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统筹实施的一个重点项目。该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著名学者撰写,旨在从学术的角度系统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基本内涵,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说,《理解中国》丛书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入门书,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是世界人民认识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载体。
该丛书紧紧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道路、中国发展和中国当前改革问题,组织策划一批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著作,能够更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作用,对于增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中国》丛书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立足中国立场,用好国际表达。为此,出版社邀请了中国一流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角度,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改革、中国发展、中国文化,通过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语言对其进行准确和的阐述,希冀向世界建构历史的和当代的中国形象。
《走向人人享有保障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少数人享有到人人享有的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政策的取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理想实现的逻辑、脉络和步骤,介绍了中国社会制度建设者们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剖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因,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以及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问题。
This book systematacially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ourse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 It experiences the process from scratch, and then from access to few people to coverage of everyone. It reveals the choice of social policies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logic, venation and steps of realizing social ideals. It introduces the persistent efforts of the Chinese system builders. It also analyses the formation caus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help readers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law of social policies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area at the present stage.
周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2012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著作包括《外援书札》(2015),《盘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十年》(主编,2013),《中国对外援助六十年》(主编,2012),《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主编,2010—2011),《外援在中国》(合著,2007),《福利国家向何处去》(2006),《欧洲文明的进程》(合著,2003)。1996—2013年,主持了《欧洲发展报告》(年度)的撰写和出版。
引 言
第一章 将实现社会保险作为一个纲领性目标:1921--1949
第二章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与保障:1949--1978
一 就业保障的源起(1949--1957)
(一)保护劳动者的执政初衷和最初的制度实验
(二)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国家使命
二 与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相适应的劳动保险(1950-1955)
(一)三种不同的城镇保障制度
(二)城乡二元的保障体系
三 劳动保险的制度雏形(1955-1966)
(一)变动中的劳动保险制度:快速扩面和统一标准
(二)“条块分割”与标准的不统
(三)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保险制度调整
四 “文化大革命”和劳动保险的“单位化”(1966-1978)
五 劳动保险从无到有的建设
第三章 从“企业保险”到社会保险(1978-1991)
一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就业方式的变革
(一)依靠企业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劳动就业问题
(二)企业养老负担的畸轻畸重倒逼养老金制度改革
(三)“市场就业”是建立社会化保障制度的突破口
二 改革开放与社会保障观念的转变
(一)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观念和理论
(二)借鉴国外经验与社会保障观念的转变
三 社会保障领域里的改革实验
(一)集体企业的试点工作
(二)国营企业的养老金统筹和个人缴费
(三)从“就业保障”到“待业保险”: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四 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转型期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一 “33号文件”奠定养老保险的改革基础
二 就业的市场化转型一一从“待业保险”到失业保险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性风险的出现
(二)与劳动力市场化同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三 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与养老保险制度构成相关的讨论
(二)确立“统账结合”模式
(三)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和提高统筹层次
四 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一一从“劳动保险”
走向“社会保险”
(一)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的困境
(二)启动医保改革试点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里程碑一一“44号文件”
五 工伤保险与城镇低保制度的建立
(一)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二)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
六 社会化的体系建设
第五章 走向社会公平叫工世纪的改革
一 农民的分流与社会保障
(一)农民社会的变迁及农村养老保障改革的最初尝式
(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
(五)统筹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走向公平和整合 +
二 中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
(一)艰难的起步
(二)激烈的讨论
(三)问世
三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两大突破性发展
第六章伟大的社会变迁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研究方法和论证逻辑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作者广泛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立体的社会图景。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数据和案例时表现出的严谨态度。他对数据的来源、分析方法都有清晰的说明,使得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他选择的案例也非常典型,能够有效地说明其观点。书中关于“风险社会”的章节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分析了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从环境风险到金融风险,再到社会信任危机,并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的社会保障体系。他提出的“预防性保障”概念,强调了事前预警和干预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读完这部分,我对“保障”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危机,而是主动地规避风险,构建更具弹性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是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创新。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现有理论,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形成了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的分析模型。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社会资本”的论述印象特别深刻。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社会资本解释为一种看不见的网络,它能够帮助个体在遇到困难时获得支持,在追求目标时获得助力。作者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资本的分布不均如何加剧了社会分化,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强社会联系、构建更具韧性社会网络的方法。他还探讨了技术发展在重塑社会资本方面的影响,既肯定了其带来的便利,也警示了潜在的风险。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本操作指南,它提供了理解和改善社会关系的思路和工具。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构建和利用社会资本的,以及如何能够为他人提供支持。
评分我通常对社会学类书籍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和说教。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洞察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让读者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公平”这个概念的探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社会不公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造成的长远影响。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快的事实,但他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指出了弥合差距、促进融合的可能性。他特别强调了教育在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公平化的具体设想。读完关于这部分的论述,我感觉对“人人享有保障”这一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分配,更是机会的均等和潜能的释放。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即使是在讨论严峻的社会问题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未来的乐观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将原本枯燥的社会议题变得鲜活起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公民参与”的讨论。书中通过讲述一些普通人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点滴贡献,展现了公民力量的伟大。作者并没有鼓吹宏大的革命叙事,而是强调了每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他详细分析了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们在倡导社会公平、监督政府行为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还对如何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升公民素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正人人享有保障的社会,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它是一种共同的责任,也是一种共同的愿景。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这个宏大工程中的一份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它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仿佛预示着一种深刻而包容的主题。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打动。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将抽象的社会概念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偏远社区如何通过基层互助网络,成功克服了经济萧条和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社区居民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最终积极参与、共同承担责任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闪光。读到这里,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区,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不同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作者通过对一些具体政策的分析,指出了一些现有体系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他强调,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应该包含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连接。这种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让我对“保障”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经济上的安全网,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福祉。
评分关于对象的那些概念,常常使人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用创制的想象力)所造成的某个形象置于它们之下。当人们读到或听说一位在才能、贡献或地位方面是伟大的人物的生平事迹时,通常就被诱使着在想象力中给他一个壮观的外表,相反,对于一个被描述为性格细腻温柔的人则给他一个小巧玲珑的形象。如果一个根据传说的事迹而想象出来的英雄被证明是一个矮子,或者相反,如果细腻温柔的休谟被指出是一个壮汉,那么这不但对乡下人,就连对一个有足够阅历的人来说也是可惊的事。所以,由于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有走向极端的倾向,人们哪怕是对事物的期望也切不可提得很高,因为现实总是比用来实现它的理念模型要更加局限。
评分很好.一直是选择京东.有发票.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体验一直很棒.会继续支持.
评分物流快捷、正版书籍、内容详尽。
评分品质很好,价格也很优惠,物流很快
评分物流超快,物品质量也很好
评分阎小骏的这本书应该是他10年田野调查和政治学研究的总结性的作品
评分绝对正品,京东买书放心!
评分在京东买了一批书,都很好,没有破损,纸张质量好。
评分书质量不错!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