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海外中國研究係列/鳳凰文庫

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海外中國研究係列/鳳凰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中國佛教史
  • 中古時期
  • 宗教傳播
  • 文化適應
  • 海外中國研究
  • 鳳凰文庫
  • 曆史
  • 文化
  • 宗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江蘇人民
ISBN:9787214196736
商品編碼:11789208175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海外中國研究係列/鳳凰文庫
  • 作者:(荷)許理和|總主編:劉東|譯者:李四龍//裴勇
  • 定價:66
  • 齣版社:江蘇人民
  • ISBN號:9787214196736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7-03-01
  • 印刷時間:2017-03-01
  • 版次:2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562
  • 字數:496韆字

編輯推薦語

《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詳細考察東晉廬山慧遠以前的中國早期佛教。作者許理和指齣,早期中國佛教史,就是一部中國人如何迴應佛教這種外來文化的曆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兩種不同文化的曆史。作者以翔實的史料、獨特的視角重現瞭這段激蕩人心的曆史畫捲。

內容提要

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文化相融閤,孕育齣獨特 的中國佛教,這至少經曆瞭三四百年。東晉廬山慧遠 以前的中國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國人如何迴應佛教 這種外來文化的曆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 化兩種不同文化的曆史。《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 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作者許理和以翔實的史 料、獨特的視角重現瞭這段激蕩人心的曆史畫捲,敘 述瞭公元4世紀、5世紀初中國南部和中部地區佛教的 特點,剖析瞭佛教在當時中國傳播的社會背景,尤其 是當時的夷夏關係、政教關係和佛道關係,並以豐富 的資料反映瞭當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讀者藉此可 以較為全麵地瞭解佛教不斷本土化的壯闊曆程。
    

作者簡介

許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荷蘭萊頓(Layden)大學教授,1969年創設萊頓大學漢學院現代中國資料中心,1974—1990年任該校漢學院院長,期間還兼任該校中文係主任。其*大的興趣是“當東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適應,也探討明末清初耶穌會來華史,設法瞭解中國在接受外來影響時的反應與適應過程。1959年他以《佛教徵服中國》獲得博士學位,該書於當年齣版後久享盛譽。此外他還著有《中國耶穌會士傳記,約1580—1680》、《佛教、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佛教:在詞語、地圖與圖片裏的起源與傳播》。

目錄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章緒論
一、“中國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三、有教養的僧人
四、早期資料
史傳著作
早期護教及傳教文獻
第二章曆史概觀(公元14世紀初)
一、漢代佛教
二、三國時期
三、西晉
第三章建康及東南佛教
一、導論
二、**階段
三、第二階段
四、*後階段:桓玄篡權與劉裕的崛起
五、結論
附錄一:公元340年論爭的有關文獻
附錄二:郗超《奉法要》
附錄三:支遁《釋迦文佛像贊並序》
第四章 襄陽、江陵和廬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響
襄國和鄴的佛教
格義
道安及其北方信眾
道安在襄陽的寺院生活及寺院組織
在襄陽與士大夫、王室的聯係
襄陽的宗教活動
淨土信仰
襄陽的學術活動
襄陽淪陷及分張徒眾
江陵的佛教中心
其他弟子
道安在長安(公元379385年)
與長安王室的聯係
譯經活動
釋慧遠(公元334417年)
慧遠在襄陽的青壯年時期(公元334378年)
法師與山林
慧遠的教團:同學、弟子和俗傢信眾
與王室、士大夫的聯係
廬山慧遠的俗傢信眾
“禪那”與阿彌陀佛信仰
“佛身”
其他宗教活動:毗奈耶和阿毗達磨
學術活動
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論爭
附錄:釋慧遠傳
第五章 “信仰的辯護”:公元4世紀及5世紀初的反對僧權和護持佛教
士大夫排斥佛教:反對僧權的種類
(一)反對僧權:政治經濟的論點
(二)反對僧權:功利主義的論點
(三)反對僧權:文化優越感的論點
佛教的反駁
宗炳的說法
《山海經》
周莊王
昭王和穆王
孔子和西方聖人
燕昭王
阿育王捨利
(四)反對僧權:道德的論點
附錄:《周書異記》和古本《竹書紀年》
第六章 “蠻族的皈依”:佛道衝突的早期曆史
道教
化鬍說
《化鬍經》
佛教的迴應
方便善巧
三聖東行說
伏羲和女媧的佛教詮釋
張道陵的佛教外衣
參考書目
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非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譯後記
新版中譯本跋


《中原佛影:中古時期佛教的多元敘事與社會變遷》 本書並非直接探討佛教如何“徵服”中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約公元三世紀至十世紀)的傳播、演變及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社會結構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互動過程。我們力求呈現一個更為 nuanced(細緻入微)的佛教中國化圖景,避免簡單化的“徵服”論,而是深入挖掘其間多元的敘事、適應策略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文化變遷。 一、 譯經的巨浪與漢傳佛教的基石 中古早期,佛教傳入中國,其最直接、最根本的載體便是經典的翻譯。這一時期,曆代高僧,如竺法護、鳩摩羅什、玄奘、義淨等人,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力度,將海量的印度佛教經典譯介到中國。這些譯經活動,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的對接。譯者們在選擇、組織、解釋經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傳統思維模式、哲學概念和語言習慣的影響,從而在不自覺中為漢傳佛教打下瞭獨特的印記。 本書將細緻考察不同時期、不同譯場的譯經特色。例如,早期譯經常采用“意譯”為主,以貼閤中國人的理解習慣,這在《般若經》的翻譯中錶現得尤為明顯,常常藉用道傢、儒傢的概念來闡釋深奧的佛理。而到瞭玄奘時期,譯風則趨於“直譯”,力求精確傳達梵文原意,這對佛學義理的深化發展起到瞭關鍵作用。我們將通過對重要經典譯本的文本分析,揭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采取的策略以及由此形成的譯學傳統,探討這些經典如何成為中國佛教思想的奠基石。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翻譯過程中所涉及的地理空間、社會背景以及譯師的個人經曆。每一次偉大的翻譯事業,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也摺射齣當時社會對佛教的接受程度和傳播方式。通過對這些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努力的還原,我們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佛教文本在中國傳播的艱辛與不易。 二、 適應與變形:佛教的本土化實踐 佛教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在與不同文化土壤接觸時,不斷調整自身,尋求與當地社會的契閤點。在中國中古早期,佛教的適應性體現在方方麵麵。 觀念的調適: 佛教的核心教義,如輪迴、業報、解脫等,與中國傳統的孝道、祖先崇拜、天命觀等存在張力。為瞭更容易被接受,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對自身教義進行瞭“中國化”的改造。例如,將“孝”的觀念融入佛教的報恩思想,提倡為父母誦經超度。又如,對“業報”的解釋,也常與世俗的善惡報應聯係起來,使其更易於理解和接受。本書將深入分析佛教如何巧妙地運用中國式的倫理框架來解釋其宗教理念,從而消弭隔閡,建立認同。 儀軌的融閤: 佛教的寺院製度、僧侶生活、宗教儀式等,在傳入中國後,也逐漸融入瞭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服飾文化、音樂舞蹈以及節日習俗。寺廟的布局,有時會模仿中國古代宮殿或道觀的形製;僧侶的日常,也吸納瞭中國文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一些民間信仰的元素也潛移默化地進入瞭佛教的儀式之中。我們將考察這些儀軌融閤的具體錶現,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 經典的再創作: 除瞭翻譯經典,中國僧人也開始創作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文獻。例如,禪宗的語錄、公案,淨土宗的往生傳記,以及許多講述佛教故事的變文等,都體現瞭中國化的傾嚮。這些作品,或是用通俗的語言闡釋佛理,或是將佛法融入中國化的敘事模式,極大地促進瞭佛教在社會各階層的傳播。本書將重點分析這些本土創作的特點及其在中國佛教發展中的意義。 三、 佛教與中國社會:相互塑造的力量 佛教的傳入,不僅是宗教的引入,更是對中國社會結構、政治生態、思想文化等諸多層麵産生的深刻影響。反過來,中國社會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著佛教的麵貌。 政治的庇護與製約: 佛教在中古時期,與中國曆代王朝的關係錯綜復雜。一些統治者,如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武帝、唐朝的武則天等,齣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麵的原因,對佛教給予瞭大力扶持,甚至將其提升到國教的地位。然而,也有如唐武宗滅佛這樣的事件,顯示齣佛教的發展也受到政治力量的嚴酷製約。本書將梳理曆代統治者與佛教的關係,分析政治因素如何影響佛教的傳播範圍、寺院經濟以及僧侶地位。 寺院經濟與社會功能: 中古時期的寺院,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集經濟、文化、教育、甚至慈善事業於一體的社會實體。寺院擁有大量的土地、財富,能夠提供就業機會,興辦教育,收容孤寡,甚至承擔一定的社會管理職能。這種廣泛的社會參與,使得佛教能夠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將探討寺院經濟的運作模式,以及寺院在中國社會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知識與藝術的滋養: 佛教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醫學等領域都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佛教的空、無、因緣等哲學概念,深刻影響瞭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方式。佛教的因緣故事、佛教的繪畫、雕塑、寺廟建築等,更是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勾勒佛教對中國思想文化藝術的滲透與滋養,展現其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如何豐富和改造瞭中華文明。 四、 邊緣與中心的對話:多元文化的交融 “佛教徵服中國”的敘事,往往將目光集中在主流的漢文化圈。然而,中古時期的中國,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存在著多元的文化區域和民族。本書還將觸及佛教在邊疆地區的傳播,以及其與當地民族文化(如吐蕃、高昌、粟特等)的互動。這些地區的佛教,往往呈現齣與中原不同的特色,也為我們理解佛教的多元化傳播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視角。 結語: 《中原佛影:中古時期佛教的多元敘事與社會變遷》旨在提供一種更為細緻、多元的視角來理解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曆史。我們不求對佛教在中國曆史上的“成功”或“失敗”下一個簡單的定論,而是希望通過對史料的深入發掘和細緻分析,展現一個動態的、充滿活力的佛教在中國社會中的發展軌跡。本書將呈現一個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在碰撞、融閤、再創造的宏大曆史進程中,如何相互塑造,共同譜寫瞭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篇章。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一過程的細緻梳理,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韌性與包容,以及文明交流互鑒的深遠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或許在於其宏大的時代視野與精密的個體敘事之間的完美平衡。作者並沒有被“徵服”這個略顯強硬的詞匯所局限,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交流中,中國本土文化所展現齣的驚人吸收能力和彈性。我發現作者在分析不同學派(如禪宗與淨土宗)的興起時,總是將其置於當時士人階層對現實政治環境的反應這一大背景下考量,使得宗教思想的流變不再是孤立的文本演變,而是對時代睏境的一種深刻迴應。特彆是對南北朝到隋唐這一關鍵時期的論述,其邏輯鏈條的嚴密性令人贊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古中國的權力結構、士人精神以及民間信仰的復雜糾葛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彈性的理解框架。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鴻篇巨製。

評分

這部著作的深度和廣度,讀完後讓人不禁感嘆,作者對中古時期中國社會變遷的洞察力簡直入木三分。它不僅僅是在梳理一個宗教的傳入過程,更像是一幅細緻入微的社會風俗畫捲。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審慎和批判性。很多曆史研究容易陷入對宏大敘事的盲目追逐,但這本書卻將焦點放在瞭那些“微觀”的、往往被忽略的細節上——比如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碑刻文字的細微變化,甚至是佛教寺院在具體地域的經濟結構調整。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層次感。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外來的思想體係,是如何在與本土文化漫長而復雜的互動中,完成瞭自我塑形,並最終嵌入到中國社會肌理之中的。這種對“適應”過程的精妙描摹,遠超齣瞭教科書式的簡單敘述,它展現的是一種活生生的曆史演變。書中對不同階層對佛教接受程度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瞭精英階層與平民百姓在信仰選擇上的微妙差異,這種差異性本身就構成瞭研究中古中國社會結構的關鍵綫索。這本書無疑是理解那個轉型時代的重要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十分高明,它沒有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上來就將所有論點拋齣,而是采用瞭類似抽絲剝繭的方式。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在地化”過程的細緻刻畫。比如,書中討論到佛教在進入中國後,如何主動或被動地調整其神祇譜係和教義闡釋,以更好地貼閤中國儒傢倫理和民間信仰的既有框架。這種“本土化”並非一蹴而就的簡單嫁接,而是充滿瞭妥協、衝突與創造性的融閤。作者沒有將佛教描繪成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積極的文化行動者。我對書中對於特定地域(比如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佛教發展差異的對比分析印象深刻,這些地方性的差異性論述,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古中國”這個抽象概念的具象認知。它提醒我們,任何大規模的文化運動,其內部都是高度多元和異質的。

評分

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嚴謹性,但同時,其行文又帶著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流暢,讓人在接受大量專業知識轟炸的同時,並不會感到枯燥或晦澀。作者對於“文化徵服”這個概念的處理,非常高明,避開瞭簡單的二元對立,轉而探討瞭一種“共生”的復雜關係。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寺院經濟在地方權力結構中扮演角色的分析,那部分內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研究。它揭示瞭宗教機構如何巧妙地利用現有的法律和土地製度,逐步積纍財富和影響力,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世俗力量。這種對製度史的關注,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宗教史範疇,直接觸及瞭中古國傢治理能力的演變核心。很多論點不是簡單地拋齣結論,而是層層遞進,步步為營地構建起來的,需要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節奏,你會發現自己對整個時代的理解都得到瞭極大的拓寬。那種豁然開朗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研究難以比擬的。

評分

如果說有什麼讓人感到震撼,那便是作者對史料的挖掘深度。我敢說,書中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檔案片段或地方誌記載,在經過作者的重新解讀後,煥發齣瞭驚人的曆史信息量。這不僅僅是一部梳理曆史脈絡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落地生根”的田野調查報告。例如,書中對某些佛教儀式如何在民間被“改寫”並融入到農業生産周期中的描述,生動展現瞭信仰是如何從廟堂高閣走入尋常百姓傢的柴米油鹽之中。這種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的雙嚮互動,是理解中國文化史的關鍵。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總感覺自己正與幾百年前的僧侶、士大夫、乃至普通農夫進行著某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對史料的運用,展示瞭真正的學術功底——不是堆砌文獻,而是讓文獻開口說話,揭示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社會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