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中国佛教史
  • 中古时期
  • 宗教传播
  • 文化适应
  • 海外中国研究
  • 凤凰文库
  • 历史
  • 文化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196736
商品编码:1178920817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作者:(荷)许理和|总主编:刘东|译者:李四龙//裴勇
  • 定价:66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ISBN号:978721419673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3-01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62
  • 字数:496千字

编辑推荐语

《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详细考察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作者许理和指出,早期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

内容提要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 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 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 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 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 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作者许理和以翔实的史 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 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 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 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 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 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作者简介

许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荷兰莱顿(Layden)大学教授,1969年创设莱顿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中心,1974—1990年任该校汉学院院长,期间还兼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其*大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与适应过程。1959年他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该书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耶稣会士传记,约1580—1680》、《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

目录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章绪论
一、“中国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三、有教养的僧人
四、早期资料
史传著作
早期护教及传教文献
第二章历史概观(公元14世纪初)
一、汉代佛教
二、三国时期
三、西晋
第三章建康及东南佛教
一、导论
二、**阶段
三、第二阶段
四、*后阶段:桓玄篡权与刘裕的崛起
五、结论
附录一:公元340年论争的有关文献
附录二:郗超《奉法要》
附录三:支遁《释迦文佛像赞并序》
第四章 襄阳、江陵和庐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响
襄国和邺的佛教
格义
道安及其北方信众
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生活及寺院组织
在襄阳与士大夫、王室的联系
襄阳的宗教活动
净土信仰
襄阳的学术活动
襄阳沦陷及分张徒众
江陵的佛教中心
其他弟子
道安在长安(公元379385年)
与长安王室的联系
译经活动
释慧远(公元334417年)
慧远在襄阳的青壮年时期(公元334378年)
法师与山林
慧远的教团:同学、弟子和俗家信众
与王室、士大夫的联系
庐山慧远的俗家信众
“禅那”与阿弥陀佛信仰
“佛身”
其他宗教活动:毗奈耶和阿毗达磨
学术活动
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论争
附录:释慧远传
第五章 “信仰的辩护”:公元4世纪及5世纪初的反对僧权和护持佛教
士大夫排斥佛教:反对僧权的种类
(一)反对僧权:政治经济的论点
(二)反对僧权:功利主义的论点
(三)反对僧权:文化优越感的论点
佛教的反驳
宗炳的说法
《山海经》
周庄王
昭王和穆王
孔子和西方圣人
燕昭王
阿育王舍利
(四)反对僧权:道德的论点
附录:《周书异记》和古本《竹书纪年》
第六章 “蛮族的皈依”:佛道冲突的早期历史
道教
化胡说
《化胡经》
佛教的回应
方便善巧
三圣东行说
伏羲和女娲的佛教诠释
张道陵的佛教外衣
参考书目
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非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译后记
新版中译本跋


《中原佛影:中古时期佛教的多元叙事与社会变迁》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佛教如何“征服”中国,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约公元三世纪至十世纪)的传播、演变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社会结构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过程。我们力求呈现一个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佛教中国化图景,避免简单化的“征服”论,而是深入挖掘其间多元的叙事、适应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 译经的巨浪与汉传佛教的基石 中古早期,佛教传入中国,其最直接、最根本的载体便是经典的翻译。这一时期,历代高僧,如竺法护、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将海量的印度佛教经典译介到中国。这些译经活动,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对接。译者们在选择、组织、解释经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哲学概念和语言习惯的影响,从而在不自觉中为汉传佛教打下了独特的印记。 本书将细致考察不同时期、不同译场的译经特色。例如,早期译经常采用“意译”为主,以贴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这在《般若经》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常常借用道家、儒家的概念来阐释深奥的佛理。而到了玄奘时期,译风则趋于“直译”,力求精确传达梵文原意,这对佛学义理的深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将通过对重要经典译本的文本分析,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采取的策略以及由此形成的译学传统,探讨这些经典如何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奠基石。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理空间、社会背景以及译师的个人经历。每一次伟大的翻译事业,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佛教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方式。通过对这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努力的还原,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佛教文本在中国传播的艰辛与不易。 二、 适应与变形:佛教的本土化实践 佛教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与不同文化土壤接触时,不断调整自身,寻求与当地社会的契合点。在中国中古早期,佛教的适应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观念的调适: 佛教的核心教义,如轮回、业报、解脱等,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祖先崇拜、天命观等存在张力。为了更容易被接受,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自身教义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例如,将“孝”的观念融入佛教的报恩思想,提倡为父母诵经超度。又如,对“业报”的解释,也常与世俗的善恶报应联系起来,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本书将深入分析佛教如何巧妙地运用中国式的伦理框架来解释其宗教理念,从而消弭隔阂,建立认同。 仪轨的融合: 佛教的寺院制度、僧侣生活、宗教仪式等,在传入中国后,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服饰文化、音乐舞蹈以及节日习俗。寺庙的布局,有时会模仿中国古代宫殿或道观的形制;僧侣的日常,也吸纳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一些民间信仰的元素也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佛教的仪式之中。我们将考察这些仪轨融合的具体表现,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经典的再创作: 除了翻译经典,中国僧人也开始创作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文献。例如,禅宗的语录、公案,净土宗的往生传记,以及许多讲述佛教故事的变文等,都体现了中国化的倾向。这些作品,或是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佛理,或是将佛法融入中国化的叙事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社会各阶层的传播。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本土创作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意义。 三、 佛教与中国社会:相互塑造的力量 佛教的传入,不仅是宗教的引入,更是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思想文化等诸多层面产生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中国社会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着佛教的面貌。 政治的庇护与制约: 佛教在中古时期,与中国历代王朝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些统治者,如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武帝、唐朝的武则天等,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佛教给予了大力扶持,甚至将其提升到国教的地位。然而,也有如唐武宗灭佛这样的事件,显示出佛教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力量的严酷制约。本书将梳理历代统治者与佛教的关系,分析政治因素如何影响佛教的传播范围、寺院经济以及僧侣地位。 寺院经济与社会功能: 中古时期的寺院,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集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慈善事业于一体的社会实体。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财富,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兴办教育,收容孤寡,甚至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这种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得佛教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将探讨寺院经济的运作模式,以及寺院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知识与艺术的滋养: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佛教的空、无、因缘等哲学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佛教的因缘故事、佛教的绘画、雕塑、寺庙建筑等,更是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勾勒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渗透与滋养,展现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丰富和改造了中华文明。 四、 边缘与中心的对话:多元文化的交融 “佛教征服中国”的叙事,往往将目光集中在主流的汉文化圈。然而,中古时期的中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元的文化区域和民族。本书还将触及佛教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以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如吐蕃、高昌、粟特等)的互动。这些地区的佛教,往往呈现出与中原不同的特色,也为我们理解佛教的多元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结语: 《中原佛影:中古时期佛教的多元叙事与社会变迁》旨在提供一种更为细致、多元的视角来理解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历史。我们不求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功”或“失败”下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希望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发掘和细致分析,展现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轨迹。本书将呈现一个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在碰撞、融合、再创造的宏大历史进程中,如何相互塑造,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篇章。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细致梳理,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韧性与包容,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但同时,其行文又带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流畅,让人在接受大量专业知识轰炸的同时,并不会感到枯燥或晦涩。作者对于“文化征服”这个概念的处理,非常高明,避开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转而探讨了一种“共生”的复杂关系。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寺院经济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扮演角色的分析,那部分内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它揭示了宗教机构如何巧妙地利用现有的法律和土地制度,逐步积累财富和影响力,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世俗力量。这种对制度史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史范畴,直接触及了中古国家治理能力的演变核心。很多论点不是简单地抛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地构建起来的,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自己对整个时代的理解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研究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部著作的深度和广度,读完后让人不禁感叹,作者对中古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洞察力简直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个宗教的传入过程,更像是一幅细致入微的社会风俗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和批判性。很多历史研究容易陷入对宏大叙事的盲目追逐,但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那些“微观”的、往往被忽略的细节上——比如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碑刻文字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佛教寺院在具体地域的经济结构调整。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感。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个外来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在与本土文化漫长而复杂的互动中,完成了自我塑形,并最终嵌入到中国社会肌理之中的。这种对“适应”过程的精妙描摹,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简单叙述,它展现的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演变。书中对不同阶层对佛教接受程度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精英阶层与平民百姓在信仰选择上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研究中古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线索。这本书无疑是理解那个转型时代的重要基石。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人感到震撼,那便是作者对史料的挖掘深度。我敢说,书中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档案片段或地方志记载,在经过作者的重新解读后,焕发出了惊人的历史信息量。这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历史脉络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落地生根”的田野调查报告。例如,书中对某些佛教仪式如何在民间被“改写”并融入到农业生产周期中的描述,生动展现了信仰是如何从庙堂高阁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之中。这种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是理解中国文化史的关键。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总感觉自己正与几百年前的僧侣、士大夫、乃至普通农夫进行着某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展示了真正的学术功底——不是堆砌文献,而是让文献开口说话,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社会动力。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或许在于其宏大的时代视野与精密的个体叙事之间的完美平衡。作者并没有被“征服”这个略显强硬的词汇所局限,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交流中,中国本土文化所展现出的惊人吸收能力和弹性。我发现作者在分析不同学派(如禅宗与净土宗)的兴起时,总是将其置于当时士人阶层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反应这一大背景下考量,使得宗教思想的流变不再是孤立的文本演变,而是对时代困境的一种深刻回应。特别是对南北朝到隋唐这一关键时期的论述,其逻辑链条的严密性令人赞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古中国的权力结构、士人精神以及民间信仰的复杂纠葛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理解框架。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鸿篇巨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十分高明,它没有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将所有论点抛出,而是采用了类似抽丝剥茧的方式。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在地化”过程的细致刻画。比如,书中讨论到佛教在进入中国后,如何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其神祇谱系和教义阐释,以更好地贴合中国儒家伦理和民间信仰的既有框架。这种“本土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嫁接,而是充满了妥协、冲突与创造性的融合。作者没有将佛教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积极的文化行动者。我对书中对于特定地域(比如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佛教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这些地方性的差异性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古中国”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认知。它提醒我们,任何大规模的文化运动,其内部都是高度多元和异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