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善洪,王凤贤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伦理学
  • 思想史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道德哲学
  • 儒家
  • 道家
  • 法家
  • 先秦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53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11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8
套装数量:3
字数:123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伦理思想,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许多都把伦理学说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中心。在传统思想中,各学科之间的分离还不甚显著,界限也不甚明确,伦理思想和哲学、政治学说往往是混同在一起的。因此,在研究中国文物古迹学说史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中国伦理学说史的特殊的研究对象,以及它与哲学、政治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概况和伦理思想
第三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第四章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道德思想
第六章 老庄的人性论和道德观
第七章 管仲学派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
第八章 荀子的人性论和礼义观
第九章 韩非的非道德主义伦理思想
第十章 《吕氏春秋》伦理思想的特色
第十一章 秦汉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伦理纲常
第十二章 陆贾、贾谊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复兴
第十三章 《礼记》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
第十四章 《孝经》的家族伦理观念
第十五章 《淮南子》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第十六章 董仲舒的伦理学说
第十七章 扬雄的人性论和道德观
第十八章 《白虎通》的神学伦理观念
第十九章 王充的人性论与祸福观
第二十章 王符的道德观念
第二十一章 《太平经》中反映农民劳动者的道德观念
第二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伦理思想
第二十三章 刘劭的《人物志》和才性之辨
第二十四章 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论
第二十五章 阮籍、嵇康反“名教”的伦理思想
第二十六章 向秀、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论
第二十七章 《列子》纵欲主义的伦理观
第二十八章 葛洪《抱朴子》中的伦理观
第二十九章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第三十章 隋唐佛学中的伦理思想
第三十一章 韩愈、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
第三十二章 宋元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伦理思想
第三十三章 周敦颐的道德哲学
第三十四章 张载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理论
第三十五章 程颢、程颐的伦理学说
……
《中国思想的千年回响:德行、秩序与个体》 本书并非直接梳理中国伦理思想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旨在揭示驱动中国社会数千年发展脉络的深层伦理基因。我们不在此详述历代先贤的言论集锦,而是致力于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国人价值判断、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原则,并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演变、碰撞与融合。 第一章:天人之际的叩问——宇宙观与个体定位 中国伦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民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探索。在早期,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万物皆受其“命”。这种“天命观”并非是一种被动的宿命论,而是包含着对宇宙规律的体察和对秩序的渴求。人们试图理解天地万物运转的规律,并将此规律内化为个体存在的依据。 “人”在这一宏大宇宙图景中,并非孤立的存在。儒家思想中的“人”被置于“天人合一”的框架下,强调人作为宇宙一部分的属性。这并不意味着人要消解自我,而是强调人的行为需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共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摹,更是对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深刻启示。个体在此,被赋予了参与宇宙秩序建构的责任。 道家则以更为超脱的视角审视天人关系。他们认为,过度的干预和人为的设定反而会破坏自然的和谐。“道法自然”的理念,主张人应效法自然的无为而为,顺应生命本身的节奏。这种思想并非鼓励消极避世,而是在理解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更为内在的自由和安宁。个体在此,被鼓励通过“虚静”来体悟宇宙的本真,从而达到一种与道同游的境界。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轮回、因果、涅槃等概念,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苦难、追求解脱的另一种途径。佛教的慈悲观,强调众生平等的理念,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新的道德关怀和实践方式。 本章不聚焦于各家学派的细枝末节,而是要勾勒出一条从古代“天命”到“人道”的演进轨迹,理解中国人如何从对宇宙的敬畏出发,逐步确立自身在天地间的定位,以及这种定位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们的道德意识。我们关注的是,这种宇宙观的演变,如何为后世的伦理思考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参照。 第二章:礼乐之治的精髓——社会秩序与人伦建构 一旦个体在宇宙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关注的重心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社会。中国伦理思想中,对社会秩序的关注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礼”与“乐”,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两大基石,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 “礼”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规范,是人伦关系的润滑剂。“礼”的本质在于“别”,即区分尊卑、亲疏、长幼,从而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等级和关系网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礼”的核心原则,它要求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在特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感,并非出于强制,而是源于对社会整体和谐的认同和对个体社会价值的追求。 “乐”则是一种情感的教化,是“礼”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力量。“乐”能够“和”,即调和人内心的情感,使之趋于平和、善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明了“乐”在塑造国民性情、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的熏陶,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彼此之间的隔阂得以消弭,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 本章将深入探讨“礼”的运作机制,及其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调整和演变,以适应社会变迁。我们关注的是,“礼”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如何与内在的道德情感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乐”在情感教化方面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如何与“礼”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中国人的人伦观念,使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行为的准则和情感的归宿。我们将避免列举具体的礼乐制度,而是聚焦于其背后的伦理精神,即如何通过规范与教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三章:德行之基石——仁、义、礼、智、信的现代回响 在“礼乐”构建的社会框架下,个体如何安身立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便涉及到中国伦理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德行”体系。虽然“仁、义、礼、智、信”的提法以儒家最为鲜明,但其所蕴含的精神,早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体现。 “仁”,作为中国伦理思想的最高范畴,并非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推己及人,是一种对他人苦难的感同身受,并由此生发出的积极关怀。它要求个体将自己置于社会关系中,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真正的仁,需要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循社会规范来达成。 “义”,则强调行为的合宜性与正当性,是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的道德选择。“见利思义”,是“义”的重要体现,即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道德的约束,将公共利益和他人福祉置于首位。 “礼”在前文已述,在此更多强调其作为一种内在修养,是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循。 “智”,并非单纯的知识或聪明,而是洞察事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基础。 “信”,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建立信任、维护关系的关键。 本章将不罗列各家对五常的解释,而是着力于挖掘“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德目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在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分化面前,这些古老的德行原则,如何依然能够为个体提供道德的指引,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立身之本,并塑造健康的社会人格。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德行如何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得以体现,如何影响着我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判断与思考,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基石。我们将侧重于这些德行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人际互动、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 第四章:士的担当与民的自觉——个体责任的演变 在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对伦理的理解和实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士”阶层,作为知识分子和社会的精英,肩负着道德垂范与社会改革的重任。他们的伦理追求,往往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紧密相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体现了“士”在面对不同境遇时,所展现出的担当精神。 而普通民众的伦理实践,则更多地体现在家庭伦理、邻里互助等日常生活中。孝道、忠诚、勤劳、节俭等价值观,构成了支撑中国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尽管缺乏宏大的理论体系,但这些朴素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却构成了中国伦理思想最坚实的大众基础。 本章不冗述具体的历史人物事迹,而是要探讨“士”的担当精神与普通民众的道德自觉如何相互渗透,共同塑造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伦理景观。我们将关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士”如何通过其言行影响社会风气,以及普通民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着伦理价值。我们探讨的是,这种“上层”的道德理念与“基层”的道德实践之间,是如何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并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我们将审视,在现代社会,这种个体责任的担当,是否依然能够找到其合适的表达方式,并在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找到平衡。 结语:千年回响,永恒追问 《中国思想的千年回响:德行、秩序与个体》并非要为读者提供一套现成的道德解决方案,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国伦理思想深层逻辑的梳理与探讨,引发读者对自身价值选择、社会责任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理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致敬,更是为我们在当下复杂的现实中,提供一种独特的智慧和视角,去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追寻一种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所追求的,是通过对过往的回溯,照亮当下的道路,并激发对未来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宏大且精密的坐标系,帮助我重新定位我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解。过去我对伦理的认知,很多是碎片化的,停留在教科书里那些简短的定义上。但这部史著将视角拉长至数千年,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朝代更迭、外来文化冲击、社会结构转型中,主流伦理观念是如何被解构、重塑和再阐释的。比如,宋明理学部分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理学视为对佛学的简单回应,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内部本体论的转向如何必然地要求伦理基础的重构,从“天理”到“人欲”的辩证拉扯,被剖析得丝丝入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方性伦理实践的关注,那些在正史中难以捕捉的民间教化、乡规民约,也得到了恰当的描绘,这使得伦理不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理论,而是真正渗透于日常生活肌理中的实践规范。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重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伦理”这一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它不再是静止的教条,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评分

这部著作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跨文化交流对本土伦理的改造方面所展现的洞察力。特别是关于佛教传入后对中国传统孝道、生死观的冲击与重塑,作者的处理非常老练,没有落入“文化冲突”的俗套叙事。他很细致地分析了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是如何与原有的祖先崇拜产生交集,并最终促使儒家伦理体系内部的调整与适应,以期在新的精神图景下继续保持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这种对“变”的捕捉,体现了作者极强的动态历史观。它不像一些僵化的学术著作那样,只是机械地罗列观点,而是将伦理视为一个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适应性进化的生命体。读到后半部分,你会清晰地看到,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传统美德,是如何经历无数次“妥协”、“吸收”和“内化”才最终定型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对这些美德的继承,不再是盲目的继承,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演变充分理解之上的主动选择。

评分

这部厚重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我断断续续读了足足快半年,才算把上下三册连贯地啃了下来。坦白说,初捧此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思想史”这三个字,往往意味着艰涩的文本和晦涩的理论,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作者的叙述笔法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自然,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牵引着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访一个个思想的圣殿。尤其是在阐述儒家早期思想演变脉络时,那种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背景的细致勾勒,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条学说诞生的时代土壤和现实关切。书中对“仁”、“义”、“礼”等核心概念的追溯,不仅仅是概念的堆砌,更融入了大量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场景作为佐证,使得抽象的道德原则变得鲜活可感。那种清晰的层层递进,对于初涉中国哲学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没有回避复杂的历史分歧,反而将这些分歧处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纷繁的思潮中依然能抓住主线。全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引用的文献扎实可靠,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学家的审慎和哲学家的人文关怀,不作武断的褒贬,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思辨。

评分

要说全书的行文风格,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将严谨的学术分析与优美的文学叙事相结合的特质。虽然主题是深奥的,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避免了学术写作常见的板滞和枯燥。尤其在总结某个哲学家的生平时,那种夹叙夹议的笔法,常常能瞬间将读者的情绪拉入情境之中。例如,对某些受排挤或遭受迫害的思想家的描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体命运的悲剧性交织在一起,极具感染力。这种叙事的力量,让原本冰冷的历史条目变得富有温度和人情味。它成功地证明了思想史不一定只能是枯燥的史料堆砌,它完全可以成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正是这种兼具“筋骨”与“血肉”的写作方式,才使得我能够坚持读完这套鸿篇巨制,并且在合上书卷时,心中充满了对先贤们探寻人类终极价值的敬意与感慨。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绝非可以用来消遣的“轻松读物”。它对细节的考据和论证的严密性,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或时间线索,才能完全跟上作者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个学派分支的细致区分。然而,正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过程,带来了知识积累的巨大满足感。比如,对于魏晋玄学对儒家伦理的冲击与融合,作者的论述就极为精彩,它没有将之简单地视为“思想的衰落”,而是挖掘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士人阶层对僵化伦理规范的反叛与精神解放的努力。那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呼唤与传统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思。这种层次感和复杂性,是其他市面上那些过于简化的“中国哲学通识”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对于真正想探究“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的读者来说,这种略显吃力的过程,反而是一种必需的淬炼。

评分

给朋友买的书,挺不错的

评分

给朋友买的书,挺不错的

评分

伦理学经典著作,值得一读。纸质也不错

评分

姚明中国篮协篮协利字当头,多少龌龊事,难付笑谈中

评分

伦理学经典著作,值得一读。纸质也不错

评分

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

评分

姚明中国篮协篮协利字当头,多少龌龊事,难付笑谈中

评分

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书永远不嫌多

评分

说起姚明,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3岁的到93岁的,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那是妇孺皆知。我曾经去一所大学做活动,大学传达室有个大爷,跟我聊天儿,说你是干吗的我说我是干篮球这行的。大爷说了,体育我不好(喜欢),什么足篮排,乒羽网,是球就不看。平时从事的最接近体育的活动是什么呢早上起来遛鸟。可大爷说了,你们篮球圈我一共知道三个人,哪三位呢大爷跟我掰着指头算,第一位是芝加哥红牛队的乔丹--公牛不说公牛,说芝加哥红牛队--公牛都穿红色的球衣第二位,洛杉矶黄人队的科比--湖人不说湖人,说黄人,大爷记不住,说那穿黄衣裳,黄人队的科比第三位就是休斯敦火箭队的姚明,他倒没说休斯敦火鸡队的姚明。所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