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饒宗頤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史學
  • 史學史
  • 正統觀
  • 曆史理論
  • 學術史
  • 思想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研究
  • 文化史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00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800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8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曆史學傢、復旦大學教授硃維錚先生力推《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我在復旦大學曆史係承乏先師陳守實教授的中國史學史講席,迄今已逾三十年。就寡聞所及,國內近數十年專究曆史觀念史的論著本就稀見,而以正統論為題進行全麵係統考察的專著更未發現。我所見而又是同行公認的力作者,唯饒先生這一部。”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從立意到粗成定稿曆時五年。為瞭“窮其源委”,饒宗頤“淹貫乙部,旁通彆集,為獨立之探究”,最終如願取得“融會之效”。
  本書的編纂形式獨具一格。通論十三篇,在細緻梳理相關原始資料的基礎上,縱論正統論的提齣、演變和論爭的史實。資料三大篇,按照時間順序羅列曆代有關正統論的史料原文,末附齣處,間附以按語,或者考證史料,或者補充作者生平,或者駁正觀點等。因此,本書既是史學專著,又是史料匯編,史與論實現瞭有機融閤。
  本書最早於一九七七年九月由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齣版,一九九六年由上海遠東齣版社齣版簡體字本。本次以龍門書店版為底本,認真編校後再版。硃維錚先生書評代序,書後附作者一九九九年答硃維錚信。

內容簡介

  正統論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曆來討論熱烈。饒宗頤先生費時五年,深入研究,窮其原委,成就鴻篇。《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分為通論、資料兩大部分。通論部分包括十三章,大體上按照時間先後細緻梳理曆史上有影響的、不同形式的正統之論。資料部分包括三部分,按時間先後,列舉曆代論述正統論的文字。編纂形式獨具一格,既是史學專著,又是史料匯編,兩者有機結閤。本書一九七七年香港龍門書店初版後,即引起學界關注,是饒宗頤先生的代錶作之一。

作者簡介

  饒宗頤,當代學界泰鬥、書畫大傢。在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書畫、音樂、韻學諸方麵都有瞭不起的成就,在海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曆任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法國科學中心、遠東學院研究院、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等院校教授。迄今,已齣版著作八十多種,發錶文章九百五十餘篇;另亦善詩書琴畫,刊行的詩文集有十餘種、書畫集七十種等。僅其中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就有十四捲二十冊,內容近一韆兩百萬字。

目錄

通論
一 統紀之學
二 漢人之正統說
三 五德終始說新探
四 鄒、劉五德之異義及正閏說之緣起
五 晉初及北朝修史斷限之爭論
六 正史與霸史之確立
七 唐之正統論
八 宋之正統論
九 金、元及明初之正統論
十 明、清學人統紀之著作及正統說
十一 宋、元、明以來本正統觀念改撰之史書
十二 釋氏史書之正統論爭
十三 結語
資料一
晉 習鑿齒 晉承漢統論
北魏 張彝 上曆帝圖錶
唐 蕭穎士 贈韋司業書(節錄)
皇甫湜 東晉元魏正閏論
編年紀傳論
陳 鴻 大統紀序
宋 王欽若等 閏位部總序
僭僞部總序
張方平 南北正統論
歐陽修 正統論七首: 原正統論明正統論秦論
魏論東晉論後魏論梁論正統辨上正統辨下
正統論:正統論上正統論下
蘇軾 後正統論三首: 總論一辯論二辯論三
章望之 明統論
畢仲遊 正統議
陳師道 正統論
章楶 編年通載序
司馬光 論正閏
記曆年圖後
答郭純長官書
劉恕通 鑒問疑
廖行之 問正統策
張栻 經世紀年序
李燾帝 王曆紀譜跋
硃熹 資治通鑒綱目序例
葉適 紀年備遺序
黃裳 帝王紹運圖(說)
周密 論正閏
鄭思肖 古今正統大論
金 大金德運圖說(節略)
元 楊奐 正統八例總序
姚燧 國統離閤錶序
謝端 正統論辨
燕山修端 三史正統論
陶宗儀 正統辨
貝瓊 楊維楨傳及正統辨
馬端臨 資治通鑒綱目集覽序
張紳 通鑒續編序
陳桱 通鑒續編自序
吳澄 春鞦諸國統紀序
皇極經世續書序
吳萊 改元論
明 王禕 正統論
改元論
鬍翰 正紀
方孝孺 釋統 後正統論
徐一夔 正統問
硃權 天運紹統序
王行 纂宋係統圖跋
徐奮鵬 古今正統辨
楊慎 廣正統論
丘濬 世史正綱序
世史正綱
費訚 世史正綱後序
章潢 論曆代正統
謝陛 正帝統
豐坊 世統本紀序
吳繼京 曆代帝王曆祚考序
張自勛 綱目續麟
嚴衍 資治通鑒補自序並凡例
清 魏禧 正統論(上、中、下)
王夫之 讀通鑒論捲末
宋實穎 黜硃梁紀年論(附圖)
邵廷采 正統論(六篇)
甘京 正統論
蔣汾功 正統論
葉燮 正統論(上、下)
錢維城 續蘇子正統論(上、下)
徐世佐 正統論(上、中、下)
計東紀 元匯考序
刁包 與史子敏論史書
張宗泰 通鑒論正統閏統
葉維庚 紀元通考序例
段長基 曆代統紀錶序(附: 凡例)
趙翼 《通鑒》、《綱目》《綱目》書法有所本
魯一同 正統論
儲同人 正統論(六篇)
周樹槐 書蘇文忠《正統論》後再書《正統論》後
梁廷柟 正統道統論
梁玉繩 元號略序
龔自珍 壬癸之際胎觀第三
方宗誠 繼統論
李慈銘 論正統
現代 梁啓超 論正統
章炳麟 論正統
濛文通 膚淺小書
柳詒徵 史統
資料二
秦 秦會要(曆數上)
漢 劉歆 世經
魏 蘇林、董巴上錶
晉 史臣論五德
北魏 高閭、李彪等議五德
唐 運次
宋 運曆
諸傢五德議
金 德運議
曆代德運圖
元 王惲 請論定德運狀
明 五運
清 王懋弘 漢火德考
附錄 饒宗頤 陰陽五行思想有“形”、“氣”二原與“德禮”關聯說
資料三
唐 劉知幾 史通
宋 張栻 諸葛忠武侯傳書後
韓元吉 三國誌論
周必大 續後漢書序
蕭常 進續後漢書錶
歐陽守道 續後漢書跋
高似孫 史略
尹起莘 昭烈帝章武元年論
俞文豹 吹劍錄
黃震 讀史論三國誌
林景熙 季漢正義序
金 趙秉文 蜀漢正名論
元 趙居信 蜀漢本末序
黃君復 蜀漢本末後序(明抄本)415
鬍一桂 論蜀漢
張之翰 古今指掌圖序
陳櫟論 三國蜀
趙世延 南唐書序
王義山 宋史提綱序
郝經 續後漢書序
馮良佐 續後漢書後序(本書捲首)425
苟宗道 新注序
明 秦鳴夏 史質序
王洙 史質敘略
柯維騏 宋史新編凡例
黃佐 宋史新編序
康大和 宋史新編後序
王惟儉 宋史記凡例
葉嚮高 季漢書敘
王圖 季漢書序
陳邦瞻 謝氏季漢書序
於若瀛 季漢書序
鄒觀光 季漢書序
謝陛 季漢書自序
清 魏裔介 三國論
孫寶仁 季漢紀序
趙作羹 季漢紀緣起
黃中堅 擬更季漢書昭烈皇帝本紀(識語)
俞樾 蜀漢非正統說
鬍玉縉 三國誌集解序附言
謝啓昆 西魏書敘錄
潘飛聲 東魏西魏論
姚瑩 與徐六襄論五代史書
陳鱣 續唐書自序
費密 統典論
熊锡履 學統序例
釋契嵩 傳法正宗定祖圖敘
釋誌磐 佛祖統紀序
後記
附錄






精彩書摘

  結語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說,其理論之主要根據有二: 一為采用鄒衍之五德運轉說,計其年次,以定正、閏;唐人自王勃以後,《五行應運曆》、《正閏位曆》等書,以至宋初宋庠之《紀元通譜》,皆屬此一係統,宋儒則深闢其謬,惟《唐書?王勃傳》但存其端倪而已。另一為依據《公羊傳》加以推衍,皇甫湜揭“大一統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歐公繼之,標“居正”、“一統”二義。由是統之意義,由時間轉為空間,漸離公羊之本旨。然對後來影響至大。溫公謂:“苟不能使九州閤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也。”東坡謂:“正統雲者,猶曰有天下雲爾。”(明徐一夔引此說)皆從空間立論。此一義後來且影響及於實際行動。元世祖之滅宋,即由此一觀念所策動。《元史?劉整傳》雲:
  至元四年(1338)十一月,(整)入朝……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傢不為正統。聖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耶?”世祖曰:“朕意決矣!”
  故元之有宋,即為爭取正統,此正統即大一統之意也。
  宋代《春鞦》之學,北宋重尊王(孫復著《春鞦尊王發微》十二篇可見之),南宋重攘夷(鬍安國著《春鞦傳》可見之。《宋史?儒林傳》雲:“自王安石廢《春鞦》不列於學官……學士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理,用夏變夷,殆由乎此。故[安國]潛心是書二十餘年……”)。尊王,故張大大一統之說,此歐公正統論之得於《春鞦》者在此也。元世以夷狄入主中國,其言正統者,亦隻能援大一統一說以立論。至明方孝孺始置夷狄之統於變統,則庶幾攘夷之義,與皇甫湜之不帝元魏(亦如昌黎之闢佛,基於夷夏觀念)之說相呼應,此亦取之《春鞦》以立義者也。鬍翰《正紀論》至責唐太宗以夷狄自處,汨地之紀,莫若劉淵。鬍氏為明初始倡夷夏內外之辨者,方氏之重視夷狄問題,顯受其啓發耳。
  依春鞦褒貶之例以論史,則發生史實與道德關聯問題,正統說諸傢立場各有不同。其重實而輕名,但以史實為鑒戒,不惜減輕道德觀念者,歐陽修、司馬光是也。其兼顧名實,而決不肯放棄道德觀念,以緻建立二元說者,章望之(分正統與霸統)、方孝孺(分正統與變統)是也。其純以《春鞦》書法為褒貶者,則硃子一人而已。
  《春鞦》言“統”之義,原本於時間,即繼承以前之係緒之謂。為正閏之說者,其爭論焦點,即在於承接之間是否為正與不正之問題。故保持正統,可以放棄若乾被認為閏位,而遙接遠代,為“超代”之論,皇甫湜即主此一說也。或以為統之承受,應加抉擇,楊維楨主張元統宜接宋,而不可接遼、金,此又一說也。凡此種種,皆正統論所執不同之立場與原則,略為疏說,以見其概焉。
  自漢以來,史傢緻力於正統問題之探討;錶麵觀之,似是重床疊層,細察則精義紛披,理而董之,正可窺見中國史學精神之所在。正統理論之精髓,在於闡釋如何始可以承統,又如何方可謂之“正”之真理。持此論者,皆凜然有不可侵犯之態度。歐公、溫公所以不為人諒解,由於仍屈服於史局之下。故嚮來官修之史,不能令人滿意,而私傢之史,所以不斷述作,不惜重撰,且亦為人所重視,職是故也。私傢史書所以可貴,其故有三: (1) 不受史局之約束;(2) 不為當前史學風氣及政治立場之所囿;(3) 有超時空限製之精神,對於史事可作重新評價。質言之,即有超曆史(Super�睭istory)之立腳點也。
  章學誠《文德篇》主張“論古必恕”,謂作史者須為古人設身處地(《文史通義?內篇》)。然史傢之尚論史事,貴能據德以衡史,決不可徇史以遷德。史傢眼中對於帝王(統治者)僅視作曆史人物看待,其是非得失,均得加以衡量評判。記敘史事而無是非之辨,則何貴乎有史?此義鄭思肖於《心史?古今正統大論》中已有淋灕盡緻之發揮;實齋之說,婉而未當。
  近東古史,其紀錄多為勝利者之自我錶揚,如波斯最高王者,動輒自稱為萬王之王,如是之曆史紀錄,僅為勝利者服務。中國則不然,“惟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離騷》);“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天問》),此屈原之曆史觀也。楚先王公卿祠廟,圖繪天地賢聖怪物行事,所以存鑒戒。此事淵源甚遠,伊尹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劉嚮《彆錄》雲:“九主者,有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品,圖畫其形。”(見《殷本紀集解》引)以人主分為九等,自授君以下,均緻貶詞,且圖繪其形以醜之。《廣川畫跋》有《九主圖》。《九主》此書殘帙,近日在馬王堆三號墓發現(參《文物》1974年第11期),見於《老子》甲本《佚書》中。伊尹論過在主者四,罪在臣者三,臣主同罪者二,又陳夏桀氏之失,足見對君主行為可作嚴厲而正義之道德評判,其由來甚遠,實為中國史傢之優良傳統,不容忽視者也。
  晚近之言史者,有不惜去統而棄正者矣,有不惜以自己之文化接他人之統者矣。“有抱國之圖籍而降者矣。無籍其道而降者,道不可以籍也。”(《古史鈎沉論四》)此龔定庵所以嗟嘆唏噓不能自已者也。反觀過去鄭思肖、方孝孺輩,其所爭取者,一本乎正義之真是非,而非一時相對之是非,不特不屈服於某種政治之下,且不屈服於已成曆史之前,其見識偉矣,其人格夐矣,此誠“貫天地而無終敝,故不得以彼之暫,奪此之常”(姚鼐《方正學祠重修建記》)。曆史之真是非,正在其常,而非一時之是非所可奪也。
  又龔定庵論大一統為太平世事,以為“宋、明山林偏僻士,多言夷夏之防,比附《春鞦》,不知《春鞦》者也,不知《春鞦》至所見世,吳、楚進矣,伐我不言鄙,我無外矣。故詩曰:‘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聖無外,天亦無外者也”(《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七》),是在太平世,混一車書,王者無外,夷夏之防,已消弭於無形矣。曆來持正統論者,每局於夷夏之辨;此在偏安之世則然,若大一統局麵下,則地既無疆,天亦無外,《公羊》以當太平世,《大學》以論平天下,可謂涵蓋乾坤氣象。Arnold J. Toynbee謂中國嚮來就是世界國傢,今尚存於世。蓋中國自周、秦以後,即本天下觀念以看曆史,視曆史為一整體,與希臘史傢Polybius見解頗相似。以世界眼光來看曆史,從過去人事覓得共同規律以為行動之藉鑒。故中國史傢自來即富有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之豁達心胸。Toynbee晚年定論始確論史傢須從曆史成敗獲得猛省,曆史如僅為描述而缺乏道德批評,則不成為史學。顧此義在中國早成為傢常便飯,曆代正統論即貫徹此一主張之史學觀點者也。
  自韓愈《原道》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再傳至湯、文、武、周公、孔、孟,儒傢道統承傳之說於焉確立。陳寅恪氏以為韓氏建立道統,錶麵雖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啓發,實際乃受新禪宗教外傳燈說所造成(《論韓愈》),惟證據未充。硃子《中庸章句序》屢言:“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而以“允執厥中”為堯、舜、禹之所傳授,以子思上接道統之傳,彼於道統再三緻意,故宋人喜言之。宋季文及翁(字時舉,綿竹人,理宗時進士)著《道統圖後跋》,稱“有作《道統圖》上徹宸覽者,以藝祖皇帝續伏羲、堯、舜、禹、湯、文、武之傳,以濂溪周元公續周、孔、曾、思、孟之傳”(《宋代蜀文輯存》捲九十四),是宋人之《道統圖》且以藝祖接伏羲之統,此乃齣於政治上之渲染,殊屬無謂。明楊維楨始以道統配閤治統,道統觀念彌為人所重視。清初刁包著《斯文正統》,其書為纂文總集,此則以正統觀念侵入於文學之領域矣。惟袁枚頗非道統,其言曰:“夫道無統也,若大路然。……然儒沾沾於道外增一統字……交付若有形,收藏若有物,道甚公而忽私之,道甚廣而忽狹之,陋矣!”(《文集》捲十七《代潘學士答雷翠庭祭酒書》)梁廷柟以為天下有正統而無道統。平情而論,宋儒道統之說隻限於極少數人之傳授,有時不免標榜,未見為大公之論,難怪簡齋之非議也。
  太史公《自序》雲:“《春鞦》明是非,故長於治人。”此說實本之董生(見《春鞦繁露?俞序》)。曆史之作,正所以明人事之真是非,而摺中於正(Justice),故史傢秉筆必據正立論,《易?傢人》正位於內,《大學》言正心,《春鞦》主撥亂反正,均從正字齣發。《春鞦》書元年,所以慎始。《大戴禮?保傅》引《易》雲:“正其本,萬事理;失之毫厘,差以韆裏。”正其本實為史之首務。賈子《胎教篇》申言“《春鞦》之元,《詩》之《關睢》,《禮》之《冠》、《昏》,《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雲爾”。前此魏武侯問“元年”於吳子(起),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 正之。正之奈何?曰: 明智。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說苑?建本》)章太炎因謂“人君始立,人必觀其始政,其賢者則於改元之始,悉取前人秕政,下詔捐除……”,即以慎始說元之義者也(《春鞦左氏疑義答問》捲二上)。慎始蓋所以正之,以正統而論,正之為義尤重於統,自古以來已視為天經地義。故史傢任務,要必摺中於正。Reinhold Niebuhr從神學觀點以論史學,而提齣Moral Judgment are Excuted in History一意,且雲必須gives meaning to history,此即孔子所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蓋曆史於事與文之外,大有事在,即[義]是矣。或謂此所謂義,即《史記》所謂“製義法”,非也。(按,義法重在作史之法例,取義淺狹,不足以語此。)曆史上之裁判,既為史傢應有之責任。所謂moral judgment者,西方或決於神斷,稽之往史,古埃及倚神力為裁斷,凡人之終,必受秤之衡量以定其功罪。吾謂神斷之秤,不如曆史之評。曆史之秤是謂之正。正者亦猶埃及人之maat,於義同符;正統之“正”,其時義誠大矣哉!
  ……

前言/序言


《東亞視野下的知識生産與權力轉移:中古至近代的社會變遷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以跨越韆餘年的東亞曆史為縱深,聚焦於知識生産、文化權威的確立與轉移,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變遷。它並非聚焦於傳統史學內部的“正統”之爭,而是將視角投嚮更廣闊的社會肌理、思想流動與地緣政治互動。全書共分為六個相互關聯的部分,深入探討瞭從中古時期(約公元5世紀)至近代轉型期(約19世紀末)間,東亞世界如何應對內部的結構性矛盾與外部的衝擊,並在知識、製度與權力層麵尋求新的平衡與主導權。 第一部分:中古精英的知識重塑與文化地理的奠基 本部分考察瞭隋唐至宋代,特定知識群體如何通過對經典的重新闡釋和對製度的參與,構建起具有排他性的文化與政治基礎。研究著重於“士”階層在地方社會中的滲透及其對儒學解釋權的壟斷過程。我們細緻分析瞭科舉製度設計背後的文化意圖,它如何係統性地篩選、培養並固化瞭特定的知識精英群體。在此過程中,不同學派(如早期理學的前身形態)如何通過對禮儀、教化以及國傢祭祀的定義權爭奪,來確立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首要地位。這部分特彆關注瞭區域性學術中心的興起與衰落,例如在長江流域與黃河中下遊地區,知識傳播路徑的差異如何影響瞭地方士紳對中央權威的認同與規訓。我們試圖揭示,中古時期對“正統”的強調,本質上是對資源分配與政治閤法性的策略性布局,而非純粹的學術繼承。 第二部分:國傢權力與文本權威的互動模型 本章深入剖析瞭宋元之際,國傢權力機構如何係統性地介入對曆史記憶與經典文本的規範化過程。通過對曆代官方修史的體例分析,我們發現國傢傾嚮於建構一種綫性的、具有明確道德指嚮的曆史敘事,以服務於當朝政權的穩定。元代作為非漢族政權,其在吸收與改造漢地知識體係時所采取的策略尤為值得關注——他們並未完全顛覆既有的文化結構,而是通過增補新的“曆史經驗”和對特定邊疆史事的強調,實現瞭對傳統敘事的巧妙嫁接。研究還比對瞭官方史館與民間私傢著述在史料采信與評價標準上的顯著分歧,並論證瞭這種分歧如何成為後世知識分子進行批判性反思的隱秘空間。 第三部分:社會經濟轉型對知識生態的影響:宋元之際的商業革命與知識普及 商業經濟的繁榮和城市化的加速,極大地改變瞭知識的載體與受眾。本部分探討瞭雕版印刷術的成熟與商業化運作,如何使知識(包括但不限於官方意識形態文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社會中流動。城市中的行會、書坊以及新興的市民階層,開始擁有接觸和討論傳統精英知識的渠道。這導緻瞭對傳統學術的“去神聖化”過程。例如,民間文學、戲麯和通俗讀物中對曆史人物的再創作,構成瞭對官方嚴肅曆史話語的有效補充乃至挑戰。我們通過對特定時期商業契約、地方誌中商業活動記載的分析,重建瞭知識生産與財富積纍之間復雜的相關性。 第四部分:地域主義的興起與知識譜係的重構 明代中後期,隨著地方性意識的增強和中央集權結構的反思,知識精英開始將注意力從宏大的天下敘事轉嚮對本土曆史、人物與文化的深入挖掘。地方誌的編纂不再僅僅是中央政府要求的製度性義務,而逐漸演變為宗族、鄉賢通過書寫來確立自身在區域內的曆史地位與文化話語權的重要手段。本部分對比瞭江南、福建和四川等地的鄉土史書寫實踐,揭示瞭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經濟結構和族群關係如何塑造瞭他們對“地方正統”的理解和建構。這種地域主義的知識生産,既是對中央集權的一種溫和抵抗,也是對本土社會結構閤法性的追溯。 第五部分:近代衝擊下的知識權威危機與技術官僚的崛起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的科學技術與製度觀念的湧入,對傳統的知識體係構成瞭根本性的衝擊。傳統上,文官士大夫的知識結構(以經史子集為核心)在應對海防、軍事、工業等實際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書考察瞭在這一危機背景下,新的知識群體——技術官員、海關人員以及早期留學生——如何通過掌握西方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管理能力,逐漸在國傢治理的實際操作層麵取得瞭新的權力基礎。這種權力的轉移,本質上是從基於“道德與經典”的權威,轉嚮基於“效能與技術”的權威。我們分析瞭這種轉型如何反映在洋務運動的文獻、教育改革的討論以及新式軍政機構的建立過程中。 第六部分:曆史敘事的近代化轉嚮與國傢構建 在民族國傢建構的時代背景下,曆史學承擔起瞭整閤多元身份、塑造國民意識的重任。本部分分析瞭梁啓超等近代思想傢如何批判性地吸收瞭西方的曆史哲學,並緻力於構建一套既能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又能適應現代政治需求的“新史學”。這種新史學追求的不再是古代王朝更迭中的道德評判(即古代意義上的“正統”),而是對國傢民族曆史連續性的論證,以及對未來發展路徑的指導。最終,本書將探討這種近代史學敘事的形成,如何標誌著知識生産領域一場深刻的、不可逆轉的範式轉移,並為理解當代東亞社會中的文化認同提供瞭曆史的深度。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多層次、多視角的曆史解讀,將知識的生産視為社會、經濟、政治權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避免將史學史簡化為精英內部的純粹理論辯論,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社會變遷結構中加以審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篇幅之宏大,簡直讓人望而生畏,那種學術的嚴謹和對史料的精雕細琢,體現齣作者在史學研究上的深厚功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紛繁復雜的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仿佛他手中握有一把鑰匙,能輕易開啓那些塵封已久的史冊,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典章製度和人物事跡,以一種清晰、富有邏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讀起來,我時常會有一種被引領著漫步在曆史長廊中的感覺,每一步都踏得那樣堅實,每一步都能看到新的風景。作者對於文獻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不隻是簡單的引用,而是將不同來源的材料進行交叉印證,構建起一個紮實的論證體係,讓人不得不信服其推導過程的每一步。這種治學的態度,對於當下許多浮躁的寫作風氣來說,無疑是一劑清涼的藥方,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學術深度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沉澱,而不是膚淺的概括和口號式的論斷。書中的一些分析角度非常新穎,常常能打破我原有的認知框架,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過去看似定論的曆史事件。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細細品味的鴻篇巨製。

評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專業深度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曆史知識儲備,它顯然不是為曆史初學者準備的“入門讀物”。然而,對於那些已經對某一領域或某一時代有初步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帶來的提升是指數級的。它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瞭許多曆史錶象下的結構性難題。作者在某些關鍵概念的界定時所下的功夫,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自覺,他毫不含糊地界定自己使用的術語的內涵與外延,避免瞭模糊不清帶來的歧義,這種清晰度在學術著作中是極為寶貴的品質。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對細微差彆的敏感所摺服,他對於時間、空間、人物身份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變化,都有著極為敏銳的捕捉。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正是區分一流史學著作和平庸之作的關鍵所在。讀完此書,我感到自己看待曆史的目光變得更加銳利和審慎,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從封麵那沉穩的色調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古樸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讓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重量感。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引言部分所構建的研究視野,他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某一特定朝代的窠臼裏,而是試圖建立一個貫穿始終的宏觀視角來審視整個曆史的走嚮。這種超越具體事件層麵的哲學思辨,使得全書的立意拔高瞭一個層次。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文字風格極其凝練,尤其是在闡述其核心觀點時,往往用最精煉的語言,一語中的地概括齣復雜的曆史現象,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技巧,使得每一句話都蘊含著豐富的深意,需要細細咂摸纔能領會其精髓。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它強迫你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而非僅僅是“發生瞭什麼”。雖然某些章節的專業性略強,初讀可能稍感吃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它需要的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沉下心來,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度的智力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作者的邏輯推演能力令人嘆服,他總能從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曆史點之間,架設起一座堅實的邏輯橋梁,展示齣一種深層的、不易察覺的內在聯係。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時,不得不停下來,在腦中復盤剛剛讀到的那幾段論述,以確保自己完全理解瞭作者是如何從A點跳躍到B點的。這種需要讀者積極參與思考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參與感,讓人感到自己不僅僅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在與作者一同建構曆史的認知模型。書中引用的諸多地方誌和私人筆記,也極大地豐富瞭全書的質感,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理論探討,充滿瞭鮮活的“人味兒”。這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抽象的製度,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片段被納入瞭宏大的敘事框架之中。對於希望深入瞭解史學研究方法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本,它展示瞭如何將紮實的文獻工作與高屋建瓴的理論分析完美結閤。

評分

讀畢全書,我的腦海中留下的是一種對“時間”和“變遷”的深刻體悟。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敘述,很少使用煽情或戲劇化的筆法,一切都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客觀的姿態呈現齣來,但這冷靜背後,卻蘊含著對曆史無常的巨大悲憫。這種剋製的情感錶達,反而比直白的呐喊更具穿透力,它讓讀者自行去感受那些時代洪流中個體的命運沉浮。書中對不同時期權力結構的細緻描摹,尤其引人入勝,作者似乎能看透那些錶麵光鮮之下的權力運作機製,揭示瞭曆史舞颱上那些永恒不變的人性與權謀的糾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爭議性極大的曆史人物或事件時的謹慎態度,他不會輕易地貼上“好”或“壞”的標簽,而是傾嚮於將其置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去理解,力求還原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曆史側麵。這種不偏不倚的史傢之筆,是對曆史最大的尊重。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知識,更在於它塑造瞭一種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曆史觀。

評分

讀書,讀好書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如雨果說的: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考在火上一樣,漸漸地融化.一般,它在一個人的人生中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是有句話說: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讀好書,確實給我帶來瞭很多幫助.不僅是我,可能讀好書的人都會感覺到這一點.總而言之,讀好書,會帶來很多益處.

評分

又一力作。本書在進一步推進晚明史研究的同時,對中國大曆史的變遷發展提齣瞭新的見解——晚明大變局是中國曆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晚清以後中國社會發生顛覆性大變局的思想和文化潛源。

評分

(3)具體推進瞭晚明史研究的高度。作者認為以徐光啓為代錶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國首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同時,還原瞭瞿汝夔在西學東漸過程的關鍵性作用,打破瞭學界曆來引用西方學者認為明代中國天主教傳教成功僅歸功“三大柱石”而忽略瞿汝夔的成說,推進瞭晚明史研究的高度。

評分

文獻劄記讀後感,相信通過閱讀能夠提高曆史水平。

評分

是本好書,值得學習收藏,推薦一下

評分

不錯的東西,朋友購買,很是滿意,價格實惠,經典的作品,有機會,再買

評分

本書從立意到粗成定稿曆時五年。為瞭“窮其源委”,饒宗頤“淹貫乙部,旁通彆集,為獨立之探究”,最終如願取得“融會之效”。

評分

樊樹誌先生的語言通暢淺近,將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瞭大眾能讀懂的曆史敘述,真正做到雅俗共讀,在推進瞭晚明曆史研究的同時,給讀者提供瞭一本係統瞭解晚明社會發展的簡明通史著作。

評分

【京東超市】康師傅 紅茶1L*8瓶 整箱【京東超市】康師傅 紅茶1L*8瓶 整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