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献给现在

把一切献给现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晓瑛 著
图书标签:
  • 正念
  • 活在当下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幸福
  • 生活
  • 冥想
  • 觉知
  • 灵性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3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4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从把握人生进行时、与时间赛跑、珍惜现在的幸福、做真实的自己等方面入手,旨在告诉人们该如何把握现在、珍惜现在,该如何才能抓住自己的现在,该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充满期许的未来。未来从来不是别人能够给的,它需要你从现在开始努力、付出,有耕耘才有收获。


内容简介

法国作家加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时间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匆匆而过,因此和时间的赛跑不再仅仅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不是口号,而是想要做的事情就尽快地去做,不再蹉跎时光、不再空留悲叹。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遵从内心的召唤,认认真真地活着,让每一个日子都能看见欢喜。如此,生活也会少一些遗憾。

每一个人的人生起点都一样,但是有的人的确走得快且稳,那是一天天的勤力与奋进,积跬步所以至千里。有远大志向在前方,路远也不会觉得累,只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作者简介

赵晓瑛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浙江大学CCE中心十佳优秀教师。擅长团队建设、执行力、中层管理、沟通技巧以及国学与人生智慧、国学与女性修养等课程。被评为中华讲师网百强讲师和执行力十强讲师。


精彩书评

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如果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因此,把一切献给现在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做的事情。本书为仍在沉迷过去、担忧未来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告诉人们你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读者


目录

把握人生进行时

人生没有草稿003

不沉溺过去,不痴想未来008

路从脚下走,事从今天做011

执着于过去,丢了现在,失了将来015

不要等到时光蹉跎,空留悲叹019

抓住现在就等于抓住了未来025

与时间赛跑

懂得把握每一分一秒031

把握时间的节拍035

有效管理你的时间039

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044

培养自律的习惯052

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056

想做的事情,就要尽快去做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063

让等待和拖延出局067

明确目标才能想做就做071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075

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078

拿出实际行动083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作为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089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094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099

求人不如求己102

别让抱怨毁了现在105

放下怨恨,学会包容109

珍惜现在的幸福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119

忘记烦恼,轻松生活122

把握现有的幸福127

选择快乐134

做一个有幸福感的人138

做真实的自己

了解自己,认识自己145

坚持做自己150

学会接纳自己154

学会自我反省157

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162

找回真实的自己167

不要随意贬低自己171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选择179

求知就是积累优势185

主动地学习190

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195

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199

书山有路勤为径205

将最好的自己献给现在

活出自己的风格213

深度挖掘自己的潜能216

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222

学会正确的思考226

积极思考的力量231

做最擅长的事235

知道自己的优势242


前言/序言


《尘埃落定》 序章:时间的河流与遗忘的沙洲 生命的潮水,时而汹涌,时而平静,终究会拍打在名为“现在”的岸边,留下无数晶莹的泡沫,又被下一波浪潮无情卷走。我们如同船只,承载着过去的回忆,驶向未知的未来,而最真实的锚点,却始终是那转瞬即逝的此刻。 《尘埃落定》并非一本关于如何抓住每一个瞬间、将它们凝固成永恒的指南。恰恰相反,它探讨的是,当“现在”如指尖流沙,当你手中的一切都似乎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消散,我们该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力量。这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旅程,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关于那些我们以为牢不可破的,最终却化为尘埃的真相。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时”的普通人。他的生活,就像大多数人一样,被琐碎的日常填满,被过去的种种经历塑造,又被对未来的种种期盼所牵引。他曾渴望成就一番伟业,让名字响彻寰宇,让功绩铭刻史册。他曾全身心投入某段感情,以为那就是生命的全部,愿意付出一切去维系。他也曾执着于某个信念,坚信那就是真理,愿意为之赴汤蹈火。 然而,时光,这位最无情的雕刻家,用它那看不见的刻刀,一点点地磨平了“时”的棱角,改变了他的轨迹。那些曾经让他义无反顾的追求,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那些曾经让他心心念念的人,也随着岁月的流转,或远走,或淡忘。那些曾经坚不可摧的信念,在经历现实的考验后,显露出了脆弱的缝隙。 “时”并没有因为这些“失去”而陷入绝望。他的旅程,并非是与时间的抗争,而是与“放下”的和解。他开始意识到,生命并非由那些宏伟的“拥有”堆砌而成,而是由无数个被遗忘的“瞬间”串联起来。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试图抓住那些注定要流逝的东西,试图留住那些本就属于“过去”的痕迹。 《尘埃落定》的笔触,并不激昂,也不悲壮。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微涩,但随着时间的沉淀,甘甜的滋味会在舌尖缓缓展开。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有无数细碎的观察,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关于人与人之间微小的联结,关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日常瞬间。 第一章:碎片的拼图 “时”的童年,是在一个南方的小镇度过的。夏天的午后,蝉鸣声如同永不停歇的催眠曲,阳光穿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泥土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母亲,一位温婉而勤劳的妇人,总是在厨房里忙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混合着饭菜的香气,构成了“时”最早关于“家”的记忆。 那时候,“时”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会跟着邻居家的狗一起在巷子里奔跑,会在田埂上寻找形状各异的石子,会在雨后搬起小石块,观察下面忙碌的蚂蚁。那些日子,仿佛没有尽头,每一天都充满着新鲜的探索。他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他会永远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而他的母亲,永远会在厨房里,为他烹饪着世间最美味的佳肴。 然而,生活的河流,终究不会停滞。母亲的身体,在一次意外的病痛后,日渐衰弱。那曾经温暖的厨房,变得冷清而沉寂。母亲最后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她不再哼唱着熟悉的歌谣,也不再为“时”缝补衣衫。她的眼神,变得遥远而迷离,仿佛已经飘向了另一个世界。 “时”看着母亲的生命一点点流逝,那种无力感,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他牢牢困住。他想挽留,想祈求,但生命的规则,并非由他一人所能左右。当母亲最终离去的那一天,小镇的阳光依旧,蝉鸣依旧,但“时”的世界,却在那一刻,彻底崩塌。 他试图拼凑那些关于母亲的记忆,如同拼凑一张破碎的旧照片。每一个笑容,每一句叮嘱,每一次牵手,都像散落的碎片,他小心翼翼地拾起,试图还原完整的画面。但时间,这位无情的窃贼,早已将许多细节带走,只留下模糊的轮廓和淡淡的悲伤。 他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拥有”,很多时候,不过是暂时的寄托。我们以为抓住了什么,但终究,它们只会化作指间的细沙,悄然滑落。母亲的离去,让“时”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失去”的重量,也让他开始反思,生命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情感,究竟有多么脆弱。 第二章:迷失的航向 离开小镇,“时”来到了繁华的都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仿佛都在追逐着什么。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时”渴望证明自己,渴望摆脱过去的阴影,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后来小有成就的职业经理人,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加班加点,牺牲了无数的休息时间,只为了实现那些曾经在心中闪耀的梦想。他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欣”。“欣”是一个独立而自信的女性,她的笑容如同阳光,驱散了“时”内心深处的阴霾。他们坠入爱河,仿佛找到了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在“时”看来,“欣”就是他生命中的全部,是支撑他继续前行的力量。他愿意为“欣”付出一切,愿意为她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他为“欣”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他们计划着一起旅行,一起组建家庭,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以为,这就是他一直以来所寻找的幸福,就是他生命的终极意义。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围绕着“欣”展开,将她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 然而,生活的河流,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一次偶然的机会,“欣”获得了去国外深造的机会,她渴望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渴望在那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对于“欣”来说,这或许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机遇,而对于“时”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们曾经规划的未来,仿佛一夜之间,变得遥不可及。争吵,冷战,最终,在一次痛苦的告别后,“欣”离开了。她带走了“时”心中很大一部分的阳光,也带走了他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爱情。 “时”再次陷入了迷失。他曾经以为自己找到了航向,但原来,他只是在别人的航线上航行。他将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一旦对方的航向改变,他便如同失去了罗盘的船只,漂泊不定。他开始怀疑,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那些曾经让他充满斗志的目标,那些曾经让他心生温暖的感情,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风中的低语 “欣”的离开,让“时”的世界,仿佛被抽干了色彩。他离开了曾经奋斗的城市,来到一个陌生的海滨小镇。那里,没有高耸的建筑,没有拥挤的人潮,只有海浪拍打着沙滩的声音,海风吹拂着脸颊的轻柔。 他开始独处,开始审视自己。那些曾经让他骄傲的成就,在海浪的声响中,显得渺小而短暂。那些曾经让他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海风的吹拂下,化作了淡淡的思念。他不再执着于过往,也不再盲目地追逐未来。他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潮起潮落,听着风的声音。 他开始注意到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湿漉漉的沙滩上,形成一片金色的光辉。傍晚,当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绚丽的橘红,海鸥在空中盘旋,发出悠扬的叫声。还有那些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他们纯真的笑容,以及那些辛勤劳作的渔民,他们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 他开始与镇上的居民交流。一个年迈的渔夫,坐在码头上,眼神深邃,他说:“年轻人,大海教会我,什么叫顺势而为。你抓不住浪,但你可以学会在浪里游泳。”一位经营小餐馆的老妇人,她总是微笑着,用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最美味的食物,她说:“日子,就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急不得,也慢不得。” “时”渐渐地,不再去追寻那些宏大的意义,不再去执着于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他开始理解,生命并非一场轰轰烈烈的史诗,而是一首缓缓流淌的歌谣。那些曾经让我们牵肠挂肚的,最终都会被时间稀释,留下淡淡的余韵。而那些真正重要的,却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瞬间里。 他开始尝试用新的视角看待“现在”。“现在”并非是一个需要被抓住、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种流动aneous 的状态。它包含了过去的影子,也孕育着未来的可能,但最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唯一可以真实体验的时刻。 他不再为失去而悲伤,也不再为未来而焦虑。他学会了接受,学会了放下,学会了在每一个平凡的“现在”,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海风继续吹拂,浪花依旧拍打着沙滩,而“时”,终于在这片宁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尘埃落定”。 尾声:静水流深 《尘埃落定》并非一本告诉你要如何“抓住现在”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现在”的流逝中,找到内心安宁的书。它探讨的是,当我们无法挽留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时,我们该如何安住于当下,如何理解生命的本质。 “时”的故事,或许也是许多人的故事。我们都曾在追逐中跌倒,在失去中迷茫,在时间的洪流中,感到无助。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了成长,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在风雨过后,看到那片静水流深。 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引。它只是静静地讲述一个人的生命旅程,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关于“现在”的感悟。它希望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不再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不再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而是能够静下心来,感受当下的美好,体会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比深刻的瞬间。 因为,真正的“现在”,并非是一个需要被用力抓住的时刻,而是一种需要被用心体会的,流淌不息的生命状态。而当我们学会了在这个状态中,与自己和解,与世界相处,我们便能在风起云涌的生活中,寻找到那一抹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尘埃落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知识饱和”状态,但这不是那种令人疲惫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感。作者在书中巧妙地编织了大量跨学科的引用,涉及了从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到古希腊悲剧的结构分析,再到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核心观点,这些内容被融会贯通,没有丝毫生硬的“科普”痕迹。例如,当探讨个体选择的不可逆性时,作者会自然而然地引入“熵增定律”的概念,但绝非照本宣科,而是将其转化为个体生命抉择的隐喻。这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超文学范畴,它像是一本高度浓缩的、关于世界运行逻辑的速查手册。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框架去审视日常的琐事,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困惑,似乎在书中的某个逻辑链条被巧妙地解开,露出清晰的脉络。这种知识的密度和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价值难以估量,它不仅提供了故事或观点,更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工具。

评分

读完最后一页,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攀登,站在了人生的一个全新制高点,视野开阔得让人有些眩晕。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异常复杂,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巨大的、由无数碎片记忆和哲学思辨交织而成的万花筒。作者在探讨“时间”这个宏大命题时,极其大胆地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的切换,有时是冷峻的、如同上帝视角般的俯瞰,下一秒就骤然跌入一个具体人物内心最私密、最原始的恐惧与渴望之中。这种跳跃感,初读时确实让人感到措手不及,甚至需要频繁地回溯来确认时间线的对应关系,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强迫读者放弃线性思维的惰性,用一种更接近真实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去构建意义。那些看似不连贯的段落,在更高维度的观察下,才发现它们是彼此渗透、互相映照的,最终汇集成一幅关于生命本质的宏大图景,让人在阅读的迷宫中流连忘返,每一次迷失都导向更深刻的顿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炼金术,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汇都进行了近乎偏执的筛选和打磨。它的句式结构变化多端,长句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层层叠叠地堆砌着修饰语和从句,信息量巨大却又保持着惊人的流畅度;而短句则如同精准的石锤,砸在关键节点上,掷地有声,直击灵魂深处。我注意到作者对一些罕见但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偏爱,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边缘,比如描述那种“被世界遗忘的边缘感”,它不是简单的孤独,而是一种更具形而上意味的抽离。更妙的是,在叙事进入高潮时,作者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和音乐性跃然而出,仿佛读到的不再是白描的文字,而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这种对语言本体的极致探索,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了一种审美体验,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只是为了回味某个词语组合带来的那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情感冲击是持久且具有后效性的,它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涟漪久久未散。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或标准化的成功学口号,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揭示了存在的荒谬性、努力的徒劳感以及人际连接的脆弱本质。然而,正是在这种对阴暗面的坦诚直面中,我反而找到了一种奇异的、近乎解放的平静。作者似乎在告诉我:接受不确定性,接纳自身的局限,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开始。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情不自禁地放下书,陷入沉思,思考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边界在哪里,我的“自我”究竟是什么。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审视是极其痛苦但又必要的,它剥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戴上的所有面具,迫使我们直视那个赤裸的、真实的自我。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娱乐,不如说是一场灵魂的深度洗礼,它让人在合书的那一刻,感觉到自己与阅读前的那个自己,已经产生了本质上的位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畏。封面选用了一种做了旧处理的亚麻布料,深邃的墨绿色调中,烫金的标题像是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低调却又极富力量感。内页的纸张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道林纸,触感细腻光滑,油墨的晕染恰到好处,即便是密集的文字排版,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阅读疲劳。我尤其欣赏排版师的巧思,在章节过渡页上,用了一些极为精妙的、看似随机的留白和手绘的几何图形作为点缀,这些图形的线条粗细变化,仿佛在无声地引导读者的思绪,而不是生硬地打断阅读的节奏。书脊处的锁线装订工艺也极其考究,即便是平摊开来阅读,也不会有任何书页松动的担忧,这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本身作为“物”的珍视。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上,就能感受到创作者对“存在”这件事的深切关注,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实体媒介的亲密对话,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特有的微粒感,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

评分

本好的一本书。

评分

享受当下,把一切献给现在,感受每一份美好

评分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本好的一本书。

评分

享受当下,把一切献给现在,感受每一份美好

评分

卖的还是有点贵,希望多搞活动奥那个啊

评分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

信赖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