经遵守这么多年了……“被卡住的一代人”。
我总觉得,大概充满安全感的90后才是能把“自由职业”这件事玩得最好的一代人。在他们眼里:“做喜欢的事情”“不上班”“挣钱”“尽情享乐”……这些都应该是毫不迟疑地同时发生的。
他们与金钱的关系又亲密又简单又顺利。而且他们从事着的,很多都是非常适合自由职业的工作。比如:猫力,旅行家,漂亮独立,周游世界,现在她的照片挂在NewBalance的店里;张晓晗,编剧,大长腿,快快乐乐的。还有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但凡真正有才能的人,而这才能又跟社会的契合度较高,做自由职业总是会更加开心一点吧。
有一天在北京,跟几乎一夜爆红的张嘉佳深更半夜吃完火锅之后,我们其他几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颓废和焦灼之中。不是我故意总要提到他,而是这段时间他对别人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总之那天晚上,我跟朋友坐在出租车后座上,开始没完没了地自怨自艾。
“啊!别人都成功了,赚钱了!”
“你也可以的,这么年轻,你是90后啊!想做什么就赶紧去做!你到底想做什么?”我问她。
“我想开店!”她说。
虽然她写文章、拍照片、做设计都很不错,但她“只想开一家喜欢的店”。
“那就去开嘛!”我轻描淡写地说。
岂料几个月之后,她真的在进贤路那么好的地段,开了一家沪上热门餐厅“馆子”。
“不要恐慌。”这是《银河系搭便车指南》封面上的话。
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大概已经过去了。这个世界属于不再被不安全感绑架的90后。但,不要恐慌。我一个同学当了十年的公务员,其中有五年都在想着要辞职。今年她终于真的辞职了,准备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此时她儿子都上小学了。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让人产生联想了,深邃的暗色调,仿佛夜幕降临,又像是某种压抑的情绪在蔓延。我拿到这本书时,正值一个心情有些低落的午后,随手翻开,就立刻被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抓住。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直白的叙述,而是带着一种隐晦的诗意,像是在一层层剥开什么东西,又像是在慢慢描绘一幅未完成的画卷。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某种张力,一种即将爆发又克制着的情感,或是某种正在发生的,但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巨大变化。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秘密。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扫过的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情绪。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试图理解他的意图,而他则用文字回应我内心的种种疑问。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沉浸感。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将我拉入故事的情境中,让我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某种深邃的力量,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也不是让人感到压抑的书。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让人在思考中获得力量的感觉。我喜欢作者在叙事上的留白,他并不急于解释一切,而是留下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充。这种互动性,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个人化。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故事的创作,我的理解和感受,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似曾相识的梦境中。作者的文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即使没有直接描绘,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到了。这让我觉得,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和坚持,都如此真实。这本书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它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迷宫里探索的旅人,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线索,新的出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异常真实又略显疏离的世界。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那些平凡场景中的不平凡之处,那些日常对话中暗藏的潜台词,都被他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细小的描写而停下阅读,去回味,去想象。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的世界,在不经意间,也充满了值得玩味和深思的角落。故事的节奏感很特别,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跌宕起伏,而是一种缓慢的推进,就像河水在静静地流淌,但你知道,在水面之下,可能隐藏着汹涌的暗流。这种感觉,既让人感到平静,又让人隐隐不安。我试图去理解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而这本书给予我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解读,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有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存在感,即使在阅读完毕后,它依然在我脑海中回响。作者的笔触非常独特,有一种冷峻的美学,仿佛在冷静地观察着人性的某些侧面,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悯。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某种哲学思考,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记忆的重塑,关于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它不是那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样的书,而是会让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事物。我喜欢作者在叙事上的克制,他不过度渲染,不过度煽情,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最深刻的情感。
评分谢谢你们。
评分不管在哪个时期,我都不是ONE最受瞩目的作者,不过我发稿很多,大概是需要这种解压途径。ONE接受我的不同,好多时候,我跟编辑说:“这篇读者或许会看不懂,点赞会很低的。不要发了吧。”“那也没办法呀。还是发吧。”编辑这么说。
评分速度快!
评分这次算是优惠空前,赶上好几本自己喜欢的立刻下手了
评分感恩京东商家 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文艺范的人都可以买来看看
评分买错了 适合高中生看 。
评分速度快!
评分好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