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京沪五位青年学者联袂创作《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上市一周三大网店全部售空,上市五个月热销十几万册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新著《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以大历史观解读全球大变局和中国道路
著名党史专家陈晋著《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沿着心灵深处的声音走近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内容简介
《北大南门朝西开》是《南风窗》主笔李北方先生的思想随笔和时政评论集,收录的文章大多发表于《南风窗》杂志,包括思想随笔、政经评论、社会评论、国际评论、文艺评论等,这些文章被广泛转载,在青年读者中引发较大反响。书中的文章,从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结合中外政治和历史,深刻反思和剖析了当下流行的关于自由、权利、市场等新自由主义的“话语神话”,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最前沿的思想,对于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国际热点、社会心理、文艺热点问题作出了深度评论。
作者简介
李北方,黑龙江人,1978年9月出生,《南风窗》主笔,分别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座右铭是“做毛主席的小学生,做一个人民的知识分子”。
目录
一、反思从“话语神话”开始
新启蒙:衰败、修正与超越
公知与伪士
自由的B面
致命的自负和致命的失败
普世主义:强权的说辞
普世主义的终结
反思从“话语神话”开始
人与制度,哪个重要
市场能保证的自由
挽救市场社会
被听到的权利
中国年的烟花火
二、重新“开眼看世界”
发展的悖论和风险的失衡
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
重读《菊与刀》及其他
德国认罪的心理结构
模糊的“东部”:德国式图解历史
呼唤有价值观的中国外交
期待一场新的新文化运动
重新“开眼看世界”
我们仍生活在冷战之中
为了遗忘的送别
莫让雾霾遮望眼
中国人应对世界有更大贡献
开放的辩证
开放的限度
有所作为之后
中国的亚洲新战略
三、中国社会的瓦解与重构
谁是新工人51
建筑工人为何找不到工会
中国社会的瓦解与重构57
“中产阶级社会”梦想的黯淡
失去医德,医患关系将会怎样
阶层结构:僵化与突破
政府十年
中国式阶层再生产
“一国”是“两制”的基础
我们如何叙述中华民族
老无所依
正确看待歧视与隔阂
社会给人的回报
分工与社会分化
利他主义的自杀
企业家特权必须终结了
法律的社会基础
最大的法是天理人心
四、知识的另一种可能性
知识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为什么读书?
钱学森与知识的另一种可能性
梁漱溟的困境
重申科学的边界
探寻知识的公共性
大学的门朝哪边开?
科学、技术和产品
最后一个死去的人
跋 北大南门朝西开
精彩书摘
反思从“话语神话”开始
二三十年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人,大都志得意满,觉得有义务给国人指点迷津。邹恒甫1980年代中从哈佛毕业的时候,他的导师杰弗里?萨克斯就豪迈地对他说,要是不给个部长干的话,就别回去了,于是他去了世界银行。到了今天,情况发生了大逆转,留学回来的人预期降低了很多,而且因为离开国内太久,完全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得到处跟别人请教国内的问题。
从80年代开始,官方和思想界基本上接受了“以西方为师”这一前提,更具体地说,是“以美国为师”。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神话化了霸权话语,公共空间里随处可见“西方/美国如何如何,而中国如何如何”、“西方/美国如何如何,所以中国应该如何如何”这类句式,语气一般是不容质疑的。对西方和对美国的解读是否符合实际,完全可以不是问题。
具体而言,学美国老师的什么呢?学政治体制的话,无论实操还是论说都有困难,那就学经济体制吧,也就是学市场经济。逐渐地,市场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而成了讨论问题的出发点;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但这个论断被修改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了改革开放的目的;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可能成为批评的对象,一个“干预市场”的罪名就是批评的充分理由。
2008年以前,用不容质疑的口吻谈论市场经济虽然是不严谨的,但还算说得过去;金融危机之后还这么说,就值得怀疑了。阐释世界需要理论的指引,而理论也需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形势变了,如果理论的发展没跟上,就会出现错位,中国的知识界目前就处于这样一种混乱的状态,80年代以来形成的各种“话语神话”还在大行其道,仿佛世界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一样。
金融危机标志着“市场神话”的破产,也是纯粹自由竞争市场体制的危机的集中表现。80年代以来,西方就一直在去管制化,格林斯潘在退休前就说,金融衍生品市场连他都看不懂了,这样的市场还不足够自由吗?纵观历史,经济危机从来都是在政府管制最放松的条件下出现的,而且挽救危机的一向是政府干预,从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到最近的欧美大规模救市,市场还没有证明过它有能力修复自身的缺陷。在事实面前,仍然坚持“市场神话”是可疑的,这只能说明对市场的毫不质疑是一种政治话语,而不是思想话语。
“市场神话”是有害的,在市场机制的问题集中爆发之后不借机反思而是盲目坚持,正在给未来埋下隐患。金融危机是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导致的,但中国恰恰在危机之后推出了股指期货等衍生品;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但中国随后却进一步吹大了房地产泡沫,以至于不得不用强硬的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限制,防止泡沫破裂后出现经济硬着陆。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消化,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我们需要坦诚地面对现实,更新我们的理论,反思“话语神话”,直面我们的未来。当市场告诉我们他会失灵的时候,不要再盲目地搞市场拜物教;当西方的民主体制呈现空洞化的危机,政府濒临破产的时候,不可以再把“西方如何如何”当作讨论的前提。市场经济本身自有其可取之处,但我们至少应该回到邓小平,发挥其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积极作用,对其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足够的警惕,把市场当作一种经济手段,而不是把市场当成什么绝对的真理。
世界瞬息万变,我们没有理由不立足实际进行反思。
(2012年)
前言/序言
北大南门朝西开 一道题,一场梦,一个时代的缩影 《北大南门朝西开》是一部以青年成长、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而一群青年人,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探索着人生的方向,寻找着自我的价值。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道看似荒谬却又充满象征意义的“题目”展开。这道题,并非出自任何教科书,而是源自校园里一段流传甚广的传说,亦或是某种无意识的集体潜意识的投射:“北大南门朝西开”。这句话,既是一个地理上的不可能,更是一个关于方向、关于突破、关于挑战既定规则的隐喻。它触动了故事中每一个年轻的心,激发了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对现状的质疑,以及对远方无限的憧憬。 主人公林默,一个来自小城镇的青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考入了北京大学。北大,在他眼中,是知识的圣殿,是改变命运的起点,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入口。然而,初入这座象牙塔,他发现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校园里的生活并非全然是纯粹的学术探索,更夹杂着人际的复杂、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各种思潮的涌动。 林默的室友们,构成了他北大生活的重要一角。有来自大城市的、生活优渥却内心孤独的李泽;有才华横溢、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的独立思考者陈宇;有朴实 earnest、渴望扎根基层、改变家乡命运的张强。他们性格迥异,背景不同,却因为共同的青春岁月、共同的理想抱负,以及那道“北大南门朝西开”的神秘题目,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课堂上的激辩,图书馆里的潜心研究,宿舍里的彻夜长谈,以及那些充满荷尔蒙与躁动的夜晚。他们讨论着哲学、历史、经济,讨论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讨论着个人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激昂的憧憬,但也无法避免地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北大南门朝西开”这句话,在他们之间流传,成为了一种精神图腾。有人将它视为对现实秩序的嘲讽,有人从中解读出一种逆向思维的力量,有人则只是将其当作一种青春的叛逆和无畏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它都像一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可能性”的探索。 随着故事的推进,林默和他的朋友们逐渐走入社会,面临着毕业的抉择。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投身科研,有人选择下海经商,有人回到家乡,试图用所学知识建设地方。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挣扎与权衡,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领他们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李泽,这个看似光鲜的公子哥,在家族企业的经营危机中,不得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承担起沉重的责任,他开始理解“责任”的含义,也开始认识到现实的残酷。陈宇,那个坚持独立思考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打压和不公面前,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但他也在思考,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找到一条与世界和解的道路。张强,那个朴实的青年,回到家乡后,发现改变并不如想象中容易,他需要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各种现实的阻碍,但他从未放弃,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滴地推动着家乡的进步。 林默,则在迷茫中不断尝试,从学术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现实,经历了工作的挫折,感情的波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拷问。他曾经的“北大南门朝西开”的理想,在现实的磨砺中,逐渐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他开始明白,真正的“朝西开”,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固有思维的挑战,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对自我局限的突破,是敢于在既定的轨道之外,开辟属于自己的新道路。 小说并没有给读者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它展现的是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一群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他们有迷茫,有困惑,有失败,但也有坚持,有奋斗,有温情。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召唤,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北大南门朝西开”。 《北大南门朝西开》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它也是一部对那个时代的回顾与反思。八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充满了活力与变革,也孕育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阵痛的年代。小说通过几个年轻人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景象,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浮沉。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对话生动而富有哲理,场景描绘细致入微,将读者的思绪带回那个充满活力与变化的年代。书中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也流淌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希望的光芒也从未熄灭;即使在最迷茫的当下,探索的勇气也从未消失。 “北大南门朝西开”,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成为了理解这些青年人命运轨迹的一把钥匙。它象征着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现有格局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那些曾经为之困惑、为之呐喊的青年,最终将这句象征性的“题目”,转化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用行动去证明,真正的“开”不在于物理的朝向,而在于心灵的觉醒与行动的勇敢。 这部小说,献给所有曾经年轻过、迷茫过、奋斗过的灵魂。它提醒着我们,即使前路充满未知,即使目标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突破,我们就能为自己,为这个时代,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朝西开”之路。 《北大南门朝西开》,是一曲青春的赞歌,是一幅时代的画卷,更是一次关于人生意义与可能性的深刻探讨。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那群青年人的热血与理想,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北大南门朝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