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比较方法的方法论意识尚显薄弱,比较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仍显不足,中国比较政治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亟待提高。本书针对当前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上述不足,展开研究。针对研究方法,作者在整体性讨论比较政治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比较政治研究中重要的质性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如何提高比较政治的中国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对中国比较政治学的价值、特色和情境等问题进行探索,应重点考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和平发展两大宏观问题情境。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的比较政治研究亟须进一步的发展。本书对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学科发展、核心议题以及与国际关系的交叉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方法部分,作者对比较方法的控制逻辑、比较对象的选择、比较方法的学术史、质性方法、概念分析、类型学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学科发展和核心议题部分,作者分析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中国比较政治研究发展的可能思路,并以国家治理为核心议题讨论了这一学科可能的突破路径。在与国际关系的交叉研究部分,作者对两者理论路径趋近的趋势、交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归纳。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中外政治制度学科负责人、全球治理指数(SPIGG)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治理指数(NGI)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数(CICSR)项目首席专家、《比较政治研究网》(http://psi.ecupl.edu.cn/)负责人、《比较政治学前沿》系列辑刊主编、《比较政治与全球治理》系列辑刊主编。2013年起任上海市曙光学者,2015年入选“上海市社科新人”。
引 言
第一节 国内比较政治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节 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比较政治的方法综论
第一节 比较方法的基本逻辑与学术史
第二节 从单因解释到多因分析:比较方法的研究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比较方法的质性特征
第一节 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
第二节 比较政治分析中的概念研究
第三节 类型学研究:以东亚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较政治的学科与议题
第一节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比较政治学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 制度自信与比较政治学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比较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的二元互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交叉研究
第一节 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路径的趋近
第二节 交叉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
本章小结
附录一 比较与误比
附录二 质性方法与比较政治
附录三 理性选择理论与比较方法:一个正在出现的综合?
参考文献
后 记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启迪思想”的书。我原本对比较政治学领域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感到有些晦涩,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作者在介绍“民主化理论”时,就列举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民主化案例,从拉美的转型,到东欧的剧变,再到亚洲的民主发展,每一种模式都展现了其独特性和复杂性。这让我明白了,民主化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同时,书中对于“政治精英”和“公民社会”在政治转型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宏观的制度变迁离不开微观的个体和群体活动。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发展与不平等”这个议题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它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比较,更是对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历史遗产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明白,政治学研究并非仅仅是关于“大国崛起”或“政治制度”,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如何组织自身、如何追求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永恒课题。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想深入理解世界政治复杂性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作者在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将国家看作一个独立的行动者,更是将其置于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的动态互动之中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合法性”和“治理”的探讨,这不仅仅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更是理解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关键。作者在分析不同国家治理模式时,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权力运作、利益博弈以及文化基因。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当下一些备受关注的国际事件,书中的理论和案例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和未来走向。对于“全球化与区域化”议题的讨论,也让我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现象,更是政治、文化和社会力量交织的复杂产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政治,需要的是一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致,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两点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沉浸式”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巧妙地将宏观的理论框架与微观的案例研究相结合,让我在学习比较政治学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实验室。作者在阐述学科方法论时,可以说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从定性研究的严谨性,到定量分析的统计学基础,再到混合方法的创新应用,每一种方法都被详细地解读,并配以恰当的例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案例选取”和“变量识别”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比较研究能够触及本质,而有些却流于表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而是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和“怎么做”。当我们讨论到“政治文化”这个议题时,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如何塑造政治行为的分析,让我对跨国政治行为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学术论述,更充满了对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尊重和对政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我喜欢它在每个议题展开后,都会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讨论点,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一次思维的盛宴!我拿到这本《比较政治学:学科、议题和方法》时,内心充满了期待,而它也丝毫没有辜负我的这份期望。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脉络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比较政治学这个学科的宏大图景,它不仅仅是对不同国家政治现象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门深入探究政治运作规律、权力分配机制以及国家发展路径的科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学科发展历程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从早期对制度的关注,到行为主义革命带来的理论创新,再到后行为主义时期对多元视角的包容,每一步都清晰可见,仿佛跟着作者一同经历了比较政治学的“前世今生”。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议题”的探讨,简直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无论是民主化进程的复杂性,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挑战,亦或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国家主权演变,作者都能够从不同维度进行剖析,引经据典,又不乏独到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对照现实世界的政治事件,思考书中的理论如何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搬运工,更是思想的启迪者,让我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比较政治学:学科、议题和方法》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革新。我一直认为,理解政治的关键在于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深入探究“过程”。作者在梳理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分类,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制度背后的历史逻辑、社会结构和权力博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的比较分析,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看似相似的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政治后果。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正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书中关于“国家能力”的探讨,也让我对现代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早期中央集权的挑战,到如今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适应性,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系到自己对所处社会政治现象的观察,发现书中的理论模型非常有解释力,但同时也提醒我,现实总是比理论更加复杂和 nuance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