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晓芒 编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哲学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现象学
  • 句读
  • 学术著作
  • 古典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
ISBN:9787010161563
商品编码:1177644288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
  • 作者:邓晓芒
  • 定价:80
  • 出版社:人民
  • ISBN号:978701016156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2-01
  • 印刷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14
  • 字数:449千字

编辑推荐语

邓晓芒编著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内容包括信仰与纯粹明见、启蒙的内在矛盾、以及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与恐怖这三个主题。这里实际上黑格尔讨论的是信仰和理性的关系,通过对信仰和启蒙的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分析,他认为启蒙把信仰当迷信来攻击,但当启蒙对信仰的批判达到纯粹思维层次的时候,却发现它批判的恰好是自己立足的根基,即纯粹意志和**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启蒙思想将**自由的理念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进行了一番大胆的实验,力图在地上建立人间天堂,但*后归于失败。但法国革命的原则并未失效,却以纯粹的形态在德国哲学中、特别是在康德伦理学中得到了确立,这就是一切道德原理必须建立在普遍意志和**自由的基点上,没有这个基点,一切道德宣教都是虚假的。

内容提要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是邓晓芒教 授在华中科技大学讲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录音 整理,十卷本《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之第七卷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黑格尔在其中阐述 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自称此书是其哲学 体系的导言。本卷内容包括信仰与纯粹明见、启蒙的 内在矛盾以及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与恐怖三个主题 。黑格尔讨论了信仰和理性的关系。通过对信仰和启 蒙的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赖的分析,指出启蒙把信仰 当作迷信来攻击,但当启蒙对信仰的批判达到纯粹思 维层次的时候,发现它批判的恰好是自己立足的根基 ,即纯粹意志和**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启蒙思 想将**自由的理念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进行了一番大 胆的实验,力图在地上建立人间天堂,但*后归于失 败。然而法国革命的原则并未失效,而是以纯粹的形 态在德国哲学中特别是在康德伦理学中得到了确立。
     本句读沿袭了邓晓芒教授用十句话解读一句原文 的做法,从头到尾每句必读。书中引用的每一句原文 均是根据德文版本重新翻译。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29部,译著7部。

目录

b.信仰与纯粹明见
[Ⅰ.信仰的思想]
[Ⅱ.信仰的本质结构]
[Ⅳ.纯粹明见的合理性]
2.启蒙
a.启蒙与迷信的斗争
[Ⅰ.明见对信仰的否定态度]
[(1)纯粹明见的传播]
[(2)明见反对信仰]
[(3)明见是对信仰的渗透和误解]
[Ⅱ.信仰经验到启蒙]
[(1)信仰被启蒙所颠倒]
[(2)启蒙的肯定命题]
[(3)有用是启蒙的基本概念]
[Ⅲ.启蒙的正当权利]
[(1)思维的自身运动]
[(2)对信仰的诸论点的批判]
[(3)信仰变为空无内容]
b.届蒙的真理性
[Ⅰ.纯粹思维与纯粹物质]
[Ⅱ.本质的**的行为和运动]
[Ⅲ.有用的对象]
[Ⅳ.纯粹明见的三个世界]
3.**自由与恐怖
[Ⅰ.**自由]
[Ⅱ.恐怖与对纯粹意志的认知]
德汉术语索引
汉德词汇对照表
后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巨著《精神现象学》的解读性著作。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原著内容,而是通过细致的“句读”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踏入黑格尔那复杂而宏大的哲学迷宫,体悟其思想的精髓与脉络。 全书的核心在于其对《精神现象学》文本本身的深度挖掘。作者以“句读”为方法论,如同考古学家细心打磨每一块出土的碎片,试图还原文本的肌理与语境。这并非一种敷衍的梳理,而是基于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深刻理解,将原著中那些晦涩、拗口的表述,以一种更为平易近人、逻辑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句读”是对话式的,是引导式的,旨在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黑格尔时常见的障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思维过程。 《精神现象学》本身是一部关于意识发展和自我认识的史诗,它描绘了意识从最简单的感性确信出发,经历一系列的辩证运动,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旅程。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则聚焦于这部史诗中的特定篇章或某个关键转折点,对其进行详尽的解读。它会追溯意识发展的逻辑起点,分析意识如何通过其自身的否定与超越,一步步认识自身以及外部世界。书中会深入探讨诸如“感性确信”、“知觉”、“力与知”(Understanding)、“自我意识”等核心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如何通过辩证的张力相互转化、相互生成。 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必然会触及黑格尔那独特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并非简单的三段论,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内在矛盾的思维方式。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并非线性,而是通过正、反、合的循环往复,不断自我否定并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这本书会详细阐释黑格尔如何在《精神现象学》中运用辩证法来解构和构建意识的各个阶段。例如,它会分析“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如何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却充满张力的互动,揭示出自我意识形成的复杂性,以及劳动在自我确立中的关键作用。同样,它也会深入剖析“自由”与“必然”、“理性”与“现实”等黑格尔哲学中贯穿始终的宏大命题,以及它们在《精神现象学》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不仅仅是对概念的解释,更是对黑格尔思想方法的传授。作者会示范如何阅读黑格尔的文本,如何捕捉其思想的动向,如何理解其术语的特殊含义。这对于初次接触黑格尔的读者而言,将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则能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新的视角。书中会着重强调黑格尔思想的整体性,即《精神现象学》并非孤立的哲学论述,而是构成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的基石。理解《精神现象学》,是理解其后的《逻辑学》、《哲学史》等著作的关键。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精神现象学》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意义。黑格尔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19世纪德国,回应着启蒙运动以来关于理性和自由的深刻讨论。书中会梳理《精神现象学》如何反映了当时欧洲思想界的精神风貌,以及它对后世哲学、政治、社会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它对“国家”、“历史”、“宗教”、“艺术”等概念的辩证理解,无不体现了黑格尔试图构建一个理性王国,并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的复杂思想,作者可能还会引入一些辅助性的解读工具。这可能包括:对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对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其他著作的简要关联,甚至可能引用一些权威的黑格尔研究者的观点,来印证或补充自己的解读。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对原著文本的解读,而非喧宾夺主。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句读”的精细之处。它不会回避黑格尔文本中的难点,而是积极地去拆解、去疏通。它会关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词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过渡句,因为在黑格尔那里,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转折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读者得以看到黑格尔思想的严谨性与逻辑性,感受到其思想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7卷)》是一部致力于“翻译”黑格尔思想的著作。它并非提供某种“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黑格尔思想的探索之中。它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句读”这一方法,为读者打开理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大门,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哲学思想,变得触手可及,引人入胜。它希望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帮助读者掌握黑格尔的思维方式,理解意识自我发展的辩证历程,最终在认识论、历史观、乃至人生哲学层面,获得新的启发与深刻的洞见。它所追求的,是让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独立地去面对黑格尔的原著,甚至能够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视角,去理解哲学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作品,初捧在手,便觉其重量不仅仅是纸张与装帧的物理体现,更蕴含着某种思想的沉甸甸的压力。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从扉页开始,艰难地迈出第一步。它的文字仿佛一座迷宫,每一个概念的转折都像是一道需要反复咀嚼的谜题。初读的感受,更像是置身于一片浓雾之中,周围是无数晦涩的术语和逻辑的藤蔓,试图从中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攀登。尤其是那些关于“绝对精神”的论述,如同悬崖峭壁上的风声,时而清晰,时而又被更深远的哲学回响所吞没。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着思维导图,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关联。这哪里是轻松的阅读,分明是一场与人类理性巅峰的艰苦对话,让人在敬畏之余,也感到一种智力上的筋疲力尽。不过,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对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仿佛每一次攻克一个难关,都能窥见一丝久违的真理曙光。

评分

翻开这卷书时,我最直接的冲击来自于其行文的古典气质与严谨的学术姿态。它不像现代流行的快餐式读物,追求即时的理解和轻松的代入感,而是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对思想史的某种预设了解。作者的笔触冷静、克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确地解剖着意识的结构和历史的进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否定性”如何驱动意识向前演进的那些论述。那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辩证法逻辑,初看上去似乎有些僵硬,但当你真正沉浸其中,会发现每一个“否定”都不是终结,而是新一轮肯定的契机。这种结构上的精妙,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甚至觉得,仅仅是去理解他如何构建这些概念之间的张力,就已经值得花费大量时间。它迫使我跳出日常思维的惯性,去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方式审视一切既定的观念。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磨”。它像一块粗粝的石头,需要反复地打磨才能显露出内在的光泽。我发现,很多章节在第一次阅读时如同天书,但当我回顾之前的内容后,再重新审视那些晦涩的段落,突然间,一些隐藏的联系便会浮现出来。这种“顿悟”的时刻,虽然间隔时间可能很长,但一旦发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阅读活动难以比拟的。比如,关于“自我意识”如何通过“他者”的承认来确立自身的那段论述,初读时仅是感到一种理论的生硬,但多番咀嚼后,其蕴含的社会政治意义便喷薄而出,具有极强的现实穿透力。这本书要求你不仅要理解它“说了什么”,更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说”,以及它在哲学史上占据了怎样的关键位置。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是一部对得起其内容的出版物。纸张的质感厚实,字体的选择也偏向于那种能够提供稳定阅读体验的样式,这在阅读哲学经典时至关重要,毕竟,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都应该集中在文本的思想内容上,而非被不佳的印刷分散注意力。但我个人认为,即便是最优秀的装帧,也无法完全抚平文本本身的陡峭。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到一股强烈的“思想疲劳”,但这种疲劳并非负面的消耗,而更像是一次长时间高强度脑力训练后的那种充实感。它不是一本能让人在沙滩上放松阅读的消遣之作,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你关上门、点上灯,心无旁骛地与其进行深度对谈的伙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对自身认知边界的一次温柔而坚定的试探。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对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一次彻底的颠覆。我通常偏爱叙事性强、情感丰沛的作品,但这次,我走进了一个纯粹由逻辑和理性构建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非常奇特的“抽离感”。一方面,我为作者思想的宏大与深刻感到震撼;另一方面,我又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被其复杂的理论体系所裹挟,必须保持批判性的距离。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精神状态的描述,我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哲学家的观点。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阅读体验,虽然耗费精力,却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哲学史的理解深度。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往往需要我们付出超出预期的努力去接近,它不会主动向不准备好的人敞开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