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與文獻研究

敦煌石窟與文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施萍婷 著
圖書標籤:
  • 敦煌石窟
  • 敦煌文獻
  • 絲綢之路
  • 佛教藝術
  • 壁畫藝術
  • 曆史研究
  • 文化遺産
  • 中外文化交流
  • 藝術史
  • 考古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517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616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叢書介紹:
  20世紀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獻流散而興起的“敦煌學”,成為“世界學術之新潮流”。浙江的羅振玉與王國維“導夫先路”,幾代浙江學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奮隨其後,薪火相傳,從趙萬裏、薑亮夫、夏鼐、張其昀、常書鴻等前輩大傢,到王仲犖、潘絜茲、蔣禮鴻、王伯敏、常沙娜、樊錦詩、郭在貽、項楚、黃時鑒、施萍婷、齊陳駿、黃永武、硃雷等著名專傢,再到徐文堪、柴劍虹、盧嚮前、吳麗娛、張湧泉、王勇、黃徵、劉進寶、趙豐、王惠民、許建平以及馮培紅、餘欣、竇懷永等一批更年輕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學術追求,也有各自的學術傳承與治學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學科園地辛勤耕耘,為國際“顯學”敦煌學的發展與絲路文化的發揚光大做齣瞭巨大貢獻。浙江的絲綢之路、敦煌學研究者,成為國際敦煌學與絲路文化研究領域舉世矚目的富有生命力的學術群體。這在近代中國的學術史上,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浙江是中國“敦煌學”研究的發祥地,浙江大學是敦煌學研究的重鎮。《浙江學者絲路敦煌學術書係》以一人一書的形式,即收錄瞭浙江學者敦煌學與絲路文化研究的代錶性成果,全麵總結瞭他們在絲路敦煌學方麵的成績。
  書係首批為40冊,分四輯齣版,第一輯為:
  施萍婷:《敦煌石窟與文獻研究》
  齊陳駿:《敦煌學與古代西部文化》
  硃雷:《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
  柴劍虹:《絲綢之路與敦煌學》
  吳麗娛:《禮俗之間——敦煌書儀散論》
  張湧泉:《敦煌文獻整理導論》
  黃徵:《敦煌語言文獻研究》
  王惠民:《敦煌佛教圖像研究》
  劉進寶:《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
  許建平:《敦煌經學文獻論稿》
  叢書特點:
  (1)全麵展示瞭敦煌學及絲路研究的“浙江學派”。
  《浙江學者絲路敦煌學術書係》將對浙江大學為主的浙江學者的絲綢之路、敦煌學的研究成果整閤,薑亮夫、蔣禮鴻、郭在貽、黃時鑒、項楚、張湧泉都是國內一流的學者,他們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經過長時段的大浪淘沙,是青年學者的必讀之書和必備書。書係的編輯齣版,也為傳承、保存絲綢之路、敦煌文化提供高質量的學術精品,為弘揚中華文化做齣我們應有的貢獻,也嚮世界展示瞭浙江大學高質量的人文學術水平。
  (2)全麵展示瞭我國敦煌學、絲路研究的國際實力。
  我國的敦煌學研究曾落後於世界,甚至還齣現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的傳言。浙江大學的“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國傢重點學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漢語史研究中心也是以敦煌學為特色或重點;“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史學科的重要方嚮,也是浙江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經過我國學者的努力,敦煌學研究的某些方麵走在瞭世界前列,並有國際公認的學術成果。從“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方麵的成果也可看齣,浙江學人的一些論著早就得到瞭國際學界的認可,代錶瞭國際學術界的先進水平。
  (3)為國傢戰略“一路一帶”的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2013年9月,總書記提齣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立即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一戰略構想規模宏大,高瞻遠矚,賦予瞭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加大研究、傳播絲綢之路、敦煌文化的力度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書係從文史研究和文明傳承的角度,展示韆百年來中國與中亞、西亞、印度乃至歐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吸收百年敦煌研究成果和重要考古發現,圍繞多文明交流互鑒主題,解讀敦煌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弘揚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齣中華文明在人類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地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瞭曆史文化支撐。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部分:敦煌石窟研究、敦煌文獻研究。有十餘篇論文:敦煌與莫高窟、建平公與莫高窟、關於莫高窟第428窟的思考、莫高窟第220窟新發現的復壁壁畫、讀《翟傢碑》劄記等等。

作者簡介

  施萍婷(1932.8.20—),浙江永康人,1949年5月永康解放時參軍。1951年春赴朝參戰,1954年5月迴國,轉業到浙江石油公司工作。1956年考入蘭州大學曆史係,1959年轉甘肅師範大學(今西北師範大學)曆史係,鏇因父故傢貧而肄業到蘭州藝術學院工作。1961年調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3年任研究員,曾擔任敦煌遺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成果收錄在《敦煌習學集》上、下冊。


目錄

代序我與敦煌學研究
敦煌石窟研究
敦煌與莫高窟
建平公與莫高窟
關於莫高窟第428窟的思考
莫高窟第220窟新發現的復壁壁畫
讀《翟傢碑》劄記
奇思馳騁為“皈依”——敦煌、新疆所見須摩提女因緣故事畫介紹
敦煌經變畫
中國最早的無量壽經變——讀支道林《阿彌陀佛像贊並序》有感
新定阿彌陀經變——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龕頂壁畫重讀記
金光明經變研究
敦煌文獻研究
本所藏《酒賬》研究
敦煌曆日研究
三界寺·道真·敦煌藏經
俄藏敦煌文獻πx.1376、1438、2170之研究
敦煌研究院藏土地廟寫本源自藏經洞
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為中心
本所藏敦煌唐代奴婢買賣文書介紹
延祐三年奴婢買賣文書跋
敦煌遺書題記隋董孝纘寫經考略
S.2926《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寫捲研究
附錄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後記

前言/序言


《漢唐盛世: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響》 第一章:絲綢之路的興起與早期交流 本書深入探討瞭漢唐時期,特彆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絲綢之路從單一的貿易通道演變為連接歐亞大陸的文化、宗教和技術交流動脈的復雜曆史進程。我們首先描繪瞭張騫鑿空西域的曆史背景,分析瞭漢代對西域諸國的政治、軍事乾預如何為後續的文化傳播奠定瞭初步基礎。重點考察瞭絲綢、茶葉、香料等關鍵貿易品如何不僅流通於市場,更成為不同文明間身份認同和禮儀規範的載體。 本章詳細梳理瞭早期的佛教東傳,它並非一蹴而就的文化移植,而是一個漫長、多階段的適應與本土化過程。我們分析瞭犍陀羅藝術風格如何通過河西走廊滲透入中原,以及早期譯經活動(如安世高、支婁迦讖)所麵臨的語言學和哲學上的巨大挑戰。通過對齣土文獻(如居延漢簡、樓蘭文書中的邊塞記載)的細緻解讀,我們重構瞭沿綫綠洲城邦在漢唐帝國秩序下所扮演的緩衝地帶和轉運樞紐的角色,揭示瞭其在東西方文明互動中的關鍵戰略地位。 第二章:唐代多元文化的熔爐 唐代是絲綢之路上最為繁榮和開放的階段。本章聚焦於唐朝對西域的有效控製以及長安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獨特氣象。我們不再將文化交流視為單嚮輸入,而是探討瞭中原文化如何吸收並重塑外來元素,形成瞭高度包容且充滿活力的“鬍風”文化。 詳細分析瞭粟特商人集團在貿易網絡中的核心作用。這些精於商業的民族不僅帶來瞭商品,更帶來瞭語言、宗教(如祆教、摩尼教)以及新的音樂舞蹈形式。敦煌和洛陽等地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提供瞭粟特語碑文、宗教畫像的實證,用以佐證這種跨文化共存的盛況。 此外,本章深入研究瞭唐朝對佛教義理的精細化整理與發展。玄奘西行求法,不僅是個人壯舉,更是國傢層麵的文化戰略。通過對新譯經典在理論體係構建中的影響,我們展示瞭印度哲學如何與中國儒釋思想進行深層對話,最終催生齣如天颱、華嚴等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宗派。同時,探討瞭景教(聶斯脫兒派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唐朝的早期傳播及其與官方態度的微妙關係,展示瞭唐代“兼容並蓄”的治理哲學。 第三章:技術、農業與製度的西漸 本書強調,絲綢之路的意義遠超宗教與藝術的範疇。第三章著重考察瞭技術與農業知識的傳播對唐代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在農業方麵,詳細分析瞭西域作物品種(如苜蓿、葡萄、鬍桃)的引入和推廣如何改變瞭唐朝的飲食結構和畜牧業基礎。探討瞭坎兒井等水利技術的可能影響,以及這些技術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適應性改造。 技術層麵,重點剖析瞭造紙術、印刷術(雖成熟於後世,但技術萌芽於唐代)以及冶金技術沿著絲綢之路的西傳。通過分析中亞地區齣土的與唐代工藝相似的金屬器物,論證瞭技術交流的實際路徑和速度。在軍事製度上,唐代對於西域馬匹資源的依賴,以及由此催生的對騎兵戰術和軍區製度(如節度使製度的早期形態)的調整,也體現瞭文化接觸對國傢權力結構的塑造。 第四章:綠洲城邦的興衰與邊疆治理 本章將視角投嚮絲綢之路沿綫的綠洲文明,如高昌、於闐、龜茲等地。這些城邦並非被動的通道,而是擁有自身高度發達文明的實體。我們利用近現代的考古學成果,重建瞭這些城邦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和政治體製。 重點分析瞭西突厥、吐蕃等高原政權對河西走廊和西域的爭奪如何影響瞭貿易的穩定性和文化流嚮。河西走廊的軍事化和屯田製度,是維護這條生命綫暢通的關鍵。本章對比瞭不同時期中央王朝(漢、唐、吐蕃)在治理這些邊疆飛地時所采取的策略差異——從軍事駐紮到冊封藩屬,再到文化滲透,展示瞭帝國邊疆治理智慧的演變。通過分析這些小王國的文獻和碑銘,可以清晰看到它們如何在夾縫中尋求自主權,並在不同霸權間巧妙周鏇,維持瞭區域文化的活力。 結語:曆史的迴響 本書最終總結瞭漢唐盛世在絲綢之路曆史中的獨特地位。它不僅是物質貿易的高峰,更是文明交融的實驗室。盡管這一時期最終因安史之亂和吐蕃的崛起而走嚮衰落,但其所奠定的文化基石——從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到社會生活的精緻化——深刻地塑造瞭後世中國的麵貌。絲綢之路的遺産,不在於某件孤立的文物,而在於它所開啓的,中華文明麵嚮世界的、開放包容的文化胸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和曆史的厚度。初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仿佛能觸摸到的壁畫摹本和殘損的古代文獻拓片,那種斑駁的歲月感和神秘氣息立刻抓住瞭我的心。作者顯然是下瞭極大的功夫,將那些遙遠的故事、那些虔誠的信仰,用一種既學術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娓娓道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韆年時空,親身站在那莫高窟的洞窟前,感受著飛天的靈動與佛陀的慈悲。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造像藝術的細緻梳理,那種對細節的精準捕捉,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藝術史的深奧魅力。特彆是一些關於絲綢之路背景下文化融閤的論述,視角獨特且極具啓發性,讓人對“敦煌”二字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於一個地理名詞,而是一個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璀璨坐標。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注都非常考究,顯示齣齣版方對這項文化遺産的尊重,是那種值得反復摩挲、細細品味的典藏之作。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極強的“問題意識”。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材料,而是圍繞著若乾核心的學術難題層層推進,邏輯之縝密,令人嘆服。例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壁畫顔料來源的考證,從考古學、化學分析到曆史文獻的相互印證,構建瞭一個非常紮實的論證鏈條。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輕易下定論的嚴謹態度,麵對史料的空白或矛盾之處,總是持有一種審慎而開放的姿態,引導讀者一同參與到曆史的探尋之中。那些對古代寫經方式、裝幀形製的分析,簡直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每一個摺痕、每一處墨跡的暈染,都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套書無疑為我們理解敦煌學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實的基礎框架,它教會瞭我們如何以更科學、更立體的方式去“閱讀”那些沉睡的文物和文本,絕對是學人必備的參考寶典。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於我來說,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在極度的專業性中保持瞭一種近乎詩意的敘述張力。初看之下,那些專業術語可能會讓人稍微有些門檻,但一旦沉浸進去,就會發現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非常高超。他可以瞬間從對一尊佛像麵部錶情的微觀描述,跳躍到對當時社會思潮的宏觀把握。這種在微觀與宏觀之間自由穿梭的能力,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鮮活起來。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朋友走進瞭時間的長廊,他不僅能告訴你“是什麼”,更能讓你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尤其是對那些罕為人知的洞窟編號和文獻殘捲的解讀,作者的闡釋既尊重原貌,又賦予瞭其現代的學術價值,讀來讓人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去敦煌親眼見證一番。

評分

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知識導航圖”。坦白講,敦煌學浩如煙海,我原先隻知道一些皮毛。但通過這本書,我發現瞭一個係統性的知識譜係。作者在處理各個子課題時,總會適時地插入一些背景介紹,比如當時的政治氣候、宗教教義的演變,這些補充材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難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文化傳播路徑的探討,比如中亞藝術如何影響瞭河西走廊的審美取嚮,這種跨區域、跨文化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觀。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學術論文集,而更像是一本充滿熱情的文化引介手冊,它激活瞭我對中國古代藝術史的興趣,讓我明白瞭這些石窟和文獻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活態的文化基因。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無可挑剔,這是值得收藏的首要原因之一。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模糊的經捲拓片,也能清晰辨認齣筆觸的細節。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於學術界不同流派觀點的引用和對比非常詳盡,這使得它不僅僅是作者一傢之言,而更像是一部包容性極強的學術綜述。閱讀時,我總會忍不住做大量的筆記和批注,因為它提供的思考火花太多瞭。它引導我思考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比如信仰是如何物質化的?藝術是如何抵抗時間的侵蝕的?每一次翻閱,似乎都能發現新的側重點和新的感悟。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敦煌研究增添瞭一塊堅實的裏程碑,它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對於任何熱愛中國文化和曆史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富足之旅。

評分

很喜歡的書,終於入手瞭,開心

評分

很好很好

評分

送貨快

評分

送貨快

評分

一套都不錯

評分

資料翔實,考據嚴謹,文筆流暢

評分

好~~~~~~~~~~~~~

評分

感覺還不錯的哈,可以的呢。

評分

資料翔實,考據嚴謹,文筆流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