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为了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梳理学术界关于分权与央地关系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多年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在这方面刊载了大量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在如何正确处理财权与事权关系、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既有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又有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在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将这些文章汇集成书有助于深化读者对这一议题的认识。
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分权有多个维度,其中,财权与事权在政府间的划分尤为重要。张永生的文章《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如何划分?》在比较研究了联邦制和单一制条件下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之后,认为建立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制衡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关键。杨志勇的文章《分税制改革中的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研究》认为,分税制条件下事权与财权、财力相匹配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合理原则,为此,中央与地方事权的正确划分需要从厘清政府职能、国有企业和国有土地收益的规范化分配、发挥地方积极性、与全口径政府收入相关联、中央政府实际支出等多个方面考虑。孔善广的文章《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提出,不能将地方政府应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不当行为仅仅归咎于地方政府自身,而是应该改革造成激励与约束机制扭曲的行政体制。魏加宁和李桂林的文章《日本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考察报告》介绍了日本政府的三级结构,即中央政府、作为广域自治体的都道府县和作为基础自治体的市町村,并探讨了主要事权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情况。杰米·波伊克斯的文章《论作为国际发展战略的财政分权和政府间财政改革》探讨了影响财政分权效果的各种因素,指出财政分权改革值得鼓励,但它需要与公共财政管理、政府治理和行政管理改革相配套。
进一步地,简政放权代表了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种努力,它不仅关乎纵向的政府间关系调整,而且涉及到政府与市场或社会关系的改革。刘吉瑞的文章《论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比较了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两个概念,认为仅仅改变企业行政隶属关系而对命令经济进行改良的办法,不能脱离集中分散来回折腾的窠臼;真正使企业生产自主权扩大的改革在于经济性分权,即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楼继伟的文章《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关键是实行经济性分权》也认为,造成资源配置扭曲的深层次原因是行政性分权有余而经济性分权不足,为此应该实行经济性分权。赖海榕的文章《地方制度多样性与中央规则统一性的矛盾与出路》发现,地方制度多样性与中央规则统一性存在可以调和的矛盾,调和的办法是增加中央规则的灵活性或地方根据中央规定的原则探索具体的制度结构。肖立辉的文章《县委书记眼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于对县委书记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总结出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如下特征:条条部门权力强化而块块调控能力削弱;权力上收而责任下放;垂直管理不利于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张永生的文章《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构建了一个在人事权和财政权维度上纵向制衡与在民主和法治维度上横向制衡的理论框架,并应用于对政府间关系改革的分析。
这本书的书名《分权与央地关系》触及了我长期以来对国家治理的思考。我总觉得,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和地方权力如何平衡。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国家,这种平衡是如何被打破,又如何被重新构建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导致央地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例如资源分配不均、利益冲突、政治博弈、文化差异等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稳定和发展。同时,我也对“分权”的实际操作层面很感兴趣。分权是不是意味着地方政府就一定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众?还是说,在分权的同时,也需要有强有力的中央协调和监督机制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书中会不会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既能激发地方活力,又能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央地治理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善治”的视角,让我们思考如何通过优化央地关系,提升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最终惠及全体国民。
评分刚拿到这本《分权与央地关系》,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从事基层治理工作多年,深切体会到中央政策如何在地方落地执行时遭遇各种挑战,也看到地方在争取更大自主权时所做的努力。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探问。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分权”和“央地关系”这两个概念的?是仅仅停留在行政层面的权力划分,还是会涉及到财政、立法、司法等更广泛的领域?书中会不会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央地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总统制和议会制,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它们在分权上的模式有何异同,各自的优劣势又是什么?我希望书中能有深入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宏观的理论阐述,更能深入到具体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利益协调等层面,让我看到实际运作的复杂性。比如,当中央和地方在某些重大议题上产生分歧时,是如何通过谈判、妥协甚至博弈来解决的?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即地方获得了权力却缺乏相应的责任感,或者承担了责任却得不到足够的权力支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央地关系提供一个更深邃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分权与央地关系》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中的讨论。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放权”的声音,但具体放什么权,怎么放,放给谁,以及放权后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深入的研究。我个人对财政分权尤为关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如何划分,这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压力和能力。这本书会不会在财政分权方面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例如,不同的财政分权模式对地方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的讨论,并分析这两种极端情况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此外,我也对央地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机制问题感兴趣。中央政府如何确保它所制定的政策能够被准确理解和有效执行,而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又会有怎样的信息优势或劣势?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在完成中央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区域特色发展?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当前的央地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甚至能够帮助我们预见未来可能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分权与央地关系》这个题目,让我立刻想到的是权力结构的演变和国家治理的效率问题。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协调程度。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央地关系是如何演变的?例如,在国家形成初期,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以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自主性需求的增加,这种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经典案例,比如美国联邦制的形成,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成员国与欧盟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央地治理模式。这些案例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实践意义。另外,我也很想知道,书中对于“分权”的理解有多深?它仅仅是行政权力的分配,还是会深入到法律、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分权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某些领域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甚至能够与中央政府在某些议题上形成制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国际视野的分析,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央地关系这一宏大议题,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分权与央地关系”这几个字,就足够引起我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思考。我一直对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这种分配如何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最适合自身国情的治理模式,有的国家走向更加集权,有的则在强调地方自主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分权模式是最有效的?央地关系的平衡点又在哪里?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张详细的地图,为我勾勒出不同国家在分权与央地关系上的实践路径,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纷繁复杂的案例,并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央政府如何有效放权,同时又不失对地方的必要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在获得更多自主权后,又该如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能真正地响应民意,服务于当地的民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国家在进行某个重要改革时,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在资源分配、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博弈,这些博弈又带来了怎样的结果。我更关心的是,这种关系的变化,最终如何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等方方面面。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给我一种宏大的叙事感,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理解这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