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的系统考察,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当代境遇和发展前景问题做出尝试性解答。通过理论维度的考察,系统理解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线索、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形成对于民族国家及其建构的理性认识;通过历史维度的考察,全景展现民族国家的初创、衍生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历程,为理解民族国家的当代境遇提供历史观照和逻辑线索;通过现实维度的考察,深度分析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的内外挑战,剖析学界“反对民族国家”的理论主张,形成对于民族国家发展前景的理性瞻望,指出重构民族国家的一般路径。
作者简介
于春洋,男,1975年11月生,蒙古族,民族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导,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研究员。现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内蒙古政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民族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在《社会科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进展与学界共识
三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
四 理论、历史与现实: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国家建构理论的当代政治思想史考察
第一节 “回归国家”与国家建构理论的兴起
一 检视行为主义政治学
二 国家中心论的复兴
三 国家建构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国家建构理论的两大流派及其新进展
一 查尔斯·蒂利与内源型国家建构理论
二 弗朗西斯·福山与外源型国家建构理论
三 国际组织对于国家建构理论的拓展
第三节 国家建构的阶段特征与类型划分
一 安东尼·吉登斯:国家形态的历时性分析
二 迈克尔·曼:国家建构的四 种理想类型
三 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主义浪潮与民族国家建构
四 史密斯与格罗斯:民族国家“两分法”
五 国内学者的相关探讨
第二章 概念解析:民族、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第一节 民族的多义性
一 不同历史演进阶段与分期的民族
二 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的民族
三 演进与辨析:中国学术话语中的民族及其使用
第二节 不同知识体系中的民族国家
一 民族学视野下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二 政治学视野下的“主权国家”
三 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国家”
四 在民族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中发现民族国家
第三节 外观与内核: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建构
一 民族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内核建构
二 国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外观建构
三 对于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关系的初步探讨
四 观念认识的误区及其修正
第三章 全球扩展:民族国家历史建构的三 种主要模式
第一节 内生形态的民族国家建构
一 西欧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线索
二 内生形态民族国家建构的“西欧特色”
三 个案分析:英国民族国家建构之路
第二节 衍生形态的民族国家建构
一 民族国家在美洲和大洋洲的扩展
二 衍生形态民族国家历史建构的共性评析
三 个案分析:加拿大民族国家建构之路
第三节 外生形态的民族国家建构
一 三 大帝国解体促生的民族国家建构
二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促生的民族国家建构
三 东欧剧变促生的民族国家建构
四 个案分析: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路
第四章 当代境遇: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主权与疆界: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
一 来自超国家集团与非政府组织的“去国家化”挑战
二 来自族裔民族主义和次国家主体的“去中心化”挑战
第二节 争论与共识:观点的交锋与民族国家的现实
一 “民族国家的终结”是否已然来临
二 “世界政府”的限度
三 “全球治理”的可能性
四 几点共识:民族国家的现实
第三节 反思与扬弃:重构民族国家
一 回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
二 民族国家权威的重构:国家权力合法性建设
三 国家与社会、市场、国际体系关系的重构:国家能力建设
四 族际政治关系的重构:三种整合模式的评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
五 国内学者的相关探讨
国内学界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国家建构的阶段特征与类型划分问题,而且在参与这一问题讨论的学者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是在“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内来展开分析的。这里仅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及其观点进行介绍。
(一)宁骚:民族国家的历时类型与共时类型
北京大学的宁骚教授在其专著《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1995)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以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的历史演进作为线索,详细分析了“民族国家的历时类型与共时类型”。依笔者陋见,这是国内学界对此问题所展开的最早的、最权威的,同时也是最为细致地讨论。
宁骚指出,“当代世界的民族国家是在世界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民族的外观”。在分析民族国家的历时类型时宁骚指出,“第一批民族国家兴起于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下半叶的西欧”。经过“这个时期,王权得到了普遍地加强,它为建立民族国家提供了现成的国家机器”。然而“这个时期形成的民族国家,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都还不是民族国家的现代形态”。
……
前言/序言
unll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 一部深刻剖析现代民族国家形成、演进及其复杂性的学术巨著。 内容概述: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是一部严谨而全面的学术著作,它系统地考察了现代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形式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形成并最终成为塑造当今世界格局的核心要素的。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驱动的理论思潮、复杂的历史进程以及当下依然充满活力的现实挑战。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的文献研究为基础,带领读者穿越几个世纪的社会变迁,理解“民族”与“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定义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政治边界和国际秩序。 理论篇:探寻民族国家建构的思想根源 本书的理论篇是理解现代民族国家运作逻辑的基石。在这里,作者从思想史的维度出发,梳理了塑造民族国家概念的关键理论流派。 主权理论的演进: 作者首先追溯了“人民主权”概念的起源,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理论遗产出发,探讨了主权从君主手中转移到人民手中,以及这种转移如何为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重点分析了现代主权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威性,以及这种权威性如何通过法律、制度和暴力机器来保障,从而实现对领土和人口的有效控制。 民族主义思潮的多样性: 民族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本书详细阐述了早期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对“民族精神”和“文化同质性”的强调,以及它如何为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情感动员。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后来出现的政治性民族主义,它更侧重于国家构建的政治实践,例如通过统一语言、教育、军事和行政体系来塑造具有共同认同感的公民。作者区分了“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排斥与融合的张力。 国家建构的理论框架: 除了民族主义,本书还引入了国家建构的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例如,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性暴力垄断”的经典论断,被用来解释国家如何在确保内部秩序的同时,逐步确立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布尔迪厄的“社会场域”和“资本”理论,也为理解国家在文化、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渗透和塑造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国家建构模式的差异,以及它们对民族国家发展路径的影响。 后殖民视角与全球化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民族国家理论也面临新的挑战。本书关注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民族国家概念的批判,揭示了其在殖民历史中的嵌入性,以及对非西方世界民族国家建构的负面影响。此外,作者还审视了全球化进程对民族国家主权、边境控制和文化认同带来的冲击,以及跨国资本、非政府组织和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如何挑战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模式。 历史篇:民族国家建构的全球画卷 理论的根基需要历史的实践来支撑。《历史篇》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为维度,描绘了现代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形成轨迹。 欧洲的摇篮与扩散: 本书将欧洲视为现代民族国家最早的孵化器。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的主权国家雏形,到法国大革命激发的民族主义浪潮,再到19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作者详细梳理了欧洲各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关键节点。特别关注了国家如何通过统一的法律体系、官僚机构、公共教育和军事动员来整合社会,以及这种整合往往伴随着对少数族裔的同化或排斥。 亚洲的觉醒与转型: 作者着重分析了亚洲各国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如何开启自身的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到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再到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在二战后的独立浪潮,本书展现了不同路径的民族国家建构。其中,既有借鉴西方模式的改革,也有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的探索。特别关注了亚洲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如何在现代化与本土文化、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统一认同与多元文化之间寻求平衡。 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曲折: 拉美地区在19世纪初摆脱殖民统治,但其民族国家建构之路却充满曲折。本书分析了拉美国家在政治不稳定、经济依赖、社会分化等因素影响下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主义在促进国家认同和抵抗外部干涉方面的作用,但也常常受制于国内的精英政治和军事干预。 非洲大陆的挑战与希望: 非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殖民历史紧密相连,本书详细探讨了二战后非洲各国在“解放”后的民族国家建构所面临的独特困境。边界的随意划分、族群矛盾的激化、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外部干涉,都给非洲的民族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也关注了非洲各国在寻求自身发展道路和区域合作方面的努力。 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案例分析,本书提炼了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也揭示了其固有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例如,过度强调民族同质性可能导致内部冲突;对外部威胁的恐惧可能导致排外和侵略;国家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压制公民自由。 现实篇:当代民族国家的挑战与未来 历史的遗产并非终结,《现实篇》将目光投向当代,审视现代民族国家在21世纪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挑战,以及其未来走向的可能性。 全球化与跨国性: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侵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对经济、信息和社会生活的绝对控制。同时,跨国性的犯罪、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迫使各国必须进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挑战了传统的国家边界和主权概念。 移民、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 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大规模的移民涌入给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如何在维持国家认同的同时,包容和管理多元文化?如何平衡本土居民的利益和移民的权利?本书探讨了不同国家在移民政策、文化融合和公民身份界定方面的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政治辩论。 民主化与治理困境: 许多国家在追求民主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治理挑战。政治精英的腐败、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极端对立,都可能动摇民族国家的稳定基础。本书分析了这些挑战如何影响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以及如何在确保政治稳定和公民参与之间寻求平衡。 技术变革与国家能力: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既为国家提供了更强大的治理工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家如何利用技术来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如何防范技术被滥用,侵犯公民隐私?本书探讨了技术变革对国家能力、公民权利和信息传播带来的双重影响。 民族国家的新形态与替代模式? 面对上述挑战,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民族国家的未来形态,以及是否存在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组织模式。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区域一体化(如欧盟)、全球治理的加强、以及公民社会和跨国网络的影响,探讨了它们是否能够成为民族国家之后的新型治理单元。同时,也警惕了任何试图否定民族国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方面作用的激进主张。 结论: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以其深邃的理论洞察、翔实的史料运用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捕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世界核心政治单元——民族国家——的完整框架。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帮助我们认识当下、反思历史、并思考未来的重要读物。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复杂性、矛盾性与动态性,并促使我们深刻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由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它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