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中的萨满医疗研究

人类学视野中的萨满医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慧英,吴凤玲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萨满教
  • 医疗人类学
  • 传统医学
  • 民族医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人类学
  • 仪式
  • 疗愈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24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6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260
字数:2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萨满文化世界观的背景下探讨疾病与治疗现象,主要通过以萨满神召疾病为主的疾病表现来揭示“患病”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视角,在此基础上研究萨满文化的病因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疾病防御方法和治疗模式,探讨萨满-医者的特殊性和社会作用以及社会群体互动和公开的治疗仪式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价值。

作者简介

  孟慧英,女,1953年生于沈阳,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宗教、萨满文化、民俗学 。辽宁大学文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满学研究会、中国民族学会等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吴凤玲,博士,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要从事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尤以仪式象征、北方民族宗教为研究重点。

目录

绪 论/1
  一 世界医疗文化的多元性/2
  二 疾病与治疗的文化维度/6
  三 医疗文化自我实现的规律/9
  四 人类学与生物医学的对话/14
第一章 疾病问题的文化视角/18
  第一节 萨满文化中的“萨满病”/18
  第二节 社会文化对疾病现象的制约/33
    一 疾病与社会地位、身份之间的关系/33
    二 社会变迁、社会分层与疾病的关系/36
    三 萨满病与社会权力的关系/37
第二章 理解与处理疾病的萨满文化方式/42
  第一节 疾病观念与萨满教信仰/43
    一 文化的产生/43
    二 宗教的产生/46
    三 疾病观念与萨满教信仰/51
  第二节 查找病因/56
    一 梦占——获取神灵建议或病人信息/61
    二 根据病人反应确定作祟的精灵/61
    三 萨满迷幻旅行寻找病因/64
  第三节 病因类型与疾病处理模式/65
    一 侵入型疾病与驱除致病的实体/68
    二 失魂型疾病与收复失魂/74
    三 违背道德型疾病与忏悔治疗/78
    四 巫术伤害型疾病与祛除有害物/84
  第四节 疾病观与防御疾病/90
    一 各种仪式中的防病元素/91
    二 防御巫术/98
    三 禁忌/101
第三章 萨满文化中的萨满-医者/106
  第一节 关于萨满-医者的看法/107
    一 关于萨满的看法/107
    二 萨满文化中医者类型的丰富性/113
    三 信仰萨满-医者是古老的传统/120
  第二节 萨满-医者身份的获得传统/122
    一 萨满身份的获得习俗/122
    二 神秘知识的获得习俗/132
  第三节 萨满的身份确定与培训/149
    一 人间萨满师傅的训导/150
    二 确定萨满身份的仪式/154
    三 社会变迁中的萨满角色/166
第四章 萨满文化治疗的作用/173
  第一节 萨满治疗效果的主位看法/173
    一 一个自我治疗的仪式/173
    二 被治愈的病人、家人的看法/180
    三 萨满自述或民众口碑中的治疗效果/182
    四 药物疗效/186
  第二节 疾病治疗中的社会作用/191
    一 道德病的社会化解/192
    二 亲属互助疗法/196
  第三节 萨满治疗仪式的功效/198
    一 萨满医疗仪式的象征系统/199
    二 医疗仪式上的歌舞/210
    三 萨满治疗仪式的作用/219
  第四节 西方的现代萨满文化运动/221
结 语/231
参考文献/240
后 记/247

前言/序言

前  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于2010年立项,课题主持人为孟慧英研究员,课题预计完成时间为2015年12月,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为专著一部。这套丛书原则上属于这个国家课题的子项目,它们主要是由孟慧英和她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完成的。
西方人很早就发现了萨满教现象并零散地记录了它的一些情况。但比较集中的记载大约发生在500年前。从那时开始萨满教就处于被自身文化之外的人们的猜测、理解和研究之中。总结萨满教被“他者”不断展示的历史,特别是300年来国外萨满教的研究历史,任务是很艰巨的。
16世纪,当欧洲人进入美洲大陆,他们发现那里的奇特信仰使土著人拒绝关于上帝的认识;17世纪,俄国人占领了西伯利亚,他们同样发现那里的人们有与精灵沟通的习俗。到了18世纪的启蒙时代,欧洲人开始用“客观”的眼光理性地理解萨满教,他们想通过萨满教了解人类理性进步的过程,把萨满教看做是一种欺骗表演。19世纪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开始出现,人们把信仰萨满教的族群称做“野蛮”“原始”人群,处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由此萨满教也就被等同于原始宗教。到了20世纪,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材料的积累,作为“人类进化低级阶段”代表的萨满教这种看法逐渐被更多的事实所质疑。1951年著名的萨满教专家伊利亚德出版了《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技术》一书,全面评述了世界上百余个族群里的萨满教仪式、世界观、象征系统等,强调了萨满教的古老性和一般功能性,进而将萨满教的历史性和功能性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化解。20世纪萨满教考察的方法也发生了改变,参与调查成为潮流,地方知识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开始从信仰群体的主观方面理解萨满教。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调查者在墨西哥等地发现可致人迷幻的植物,认为这些植物与萨满的那种与现实世界分离的昏迷状态有关,由此逐渐引起了关于萨满昏迷术的科学解释兴趣。科学家开始采访萨满,询问他们对于那些植物的知识;调查者也把萨满关于自然、植物的知识作为对象进行深入访谈。科学界的这种兴趣导致了新萨满教与核心萨满教运动的产生,它发生在美国,现在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进而成为萨满教研究方面的一个主题。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探讨萨满教的文本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萨满们开始自己写作,这些著作导致人们对于人类精神的探索,以及对于人类心理的深入理解。萨满教关于身、心医疗的知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被研究者发掘,人们希望从中得到自我疗理身心的技术和能力。关于萨满教的医学和心理学的解释是当代科学家突出努力的方向,这方面的著作已经超出关于萨满教的历史和文化的解释。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萨满也非常活跃。萨满们并非与科学家的设想一致,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们关于世界基本性质的看法不同。科学家认为萨满们相信的东西来自心理问题和现实矛盾,信仰由于这些问题而存在;而萨满们则相信精灵。
在萨满教如此漫长的考察和研究的历史中,各种专门性的著作不胜枚举,所涉及的族群所在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十分广阔,研究的领域宽广,学术派别很多。我们的讨论只能集中在萨满教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上面,我们将按照萨满教研究进展的时间脉络逐步展开,不但要梳理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脉络和发展特点,还要介绍这个阶段中突出的理论观点和代表性人物。同时还将对国际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说明。本课题争取从综合、系统的角度为学术界提供所需要的学术信息和学术理解。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无疑是空前的,重要的,也是艰巨的。
我们将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来理解西方人对于萨满教的研究历史与理论方法。因为不论是萨满教展示还是萨满教研究,它都被关注它的人放到他们自己的历史生活环境和社会政治、思想取向当中进行理解,他们说明的萨满教并非萨满教自身,而是他们理解的萨满教。因此,我们只有在广阔的世界历史、社会、思想潮流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科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的背景下,才能深入地理解关于萨满教的各种解释。因此我们尊重历史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大量的翻译,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同时我们重视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潮流以及这些潮流对于萨满教研究的影响,特别重视对各种潮流的代表人物研究,并依据这一研究说明萨满教研究史的阶段性特点。同时我们也注重对于萨满教自身传统知识的理解,由于条件限制,课题组成员只能在国内进行萨满文化考察研究,这样的考察便于加强对于萨满教的理解。
本项课题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萨满教的最初研究和基本的理论建构来自国外。在西方,萨满教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百年。但我们对此知之甚少。直到现在,我国对于国外萨满教研究的介绍十分稀少,更不要说系统地阐述了。本课题力图改变这种严重的学术滞缓现象,为此,拟对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合的介绍,补充我们还不熟悉的大量知识,以填补这个学术空白。
(2)国外的萨满教研究始终处于西方社会思想潮流的发展之中,特别是处在西方宗教学的发展范畴之内。因此,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萨满教自身的问题,也涉及西方宗教研究的思想潮流的不同阶段特点,涉及宗教学术的热点问题。本课题从萨满教的视角反映西方宗教研究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完备是很有意义的。
(3)萨满教研究始终围绕宗教的初始现象,从不同方面探讨了人类的宗教倾向问题。因此,深入进行萨满教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这种以民俗性宗教生活为特点的文化传统将有所帮助,有利于我们提高对于现实民间信仰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本项课题的主要思路和重点内容包括:
(1)萨满教研究的初期阶段及其特点。在早期记录中,萨满经常被妖魔化、骗子化,把他们说成是黑暗、邪恶力量的仆人。我们将在基督教世界对待巫术的传统上,启蒙主义的理性立场上分析这种看法形成的原因。我们还要分析在宗教学作为世俗科学门类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关于萨满教是不是宗教,是怎样的宗教的争论。
(2)萨满的心理学探索阶段。早期各种关于疯狂萨满的记录导致很多学者通过现代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的视角来定义萨满教。为什么萨满教与精神病天生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学者提出:北极地区的极地气候、单调环境、贫困生活、贫乏思想、季节性的压力等,造成北方土著人极端焦虑和精神压力的恶性循环。因此歇斯底里不仅是萨满精神的特点,也是当地土著民族的精神特点。对萨满癔症观点比较早地提出挑战的是史禄国(Shirokogoroff),他认为,萨满是健康的,不是精神错乱。在这个阶段文化人格学派提出很多理论思路,他们从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说明。在20世纪后期,西方心理学着重探讨了萨满入迷的生理机制,并提出萨满入迷作为普遍的宗教元素在各种宗教中的保留是由于它控制自我意识的超越性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人类潜能的发挥具有启发性。本研究将全面总结这个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脉络。
(3)普遍化的萨满教阶段。米·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在他的萨满教权威著作《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技术》里提出:萨满教=入迷技术。伊利亚德认为在世界所有早期人类群体中都允许人们直接与神圣联系,萨满教属于这种古代的原始精神。伊利亚德把入迷、天界飞行、多层宇宙、宇宙核心(宇宙树)这样的概念作为全球萨满教的支柱,把它们作为人类宗教最古老的原型。伊利亚德的著作打开了萨满教研究的学术视野,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古老文化传统中去说明哪些属于萨满教现象,并在不同的传统和社会变化中发现萨满教的变迁。在他的影响下,学者们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伊利亚德所说的那种萨满教,出版了大批著作。由于伊利亚德把萨满教存在的时间限制打破了,萨满教古老的原型为考古学提供了参照。他的“入迷”技术,后来被西方人个人化的现代萨满教所实践。这个阶段除了伊利亚德之外还有瑞典的萨满教学者阿·胡特科兰兹(Ake Hultkrantz)、匈牙利学者V.迪奥塞吉(Vilmos Dioszegi)等著名学者,他们与伊利亚德观点接近,但是对他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批评和重要修正。
(4)理想化的新萨满教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现代萨满教起初来自一种要帮助西北海岸印第安人恢复他们传统、给予他们生活以意义的思想潮流(这种潮流后来成为赚钱的商业活动),后来它与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嬉皮士运动混合,这种运动想借用外来的、原始的文化反对自己社会的现代化,特别追求以神秘的昏迷技术或使用致幻剂回归人类起初的本性。人们到印第安人那里寻找和毒品一样可以致幻的神圣的蘑菇致幻药物,当现代西方人经历了和萨满一样的幻觉之后,萨满与毒品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的研究成为时尚。西方核心萨满教的创始人、人类学者麦克·哈涅(Michael Harner)在美国建立了萨满研究中心和萨满研究基金会。这个中心还在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拥有千余名会员,并设有分部。萨满教由被研究、被检验的对象,变成被推崇、被经验的现象。但西方人并非想把他们自己和土著的文化仪式真的联系起来,他们是在其中提取最理想的普遍性东西和那些吸引人的东西,来创造一种理想的萨满教。他们把萨满教转化为一种完全的个人实践,让人们去分享这种古代智慧。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种萨满教传统的进化。
(5)国外萨满教的现实状况。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地原先信仰萨满教的土著民族对于萨满教的兴趣苏醒,在文化权力的政治语境下这些民族对萨满教带着浓重的族群认同和文化骄傲,用各种方式把它带进组织化的群体运动或文化市场。一个被改造了的萨满教传统不但在新萨满教那里出现,也在土著社会出现。研究者在努力发现这个再造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它的目的。
现在的萨满教人类学研究也在发展。这种研究在理论上对伊利亚德跨文化的和先验的萨满教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因为它不适合后现代的思想潮流。现在很多人类学者怀疑一切文化原型和跨文化的概括,强调萨满教归属于某些社会类型和文化类型。因此有的学者将萨满教(shamanism)的单数变成复数(shamanisms),借以说明萨满教的多样性和时空限制性。他们把自己局限在特殊的文化上,把代替土著讲述他们自己的传统作为责任。同时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也使学者充分注意到萨满教心理学表现方面的人类共通性。如何在文化历史语境和人类共同心理两个领域讨论萨满教的类型及其变化仍旧是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萨满教研究中比较的原则必不可少,但不能离开对不同的语境中萨满教丰富性的深刻理解。
本研究的突出之处在于,它是在整个国际研究的背景中说明萨满教这个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理论进展,这对于目前萨满教学术界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总结。同时这个工作也是在中国学者已经有了三十多年对国内萨满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思考会给国际学术带来新鲜的信息和新生的血液。
要完成上述的课题设计我们必须从资料翻译、专题研究、区域研究等具体而繁重的工作开始。我的这些博士们每个人都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资料翻译工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分别将萨米人的萨满文化变迁、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的特点、西伯利亚萨满教研究、作为文化遗产的萨满教传统复兴、西方现代萨满教研究、史禄国对通古斯萨满教研究的特点与贡献等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萨满教,他们除了需要掌握这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需要亲身去调查实践。为此,我带领他们深入到满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对当下的萨满教活动进行考察,并把每次考察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所以这套丛书也包括他们的实地调查成果。无论是对国外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乃至不同学者的具体研究,还是对中国当下萨满文化活动的实地考察,都是这个项目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这些阶段性成果无论在提供必要的学科知识上,还是在问题的深入理解上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学术信息,这些将在资料上、理解上为完成整个课题提供基础。
我们把这套丛书献给大家,它们既是我们辛苦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的初步成果。在对国外萨满教的系统研究上,我们刚刚起步,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之所以不揣浅陋,是希望此举可能促进学术进展,这套丛书在此实为抛砖引玉,或做铺路石,我们盼望未来有更好、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现。

孟慧英于北京
2013年6月20日
人类学视野中的萨满医疗研究 一、 引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疾病与疗愈始终是伴随文明发展的重要主题。在众多医学传统中,萨满医疗以其古老、神秘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吸引了人类学家的目光,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本书《人类学视野中的萨满医疗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这一独特的医疗体系,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与阐释。它并非仅仅罗列各地萨满的仪式与疗法,更致力于揭示萨满医疗的文化根源、社会功能、认知模式以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演变与挑战。 二、 萨满医疗的文化溯源与理论框架 萨满医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要理解萨满医疗,首先需要追溯其历史渊源。本书将从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萨满医疗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探讨那些孕育了萨满医疗的原始信仰体系,如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等,是如何为萨满的“中介”角色和“灵魂穿越”能力提供了认知基础。 在理论框架上,本书将借鉴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解释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人类学主要理论流派,来解读萨满医疗的复杂性。例如,通过功能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理解萨满医疗在维持社会凝聚力、处理个体心理困扰、以及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而解释主义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萨满仪式中符号、隐喻和叙事的意义,把握当地社群如何通过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来理解和应对疾病。后结构主义的视角则能让我们看到萨满医疗权力关系的动态性,以及其如何与主流医学以及现代社会结构发生互动与协商。 三、 萨满的身份、角色与能力 本书的核心之一在于对“萨满”这一身份的深度剖析。萨满并非简单的“巫医”,而是一个在特定文化体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关键人物。我们将探讨萨满是如何获得其身份的?这种获得通常是通过天赋、传承、或者在极端压力下的“被选中”?他们如何经历“启蒙”过程,获得与超自然界沟通的能力? 萨满的角色远不止于疗愈者。他们同时也是社区的宗教领袖、历史的讲述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甚至是心理治疗师和危机干预者。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萨满在不同文化中如何承担这些职责,以及这些职责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 萨满之所以能够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在于他们被赋予了与超自然界沟通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魂出窍(Soul Flight): 萨满能够使自己的灵魂脱离肉体,前往灵界、上界或下界,以获取信息、寻求帮助或驱逐邪灵。我们将详细分析灵魂出窍仪式的结构、表现形式以及其在萨满认知体系中的意义。 与灵魂的沟通: 萨满能够与死者的灵魂、自然神灵、动物神灵等进行直接对话,理解疾病的根源,并寻求治愈的方法。 运用萨满工具: 鼓、杖、羽毛、响器等萨满工具并非简单的道具,而是萨满与灵界建立联系的重要媒介。本书将探讨这些工具的象征意义、制作工艺以及在仪式中的具体运用。 仪式表演: 萨满的仪式表演往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通过歌唱、舞蹈、吟诵、扮演等形式,调动参与者的情绪,营造特定的宗教氛围,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 四、 萨满医疗的实践:仪式、疗法与观念 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对萨满医疗实践的细致考察。我们将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呈现萨满医疗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 疾病的萨满式解读: 在萨满医疗体系中,疾病并非单纯的生理失衡,而是常常被理解为超自然因素的干预,如邪灵侵扰、灵魂失窃、祖先发怒、打破禁忌等。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疾病发生的萨满式解释模型,以及这些解释如何影响治疗的取向。 核心仪式与疗法: 祈祷与献祭: 祈祷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而献祭则是表达敬意、请求宽恕或获得恩赐的重要手段。我们将考察不同文化中祈祷与献祭的形式、对象及其意义。 驱邪仪式: 当疾病被归因于邪灵时,萨满会运用各种方法驱逐邪灵,恢复身体的和谐。这可能包括呼唤神灵保护、使用辟邪物品、进行净化仪式等。 灵魂复归仪式: 当个体被认为“灵魂失窃”或“魂魄离散”时,萨满会进入灵界搜寻丢失的灵魂,并将其带回身体,使之康复。 草药与自然疗法: 萨满往往也是杰出的植物学家和自然医学家,他们熟知各种植物的药用价值,并将其与精神疗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复合疗法。本书将探讨这些自然疗法在萨满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身体象征与治愈: 萨满医疗常常会运用身体的象征性治疗,例如通过象征性地“拔出”病根、为身体“注入”能量等。 梦境与预言: 梦境在萨满的认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常常被视为来自灵界的讯息。萨满也常常通过梦境来诊断病情、预言未来或指引治疗方向。 萨满医疗的社会文化功能: 萨满医疗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深深融入社区的社会文化网络。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身心健康,更承载着维护社区稳定、传承文化价值、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等重要功能。本书将着重分析萨满医疗在社会凝聚力、集体认同、道德规范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五、 跨文化比较与萨满医疗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本书将以跨文化的视角,对来自不同地域(如西伯利亚、美洲原住民、亚洲、非洲等)的萨满医疗实践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萨满的特征、仪式形式、疾病观以及疗愈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萨满医疗在人类不同文明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基础,同时也更能凸显其鲜明的独特性。 普遍性: 例如,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对“中介者”角色的需求、以及通过仪式寻求身心平衡的普遍诉求。 独特性: 例如,不同文化中神灵谱系、宇宙观、以及与自然界互动的具体方式,都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萨满医疗体系。 这种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也能避免将某一特定文化中的萨满医疗现象过度普遍化或特殊化。 六、 萨满医疗的当代语境与未来展望 在现代社会,萨满医疗的地位与功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一方面,主流医学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传统萨满医疗在某些地区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替代医学、整体健康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关注,萨满医疗又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生机。 本书将探讨萨满医疗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与主流医学的互动与冲突: 萨满医疗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是合作、竞争还是融合?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医疗体系之间的对话与协同? 商业化与文化商品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对“神秘文化”的猎奇心理,一些萨满仪式面临着被商业化、符号化的风险,这对其原有的文化意义和疗愈功能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浪潮下,萨满医疗如何帮助其社群维系文化认同,并在代际传承中发挥作用? 萨满医疗的有效性与伦理问题: 如何科学地评估萨满医疗的疗愈效果?在实践中,又需要注意哪些伦理规范,以保障接受萨满医疗者的权益?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萨满医疗的未来进行展望,强调其在丰富人类医疗多样性、提供精神慰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萨满医疗的价值,并在尊重其文化根源的前提下,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七、 结语 《人类学视野中的萨满医疗研究》希望通过扎实的理论分析、丰富的案例材料和严谨的跨文化比较,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萨满医疗世界。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生命韧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探索。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萨满医疗的兴趣,增进对不同文化医疗传统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对人类身心健康与生命意义的更深层次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带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那种深沉的棕色调和边缘微微褪色的质感,立刻将人拉入了一个遥远而引人深思的领域。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期待着能一窥那些古老智慧的究竟。随手翻开几页,那些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同时又巧妙地避免了过于生硬的教科书感,让人感到既权威又亲切。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尘埃的触感,是当下很多新出版的学术著作所缺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时间沉淀的文物,每一页都承载着某种不易察觉的重量,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先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预热和敬畏。那种对异域文化深切的尊重,从书籍的物理形态上就已然彰显,这对于一位对人类学抱有热忱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极好的开端。

评分

读完序言,我立刻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和近乎执拗的田野调查精神所折服。文字的流动性极佳,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相反,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引导着我们穿梭于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文化景观之中。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更专注于展现过程本身——那些漫长而艰辛的跨文化交流,那些微妙的权力关系,以及知识是如何在不同社群间被构建和流动的。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仿佛亲身参与了那些考察,耳边回响着异域的吟唱和仪式的低语。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受访者还是研究者自身,都立体而丰满,没有被简化为标签化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作为复杂个体的挣扎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描述层面,直抵人类经验的核心议题。它迫使我们思考:在面对疾病、痛苦和死亡这些普遍的人类困境时,不同文明是如何构建意义、提供慰藉和实现疗愈的?作者在探讨具体仪式和信仰体系时,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相反,充满了对人类心智适应性与创造力的深刻赞叹。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对人类精神世界深度探索的文本。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对“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又多了一层复杂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体现出高超的逻辑组织能力。它不是简单地按地域划分,也不是纯粹按理论流派梳理,而是似乎遵循着一种更内在的、现象学的逻辑推进。每一个论述单元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镜头,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文化实践或概念,然后逐步放大,揭示其深层的文化语法。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非常有效地避免了阅读疲劳,即使面对复杂的理论阐述,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作者对于过渡句和段落间的衔接处理得尤为精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一气呵成,仿佛是在跟随一条精心规划的河流前行,时而开阔,时而深邃,但方向始终明确。

评分

这本书在引用的文献和案例的广度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博学。这绝非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深思熟虑的知识网络构建。作者似乎有着一种将看似不相关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的魔力,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到美洲原住民的深处,那些分散的知识点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宏大的知识拼图。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因为作者提供的语境太丰富了,每一次深入,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的平行宇宙。这种对知识边界的不断拓展,极大地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有效性”和“实在性”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真正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