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杂文精选集!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自由理性、特立独行、黑色幽默,二十年来王小波的文字像一面猎猎旌旗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王小波是书店里永不消失的风景!
★王小波全部作品的授权!包括从未面市的遗稿及大量私人照片!
★李银河老师,亲自校勘全稿,并作序追忆对王小波的思念之情。
★王蒙、王朔、李敬泽、章诒和、徐则臣、徐浩峰、麦家、冯唐、柴静,诸多文坛名家倾情推荐,致敬王小波。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他以卓越的文采,众醉独醒的姿态对社会道德伦理、国学与新儒家、个体尊严以及小说、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剖析,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时隔二十年,依然如同清流一般,读来让人沉思,让人捧腹,让人拍案叫绝。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有无数青年自愿充当其“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其中《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分别获第13届、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编剧奖。
自序
思维的乐趣
沉默的大多数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论战与道德
理想国与哲人王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椰子树与平等
体验生活
有与无
拒绝恭维
谦卑学习班
关于格调
关于“媚雅”
关于崇高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洋鬼子与辜鸿铭
高考经历
盛装舞步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我看“老三届”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我为什么要写作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对小说的看法
生活和小说
小说的艺术
王朔的作品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盖茨的紧身衣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沉默的大多数
一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他就死掉了。据我所知,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阅读那本书时,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当然,当时我在沉默中。把这本书借给一个话语圈子里的朋友去看,他却得不到任何的乐趣,还说这本书格调低下,气氛阴暗。那本书里有一段讲到了前苏联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见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们之间都不说话;邻里之间起了纷争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顺便说一句,前苏联人盖过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卫生间、盥洗室和厨房,这就给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像萧斯塔科维奇那样的大音乐家,戴着夹鼻眼镜,留着山羊胡子,吐起痰来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见,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镜,另一手护住胡子,探着头去吐。假如就这样被人逮到揍上一顿,那就更有趣了。其实萧斯塔科维奇长得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象他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哈哈大笑。我的朋友看了这一段就不笑,他以为这样吐痰动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也不好。这使我不敢与他争辩—再争辩就要涉入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看过《铁皮鼓》的人都知道,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我现在已决定了要说话,这样我就不是小奥斯卡,而是大奥斯卡。我现在当然能同意往别人的水壶里吐痰是思想不好,境界不高。不过有些事继续发生在我身边,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不管你有多大岁数,够不够做他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还有一种更损的方式,不值得推荐,那就是在车胎上按上个图钉。有人按了图钉再拔下来,这样车主找不到窟窿在哪儿,补胎时更困难。假如车子可以搬动,把它挪到难找的地方去,让车主找不着它,也是一种选择。这方面就说这么多,因为我不想教坏。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最好是戴上个红箍。根据我对事实的了解,红箍还不大够用,最好穿上一身警服。“五讲四美”虽然是些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话说到这个地步,可以说说当年和朋友讨论萧斯塔科维奇,他一说到思想、境界等等,我为什么就一声不吭—朋友倒是个很好的朋友,但我怕他挑我的毛病。
一般人从七岁开始走进教室,开始接受话语的熏陶。我觉得自己还要早些,因为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着,好像一窝飞行的屎壳郎。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除了怀疑话语,我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吃铅笔。上小学时,在课桌后面一坐定就开始吃。那种铅笔一毛三一支,后面有橡皮头。我从后面吃起,先吃掉柔软可口的橡皮,再吃掉柔韧爽口的铁皮,吃到木头笔杆以后,软糟糟的没什么味道,但有一点香料味,诱使我接着吃。终于把整支铅笔吃得只剩了一支铅芯,用橡皮膏缠上接着使。除了铅笔之外,课本、练习本,甚至课桌都可以吃。我说到的这些东西,有些被吃掉了,有些被啃得十分狼藉。这也是一个真理,但没有用话语来表达过: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除此之外,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从我懂事的年龄起,就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一代,生于一个神圣的时代,多么幸福;而且肩负着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等等。同年龄的人听了都很振奋,很爱听,但我总有点疑问,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除此之外,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够含蓄。而含蓄是我们的家教。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我弟弟见了以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我爸爸拖回来臭揍了一顿。经过这样的教育,我一直比较深沉。所以听到别人说我们多么幸福,多么神圣,别人在受苦,我们没有受等等,心里老在想着:假如我们真遇上了这么多美事,不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当然,这不是说,我不想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对于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我是这么想的: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总而言之,我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疏离感,一种仿佛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格格不入的矛盾。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对社会观察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这样一种微妙而普遍的情感。想象一下,我们每天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道,面对无数的面孔,交流着各种信息,但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被广泛理解的,又有多少呢?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带着面具,扮演着社会赋予的角色,用礼貌、得体来包装真实的自我,那些不被鼓励的、不被接受的、甚至是不被自己承认的想法和感受,便悄悄地潜藏起来,汇聚成一片沉默的海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潜入这片海洋,去倾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去理解那些被忽视的情感。它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角落?又或者,它会像一盏明灯,点亮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沉默的庞大群体,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的。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摹,更可能是一场关于个体存在与群体归属的深刻对话,一场关于真实与伪装的哲学思辨。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脑海中瞬间涌现的是那些熟悉的、却又难以言说的场景。拥挤的地铁车厢里,每个人都低头看着手机,似乎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但眼神中偶尔闪过的落寞却无法掩饰。会议室里,大家面面相觑,提出各种看似合理却又了无新意的观点,真正的困惑和质疑却被淹没在礼节性的掌声中。朋友聚会,欢声笑语不断,但散场后,各自回到空荡荡的房间,那种巨大的反差带来的空虚感,又是多么真实。这本书的名字,‘沉默的大多数’,精准地抓住了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声音选择沉默?是因为害怕被评判,还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声音微不足道?又或者,是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压抑,学会了适应,以至于连自己都忘记了如何发出真实的声音。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次对我们内心深处孤独与渴望的探索。它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多少涌动的暗流,又孕育着多少未曾绽放的可能。
评分阅读一本名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书,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画面。走在街上,看到人潮涌动,但每个人都仿佛被一层看不见的屏障隔开,各自忙碌,眼神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然而真正有深度、有思考的讨论,往往被碎片化、情绪化的言论淹没。那些真正触及本质、引发共鸣的观点,却常常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之中,显得孤立无援。我一直觉得,社会的进步,或者说个体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声音的碰撞和交流。但现实却是,很多时候,主流的声音占据了话语权,而那些少数的、或者说普遍的、却不被重视的声音,就被默默地压制了。这本书的名字,‘沉默的大多数’,正是点出了这种现状。它让我开始审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里,究竟有多少重要的、有价值的观点,因为没有得到发出或者被忽视,而永远沉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唤醒我们对这种现象的关注,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可能至关重要的‘沉默’。
评分‘沉默的大多数’,光是这个名字,就仿佛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我想象着,在无数个夜晚,无数的窗户透出昏黄的灯光,里面的人们或许在独自思考,或许在低语,但这些声音,却从未真正地传达出去,融化进广阔的社会之中。它可能是一份藏在心底的遗憾,一次未曾付诸行动的冲动,或者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梦想。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绪,并将它们放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但又带着文学的温度?它会不会揭示那些隐藏在群体行为背后的个体动机,那些在集体狂欢中被掩盖的孤独?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会让我反思自己,我是否也是那‘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我是否常常因为顾虑太多,而选择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压抑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写照,一种对集体与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提问。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种奇妙的画面感。‘沉默的大多数’,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巨大的张力。它让我联想到,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那些不发一语,却构成了绝大多数的人们。他们可能是在茶余饭后,静静地听着别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却无言以对;他们可能是在网络论坛上,看到激烈的争论,却选择默默地关闭网页;他们可能是在人群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疏离,却找不到表达的出口。这些沉默,究竟源于何处?是力量的悬殊,还是思想的局限?是选择的无奈,还是内心的隔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沉默背后的原因,去理解那些不被看见的内心世界。它或许会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沉默,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深刻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一次对个体存在价值的重新审视。
评分已经收到了 东东不错哦 最近已经习惯在京东买日用品了 安全 快速 快递员上门送货 不是其他平台能比的 继续加油哦
评分是时候给脑子充电了!去年的618买的都读完了..这次618买了太多,目前就到这些,剩下的还要两三天,我的大京东还是很给力的
评分快递员态度很好,就是书稍微有一点磨损不过不碍事,字很清晰,纸质很好,还夹着两张小波先生的手稿。京东的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评分中会说、会写。同时选文分门别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孩子借鉴模仿。图书由我会看、我会说、我能读、我
评分一直想买这本书,终于下手了。这本书从纸质到印刷都没有问题,从我目前看过的这部分里,没有遇到错别字和字体粗细不同。在王小波的笔下,文字变得很风趣幽默。
评分一直想买这本书,终于下手了。这本书从纸质到印刷都没有问题,从我目前看过的这部分里,没有遇到错别字和字体粗细不同。在王小波的笔下,文字变得很风趣幽默。
评分挺好的书,用来送人的,包装挺好的,这次京东送快递的时候竟然用了箱子,好评 书一点都没事,就是其中一本有点瑕疵,不换了,
评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618囤了一些书,活动满400减300,满600减400,入手一些书。快递小哥也很给力。
评分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