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详细考察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作者许理和指出,早期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 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 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 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 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 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作者许理和以翔实的史 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 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 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 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 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 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许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荷兰莱顿(Layden)大学教授,1969年创设莱顿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中心,1974—1990年任该校汉学院院长,期间还兼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其*大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与适应过程。1959年他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该书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耶稣会士传记,约1580—1680》、《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章绪论
一、“中国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三、有教养的僧人
四、早期资料
史传著作
早期护教及传教文献
第二章历史概观(公元14世纪初)
一、汉代佛教
二、三国时期
三、西晋
第三章建康及东南佛教
一、导论
二、**阶段
三、第二阶段
四、*后阶段:桓玄篡权与刘裕的崛起
五、结论
附录一:公元340年论争的有关文献
附录二:郗超《奉法要》
附录三:支遁《释迦文佛像赞并序》
第四章 襄阳、江陵和庐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响
襄国和邺的佛教
格义
道安及其北方信众
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生活及寺院组织
在襄阳与士大夫、王室的联系
襄阳的宗教活动
净土信仰
襄阳的学术活动
襄阳沦陷及分张徒众
江陵的佛教中心
其他弟子
道安在长安(公元379385年)
与长安王室的联系
译经活动
释慧远(公元334417年)
慧远在襄阳的青壮年时期(公元334378年)
法师与山林
慧远的教团:同学、弟子和俗家信众
与王室、士大夫的联系
庐山慧远的俗家信众
“禅那”与阿弥陀佛信仰
“佛身”
其他宗教活动:毗奈耶和阿毗达磨
学术活动
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论争
附录:释慧远传
第五章 “信仰的辩护”:公元4世纪及5世纪初的反对僧权和护持佛教
士大夫排斥佛教:反对僧权的种类
(一)反对僧权:政治经济的论点
(二)反对僧权:功利主义的论点
(三)反对僧权:文化优越感的论点
佛教的反驳
宗炳的说法
《山海经》
周庄王
昭王和穆王
孔子和西方圣人
燕昭王
阿育王舍利
(四)反对僧权:道德的论点
附录:《周书异记》和古本《竹书纪年》
第六章 “蛮族的皈依”:佛道冲突的早期历史
道教
化胡说
《化胡经》
佛教的回应
方便善巧
三圣东行说
伏羲和女娲的佛教诠释
张道陵的佛教外衣
参考书目
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非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译后记
新版中译本跋
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但同时,其行文又带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流畅,让人在接受大量专业知识轰炸的同时,并不会感到枯燥或晦涩。作者对于“文化征服”这个概念的处理,非常高明,避开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转而探讨了一种“共生”的复杂关系。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寺院经济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扮演角色的分析,那部分内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它揭示了宗教机构如何巧妙地利用现有的法律和土地制度,逐步积累财富和影响力,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世俗力量。这种对制度史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史范畴,直接触及了中古国家治理能力的演变核心。很多论点不是简单地抛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地构建起来的,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自己对整个时代的理解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研究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部著作的深度和广度,读完后让人不禁感叹,作者对中古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洞察力简直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个宗教的传入过程,更像是一幅细致入微的社会风俗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和批判性。很多历史研究容易陷入对宏大叙事的盲目追逐,但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那些“微观”的、往往被忽略的细节上——比如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碑刻文字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佛教寺院在具体地域的经济结构调整。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感。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个外来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在与本土文化漫长而复杂的互动中,完成了自我塑形,并最终嵌入到中国社会肌理之中的。这种对“适应”过程的精妙描摹,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简单叙述,它展现的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演变。书中对不同阶层对佛教接受程度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精英阶层与平民百姓在信仰选择上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研究中古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线索。这本书无疑是理解那个转型时代的重要基石。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让人感到震撼,那便是作者对史料的挖掘深度。我敢说,书中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档案片段或地方志记载,在经过作者的重新解读后,焕发出了惊人的历史信息量。这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历史脉络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落地生根”的田野调查报告。例如,书中对某些佛教仪式如何在民间被“改写”并融入到农业生产周期中的描述,生动展现了信仰是如何从庙堂高阁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之中。这种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是理解中国文化史的关键。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总感觉自己正与几百年前的僧侣、士大夫、乃至普通农夫进行着某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展示了真正的学术功底——不是堆砌文献,而是让文献开口说话,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社会动力。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或许在于其宏大的时代视野与精密的个体叙事之间的完美平衡。作者并没有被“征服”这个略显强硬的词汇所局限,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交流中,中国本土文化所展现出的惊人吸收能力和弹性。我发现作者在分析不同学派(如禅宗与净土宗)的兴起时,总是将其置于当时士人阶层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反应这一大背景下考量,使得宗教思想的流变不再是孤立的文本演变,而是对时代困境的一种深刻回应。特别是对南北朝到隋唐这一关键时期的论述,其逻辑链条的严密性令人赞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古中国的权力结构、士人精神以及民间信仰的复杂纠葛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理解框架。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鸿篇巨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十分高明,它没有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将所有论点抛出,而是采用了类似抽丝剥茧的方式。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在地化”过程的细致刻画。比如,书中讨论到佛教在进入中国后,如何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其神祇谱系和教义阐释,以更好地贴合中国儒家伦理和民间信仰的既有框架。这种“本土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嫁接,而是充满了妥协、冲突与创造性的融合。作者没有将佛教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积极的文化行动者。我对书中对于特定地域(比如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佛教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这些地方性的差异性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古中国”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认知。它提醒我们,任何大规模的文化运动,其内部都是高度多元和异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