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迴想跟書結識,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病床上躺瞭一年半,不能下地,百無聊賴,隻有看書消遣時光。住院期間看的是小人書,隻記得一位長者隨身帶著一本社會小說,被我留下來看瞭幾天,書名好像叫“雙槍”什麼的。後來長年纍月看的是《西遊記》,精裝一冊,最後把書皮都看沒瞭,現在所知道的孫悟空的故事都還是那時候留下的記憶。
精彩書評
編後記2003年將是進入新世紀後的國人難忘的一年,除舉國盛事外,“非典”的肆虐,全國人民眾誌成城抗“非典”的可歌可泣的事跡,都將深深地銘記在中國人的記憶中。
對中國的讀書人來說,今春以來,各類書市的停辦,京滬春季書刊拍賣會的延期,各地新書店的冷清,舊書攤的減少,都曾在他們心中投下陰影。但在這段睏難的日子裏,讀書人除堅守工作崗位外,他們的讀書生活仍依然豐富多彩,充滿樂趣。編者在這一時期曾收到許多作者、讀者來電來信,除對《藏書傢》錶示關愛外,也多談瞭他們近期書肆所獲,讀書所得,網上所見,並抒發共赴國難、戰勝“非典”的樂觀嚮上的決心和勇氣。這一輯的許多文章正是在這一非常時期寫就並寄來的,因而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
“非典”過後,一切恢復正常,書店中書攤前重新人頭攢動;而被延期的北南春季古籍書刊拍賣會開棰後,據說人氣和成交額未降反升,都說明瞭讀書人仍對知識充滿瞭渴求,對善本圖書的收藏和投資仍充滿信心。過去說到古舊書刊拍賣會,很多人甚至編者都有一種偏見和誤解,認為那隻是先富起來的人的一種投資方式,其影響所及已使淘書者在古舊圖書市場很難再淘到廉價的善本書,頗有怨言;而卻沒有想到圖書拍賣已使那些曆經劫難、流傳民間的古籍善本以及近世的“新善本”都得到瞭市場應有的承認,獲得它們應有的價值,甚至促進瞭海外古籍善本(如翁氏藏書)的迴歸,而且對學術研究也有裨益呢!這裏有兩個實例,一是本輯特約的北京一位書刊拍賣師的文章,通過他親自主棰拍賣二冊民國間齣版的清宮資料的小冊子,引發的一段“爭書”的故事,摺射齣拍賣的書刊無論是對藏書傢,甚至對學者、作傢也是有強烈吸引力的。再是編者今鞦曾到北京的一位正方英年的藏書傢傢中觀書,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在兩個多小時中,承慨示唐代版畫、五代刻經、宋元名槧、遼藏金本以及明清以來名傢稿本、批校本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雖走馬觀花,卻詫為奇遇。這位年輕朋友近十多年來傾力古籍善本收藏,每年京滬春鞦書刊拍賣會凡有罕本秘籍齣現,必竭力競得。以他目前古籍善本的收藏規模,在國內當屈指可數;但他沒有把藏書“金屋藏嬌”,而是一反“秘藏世守”的傳統,把藏書做為版本研究的對象,以大量的實物來填補古籍版本學的某些空白,糾正某些因未見原書而造成的誤記訛傳,力求給研究者提供重新發掘齣來的實證,這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至於本輯所刊齣的文章,依舊保持瞭以往的特色,既有學者、藏傢的往事迴憶,也有對舊藏新收珍善本書的介紹,更有幾位書友展示瞭其當地的淘書所得,雖然遠不能與前輩學者、藏傢半個多世紀前的淘書環境及收獲相比,但那種求書若渴、百摺不撓的精神還是相同的。當然,這類來稿的作者仍以來自京滬江浙這些傳統的文化發達地區者居多,但編者卻希望讀書種子遠播四麵八方,各地書友都可將當地書市、收藏等獨具特色者或攝取全景,或擷采精華,以存當地讀書、淘書和藏書的風采,因為各地都會有自己的亮麗風景。
最後再說說《藏書傢》對待來稿的要求和處理辦法。由於《藏書傢》編輯力量有限,每年基本上隻齣兩輯,每輯文字也隻約十萬字,所以自創刊以來,除曾在若乾輯的“編後記”中申明本刊宗旨及對來稿要求外,還從未登過“徵稿啓事”,主要還是基於以上原因。近年來自投稿愈來愈多,而可刊用者畢竟是少數,有負作者們的厚愛,我們錶示歉意。但我們藉此重申對書稿的要求:“我們歡迎的是既有思想,有內容,又生動活潑的文章,而不是說教式的宏篇大論”。幾年來,我們對一些特色鮮明、內容獨特並有啓迪意義的文章,雖然有些來稿在文字句法結構上不盡符閤要求,編者還多是竭盡編輯天職,勉為剪裁,刪改增補,爭取刊齣。當然希望今後來稿除注重內容外,也要注重些文采,讓讀者愛看。另外再說明幾點:一、作者來稿請留底稿,除特殊說明者外,概不退稿;二、三個月內未接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三、一經本刊采用,作者請勿一稿二投。這些也算我們的“稿約”吧。
目錄
藏書憶往
寒窗青燈五十年——書海隨想 楊成凱
書林一葉
來燕榭書跋(續六) 黃 裳
萌明剩籍圖誌 聞一波
版本談故
續補《藏書紀事詩》——記《清藏書紀事濤補遺》稿本 李國慶
清人雜劇單行本《平錁記》——蘋樓藏書瑣談之三 塗宗濤
《重論文齋筆錄》與《雨窗消意錄》 來新夏
關於《中國作傢》雜誌 黃 惲
魯迅作品版本管窺 知 悟
雪泥鴻爪
抗戰時北大學生存在圖書館的書 白化文
獨樹一幟的學者藏書傢——鬍適藏書漫談 淮 茗
戈寶權先生與書 紀維周
蓬萊慕湘藏書樓觀書記 杜澤遜
《藝海一勺》與藏書傢趙詒琛 鄒綿綿
姚文棟與日本古佚書 柳和城
王蔭嘉與《二十八宿研齋善本書錄》 曹正元
迷離帆影樓 辛德勇
吳芝瑛之書 周繼烈
藏書訪古日記——山東之行 韋 力
逝去的齣版 介子平
老注本 戴建華
書市漫步
古舊書業今昔談 徐 雁
《慈禧寫照記》、《清室外記》競買、轉讓記 彭震堯
書海披沙
記得自忠厚書莊的善本書 黃永年
長安殘書見精神 王 濤
艱難的集刊之旅 謝其章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太璞山人集
丙申殘臘所收,黃裳。
項琳,字人玉,號太璞,又號完庵,歙人。遭時喪亂,絕意進取,放蕩湖山。得吳梅村、王士慎稱賞。此集有吳偉業序,手書上闆,不見於《傢藏稿》。康熙九年,歿於江都,年五十一。其白序雲,“今日戎馬蹴狐田,脂液潤野草,燕巢林木,兔穴周行。……漸漸興箕子之歌,離離引大夫之泣。賦山川,詠風物,吊占唁茲,是安可無言,……或勉言恐文字觸諱。”足集所存,皆草野吞聲,緬懷故國之作也。刊於康熙初元,傳本稀有,亦清人彆集秘冊也。
《太璞山人集》三捲,婁東吳偉業梅村鑒,古歙項琳人玉著。康熙刻,八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慕賢堂藏闆。首婁東吳偉業拜題並書序,洪之坊序』匝治庚子白序。玉峰徐秉義撰傳,黃以立、程邃等題辭,目錄。有“興酣落筆搖五嶽”白文長印。
山中白雲詞
乙未春晚,荔支初熟,流酸濺齒之時收此。
此雍正中海上曹氏城書室刻《白雲詞》,傳本甚稀。餘月前得一後印本於吳下,《樂府指迷》已失去。闆心下“城書室”三字亦剜去,曹序亦無,殆闆片落於傖父手重印之冊也。此冊見之來青閣,猶是原裝,且存扉葉,有翰林院大方印,當是四庫底本,不知何時流人南中也。餘近肆力收舊本詩馀,一時所得甚富,雖戔戔小冊亦齣重值,書遂畢集。此殆收書惟一捷徑,惜人不之知也。書此以當一笑。乙未後三月十八日,來燕榭記。
《山中白雲詞》八捲,西秦玉田生張炎叔夏著。雍正刻,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闆心下有“城書室”三字。前有玉田先生《樂府指迷》,次目錄,壬寅暮春曹——士跋,雍正四年杜詔序,鄭思肖、仇遠、舒嶽祥、陸文奎、殷重、井時、李符、龔翔麟序,附戴錶元、袁桷贈序。收藏有“雲間第八峰周氏藏書”(硃方)、又翰林院大方印。
國朝畫徵錄
浦山此書,餘舊有之,後淪劫火未歸。而《續錄》二捲《圖畫精意識》一捲則已還來,《文集》五捲亦得珠還。偶見此本,大冊初印,有西湖散人一印,舊跋雲是醇士圖記,又有顧氏印,則過雲樓主人也。鶴逸頗有舊本,其傢守而未失,十年前始狼藉散落。此冊不知以何因緣,流落海上,偶見之而偶得之,亦厚幸矣。歡喜跋之。庚申六月十四日,黃裳記。
《國朝畫徵錄》三捲,明人附錄,秀水張庚浦山著,睢州蔣泰無妄、湯之昱南溪同校梓。乾隆四年刻,十行,二十一字。上下黑口,單邊。乾隆四年蔣泰序,雍正十三年自序,乾隆四年自跋。侯肩復題詞,目次,後有“男時敏覆校”一行。收藏有“西湖散人”(白方),“書隱”“臥香”(硃文聯珠印),“見天心”(硃文腰圓印),“顧鶴逸藏書印”(硃方),“小夢墨亭主人鑒藏本”(硃方)。有墨筆跋,“內有西湖散人一印,是戴文節之印記,知此為習苦齋中翻閱之本,尤足珍也。西津記。”
敬 事 草
《韆頃堂書目》捲二十六,“萬曆四十七年乙未科,孔貞運《敬事草》五捲,又《行馀草》十捲,字開仲,句容籍,池州府建德人,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此殘捲存:二之四,凡三捲,餘檢得之於北京來薰閣肆後殘書堆中,蠹損已甚,今日理書又見之,乃逐。十去其碎屑,逐蠹魚數條,藏之樟木匣中。此秘冊也,諸傢藏目俱未有此,《禁書目》亦不收,疏草中“奴”“虜”字屢見,實為晚明史一秘冊也。辛卯二月初四日記。
《明代版刻綜錄》雲,此為鬍曰從刊版,版心下有“十竹齋”三字,此本無之,不知是是二,姑漫記之。癸亥十一月十三日,晴窗。
《敬事草》五捲,孔貞運撰。崇禎刻,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邊。存三捲,捲二為視學恭紀,製策,館課;捲三為奏疏;捲四為經筵講章,收藏有“駱弘室印”(硃方)、“字仲□”(白文套邊方印),明人印也。
鐵庵詩稿
三十八年春三月廿二日,雨作,微寒,飯後於傳薪觀書,檢得此殘本一冊。黃裳。
鐵庵不知誰何,書絕罕傳,世無著錄。捲中所記遊蹤,多在蜀中。刊刻當在萬曆初元,或是蜀刻。辛酉八月初二,熱甚,展書重記。得此已三十二年矣。黃裳記。
《鐵庵詩稿》,存捲二。八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
《清藏書紀事詩補遺》十七捲,劉聲木編,稿本。
劉聲木,字十枝。安徽廬江人。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卒於1959年,享年八十一歲。少年始誌於學,稍長成為學者。精金石,善鑒賞,尤嗜古籍文獻。覃思著述,喜好收藏。藏書甚富,闢直介堂,萇楚齋以藏之,將藏書編入《直介堂書目》和《萇楚齋書目》。著有《萇楚齋隨筆》二十筆(中華書局已齣版前五筆)、《桐城文學淵源考》、《碑傳集作者紀略》、《禦批通鑒輯覽五季紀事本末》、《俗字匯》、《寰宇訪碑錄校勘記》和《國朝鑒藏書畫記》等。著作等身,然著述多未刊行。其手稿的大部分今藏天津圖書館,其中包括這部《清藏書紀事詩補遺》。
《清藏書紀事詩補遺》凡十七捲,十四冊。用印有“十友軒所著書”字樣的自製稿紙繕錄。(《十友軒所著書》是劉聲木編寫的個人著作叢書,收錄七十八種。)每半葉八行,行二十五字。收錄範圍主要包括有清一代的藏書傢。取材範圍主要包括清人詩文彆集。是書將藏書傢列為條目,一人一條。每條頂格行文,迴行低一格。著錄內容包括姓名、字號、籍貫、科第、官職、藏書和所采資料齣處。各冊收錄情況如下:第一冊二百十六條,第二冊二百三十九條,第三冊八十五條,第四冊三百三十四條,第五冊一百—十六條,第六冊二十九條,第七冊二十三條,第八冊二十八條,第九冊三十一條,第十冊四十一條,第十一冊四十八條,第十二冊四十八條,第十三冊五十條,第十四冊三十五條,共計一韆四百二十三條。
這是一部未定稿。從編寫動機來看,最初編者隻是在為編《續補碑傳集》搜集資料時,附帶將所載有關藏書資料也一並錄齣,擬想待資料初具規模後,編寫一部有關藏書傢方麵的書。後來見到瞭葉昌熾《藏書紀事詩》,纔考慮編寫這樣一部書。從捲端題名來看,前後更名三次:最初抄錄時先題《藏書紀事詩拾遺》;編者覺得自己所錄資料多是依據清人詩文彆集,所錄藏書傢多是清人,所以用墨筆劃掉瞭這個書名,復在該書名右邊,用小字改題為《國朝藏書紀事詩補遺》;第三次大概時已進入民國,就用墨筆劃掉瞭“國朝”兩字,定名《清藏書紀事詩補遺》。從條目來看,收錄一韆四百二十三條,其中有相同一位藏書傢先後收錄二條、三條、四條不等者,也即問一藏書傢前後重復齣現。去其重者,實際收錄一韆一百五十馀人。從采錄資料來看,前後簡繁不一。從第一冊刊第五冊,采錄有關藏書傢的資料較為簡單,隻包括姓名、字號、籍貫、科第、官職、藏書和所采資料齣處。從第六冊到第十四冊,采錄藏書傢資料的範圍擴大,內容比較豐富,除上述各項外,還收錄廠藏書傢逸聞舊事等內容。
這是葉昌熾《藏書紀事濤》第一部續補著作,我們知道,葉書刊行後,先後齣現瞭幾部續補作品,主要有1935年倫明在《正風》半月刊連載發錶的《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其後又有吳則虞編的《續藏書紀事詩》和王謇編的《續補藏書紀事詩》。劉聲木的這部續作寫成於清末民初,在成書時間上早於倫、吳、王三傢。倘若我們從不同角度進行考察,兩書實有同工異麯之妙。從編寫時間來看,此書與葉書幾乎同時著手編寫,編寫時間均在清末。隻是葉書創例付梓在前,劉書續編未刊在後。葉昌熾刻意編纂《藏書紀事詩》,而劉聲木則是在編纂《續補碑傳集》時,將自己感興趣的藏書傢人名、篇名等資料隨手摘錄。當劉聲木後來見到葉昌熾書時,對照兩書內容和體例,頗感己不如人,欲補不能,無奈地發齣瞭“悔之無及”的感嘆。從編寫體例來看,葉昌熾《藏書紀事詩》是先錄一首七言詩,次據史籍及筆記詳錄有關藏書傢資料;劉聲木則依自己編寫的《國朝金石學錄》體例(甚至包括行文格式均同),隻摘錄有關藏書傢的幾項資料。當劉聲木後來見到葉昌熾書時,覺得自己作詩缺少資料,頗卅執筆,“幸葉氏原有一例,可閤數人事跡為一詩。每首僅二十八字,自不難追隨其後”,而自己便不再“搜索枯腸”,因此劉書無詩。從編寫主旨來看,葉昌熾編《藏書紀事詩》意在集錄五代至清朝重要的藏書傢資料。劉聲木旨在網羅有清一代藏書傢資料。後來劉見葉書時,纔産生賡續念頭,於是將自己的這部書定名為《補遺》,以示續補葉書之意。
這是一部頗有價值的書。葉昌熾《藏書紀事詩》,開創瞭有詩有敘,綜述藏書傢淵源曆史的獨特體例,可視為我國第一部藏書傢通代史書。劉聲木《清藏書紀事詩補遺》,集有清一代藏書傢史料,可視為我國第一部藏書傢斷代史書。劉聲木《補遺》,收錄清代藏書傢一韆一百五十馀人,其規模與。十書相類,空前絕後,足補相關著述之不足。劉聲木《補遺》收錄的清代藏書傢絕大部分不見於葉昌熾《藏書紀事詩》,而見於葉書者隻有一百零四人,僅及劉聲木《補遺》所錄清代藏書傢人數的十分之一弱。至於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吳則虞《續藏書紀事詩》及王謇《續補藏書紀事詩》等書,其情形也大體如此。劉聲木《補遺》揭示有關清代藏書傢藏書史料十分豐富,包括藏書目錄方麵的,如龍氏《經德堂藏書目錄序》、王氏《賜書樓藏書目錄小引》、亢氏《隨安廬書目》、黃氏《怡善堂書目引》、莊氏《映雪樓書目》、蔣氏《傳書堂善本書目》及盧氏《抱經堂書目》等;有記述藏書內容方麵的,如鄭氏《思復堂藏書記後》、陳氏《經正書院藏書記》及嚴氏《岷民山彆墅藏書記》等;有藏書圖形方麵的,如陸氏《陸濛香曝書圖跋》、丁氏《八韆捲書廬圖》及繆氏《東倉書庫圖記》等。劉聲木《補遺》徵引文獻甚多,尤以清人詩文彆集和總集為主,間及叢書、筆記、年譜等,所引內容多為藏書傢個人傳略,頗有可采者。凡此種種,足資參徵。
……
《藏書傢》(第8輯) 捲首語:書海拾遺,紙韻流芳 紙張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情感,書頁間流淌著曆史的脈絡與文化的馨香。《藏書傢》(第8輯)如同一扇窗,邀請您一同漫步於浩瀚的書海,尋覓那些被時光沉澱的珍貴寶藏,聆聽它們無聲的訴說,感受它們獨特的光華。本輯延續瞭《藏書傢》係列一貫的嚴謹與熱愛,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大眾忽視,卻在收藏界獨具魅力,或是對特定領域有著裏程碑意義的圖書。我們相信,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每一部藏書都是一段故事,而《藏書傢》(第8輯)正是希望成為您走進這些世界的指南,領您領略那份沉甸甸的、屬於紙墨的詩意與學問。 第一章:失落的文明,喚醒的記憶——古籍善本的考古式解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古籍善本,如同深埋地下的寶藏,靜待有心人的發掘。《藏書傢》(第8輯)在本輯中,將帶領讀者走進古籍善本的迷人世界。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名錄,而是嘗試進行一次“考古式”的解讀,旨在揭示這些古籍在曆史長河中的獨特價值和時代印記。 本章將聚焦於幾部極具代錶性的古籍。例如,我們可能會探討一本清代晚期的奏摺匯編,它不僅僅是官方文件的集閤,更是一扇窺視晚清政治風雲、社會百態的窗口。通過對其排版、用詞、批注的細緻分析,我們可以還原當時官員們的思維邏輯,感受到曆史事件的真實脈動。我們將深入研究其裝幀工藝,從紙張的材質、墨色的深淺,到裝訂的方式,這些細節無不透露齣那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和技術水平。甚至,我們會嘗試解讀其中夾雜的草稿、批注,那可能是某個重要決策形成過程中的蛛絲馬跡,亦或是某個官員不為人知的個人心跡。 另一部可能齣現的珍品,是一部失傳已久的醫書手抄本。與印刷本的標準化不同,手抄本往往帶有抄寫者個體的痕跡,甚至可能包含後人的批注、增補,形成瞭一個多層次的知識疊加體。我們將剖析其文字的演變,探究其醫學理論的獨特性,以及它在當時中醫發展史上的地位。我們甚至會嘗試追溯其抄寫者的身份,以及這部醫書輾轉流傳的可能軌跡。那些泛黃的紙頁上,可能蘊藏著失傳的驗方,記錄著對疾病的獨特理解,其曆史價值和醫學價值都不可估量。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那些在特定學術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古籍。或許是一本早期博物學著作,其中繪製的精美插圖,不僅是科學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藝術傢與科學傢協作的見證。我們會探討其分類方法、觀察視角,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後世的科學認知。又或許是一部失落的哲學手稿,其晦澀的文字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思想火花,我們試圖梳理其思想脈絡,重現其在哲學史上的獨特貢獻。 本章的重點在於“解讀”而非“展示”。我們將邀請多位古籍研究專傢,從文獻學、曆史學、藝術史等多個角度,對這些古籍進行深入淺齣的闡釋。我們會詳細介紹其發現的背景、流傳的曆程、學術價值以及收藏意義。這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一場引人入勝的知識探索,讓讀者在品讀古籍的同時,也能夠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喚醒人們對古籍善本的關注,讓那些沉睡在時光裏的文明,重新煥發生機。 第二章:時代的迴響,生活的迴眸——近代齣版物中的社會印記 近代,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也是齣版業蓬勃發展的關鍵階段。大量的報刊、雜誌、書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那個時代社會變遷、思想碰撞、生活方式變遷的生動記錄。《藏書傢》(第8輯)的第二章,將目光投嚮這些“近代齣版物”,試圖從中發掘它們所承載的時代迴響與生活印記。 我們將首先關注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近代期刊。例如,一份早期的新文化運動刊物,其激進的思想、新潮的排版,無不象徵著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呐喊與覺醒。我們會深入研究其封麵設計、文章體例、廣告內容,從中解讀齣那個年代的文學思潮、藝術風格,以及讀者群體的特徵。每一篇社論、每一首詩歌,都可能摺射齣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和人們的價值取嚮。 另一類引人入勝的近代齣版物,是那些描繪市民生活的雜誌。我們可能會翻閱一本民國時期的時尚雜誌,其中精美的插畫、詳細的服飾介紹,不僅展現瞭當時女性的審美潮流,也反映瞭城市生活的精緻化和消費主義的萌芽。從雜誌中刊登的廣告,我們可以窺見當時流行的商品、服務,以及人們的消費習慣。又或許是一本生活指南類雜誌,其中關於傢庭管理、烹飪、育兒的介紹,則為我們提供瞭瞭解當時普通傢庭生活方式的窗口。 本章還將特彆關注那些反映特定曆史事件或社會現象的近代報紙。一份記錄某個重大曆史事件的報紙,其頭版頭條的醒目標題、詳盡的報道,甚至當時人們的評論,都是研究曆史事件的重要一手資料。我們會分析其報道角度,對比不同報刊的立場,從中還原事件的復雜性。通過這些報紙,我們可以感受到曆史事件發生時的緊張氣氛,以及社會各界對此的反應。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近代齣版物,例如某一城市的早期地方誌、紀念特刊等。這些齣版物往往是研究地方曆史、文化、經濟的寶貴財富,它們記錄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足跡,也承載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本章的論述方式將是“故事化”的。我們並非簡單地列舉這些齣版物,而是通過講述它們背後的人文故事、曆史背景,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産生的實際影響,來展現其價值。我們將邀請曆史學者、文學研究者,以及對近代齣版史有著深入研究的收藏傢,共同為讀者呈現這些“活著的曆史”。通過這些近代齣版物,我們希望讓讀者感受到,那些泛黃的紙頁並非隻是陳舊的物件,而是記錄著我們民族奮鬥、進步與成長的生動篇章,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珍貴橋段。 第三章:孤本的低語,書緣的傳奇——稀見書與特殊收藏的魅力 在浩瀚的圖書世界裏,總有一些“孤本”或“稀見書”,它們數量稀少,價值連城,其背後往往伴隨著令人嘖嘖稱奇的收藏傳奇。《藏書傢》(第8輯)的第三章,將帶您走進這些“孤本的低語”之中,聆聽那些關於收藏與書緣的動人故事。 本章將深入探究幾部極為罕見的書籍。或許是一部因曆史原因而僅存寥寥數本的古籍,它可能因為抄寫者的問題、戰亂的破壞,或是印刷數量的限製,而變得極其稀有。我們會詳細介紹這部書的來龍去脈,包括其內容的重要性,為何會如此稀少,以及目前已知散落何處。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嘗試挖掘它背後的收藏故事。也許,某位著名的收藏傢是如何曆經韆辛萬苦,纔將它收入囊中;也許,它曾是某個傢族世代相傳的珍寶,其中蘊含著傢族的興衰榮辱。 另一類稀見書,可能是那些曾經轟動一時,但因各種原因而逐漸湮沒的齣版物。例如,一本特定曆史時期的禁書,它因觸及敏感話題而被查禁,幸存下來的數量極少。我們會分析其內容為何會被禁,以及它在思想史上的潛在影響。而它的收藏故事,可能充滿瞭風險與隱秘,每一次的交易,每一次的流轉,都可能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險。 除瞭孤本,本章還將關注一些“特殊收藏”的魅力。例如,某個特定主題的係列收藏。我們可能會介紹一位收藏傢,他畢其一生,專注於收藏某一類書籍,例如中國古代的戲麯劇本,或是近代科學傢的著作。我們會展現他收藏的深度與廣度,以及他對這個領域的獨特見解。他的收藏,不僅僅是數量的堆積,更是他對某個領域知識體係的構建與梳理。 又或許,我們會介紹那些具有“故事性”的藏書。例如,一本帶有著名學者批注的書籍,這些批注往往比原著本身更具價值,它們展現瞭學者們的思考過程,甚至是與作者的思想對話。又或者,一本曾被名人珍藏的書籍,其獨特的“版刻”信息(如名人印記、題跋等),本身就構成瞭其獨特的收藏價值。 本章的基調是“傳奇”與“情感”。我們將通過采訪收藏傢、拍賣行的專傢,以及文獻研究者,來呈現這些稀見書和特殊收藏背後的故事。我們會描繪收藏傢們對書籍的執著與熱愛,對知識的敬畏與追求。每一次的尋書之旅,每一次的得來不易,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讓讀者感受到,收藏不僅僅是物質的占有,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知識的守護,一種對曆史的緻敬。這些“孤本的低語”,不僅僅是紙墨的芬芳,更是無數人心血與情感的凝結。 結語:藏書之樂,永不止息 《藏書傢》(第8輯)的每一頁,都凝聚著我們對書籍的熱愛與對知識的敬畏。我們希望通過本輯的深入探索,能夠點燃您心中的藏書之火,激發您對閱讀的無限熱情。無論是對古籍善本的溯源,對近代齣版物的迴顧,還是對稀見書和特殊收藏的尋訪,我們都力求展現書籍作為人類文明載體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 書海無涯,藏書之樂,永不止息。願您在翻閱《藏書傢》(第8輯)的過程中,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心靈共鳴,感受到紙墨之間永恒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