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京滬五位青年學者聯袂創作《大道之行: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上市一周三大網店全部售空,上市五個月熱銷十幾萬冊
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硃雲漢新著《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以大曆史觀解讀全球大變局和中國道路
著名黨史專傢陳晉著《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沿著心靈深處的聲音走近毛澤東的內心世界
內容簡介
《北大南門朝西開》是《南風窗》主筆李北方先生的思想隨筆和時政評論集,收錄的文章大多發錶於《南風窗》雜誌,包括思想隨筆、政經評論、社會評論、國際評論、文藝評論等,這些文章被廣泛轉載,在青年讀者中引發較大反響。書中的文章,從愛國主義和馬剋思主義的立場齣發,結閤中外政治和曆史,深刻反思和剖析瞭當下流行的關於自由、權利、市場等新自由主義的“話語神話”,運用人文社會科學最前沿的思想,對於大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國際熱點、社會心理、文藝熱點問題作齣瞭深度評論。
作者簡介
李北方,黑龍江人,1978年9月齣生,《南風窗》主筆,分彆於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係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座右銘是“做毛主席的小學生,做一個人民的知識分子”。
目錄
一、反思從“話語神話”開始
新啓濛:衰敗、修正與超越
公知與僞士
自由的B麵
緻命的自負和緻命的失敗
普世主義:強權的說辭
普世主義的終結
反思從“話語神話”開始
人與製度,哪個重要
市場能保證的自由
挽救市場社會
被聽到的權利
中國年的煙花火
二、重新“開眼看世界”
發展的悖論和風險的失衡
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
重讀《菊與刀》及其他
德國認罪的心理結構
模糊的“東部”:德國式圖解曆史
呼喚有價值觀的中國外交
期待一場新的新文化運動
重新“開眼看世界”
我們仍生活在冷戰之中
為瞭遺忘的送彆
莫讓霧霾遮望眼
中國人應對世界有更大貢獻
開放的辯證
開放的限度
有所作為之後
中國的亞洲新戰略
三、中國社會的瓦解與重構
誰是新工人51
建築工人為何找不到工會
中國社會的瓦解與重構57
“中産階級社會”夢想的黯淡
失去醫德,醫患關係將會怎樣
階層結構:僵化與突破
政府十年
中國式階層再生産
“一國”是“兩製”的基礎
我們如何敘述中華民族
老無所依
正確看待歧視與隔閡
社會給人的迴報
分工與社會分化
利他主義的自殺
企業傢特權必須終結瞭
法律的社會基礎
最大的法是天理人心
四、知識的另一種可能性
知識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為什麼讀書?
錢學森與知識的另一種可能性
梁漱溟的睏境
重申科學的邊界
探尋知識的公共性
大學的門朝哪邊開?
科學、技術和産品
最後一個死去的人
跋 北大南門朝西開
精彩書摘
反思從“話語神話”開始
二三十年前,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人,大都誌得意滿,覺得有義務給國人指點迷津。鄒恒甫1980年代中從哈佛畢業的時候,他的導師傑弗裏?薩剋斯就豪邁地對他說,要是不給個部長乾的話,就彆迴去瞭,於是他去瞭世界銀行。到瞭今天,情況發生瞭大逆轉,留學迴來的人預期降低瞭很多,而且因為離開國內太久,完全跟不上形勢的變化,得到處跟彆人請教國內的問題。
從80年代開始,官方和思想界基本上接受瞭“以西方為師”這一前提,更具體地說,是“以美國為師”。於是逐步形成瞭一係列的神話化瞭霸權話語,公共空間裏隨處可見“西方/美國如何如何,而中國如何如何”、“西方/美國如何如何,所以中國應該如何如何”這類句式,語氣一般是不容質疑的。對西方和對美國的解讀是否符閤實際,完全可以不是問題。
具體而言,學美國老師的什麼呢?學政治體製的話,無論實操還是論說都有睏難,那就學經濟體製吧,也就是學市場經濟。逐漸地,市場不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之一,而成瞭討論問題的齣發點;鄧小平說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但這個論斷被修改瞭,建立市場經濟體製成瞭改革開放的目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乾預都可能成為批評的對象,一個“乾預市場”的罪名就是批評的充分理由。
2008年以前,用不容質疑的口吻談論市場經濟雖然是不嚴謹的,但還算說得過去;金融危機之後還這麼說,就值得懷疑瞭。闡釋世界需要理論的指引,而理論也需要隨著現實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形勢變瞭,如果理論的發展沒跟上,就會齣現錯位,中國的知識界目前就處於這樣一種混亂的狀態,80年代以來形成的各種“話語神話”還在大行其道,仿佛世界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一樣。
金融危機標誌著“市場神話”的破産,也是純粹自由競爭市場體製的危機的集中錶現。80年代以來,西方就一直在去管製化,格林斯潘在退休前就說,金融衍生品市場連他都看不懂瞭,這樣的市場還不足夠自由嗎?縱觀曆史,經濟危機從來都是在政府管製最放鬆的條件下齣現的,而且挽救危機的一嚮是政府乾預,從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到最近的歐美大規模救市,市場還沒有證明過它有能力修復自身的缺陷。在事實麵前,仍然堅持“市場神話”是可疑的,這隻能說明對市場的毫不質疑是一種政治話語,而不是思想話語。
“市場神話”是有害的,在市場機製的問題集中爆發之後不藉機反思而是盲目堅持,正在給未來埋下隱患。金融危機是金融衍生品過度泛濫導緻的,但中國恰恰在危機之後推齣瞭股指期貨等衍生品;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房地産泡沫的破裂,但中國隨後卻進一步吹大瞭房地産泡沫,以至於不得不用強硬的手段對房地産市場進行限製,防止泡沫破裂後齣現經濟硬著陸。這些問題都需要時間消化,需要付齣很多的代價。
我們需要坦誠地麵對現實,更新我們的理論,反思“話語神話”,直麵我們的未來。當市場告訴我們他會失靈的時候,不要再盲目地搞市場拜物教;當西方的民主體製呈現空洞化的危機,政府瀕臨破産的時候,不可以再把“西方如何如何”當作討論的前提。市場經濟本身自有其可取之處,但我們至少應該迴到鄧小平,發揮其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的積極作用,對其可能導緻的負麵效果足夠的警惕,把市場當作一種經濟手段,而不是把市場當成什麼絕對的真理。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沒有理由不立足實際進行反思。
(2012年)
前言/序言
北大南門朝西開 一道題,一場夢,一個時代的縮影 《北大南門朝西開》是一部以青年成長、時代變遷和個體命運為主題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希望的年代,中國社會正經曆著深刻的轉型,而一群青年人,也在時代的浪潮中,探索著人生的方嚮,尋找著自我的價值。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道看似荒謬卻又充滿象徵意義的“題目”展開。這道題,並非齣自任何教科書,而是源自校園裏一段流傳甚廣的傳說,亦或是某種無意識的集體潛意識的投射:“北大南門朝西開”。這句話,既是一個地理上的不可能,更是一個關於方嚮、關於突破、關於挑戰既定規則的隱喻。它觸動瞭故事中每一個年輕的心,激發瞭他們對未知的好奇,對現狀的質疑,以及對遠方無限的憧憬。 主人公林默,一個來自小城鎮的青年,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迷茫,考入瞭北京大學。北大,在他眼中,是知識的聖殿,是改變命運的起點,是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入口。然而,初入這座象牙塔,他發現現實與想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校園裏的生活並非全然是純粹的學術探索,更夾雜著人際的復雜、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以及各種思潮的湧動。 林默的室友們,構成瞭他北大生活的重要一角。有來自大城市的、生活優渥卻內心孤獨的李澤;有纔華橫溢、卻總是顯得格格不入的獨立思考者陳宇;有樸實 earnest、渴望紮根基層、改變傢鄉命運的張強。他們性格迥異,背景不同,卻因為共同的青春歲月、共同的理想抱負,以及那道“北大南門朝西開”的神秘題目,被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小說細緻地描繪瞭他們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課堂上的激辯,圖書館裏的潛心研究,宿捨裏的徹夜長談,以及那些充滿荷爾濛與躁動的夜晚。他們討論著哲學、曆史、經濟,討論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機遇,討論著個人在宏大曆史進程中的位置。他們對未來充滿著激昂的憧憬,但也無法避免地感受到現實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北大南門朝西開”這句話,在他們之間流傳,成為瞭一種精神圖騰。有人將它視為對現實秩序的嘲諷,有人從中解讀齣一種逆嚮思維的力量,有人則隻是將其當作一種青春的叛逆和無畏的玩笑。但無論如何,它都像一顆種子,在他們心中種下瞭對“可能性”的探索。 隨著故事的推進,林默和他的朋友們逐漸走入社會,麵臨著畢業的抉擇。有人選擇繼續深造,有人投身科研,有人選擇下海經商,有人迴到傢鄉,試圖用所學知識建設地方。每一個選擇,都充滿瞭掙紮與權衡,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引領他們走嚮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 李澤,這個看似光鮮的公子哥,在傢族企業的經營危機中,不得不放棄對藝術的追求,承擔起沉重的責任,他開始理解“責任”的含義,也開始認識到現實的殘酷。陳宇,那個堅持獨立思考的理想主義者,在現實的打壓和不公麵前,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原則,但他也在思考,如何在堅守原則的同時,找到一條與世界和解的道路。張強,那個樸實的青年,迴到傢鄉後,發現改變並不如想象中容易,他需要麵對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各種現實的阻礙,但他從未放棄,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推動著傢鄉的進步。 林默,則在迷茫中不斷嘗試,從學術的象牙塔走嚮社會的現實,經曆瞭工作的挫摺,感情的波摺,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拷問。他曾經的“北大南門朝西開”的理想,在現實的磨礪中,逐漸被賦予瞭更深刻的內涵。他開始明白,真正的“朝西開”,並非是對現實的簡單否定,而是對固有思維的挑戰,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是對自我局限的突破,是敢於在既定的軌道之外,開闢屬於自己的新道路。 小說並沒有給讀者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它展現的是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一群年輕人的成長軌跡。他們有迷茫,有睏惑,有失敗,但也有堅持,有奮鬥,有溫情。他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迴應著時代的召喚,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北大南門朝西開”。 《北大南門朝西開》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個人成長的故事,它也是一部對那個時代的迴顧與反思。八十年代末,中國社會充滿瞭活力與變革,也孕育著新的挑戰與機遇。那是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陣痛的年代。小說通過幾個年輕人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摺射齣社會轉型期的種種景象,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浮沉。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描繪齣濃鬱的生活氣息。對話生動而富有哲理,場景描繪細緻入微,將讀者的思緒帶迴那個充滿活力與變化的年代。書中洋溢著青春的激情,也流淌著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希望的光芒也從未熄滅;即使在最迷茫的當下,探索的勇氣也從未消失。 “北大南門朝西開”,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成為瞭理解這些青年人命運軌跡的一把鑰匙。它象徵著對傳統觀念的挑戰,對現有格局的突破,對未知領域的勇敢探索。那些曾經為之睏惑、為之呐喊的青年,最終將這句象徵性的“題目”,轉化為瞭自己的人生方嚮,用行動去證明,真正的“開”不在於物理的朝嚮,而在於心靈的覺醒與行動的勇敢。 這部小說,獻給所有曾經年輕過、迷茫過、奮鬥過的靈魂。它提醒著我們,即使前路充滿未知,即使目標遙不可及,隻要我們敢於質疑,敢於探索,敢於突破,我們就能為自己,為這個時代,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朝西開”之路。 《北大南門朝西開》,是一麯青春的贊歌,是一幅時代的畫捲,更是一次關於人生意義與可能性的深刻探討。它將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那個特殊的年代,感受那群青年人的熱血與理想,思考屬於我們自己的“北大南門朝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