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摺叢書(1840年-1949年 套裝共7冊)

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摺叢書(1840年-1949年 套裝共7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歐陽躍峰,瀋潔,馬勇,戴鞍鋼,馬長林 ...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社會變遷
  • 百年轉摺
  • 曆史
  • 套裝
  • 19世紀
  • 20世紀
  • 政治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中心
ISBN:978754730705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750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我們用辛勤的雙手,創造瞭世界公認的燦爛的古代文明,曾長期領先於世界。然而從明朝後期開始,封建社會逐步走嚮衰落,資本主義成為新的潮流。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瞭中外交流,使中國與世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
  落後就要挨打,自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踏上瞭中華大地大肆地燒、殺、搶、掠。中國近代史既是外國列強侵華的屈辱史,更是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抗爭史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探索史;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也是中國追隨世界曆史潮流,走嚮近代化的曆史。
  中華民族自1840年首次鴉片戰爭失敗被迫打開國門以來,曆經109年的艱難轉摺,由一個閉關自守的滿清皇朝轉變為一個以人民當傢作主的全新的共和國,這其中既有她的必然性,也有她的偶然性,《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摺叢書》在敘述這段“人世之劇變至異”的曆史的時候,也試著去詮釋這段曆史的前因後果。
  
  《1840年:被轟齣中世紀》首次鴉片戰爭,戰敗的中國不自覺地開啓瞭中國社會的近代化曆程;對中國而言,鴉片戰爭成為一塊界碑,銘刻瞭古老中國在槍炮逼迫下走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睏惑。
  
  《1860年:巨痛與自強》以火燒圓明園和割讓香港為標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給中國人以創痛,中國走上瞭“藉法自強”的探索之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從根本上無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麵。直到今天,這段曆史帶給我們的傷口依然隱隱作痛。曾經自尊得近乎自大的民族,由此在100多年的時間裏自卑得近乎迷失瞭自己。中華民族開始瞭漫長的尋找,尋找失去的尊嚴,尋找在世界的位置,尋找復興的道路,也尋找著未來。
  
  《1895年:大夢初醒》甲午年的黃海海戰慘敗後,和比戰難。李鴻章奉命和談,受盡屈辱簽下瞭震驚中外的《馬關條約》,客觀上刺激瞭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也由此催生瞭從藉法自強到立法自強的轉變。120多年後,再迴首中日之間的那場戰爭,觸碰的是中國人百年來內心深處的創傷,但痛楚、恥辱、憤怒、遺憾之外,還應有更多的思考……曆史不能假設,但可能會重演。
  
  《1901年:慈禧太後的革新令》隨著八國聯軍的兵犯北京,以慈禧太後為代錶的朝廷深刻認識到革新的重要性,在百日維新被鎮壓的三年後,提齣瞭更為激進的新政,洋務運動由物質層麵嚮製度層麵推進。這也錶明瞭現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曆史終於走到瞭這一步,它以自身覆滅為代價,為適應開放的新形勢而培植瞭現代化的動力,為中國人全麵擁抱現代化創造瞭更好的條件。
  
  《1912年:顛沛的共和》由武昌的革命黨人打響一槍的辛亥革命,埋葬韆年帝製,由此也開創瞭共和的新紀元和新舊矛盾急劇衝突的亂象。辛亥革命是20世紀的首次曆史性巨變,它的豐功偉績昭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探索富民強國的道路上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八年的抗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瞭苦難深重的同時,也喚醒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獨立、民族解放、民族自立成為最後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精神動力。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全民族反對外敵入侵又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洗刷瞭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瞭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閤國常任理事國之一,開啓瞭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徵程。經曆瞭戰爭的人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70年後,我們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要銘記曆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1949年:百年瞬間》經過四年的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廢除一切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不平等條約,韆瘡百孔的舊中國嬗變為新中國,曆盡劫難的中華民族獲得瞭新生,從此中國開始瞭現代化進程。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齣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瞭。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瞭自己的命運,開始瞭建設自己國傢的偉大進程。

作者簡介

  張劍,1969年生,四川宣漢人。曆史學博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科學與社會變遷研究,對中國近代史、上海史、中國近代農學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等也有涉獵。著有《科學社團在近代中國的命運——以中國科學社為中心》、《中國近代科學與科學體製化》;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60餘篇。

目錄

《1840年被轟齣中世紀》:
總序 窒迫下的近代化
引子

第一章 急劇變化的世界
一 民族國傢的形成與演化
二 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
三 殖民統治與全球貿易

第二章 相對停滯的帝國
一 太平盛世不再
二 閉關自守依舊
三 行商製度與廣州貿易體係

第三章 兩個世界的碰撞
一 東印度公司與中英貿易
二 馬戛爾尼使團與阿美士德使團
三 從"健康飲料"茶葉到"毒品"鴉片
四 鴉片災難與中英矛盾再起

第四章 禁煙與戰爭
一 林則徐在行動
二 英國齣兵
三 蒸汽的勝利

第五章 戰爭眾生相
一 道光皇帝與他的欽差大臣們
二 統兵作戰的文臣武將
三 多災多難的士兵與百姓

第六章 條約的傷害
一 條約體係的初步形成
二 割讓香港
三 五口通商的悲喜劇

第七章 洋人、洋貨與經濟格局隱形變動
一 接踵而至的洋人
二 洋器與洋貨
三 經濟格局隱形變動

第八章 西學東漸的起步
一 西書翻譯與傳布
二 新聞報刊的初創
三 教會學校與新教育

第九章 睜眼看世界與昏昏睡去
一 師夷之長技以製夷
二 眾生的昏睡
三 海疆之外患與內陸之內憂

















精彩書摘

  《1840年被轟齣中世紀》:
  百年戰爭中,英國議會發展成為一個常設機構,並且有上議院和下議院之分。上議院代錶齣身高貴的貴族和高級教士,下議院則由來自地方的騎士或貴族代錶組成。因戰爭對經濟的依賴,下議院抓住這一點,提升瞭它的政治地位,甚至有權批準或拒絕所有新的稅收。百年戰爭讓英國“退齣瞭歐洲”,迴到瞭大不列顛,從此它隻能按照民族和地域的原則行事,從而為組建民族國傢設置瞭方嚮。1455至1485年間爆發的國內兩個貴族傢庭之間的30年玫瑰戰爭,消滅瞭封建領地的軍事貴族,也就消除瞭組建民族國傢的最大障礙。“從這個時候起,英國就非常幸運:他每走一步,都走在正確的方嚮上,而且是不知不覺就走過去的”。
  當曆史走過中世紀來到近代,英國已經成為君主製民族國傢。在這個過程中,英語、國立大學和國傢教會都有不可小覷的作用。當英國齣席1414至1417年的康斯坦茨宗教會議時,代錶團宣稱:“無論人們把國傢理解為由於血緣關係和習慣上的統一或語言特點(國傢在民法和神法上最可靠而積極的標誌和實質)而與其他民族區彆開來……或是把國傢按其應被理解的那樣理解為與法國同等的領土,英格蘭都是一個真正的國傢……”1500年左右,一個在英國的意大利人報道說,“英格蘭極愛他們自己和屬於他們的一切。他們認為除瞭他們自己以外就沒有彆人,除瞭英格蘭以外就沒有彆的世界”。當他們見到一位漂亮的外國人時便說,“他長得像個英格蘭人”、“可惜他不是英格蘭人”。
  法國在百年戰爭也進一步加強瞭民族國傢的意識。到1500年,西歐大地無論是英格蘭、法蘭西,還是葡萄牙、西班牙,都實現瞭對國傢教會的統治,並建立起高效運轉的君王統一國傢的行政機器與網絡,齣現瞭真正的君主製民族國傢。當君主製國傢的專製王權政策與國傢發展一緻時,王權將隨同國傢發展一起提升,當專製王權曆史使命完成後,君主便與民族逐漸分離,專製製度不再保護民族的利益,這時隻有剋服專製王權,國傢纔能繼續前進。17世紀中葉,一位英國思想傢說到君主專製製度時曾指齣:正像一個人到瞭一定的時候必然會死亡一樣,君主專製政體到瞭一定的時候,也必然會崩潰的。
  告彆專製:英國革命與法國革命
  1625年3月27日,查理一世登位,全英格蘭都歡呼雀躍,他們迎來瞭一位新王,他的私生活無可指責,是一個高尚的紳士、一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丈夫、最好的父親。“他天生性格和善,沒有惡習,他曾經遊曆外國,他受過議會的教育,因此前途是大有希望”,他們對改善君民之間的關係充滿希冀,因為他們已經受夠瞭詹姆斯一世。
  當時,歐洲大陸的君權已經變成瞭絕對的專製,無論是法蘭西、西班牙,還是德意誌的大小聯邦,王權已經全麵壓製瞭貴族,而且不再保護平民的自由。詹姆斯一世更是“王權至上”論者,他強調國王是上帝的代錶,“是國王創造法律,而不是法律創造國王”。由選舉産生的議會下院,新貴族和大資産階級代錶已占有大量席位,國王與議會之間矛盾急劇上升。
  然而,查理一世並不像英格蘭人民想象的那樣,他“冷如冰霜、謹小慎微、落落寡閤和反復無常”,意誌薄弱,辦事優柔寡斷,但又充滿自信,認為自己無需嚮人民解釋自己的行為與行動,是一個“用行動代替語言,獨斷獨行的國王”。他1629年宣布解散議會,完全拋開議會進行統治。但因蘇格蘭戰爭經費的需要,不得不於1640年4月召開國會。但議會不僅不遂國王之願,反而對國王的11年來無議會統治進行強烈抨擊。查理一世一怒之下又解散瞭國會,這更激起瞭人民的憤怒與反抗。1641年11月,議會通過瞭對國王的《大抗議》,重申議會下院要掌握稅收、撥款等財政決定權,要求國王隻能按議會的選擇任命官員。《大抗議》意味著內閣與議會一緻,對議會負責,而不是對國王負責,影影綽綽顯露齣要建立責任內閣製的趨嚮。查理一世自然不能接受議會的要求,準備武力反抗,帶兵逮捕議員不成,齣走倫敦到支持他的約剋城,聚集力量以反抗議會,內戰爆發。
  內戰中,資産階級、新貴族以及一切反封建的勞動階層都站在議會一邊,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議會得到瞭相當廣泛的支持。1646年7月,議會取得勝利,查理一世被囚禁。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據目擊者迴憶:刀起頭落,數韆圍觀者,發齣同一聲嘆息,令人震撼。
  ……

前言/序言


《中國近現代史前沿探索係列》 聚焦20世紀初的社會肌理與思想浪潮 叢書簡介 本係列叢書並非聚焦於1840年至1949年間的宏大敘事或既定框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中國近現代曆史進程中那些更具爭議性、更需要深入剖析的特定側麵與微觀領域。我們緻力於突破傳統史學對“變遷”與“轉摺”的刻闆劃分,轉而深入探究製度、文化、日常生活以及知識生産領域在劇烈動蕩中的復雜形態與內在邏輯。 第一捲:晚清都市的“新奇”與“雜糅”:物質文化與空間重塑(約1880-1911) 本捲摒棄瞭對政治風雲的直接敘述,轉而采用物質文化史的視角,細緻考察晚清時期上海、天津、廣州等通商口岸的城市空間如何被“西式”生活方式、新型商業活動以及新興消費品所滲透和重塑。我們探討瞭火柴、香煙、西裝、照相等“新奇物件”如何進入傳統傢庭,並引發瞭關於“體麵”、“身份”和“文明”的社會討論。重點分析瞭公共領域的形成——如劇場、公園、咖啡館——如何成為不同社會階層交流與衝突的場所。研究瞭城市規劃、租界擴張與本土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揭示瞭物質層麵的衝擊如何為後來的社會轉型埋下瞭細微而深遠的伏筆。核心議題包括:現代性在錶皮消費中的體現、傳統傢庭倫理在新型居住模式下的鬆動,以及地方精英如何“挪用”和“本土化”外來物質文化以鞏固自身地位的策略。 第二捲: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齣走”與“迴歸”:思想的流亡與重建(約1912-1937) 不同於側重於重大政治運動的敘述,本捲著重考察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內在精神睏境與學術轉嚮。我們聚焦於五四退潮後,一代學者如何在激進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張力中進行艱難的學術選擇。具體研究瞭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如康奈爾、哈佛等地的中國學者)迴國後,如何試圖將西方學術範式(如社會學、心理學、古典學新考據)植入羸弱的中國大學體係。重點分析瞭“學術救國”思潮的內在矛盾,以及知識分子在國民政府的審查與資助體係下麵臨的學術獨立性挑戰。此外,本捲還通過個案研究(如某位哲學傢的書信、某份地方性學報的創刊史),展現瞭思想在地域性差異和資源匱乏下,如何以“齣走”於主流視野的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續。 第三捲:鄉村的“沉默”與“組織”:地方治理的韌性與斷裂(約1900-1929) 本捲將曆史的聚光燈從喧囂的都市和中央政府移開,投射到廣大的鄉村社會。我們不再將鄉村視為被動接受中央政策的“客體”,而是將其視為具有能動性的社會場域。通過對地方宗族檔案、保甲記錄、民間契約文書的細緻梳理,我們重構瞭晚清“士紳自治”嚮民國初年地方權力真空過渡期間,鄉村治理的實際運作模式。研究瞭在地方武裝割據和稅收苛擾下,宗族、教派以及地方士紳如何通過非正式的網絡(如藉貸關係、婚喪嫁娶的儀式慣例)來維持社會秩序的韌性。本捲特彆關注瞭賦稅徵收、水利維護、械鬥調解等具體事務,揭示瞭中央權威的缺位對鄉村社會組織結構的實質性影響,以及這種“組織”在麵對外部衝擊時的脆弱性與適應性。 第四捲:經濟史的“斷層”與“嵌入”:近代中國的金融與商業網絡(約1890-1930) 本書避開宏觀的“民族資本主義”敘事,轉而深入探討近代中國商業活動的微觀結構與跨國金融網絡的復雜性。我們關注的是票號嚮銀行的轉型過程中的人纔流動、風險控製機製的變遷,以及不同地域(如晉商、徽商的後續力量)在新的金融環境中采取的差異化生存策略。重點分析瞭海關稅收、外債的結構及其對地方經濟的“抽血”效應。通過對特定商品(如棉花、茶葉)的國際貿易鏈條的考察,展示瞭中國商人如何在全球産業鏈中被“嵌入”到從屬地位,以及他們在維持自身商業信譽和利潤空間時所付齣的努力與妥協。本捲側重於分析金融工具(如匯兌、期票)在不同社會信任體係中的運作邏輯。 第五捲:近代中國的宗教與“靈性實踐”:信仰的世俗化與重構(約1860-1930) 本係列沒有將目光局限於西學東漸下的“科學與迷信”的二元對立。本捲探索瞭在傳統民間信仰、新傳入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以及“新教”之間發生的復雜互動。研究瞭在社會秩序動搖的背景下,傳統宗教儀式(如地方神祇的祭祀、善堂的運作)如何被賦予新的政治或社會功能,以應對社會動蕩帶來的心理焦慮。關注瞭教會學校、醫院等機構在傳播現代知識的同時,如何無意中改變瞭民眾的“靈性地圖”。本捲通過對特定教案、地方誌中對“邪術”或“異端”記載的爬梳,揭示瞭晚清民國社會對“何為閤法信仰”的持續界定與爭奪過程。 第六捲:女性身體、教育與公共空間:能動性的隱秘場域(約1895-1935) 本捲聚焦於女性在製度與文化轉型中的體驗。我們考察瞭新式女學的設立並非僅僅是教育的普及,而是涉及對女性身體的規訓、對傢庭角色的重新定義以及對公共空間使用的邊界劃分。通過對閨秀文學、早期女性報刊、傢庭教科書的分析,研究瞭“賢妻良母”的現代版本是如何被構建和傳播的。同時,本捲也關注那些遊離於主流規範之外的女性群體,如城市中的女工、舞女、以及早期女權運動者,她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爭取和展示自身能動性。重點分析瞭“纏足的解放”與“婚姻的自由”等議題背後的階級差異與地域限製。 第七捲:法律、習慣與“國傢權力”的滲透:近代司法體係的構建與衝突(約1880-1930) 本捲探討瞭近代中國國傢權力如何試圖通過建立現代法律體係來滲透和改造傳統社會結構。研究不再僅僅關注立法層麵的西方法典引進,而是深入考察司法實踐的復雜性。我們分析瞭“會審公廨”、“地方審判廳”在處理涉及外人、商業糾紛和傢庭倫理案件時的實際操作睏境。重點研究瞭《大清民律草案》等法律文本在實際執行中如何與地方的“人情”、“習慣法”和宗族權力相衝突、相妥協。通過對具體判例(特彆是涉及財産繼承、離婚和鄰裏糾紛的案例)的剖析,展現瞭現代法律觀念在不同社會階層中被接受、扭麯或拒絕的過程,揭示瞭國傢治理能力在微觀層麵的有限性與持續的滲透努力。 總結 本叢書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去中心化的中國近現代史觀察視角,強調製度變遷、思想流變、物質生活、地方治理和個體經驗之間的復雜互動,旨在激發對既有曆史結論的再審視與深度探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摺叢書(1840年-1949年 套裝共7冊)》的介紹讓我眼前一亮,但作為一名熱衷於更宏大敘事和跨學科探討的讀者,我首先關注的是那些描摹人類文明整體脈絡的巨著。我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全球思想史的著作,它雄心勃勃地試圖梳理自啓濛運動以來,人類核心價值觀念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碰撞、融閤與重構的。那本書的敘事角度極為開闊,從歐洲的哲學思辨到亞洲的本土迴應,它不再局限於單一國傢的政治經濟周期,而是將視角拉升到“人類心智的共同演進”這一層麵。比如,它深入分析瞭功利主義思潮如何不經意間滲透進瞭殖民地教育體係的底層邏輯,以及這種看似無害的理念,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瞭地方精英的知識結構和治理想象。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任何特定時期的曆史事件都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所有的國內動蕩,最終都可以被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人類認知轉型期”的背景下去審視。這套書固然聚焦於中國近代,但它讓我更渴望那種能夠穿透民族國傢邊界,探討人類共同命運的史詩級作品。那本思想史的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的思辨能力,是我在尋找下一本常讀佳作時,最為看重的特質。

評分

對我而言,一部真正有價值的曆史著作,必須能提供一套全新的、可供操作的分析工具箱,而不是僅僅對既有事實進行重新編排。我最近非常推崇的方法論是“數字人文”在文化史領域的應用。我正在看一篇關於19世紀歐洲文學作品中“焦慮”一詞使用頻率變遷的定量分析研究。研究者利用大型語料庫,清晰地描繪齣瞭公眾情緒如何隨著技術進步和信息爆炸而逐漸飽和、緊張的軌跡。這種對文本進行切割、量化和可視化處理的能力,提供瞭一種冷峻而客觀的視角,能夠規避掉傳統史學中常見的敘事偏見和情感投射。它讓曆史研究從“發生瞭什麼”的描述,升級到瞭“是如何被構建和感受的”的探究。這套關於百年轉摺的叢書,如果能更深入地結閤當代數據科學和復雜的因果推理模型,而非停留在傳統的敘事和描述層麵,那纔真正算得上是麵嚮未來的史學巨著。我對那種能揭示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結構性力量的定量研究,抱有無盡的興趣。

評分

我最近對非綫性動力學在曆史預測中的應用非常著迷。我關注的焦點是那些講述“黑天鵝事件”如何從係統邊緣突然爆發,並徹底改變既有秩序的理論。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氣候變化與文明衰落的跨學科著作,它用復雜的數學模型來解釋,當一個生態係統或社會係統積纍瞭超過某個臨界閾值的壓力時,係統會如何瞬間失穩,進入一個完全不可預測的新狀態。這種研究的魅力在於其普適性——它將從古羅馬的崩潰到現代金融危機的爆發,置於同一套物理學原理下進行考察。曆史不再是一連串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奇點、突變和蝴蝶效應的復雜網絡。因此,我對僅僅停留在1840到1949這個特定曆史窗口的深度挖掘,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我更想知道的是,支撐這個特定時期轉摺的那些“臨界條件”與更宏大的、跨越數韆年的文明演化規律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共振與差異。那本探討係統失穩的書,讓我學會瞭從“變化的速度”而非“變化的內容”去判斷曆史的走嚮。

評分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城市生態學與空間敘事的非虛構作品,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城市發展”的傳統理解。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政治權力如何更迭,也不在於經濟製度如何轉換,而是聚焦於城市空間本身是如何作為一種“活的文本”,記錄瞭人類社會最微妙的權力分配和情感流動。作者采用瞭高度個人化的觀察視角,比如,通過追蹤一條老街區內不同時期建築材料的更迭,來解讀財富的積纍與流失,或者通過分析不同階層社區對公共綠地的使用習慣差異,來揭示隱藏的社會隔離現象。其中關於“記憶的物理載體”那一部分尤其震撼,它描述瞭當一個城市為瞭現代化進程而拆除舊有街區時,同時被埋葬的不僅是磚瓦,更是無數個體的集體無意識結構。我總覺得,曆史研究如果能更多地吸收這種“具身性”和“微觀物質性”的分析方法,將會變得更加鮮活和觸動人心。相較之下,專注於政治軍事或經濟政策變遷的叢書,或許在宏觀層麵足夠詳盡,但在捕捉到社會肌理的呼吸聲方麵,可能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我更期待那些能夠帶我“走進”曆史現場,通過感官去體驗變遷的作品。

評分

對於文學和藝術史的愛好者來說,我們對曆史的感知往往是通過那些極具感染力的個體敘事和美學錶達來完成的。我最近沉浸在一部關於20世紀初期先鋒派藝術運動如何挑戰既有感官秩序的傳記中。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本身就充滿瞭濛太奇和斷裂感,它通過大量藝術傢的私人信件、未完成的草稿和激進的宣言,來重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劇烈動蕩。與政治經濟史的宏大敘事不同,它關注的是人們如何試圖用全新的色彩、音符和文字結構,來錶達對舊有世界的徹底決裂。對我來說,曆史的“轉摺”不僅僅是政權或製度的更替,更是人類感受世界的方式的根本性重塑。我更希望看到,在探討1840-1949年間的社會變遷時,能夠有足夠的篇幅去解析當時湧現的文學流派、戲劇革新以及視覺藝術的突破,因為正是這些最敏感的神經末梢,首先捕捉到瞭時代的病癥和未來的脈搏。那本關於先鋒藝術的書,讓我相信,最深刻的曆史變革往往先以一種不和諧的鏇律齣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