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 [The History of China Political Party System]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 [The History of China Political Party Syste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德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政党
  • 政党制度
  • 中国政治
  • 政治发展史
  • 中国历史
  • 政治体制
  • 多党合作
  • 中共历史
  • 政党研究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07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73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a Political Party Syste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认为,近现代中国先后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即民国初年尝试的竞争型的“多党制”、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的“一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型的“多党合作制”。全书以研究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为起点,以分析近代中国政党格局为基础,对此三种类型的政党制度的产生、演变历程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角度,揭示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色,并对其完善路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研究视角新颖,建立起了纵横交织研究中国政党制度的模型和框架,呈现出历史学研究方法与政治学研究方法交相为用的特点;注重征引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出版的历史文献资料;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论述富有新意。

目录

引言
一、本课题研究的缘由
二、本课题研究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三、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追求

第一章 世界政党的起源与近代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
一、世界范围内政党的起源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二、近代中国早期政党产生的过程
(一)近代中国早期政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近代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与政治分野

第二章 竞争型政党制度——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尝试与失败
一、多党制尝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临时约法》为在近代中国尝试多党制开辟道路
(二)民国初年政党林立之态势决定建立竞争型政党制度的取向
(三)实行政党政治成为政党共识
二、多党制尝试的过程
(一)“国会选举”阶段
(二)“国会存废”阶段
三、对民国初年多党制尝试的再认识
(一)民国初年竞争型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二)民国初年追求竞争型政党政治的历史进步性
(三)民国初年多党制尝试影响深远

第三章 1921起逐步形成的近现代中国政党格局
一、中国国民党的嬗变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崛起
三、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主要党派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中国青年党
(三)中国致公党
(四)中华革命党
(五)乡村建设派
(六)中国国家社会党
(七)中国人民救国会
(八)中国民主同盟
(九)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十)中国民主建国会
(十一)中国民主促进会
……
第四章 垄断型政党制度——国民党“一党制”的建立与终结
第五章 合作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
第六章 合作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确立和建设
第七章 比较中的审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色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完善和发展

精彩书摘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
  为使致公党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1931年10月,致公党中央党部在香港成立,并召开了“二大”,提出了党堂分开、以党领导堂的原则,通过了以反对国民党独裁和实行地方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政纲。美洲洪门领袖司徒美堂和来自美洲各地及海外的代表数十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继续选举陈炯明为总理,并接受了陈炯明提出的所谓“三大物质社会主义”理论:“以社会为本位即以中国为本位搞社会主义,反对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以伦理为中心即以孔子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以共同消费为特征的共费主义的社会主义。”①陈炯明死后,致公党决定暂设中央干事会以维持现状。
  抗日战争时期,致公党的抗日救亡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愿与之合作。1941年香港陷落前夕,致公党总部宣布停止活动,但同时号召其下属组织、党员和广大华侨以实际行动拥护和参加抗日战争。1945年初、1946年初至同年6月,司徒美堂分别两次致力于重组致公党均遭失败。1946年11月中旬,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召开伪国大。司徒美堂曾幻想在他100名代表名额的条件下,以其在洪门中的身份参加伪国大,但蒋介石只肯给司徒美堂个人一席国大代表名额,另加特别费美金3000元,遂导致司徒美堂拒绝参加伪国大。蒋介石叫杜月笙劝驾并请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出面劝说,反使司徒美堂拒绝参加伪国大的态度更加坚决。
  在司徒美堂第二次重组致公党的同时,陈其尤等人也在酝酿恢复原致公党总部和重组致公党。国民党政府派人到香港,妄图拉拢利用陈其尤等人,遭到断然拒绝。1946年7月6日,陈其尤等人以中国致公党中央干事会名义发表《致公党组织概况》,重申致公党坚决反对一党专政的主张。同年10月1日,中国致公党中央干事会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呼吁美国撤军并停止援助国民党打内战。陈其尤等人在重组致公党前的这些活动,深得广大致公党党员和华侨的赞同,为致公党重组及其历史方向的根本转变作了准备。
  1947年5月1日,致公党“三大”在香港开幕,大会一致通过的《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政策,是中国人民遍遭涂炭之苦的主要原因。该宣言谴责国民党一党独裁,主张停止内战,停止军事冲突,国共双方军队退回到1946年1月13日停战令时之军队原防地;各党派重开政治协商会议,在协商会议上,协议产生各党派平等联合之政府,代替目前非依政协所产生之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三党联合政府;新的联合政府制定国民大会选举法,由人民依法选举出真正代表组织国民大会,制定正式宪法,选举新政府,将旧政府所有事权全部移交新的民主政府;新民主政府召开各地方之民意机关大会(如省民大会、县民大会、乡民大会、村民大会等),并由各级民意机关各自选举其政府。该宣言强调,“如果能依此按部就班以求实现,方可称为真正民主政治,国家民族方可有光明之前途。”①致公党“为贯彻平日爱护国族之主张,目前必须为中国政治真正民主化而奋斗到底”②15月3日,大会通过的经修正了的《中国致公党政纲》强调:“任何个人,任何党派所不得而私”,“本党一向反对个人独裁一党专政,而主张民主政治……为求真正民主之政治实现,应彻底实行直接平等的普选,中央与地方采均权制,并彻底实行地方自治,建立各级议会行使民权。”③“本党反对一党专政,在全民普选之民主政治未建立前,应融合各党各派建立举国一致的联合政府”,“国内各民主党派,一律处于合法平等地位。”④关于军队,《政纲》指出:“实行军队国家化,在民主政府之下,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拥有军队。军人责任,在于捍卫国家,爱护人民,不得干预政治”,“实行精兵主义”,“建立现代化之国防军。”
  ……
时代洪流中的多党合作: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之路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政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推动社会变革、凝聚民族力量、塑造国家命运的关键驱动者。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中国政党发展史,而是深入探讨中国独特政党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在逻辑,揭示其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调整与升华。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政党的名称、数量或组织结构,更在于理解政党如何在中国这一东方古国肩负起历史使命,如何回应人民的期盼,又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政治发展道路。 本书的出发点,是认识到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在全球范围内,现代政治制度往往以两党制或多党制为主要形态,而中国则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吸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理论,并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追溯历史的源头时,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各个时期。从晚清时期各种政治思潮的涌现,到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党林立的混乱局面,再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航向如何被重塑,本书都将细致地梳理。它会分析在民族危难之际,不同政党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如何争取民众的支持,以及它们在中国走向何方的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中,本书将深入剖析其如何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成为领导全国的执政党,并在此过程中如何与其他政治力量形成联盟,逐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 本书着重强调的是“多党合作”这一核心理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互动关系。在革命战争时期,这种合作是如何凝聚起各方力量,共同推翻旧政权?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合作又是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坚持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如何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利,如何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政治协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与西方多党制不同,中国政党制度并非以政党之间的竞争为核心,而是以合作和协商为主要特征。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制度设计背后的理念和逻辑。它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既发挥了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又避免了西方多党制可能带来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挑战,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本书还将探讨中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进程。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党制度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本书将梳理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例如,如何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为各界人士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如何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举和履职,实现人民的广泛参与?如何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机制,提升其履职能力?这些都是本书将要深入探讨的议题。 在分析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同时,本书也将不可避免地触及理论的层面。它将引入中国共产党关于政党理论的最新发展,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渊源和创新。同时,本书也会借鉴一些政治学中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但绝非照搬照抄,而是强调其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独特性。 本书的另一重要视角,是强调“协商民主”在中国政党制度中的作用。它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政党间的联合,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协商与对话。这种协商贯穿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各政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充分协商。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协商民主是如何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是如何增进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 同时,本书也认识到,任何制度的运行都面临挑战。中国政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本书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分析这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各民主党派的履职能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等等。但本书的重点,依然在于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努力克服这些挑战,推动中国政党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本书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轨迹的深刻反思。它希望通过对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政治的运行逻辑,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理解中国人民在国家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旨在澄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用事实和逻辑说话,让人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中国政党制度。 在内容上,本书力求详实,涵盖从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政党萌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阶段,都将深入分析政党在其中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制度的演变。它将关注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例如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一个革命党发展成为执政党,民主党派如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作用,政治协商制度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等等。这些内容都将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梳理和呈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深刻洞察的力作。它以历史为经,以理论为纬,以中国独特的政治实践为核心,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未来。它不仅仅是一部政党史,更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以政党智慧引领国家前行的生动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所洞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中国政党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那么它在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例如,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国政党制度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它将如何与社会其他力量保持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我一直对中国的政治发展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不同政党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形成现在的格局。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对书中关于早期政党萌芽的论述充满了期待,想要了解在辛亥革命前后,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涌现,又是如何围绕着国家的前途展开复杂的博弈。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不同政党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架构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合作与对抗。

评分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中国政党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其执政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回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如何提升执政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政党制度带来的影响,包括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以及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关系等方面。了解这一时期的演变,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本书关于解放后政党制度的演进,我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处理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特别关注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读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过程以及它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我也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制度是如何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又经历了怎样的调整和完善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是如何建立和巩固其政党制度的。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政治的形成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共产党在组织建设、思想动员、根据地政权构建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想了解,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共产党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全国政权的。这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的特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