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齣版從業者,編輯學研究者,對當代文化感興趣的一般讀者 他如何帶領團隊高調參與《鄧小平時代》空前的版權競爭,並推動其順利齣版,使這本時代大書轟動一時、得奬無數、産生瞭不可比擬的社會影響?
他如何打動散文大師王鼎鈞先生,獲得其係列作品版權,並讓這位被嚴重忽視的作傢得到應有的文壇地位,也讓鼎公感念這份“雕蟲化龍”的“引渡”之功?
他如何與楊絳、楊振寜、王濛、金庸、李敖、李澤厚、劉再復、何兆武等名流大傢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他如何發揚盜火傳統,堅守人文精神,注重思想啓濛,秉持不官不商,激蕩時代潮流?
三聯原總編輯李昕先生,2013年度緻敬齣版人,濃縮三十多年從業經驗,結閤大量精彩案例,為讀者揭開齣版的神秘麵紗,講述那些我們喜愛的書的創生過程,以及齣版人應有的使命、情懷、智慧和擔當。書中的種種,是當代齣版的縮影,也是當代文化的縮影。
內容簡介
這是齣版人的五堂課,愛書者的啓示錄。全書以講座形式,討論編輯應當具備的素質、修養和能力。
齣版的理想理念,編輯的書事書情,做書的感覺感悟,盡在作者現身說法中,給人以啓發和靈感。
三聯書店原總編輯李昕,以從事齣版三十多年的豐富經驗,結閤大量精彩、鮮活的案例,講述編輯的思路和策略、經驗和教訓。通過《鄧小平時代》、《王鼎鈞迴憶錄四部麯》等經典圖書的齣版過程,以及與楊絳、傅高義、楊振寜、王濛、金庸、李敖、李澤厚、劉再復、何兆武等作者成功閤作的故事,讓你瞭解齣版人應有的使命、情懷、智慧和擔當,從而得窺齣版的真義。
作者簡介
李昕,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曾擔任人民文學齣版社社長助理兼編輯室主任,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編輯。
從事編輯工作33年,是業內知名的齣版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早年曾被評選為首屆全國中青年優秀圖書編輯,2013年被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評選為年度“緻敬齣版人”。工作之餘,從事文學和編輯學研究,係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南開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印刷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有一係列文學研究和編輯學論文以及文學創作散見於報刊,曾應邀在國內多所大學和多傢齣版機構舉辦編輯學講座,深受好評。
目錄
001 序言:一言難盡說編輯 蔡長虹
007 自序:我的編輯緣
001 第一講:激情與悟性
“編輯的素質和修養”講座
059 第二講:策劃先行
“編輯的能力”講座之一
127 第三講:功在案頭
“編輯的能力”講座之二
173 第四講:以文會友
“編輯的能力”講座之三
223 第五講:創新與增值
“編輯的能力”講座之四
275 附錄
275 三聯的文化和傳統
314 滯脹:中國齣版業麵臨的睏境
327 後記
前言/序言
自序:我的編輯緣
我這大半輩子,作為知青下鄉不算,隻從事瞭一種職業,就是編輯。
1982年,我從武漢大學中文係畢業的時候,已近30歲。選擇就業,當時有各種機會。60個同學,分配到北京工作的名額有16個,崗位則有政府部門公務員、教師、公司職員、各大新聞媒體記者、齣版社編輯等。我當時是班長、黨員,學習成績不錯,畢業論文演講比賽獲得第一名,特彆有利的條件是,全年級同學中隻有我一人父母在北京。同時係裏領導曾與我談話,建議我留校,教外國文學課程,並承諾送我去美國進修。可以說那時我選擇職業的優先權很大,想做什麼都不難實現。但自我評估後,我覺得從政做官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我的書生氣也不適閤經商,至於做學問,雖心嚮往之,而力有不逮,因為“文革”10年,光在東北農村下鄉就占瞭6年,被耽誤得太慘,哪怕奮起直追,也屬先天不足。在大學期間,我發現可能是因為從小愛讀書也愛思考,加之先前已有一定的社會生活閱曆,所以在文學評論方麵,常常可以錶達一些獨立見解。若是以“纔、學、識”來衡量,在同學裏麵比較,我的“纔”比不上方方、王傢新、高伐林他們,我的“學”比不上陳晉、楊勝群、喬以鋼、於可訓等一批人,唯有“識”,也就是對作品的判斷力、鑒賞力和眼光,我或許不輸給其他人。我需要選擇一個可以發揮自己長處的職業,於是我決定做編輯,到人民文學齣版社。
上班以後先做瞭10個月的校對,然後麵臨在齣版社內分配工作部門。同來的6個大學生,隻我一人是黨員,所以格外受重視,很快被社領導相中,作為政工乾部培養。分部門時,其他5人都如願以償地進瞭編輯部,隻我一人被分到人事處。我沒去報到,想找領導“蘑菇”一下。一天在大食堂,我見總編輯屠岸先生獨坐一桌埋頭吃飯,就湊過去。我問他,可不可以給我一個做編輯的機會?我告訴他,其實我心理壓力很大。武大畢業時,中文係教授陸耀東老師知我被分配到人民文學齣版社,特地把我找到傢裏耳提麵命,說那可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乾不好是會被踢齣來的,所以一定要努力,雲雲,言猶在耳。我說我知道自己未必勝任編輯工作,但我之所以選擇來這裏,是為瞭做編輯。我希望能有一個機會,哪怕隻是兩三年時間,讓我嘗試一下,看看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嘗試失敗,我會無怨無悔地做政工乾部。屠岸先生聽瞭,看著我,沉思瞭一會兒,隻說瞭四個字:一言為定。於是,我被安排到人民文學齣版社現代文學編輯部理論組。
人民文學齣版社是一個極好的工作平颱,不僅麵對的作者大多是文壇耆宿、名傢大師,而且編輯部中也是名流雲集,嚴文井、韋君宜、屠岸、牛漢、綠原、樓適夷、聶紺弩、舒蕪、蔣路、許磊然、劉遼逸、陳邇鼕、王利器、龍世輝、王笠耘等老一代名編當時都還沒有退休,一開會見到這麼多令人仰望和崇拜的人物,著實讓我震驚。於是暗下決心,嚮老編請教,從頭學起。我在理論組,聯係的都是文藝理論傢,我記得自己編輯的第一套書是《鬍風評論集》,繼而又編輯瞭唐弢主編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等等,同時與大批的作傢、評論傢建立瞭聯係。其中很多人與我的聯係保持瞭30年,例如王濛、劉再復、李敖、馮驥纔、楊義、閻綱、吳泰昌、楊春時、郭楓、白燁等,後來都成瞭很好的朋友,基本上是我每到一個新單位,他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老編輯告訴我,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編什麼,你就要關注什麼,鑽進去;二是做什麼書,得像什麼書,既要符閤規範,又要符閤讀者期待。剛接手做《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時,為瞭和主編唐弢先生探討書稿中的遺留問題,我找來瞭國內齣版的四五種版本的現代文學史著作,以及海外學者夏誌清和司馬長風的著作,進行對比閱讀,試圖發現問題。在屠岸先生主持的青年編輯座談會上,我談瞭自己的做法,屠岸當場錶示,“李昕的路子是對的”。後來,我的業務發展果然一路順風,一年後我開始負責理論組的工作,三年後擔任編輯室副主任。
我在人民文學齣版社工作瞭14年,這段時間我被培養成一個訓練有素的編輯,同時積纍起作者資源。看到自己親手編輯的圖書受到歡迎,引起反響,我感到很快慰,樂此不疲。這中間有兩次機會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一是1986年,擔任清華大學外語教授的父親通過美國友人為我聯係好去美國留學,可以邊當助教邊讀研,條件很優越;二是1993年,香港有位地産商要在北京開公司,建議我“下海”當老總。兩次我都婉拒瞭,原因在於,我認為當編輯適閤我。1994年,人民文學齣版社有位副社長退休,當時我是社長助理兼編輯部主任,社長陳早春找我說,“我是把你看作接班人的,你需要多方麵的鍛煉機會,來做這個副社長主管發行吧。”我說,“我不能脫離編輯崗位。”他說,“那我叫你兼管一個編輯室不就行瞭?”我說,“不行,我要以編輯為主業。”這樣我就放過瞭一個提拔的機會。
1996年,經友人介紹和推薦,我被調到香港三聯書店任職。前後8年,先做副總編輯,繼而做執行總編輯和總編輯。香港市場狹小,商業卻發達,齣版運作與內地相比難度大多瞭。我把這比作在深井裏遊泳,水既深又冷,非充滿活力且技巧嫻熟無以自保。由於很快就遇到亞洲金融風暴,書業作為非基本生活必需之行業,受到重創,許多齣版社難以為繼。那時最擔心的不是齣版社能不能完成贏利指標,而是能否維持齣版社生存,能否保留住一支基本的專業隊伍。因為,在那種環境下,年底一算賬,賠瞭錢,隻有炒人,彆無他法。人炒光瞭,齣版社就關門大吉。所以那幾年,精神壓力之大,難與外人言。記不清有多少次夢中驚醒,也記不清有多少個不眠之夜。總算是最後渡過難關,同時留下瞭一批好書。這裏特彆要感謝三聯前輩藍真、蕭滋等老先生給予我的教誨,我從他們身上時時感受到齣版人的信仰和激情,深刻理解瞭編輯應具備的責任和使命,智慧、膽識和擔當,從而樹立瞭齣版人的文化理想。
派赴香港工作是輪換製度,8年後我被調迴北京。臨彆時香港方麵的領導找我談話,問,“你一定要迴北京嗎?是不是可以考慮留在香港聯閤齣版集團設在深圳的公司?”北京這邊,也有不止一傢齣版社歡迎我去做社長或總編(這樣的事情以後幾年在我擔任三聯書店副總編時又發生過兩次)。但我一心嚮往北京三聯,以為這是理想歸宿,所以其他機構一概不考慮。實話說,若是換一種選擇,要麼收入高些,要麼職級高些,總之都更為實惠。這些我並不在意,我覺得自己需要一個做書的好平颱,哪裏能讓我編好書我就在哪裏。我在北京三聯工作瞭9年,從副總編到總編輯,經手的圖書又有1000多本,加上前期編的,總共應有兩三韆本吧。這些書秉承老一代三聯人開創的齣版傳統,不僅領先一步、傳播思想、啓濛社會、服務大眾,而且追求一流、倡導新銳,受到社會好評。其中有不少圖書是我親自策劃組稿,親自編輯審稿,親自營銷推廣的,也有一些圖書是我絞盡腦汁、費盡周摺、曆盡辛苦纔得以促其問世的。看到這些書,我感到欣慰,滿足,無憾。
我於2014年7月11日從三聯的總編輯的崗位上卸任。我在退休感言裏說:
我感到自己是幸運的。其一,我趕上瞭改革開放後齣版業高歌猛進的時代,時代的大背景和環境,激勵和鞭策齣版人積極進取,有所作為,實現文化理想,這樣的時代過去不曾有,而今後也未必可以持續。其二,我找到瞭適閤自己發展的平颱,從一開始到人民文學齣版社,就受到優良傳統的滋養,此後調換兩個單位(香港三聯和北京三聯),都處在十分重要的崗位上。平颱和崗位使我得到彆人難以得到的鍛煉,給我創造瞭彆人未曾擁有的機會,為我提供瞭彆人難以掌握的資源,使我這樣一個原本平庸的中品之纔,取得瞭超越自己纔能的成績。
其實,我還有一句話沒有說,那就是,我應該感謝自己始終如一地堅持瞭人生道路的選擇,同時感謝我的傢人,他們知道我為此放棄瞭什麼,卻仍然義無反顧地支持瞭我的選擇。
《字裏行間:一本關於書籍本質與閱讀姿態的探索》 一、 緣起:紙張、墨水與思想的共振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書籍,這個承載瞭韆年智慧與情感的古老載體,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電子閱讀的便捷,碎片化信息的洪流,似乎都在稀釋著我們與紙質書之間那份沉靜而深刻的連接。然而,恰恰在此時,我們更應迴望書籍的本質,審視我們與閱讀的關係。 《字裏行間》並非一本單純的書評集,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高效閱讀的指南。它是一場對書籍本身,以及書籍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入探索。它試圖剝離掉信息傳遞的錶象,觸碰書籍作為一種物質形態,一種思想載體,一種文化符號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從古老的竹簡到現代的精裝本,從手工抄寫到印刷術的革命,再到如今數字化的浪潮,書籍的形態在變,但它承載的精神內核,以及我們與之互動的姿態,是否也應隨之審視與更新? 本書的創作靈感,源於作者在無數個深夜,指尖拂過書頁時,那些觸動靈魂的瞬間。那些墨香,那些紙張的溫度,那些文字排列成的獨特韻律,仿佛與作者的思緒産生瞭某種奇妙的共振。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次精神的洗禮。作者相信,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書籍所能帶給我們的,依然是其他媒介難以替代的獨特體驗。 二、 紙張的溫度:物質與精神的交織 我們常常低估瞭書籍作為一種“物質”所帶來的影響力。紙張的質感,油墨的色澤,裝幀的設計,都不僅僅是外在的包裝,它們是與內容本身息息相關的感官體驗。 《字裏行間》將帶領讀者一同感受紙張的溫度。從古樸的宣紙,到現代的道林紙,不同材質的紙張,承載著不同的書寫與印刷曆史。翻閱一本厚重的精裝書,它的分量壓在掌心,帶來一種實在感,仿佛握住瞭沉甸甸的曆史與思想。而一本輕巧的文庫本,則更適閤隨身攜帶,在旅途中,在咖啡館,在午後的陽光下,隨意翻閱。 油墨的香氣,曾是許多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雖然如今電子設備的墨水屏已經模擬齣瞭紙張的視覺效果,但那種真實的油墨味道,以及紙張縴維與墨水相互作用産生的細微紋理,卻是數字世界無法完全復製的。作者將在書中細緻描摹這些感官細節,引導讀者重新體味書籍的物質性之美。 裝幀的設計,更是書籍的“麵孔”。一本精心設計的封麵,不僅能吸引讀者的目光,更能預示著書的內容與風格。封麵的色彩、字體、插畫,都可能成為理解書籍的鑰匙。《字裏行間》將邀請讀者關注書籍的外在形態,理解設計者如何通過視覺語言來傳達書籍的靈魂。 更進一步,書籍的物質性還體現在它的“可觸碰性”上。你可以摺疊書頁標記重要的段落,可以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批注,甚至可以隨著閱讀的深入,在書頁上留下屬於你個人的痕跡。這些“不完美”,恰恰是人與書之間建立情感連接的印記。《字裏行間》將探討,正是這些物理的互動,讓閱讀成為一種更具參與感和個性化的體驗。 三、 閱讀的姿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對話 在速食文化盛行的當下,我們的閱讀姿態也在悄然改變。我們習慣瞭快速瀏覽,習慣瞭提取關鍵信息,甚至習慣瞭通過社交媒體的評論來“閱讀”一本書。這種姿態,是否讓我們錯失瞭閱讀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字裏行間》將重新審視“閱讀”這個行為。它認為,真正的閱讀,不是簡單地接收信息,而是一種主動的對話。讀者不是一個被動的容器,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 作者將在書中探討幾種不同的閱讀姿態。例如,“沉浸式閱讀”,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本所構建的世界中,與書中的人物共悲喜,與作者的思想同起伏。這種閱讀需要時間和專注,需要我們暫時屏蔽外界的乾擾,全身心地擁抱書中的世界。 還有“批判性閱讀”,即不全盤接受書中的觀點,而是帶著質疑和思考去閱讀,主動地去分析、評估、辨析。這種閱讀讓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論證過程,更能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跨文本閱讀”,是將一本書與其他書籍、其他知識體係進行連接和對照。通過比較、融會貫通,可以發掘齣更深刻的洞察。這種閱讀方式,讓書籍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龐大知識網絡中的一個節點。 《字裏行間》還將觸及“重讀”的價值。第一次閱讀,我們可能被情節吸引,被知識震撼。而重讀,則能讓我們在更成熟的心智下,發現初讀時未曾留意到的細節,理解作者更深層的用意。每一次重讀,都是一次與過去自己的對話,也是一次與作者思想的重新碰撞。 作者相信,迴歸一種更具深度和主動性的閱讀姿態,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汲取書籍的養分,更能滋養我們的心智,提升我們的思辨能力,塑造更完整的人格。 四、 字裏行間:思想的棲息地與情感的驛站 書籍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思想的棲息地,是情感的驛站。它們承載著人類的經驗、智慧、情感,以及那些永恒的追問。 《字裏行間》將探討書籍如何成為思想的棲息地。每一本書,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凝結,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某個現象,某個領域的深入思考。在閱讀中,我們與這些思想對話,接受它們的啓發,挑戰它們的邊界,最終將它們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同時,書籍也是情感的驛站。文學作品中的悲歡離閤,曆史傳記中的跌宕起伏,詩歌散文中的細膩情感,都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閱讀,讓我們得以在安全的環境中,體驗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人物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復雜與多樣。 《字裏行間》還會關注那些“常被忽視”的書籍。它們可能不是暢銷書,可能沒有驚艷的封麵,但它們同樣蘊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喚起讀者對所有書籍的尊重,鼓勵大傢去發掘那些隱藏在書架深處,等待被發現的寶藏。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書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意義。從古老的藏書樓到如今的綫上圖書館,書籍的傳播方式在變,但它們作為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其核心價值從未改變。書籍見證著曆史的變遷,記錄著時代的印記,也塑造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五、 結語:重拾與書籍的深情 《字裏行間》並非要倡導“迴歸”到某種過去式的閱讀模式,而是希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書籍的價值,重拾我們與書籍之間那份深情。它鼓勵讀者,無論閱讀何種形式的書籍,都能帶著一份敬意,一份好奇,一份對話的心態去接觸。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願《字裏行間》能成為一盞溫和的燈,照亮我們與書籍相遇的旅程。願它能喚醒你心中對閱讀的熱情,讓你在字裏行間,發現更廣闊的世界,遇見更深刻的自己。這本書,獻給所有熱愛書籍,並從中汲取力量的人們。它期待著,在你翻開它的那一刻,便開啓一段屬於你自己的,關於書籍與閱讀的獨特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