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先生(1899—1967)是我國老一代著名的社會學傢、優生學傢、民族學傢和教育學傢。其遺作約600萬言,是一宗寶貴的學術遺産,在學術界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將由北大齣版社統編文集,陸續齣版。現已編成第一捲,內容包括其早期的四部著作:《馮小青:一件影戀的研究》、《中國之傢庭問題》、《優生概論》、《日本德意誌民族性之比較的研究》。作者對性心理學、傢庭學、優生學、民族學,或個案研究或比較分析,或全麵論證。全書內容嚴肅,見解獨到,資料翔實,文采斐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可供專業學人研究,亦可供廣大讀者閱讀,提高知識素養,擴大文化視野。
評分《存人書屋曆史人物世係錶稿》
評分…………………………………
評分或許,即將大學畢業的我們,隻能感嘆那個年代,那段歲月,那段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我們心底又何嘗不渴望改變,渴望進步,渴望自己以後的孩子能夠真正明白讀書之樂趣,明白教育之根本,這些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未來。
評分潘光旦大師,如果不被迫害,將是國傢的財富
評分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五摺疊加200-50入
評分潘光旦大師,如果不被迫害,將是國傢的財富
評分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忽視人的主體性。這當然受到瞭我國幾韆年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封建曆史的長河中,生命意識隻是一個泡沫。一代代的統治者總是不遺餘力地剔除民眾的生命意識,生命不能把自身作為目的,而是實現生命之外的某個價值目標的手段和工具。教育者視學生為整齊劃一的物,而不是有血有肉的靈魂;學生的生命意識則處於濛昧狀態,無法思考自我,完善自我。
評分終於收齊瞭。本冊就是一些傢譜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