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的发现

老歌的发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浪 著
图书标签:
  • 怀旧
  • 音乐
  • 老歌
  • 流行音乐
  • 文化
  • 回忆
  • 经典
  • 时代记忆
  • 音乐史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1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3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图书馆“文津奖”、香港图书奖获得者杨浪先生新作!
  陈寅恪之侄陈云君先生为本书封面题字并倾情作序推荐
  扫封底二维码,听老歌及重点章节朗诵!

内容简介

  “文革”中哪个国家的电影最受中国人欢迎?
  为什么解放军《陆军号谱》封面旗帜上会有“青天白日”的徽记?
  《东方红》由谁创作至今还是公案?
  歌曲《你是灯塔》为何被怀疑抄袭苏联追悼歌?
  《哀乐》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创作的?
  ……

作者简介

  杨浪,资深媒体人、作家、诗人、地图收藏家、摄影评论家。现任海航集团文化艺术总监,海航文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少年从军,参加保卫边疆作战,立战功。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财讯传媒担任高级职务。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师。著作《地图的发现》获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变化三十年》获2010年“香港图书奖”。
  近年来撰写并主持多场音乐会,以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融入舞台,见微知著、深入浅出,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精彩书评

  ★杨浪先生的这本小书文短而质粹,分量之重为知者能量。我本不十分爱听歌曲,但书中记录的四十年前的歌曲,以我的年龄论都是亲历,而有的是日日充耳,所以都成了挥之不去的内容。唯其当时浑浑噩噩,不知某歌、某曲的来龙去脉,读杨浪先生此书之际,先是忘情乎今日何日之感,又有原来如此之悟,在回首不堪之中深溺了六个小时,掉一句文——“良有以也”!
  ——陈云君

  ★《老歌的发现》“发现”的是历史的声音。其实是在讲故事之中更多地讲一些关于歌声的故事。我想,对往事的言说中加入了声音,历史更真实可感;有时候因为一首歌曲更丰富了历史的纹路和肌理。当我“听”到自己的前辈是如何唱着歌一路走来的时候,总想着把这听觉还原出来,但是许多老歌今天只存在于歌本里,难以找到音响材料,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会尝试着用多媒体的方式做一点“朗读版”,读者只要把文章题目前的条码扫下来,就能从手机中听到我边读边唱的声音。好多老歌很难听到了,这本书的读者或许会欢迎这种出版形式,我以为。
  ——杨浪

目录

啊,朋友再见! 001
《陆军号谱》:回荡在天空的战斗号角 007
我也要歌唱于司令 016
《东方红》的创作、改编与传播 022
是否靡靡? 040
“你是灯塔” 044
《战地新歌》为什么是个问题 050
新发现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早期作品 059
永远奔流的“黄河” 067
《歌唱祖国》词曲作者另有隐情 091
“派歌” 098
一支军歌的“进行曲” 104
源远流长 114
海南的歌 123
昆明街头的悲壮歌声 129
建国初期对张春桥作品的一场“批评” 150
那些与外国有关的歌 161
哀乐故事 173

精彩书摘

  是否靡靡?
  人老了,总有些几十年前的事会不经意间泛出来。
  前不久,被几个朋友哄着参与排演了沙叶新先生的话剧《邓丽君》。说起来,和邓小姐歌声的最初晤面还是在几十年前的部队里。
  1980年,我在云南腹地一个工兵团队里当文化干事。正是这个时候,总政向全军部队推荐了12首革命歌曲,并且要求“全军就此掀起一个大唱革命歌曲的热潮”。这个正是文化干事的活儿,为此,我大约有三个月时间跑了全团许多连队培训教歌骨干,而且时不常的自己来教歌、指挥唱歌。
  政治处干事下部队的时候,最常坐的就是团电影队的车。到了连队,我下午教歌,他们晚上放电影。和电影队长熟了,在他们像仓库一样的工作室里,第一次听到了邓丽君的歌。
  那时的聆听是偷偷地在电影队进行的,只因为别处听不到,而且录音机在边疆远未普及。那种听歌的感觉是音量不能放大,所以要支着耳朵细细地听。那是一种此前全然没有听过的唱法以及从来不曾听到过的歌。按现在的话说——走心哪!《小城故事》《甜蜜蜜》《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说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关乎当代音乐史,也关乎新时期的文化思潮。
  1978年以后,“文革”结束,思想松动。云南因为地处边疆,一些有走私嫌疑的物件从缅甸方向流进了内地,其中就包括早已红遍港台的邓丽君。此时,内地电影音乐中的抒情歌曲也成了一时之盛。流风所及,“邓丽君们”也在民间迅速蔓延。正此时,1980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歌曲》杂志社举办了一个“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活动规定以群众投票的方式评选15首听众喜爱的歌曲。这个活动的投票时间为1月3日到24日,结果一下子收到25万封来信,编辑部看不过来,把警卫电台的战士也调过来帮忙。2月份,根据票选的歌曲揭晓,清一色的是缠绵温柔的抒情歌曲。那个时候,“流行音乐”还是一个禁用词,但这无疑是一个当时的流行音乐榜。这个榜单有必要把它留下来:
  1.《祝酒歌》,2.《妹妹找哥泪花流》,3.《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4.《再见吧妈妈》,5.《泉水叮咚响》,6.《边疆的泉水清又清》,7.《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8.《大海一样的深情》,9.《青春啊青春》,10.《洁白的羽毛寄深情》,11.《太阳岛上》,12.《绒花》,13.《我们的明天比蜜甜》,14.《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15.《永远和你在一起》, 16.《周总理你在哪里》,17.《红杉树》,18.《西沙,我可爱的家乡》,19.《草原之夜》,20.《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这个榜单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榜单的统计和确认中,评委中发生了对《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是否适宜排在最后的争论。榜单中,主宰了群众生活30年的那些刚劲有力、慷慨激昂的进行曲、组曲、合唱曲无一入选。这个结果,连那些刚刚被“解放”出来的老同志都坐不住了。当时的文艺界有一场影响不小的争论。思想新锐如《中国青年报》也曾发表文章批评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这篇文章也在各个层面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当年4月23日,131名在北京参加汇演的歌手公开发表了一个《高唱革命歌曲的倡议书》,《倡议书》中说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来的某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在某些人民中间传播,他(它)同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作为受党长期培养的文艺工作者,人民的歌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用革命的、前进的、健康的歌声抵制那些靡靡之音。”“靡靡”者,当时让人能够确认想到的,当然是邓丽君。紧跟着,解放军总政治部就发文向全军推广12首革命歌曲。
  这个事儿在今天看来早已经不那么纠结和对立。音乐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一种情怀的抒发,以自然、丰富多元化的好,形式上更不必那么扬此抑彼,优秀的抒情音乐与充满“战斗”性的音乐都是歌唱者一种真实情绪的表达,也是人类音乐殿堂的组成部分。
  说回来,我在部队教歌。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时间的回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时间的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与现代生活的回溯》 作者: 艾丽西亚·文森特(Alicia Vincent) 出版社: 寰宇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内容简介:一场横跨万年的追寻与解码 《时间的回响》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或考古学著作,它是一场深入人类文明肌理的哲学探险,一次对“遗忘”与“重构”的深刻反思。作者艾丽西亚·文森特,一位以其跨学科研究方法闻名的学者,带领读者穿越数个世纪的尘埃,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甚至彻底遗忘的古老智慧与技术。 本书的核心议题是:我们是如何遗忘我们曾经拥有的知识的? 文森特博士认为,历史并非一条直线的前进,而是在不断的兴衰更迭中,知识如同河流般改道、沉积,甚至干涸。她以其独到的视角,聚焦于三大主题板块,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文明图景。 --- 第一部:失落的印记——亚热带高地的声学奇迹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一个鲜为人知的、在前印加时期就已消亡的微小部落——卡拉瓦文明(Kalawa Culture)。考古学界对卡拉瓦文明的认知仅限于几处粗糙的陶器和不规则的石阵,但文森特博士通过与当地原住民社区长达十年的合作,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卡拉瓦人掌握了一种极为复杂的环境声学工程技术。 她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对遗址的声波扫描和对当地回声模式的模拟分析,重构出卡拉瓦人利用特定山谷的自然地形,创造出能进行远距离、低频通讯的“自然共鸣室”。这些“声学神庙”的功能,远超宗教祭祀,更像是古代的通讯网络枢纽。文森特对比了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剧场与卡拉瓦的声学构造,指出前者的设计受制于可见性,而后者则完全以声音的传播效率和清晰度为核心。 一个令人震撼的发现是,卡拉瓦人使用的特定频率组合,与现代心理声学研究中发现的“沉浸式镇静波”惊人地相似。这引出了一个重要讨论:这些古人是否在无意中(或有意识地)触及了影响人类潜意识的声波领域?作者没有给出确凿的答案,但她细腻地描绘了重建这些声景所需的数学模型和对气压、湿度变化的实时校准,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技术精度。 第二部:泥土下的记忆——大米作物的演化与社会结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了农业文明的基石——作物驯化。文森特博士将研究焦点从传统的“粟作/麦作二元论”中抽离出来,深入探讨了东南亚地区早期水稻种植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对早期社会形态的反作用力。 她引入了“生态边界压力”的概念,论证了早期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如何在特定季风气候下,迫使定居点发展出高度协作、非层级化的管理体系。与需要集中权力进行灌溉工程的河谷文明不同,卡拉瓦式的稻作社区,其资源分配机制似乎更为扁平化。 文森特通过分析从古代稻田遗址中提取的微量有机物DNA,重建了数种已经灭绝的水稻品种的基因图谱。这些图谱揭示了古代农民对“抗逆性”(Drought Resistance)的筛选,其精细程度令人咋舌。她详细剖析了一个名为“玉珠”(Jade Tear)的古老品种,该品种在面对周期性干旱时,会主动将体内部分水分转化为高浓度的糖分以保护核心组织,这一机制的生物学原理,在现代生物技术中仍是尖端课题。本书精彩地展示了古代农业知识如何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形成了一种“共享生存”的哲学,而非简单的生产效率最大化。 第三部:金属的低语——青铜时代的非线性冶金术 第三部分是全书最具颠覆性的章节。文森特博士挑战了主流史学界对青铜时代冶金术的线性理解——即锡铜合金的逐步改良。她将目光投向了地中海东岸一个短期繁荣又迅速衰落的塞浦路斯外岛文明——泰拉族(The Theraean People)。 通过对海底沉船中出土的青铜器残片的X射线衍射分析,文森特发现,泰拉族的铸造品中,除了常规的锡铜配比外,还混入了微量的非金属元素碳化物。这些碳化物在铸造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晶格稳定剂”作用,使得青铜制品在极高的温度下仍能保持均匀的结构,从而获得了远超同期水平的韧性和抗腐蚀性。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碳化物的来源似乎并非简单的木炭燃烧,而是通过一种极其复杂的、类似“熔融分解”的预处理过程。作者推测,泰拉族可能掌握了一种对矿物反应有着直观理解的经验科学,能够精确控制冶炼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在不依赖现代化学理论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合金性能的“超调控”。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她与现代冶金工程师团队合作,试图复现这种古老工艺的失败与微小成功,突显了知识传承中断带来的巨大鸿沟。 --- 总结:重拾被遗忘的“共振”能力 《时间的回响》的魅力在于其无缝衔接了考古发现、生物学分析、声学模拟和材料科学。文森特博士的结论是深远的:文明的衰落并非总与灾难直接相关,很多时候,它是“知识的失焦”——那些看似孤立的古代技术,实则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知识生态系统。当其中一个支柱(如环境声学或特定作物品种)因为社会动荡而瓦解时,整个知识体系就会因为失去了共振而崩塌。 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在追求专业化和效率化的同时,我们是否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遗失着那些关于“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更为整体性的智慧?《时间的回响》以其严谨的考据和宏大的叙事,邀请每一位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被时间掩埋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回响。这是一本将彻底改变您理解历史进程和人类潜能的里程碑式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它带来的不只是知识的增添,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他讲述的老歌,就像一位位久违的老朋友,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向我诉说着他们的过往。我被他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那些跌宕起伏的命运所牵引,被那些充满时代烙印的歌谣所感染。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繁华与落寞,看到了人们的梦想与失落,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记忆的传承。它能够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你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那些歌,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让我对老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深的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音乐探索的渴望。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歌曲本身的介绍,而是通过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将老歌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被他对于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所折服,被他对音乐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所吸引。他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和音乐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看到了音乐是如何受到社会思潮、政治事件、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演变和发展的。书中所提及的每一首老歌,都成为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印证着作者的观点。我惊叹于他挖掘深层含义的能力,能够从一首普通的歌曲中,解读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信息。这本书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音乐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这是一种知识的升华,更是一种对艺术的全新认知。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并未抱有太多期待,只想找些消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一种奇妙的力量所吸引。作者的笔触,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久远而动人的故事。他所讲述的老歌,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情感,活生生的时代。我沉醉其中,仿佛与作者一同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而为一首悲伤的恋曲而黯然神伤,时而为一曲激昂的时代颂歌而热血沸腾。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歌谣,它们曾经陪伴过无数人度过青春、度过风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将这些被时光冲刷的痕迹一一拾起,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看到了那些在舞台上闪耀的巨星,也看到了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创作者,更看到了那些因为一首歌而改变命运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首老歌都蕴含着一个时代的灵魂,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不仅仅是音乐的鉴赏,更是一次人文的探索,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奇幻的冒险。作者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寻宝猎人,带领我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发掘那些被遗落的珍宝。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他将枯燥的历史资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的魔力。他并没有用学术的眼光去分析,而是用一颗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心去感受。我被他笔下的那些旋律所打动,被那些歌词所触动,更被那些围绕着歌曲产生的点点滴滴所吸引。我看到了歌手在录音棚里的挣扎与喜悦,看到了词曲作者在创作时的灵感迸发,也看到了歌曲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被接受、被传唱,甚至被遗忘。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曾经只是耳熟的名字,也让我发现了许多我从未听过但却无比动听的旋律。它打开了我对音乐的全新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当下流行的音乐,而是开始去探索那些更深邃、更广阔的音乐世界。这是一种惊喜,更是一种启迪。

评分

这本书像是穿越时空隧道的一张船票,载着我潜入那些被遗忘的音乐宝藏。翻开它,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复古的录音棚,空气中弥漫着黑胶唱片的淡淡香气。作者的文字如同技艺精湛的匠人,一点一点地剥开老歌的层层外衣,展现出其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情感。我被带回了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每一首歌都不仅仅是旋律和歌词的组合,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段情感的凝结。书中对每一首老歌的挖掘都细致入微,从词曲的创作背景,到歌手的演绎风格,再到歌曲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无不牵动着我的心弦。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只是模糊听过的旋律,在此刻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歌曲,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将我带入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歌曲的诞生和传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老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热爱。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次关于记忆、情感和时代的深情回溯。

评分

很好的书,质量很好好很喜欢书的内容好不错!好的很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分析到位,有一些参考价值。

评分

?实话是买错书了!不过老爸没事可以翻翻

评分

?实话是买错书了!不过老爸没事可以翻翻

评分

非常好感谢京东非常好感谢京东非常好感谢京东

评分

评分

Very good!Very good!Very good!Very good!Very good!Very good!Very good!Very good!

评分

老歌的发现,关于那个年代的红歌老歌,生动有趣

评分

老歌的发现,关于那个年代的红歌老歌,生动有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