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詳細考察東晉廬山慧遠以前的中國早期佛教。作者許理和指齣,早期中國佛教史,就是一部中國人如何迴應佛教這種外來文化的曆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兩種不同文化的曆史。作者以翔實的史料、獨特的視角重現瞭這段激蕩人心的曆史畫捲。
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文化相融閤,孕育齣獨特 的中國佛教,這至少經曆瞭三四百年。東晉廬山慧遠 以前的中國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國人如何迴應佛教 這種外來文化的曆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 化兩種不同文化的曆史。《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 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作者許理和以翔實的史 料、獨特的視角重現瞭這段激蕩人心的曆史畫捲,敘 述瞭公元4世紀、5世紀初中國南部和中部地區佛教的 特點,剖析瞭佛教在當時中國傳播的社會背景,尤其 是當時的夷夏關係、政教關係和佛道關係,並以豐富 的資料反映瞭當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讀者藉此可 以較為全麵地瞭解佛教不斷本土化的壯闊曆程。
許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荷蘭萊頓(Layden)大學教授,1969年創設萊頓大學漢學院現代中國資料中心,1974—1990年任該校漢學院院長,期間還兼任該校中文係主任。其*大的興趣是“當東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適應,也探討明末清初耶穌會來華史,設法瞭解中國在接受外來影響時的反應與適應過程。1959年他以《佛教徵服中國》獲得博士學位,該書於當年齣版後久享盛譽。此外他還著有《中國耶穌會士傳記,約1580—1680》、《佛教、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佛教:在詞語、地圖與圖片裏的起源與傳播》。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章緒論
一、“中國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三、有教養的僧人
四、早期資料
史傳著作
早期護教及傳教文獻
第二章曆史概觀(公元14世紀初)
一、漢代佛教
二、三國時期
三、西晉
第三章建康及東南佛教
一、導論
二、**階段
三、第二階段
四、*後階段:桓玄篡權與劉裕的崛起
五、結論
附錄一:公元340年論爭的有關文獻
附錄二:郗超《奉法要》
附錄三:支遁《釋迦文佛像贊並序》
第四章 襄陽、江陵和廬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響
襄國和鄴的佛教
格義
道安及其北方信眾
道安在襄陽的寺院生活及寺院組織
在襄陽與士大夫、王室的聯係
襄陽的宗教活動
淨土信仰
襄陽的學術活動
襄陽淪陷及分張徒眾
江陵的佛教中心
其他弟子
道安在長安(公元379385年)
與長安王室的聯係
譯經活動
釋慧遠(公元334417年)
慧遠在襄陽的青壯年時期(公元334378年)
法師與山林
慧遠的教團:同學、弟子和俗傢信眾
與王室、士大夫的聯係
廬山慧遠的俗傢信眾
“禪那”與阿彌陀佛信仰
“佛身”
其他宗教活動:毗奈耶和阿毗達磨
學術活動
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論爭
附錄:釋慧遠傳
第五章 “信仰的辯護”:公元4世紀及5世紀初的反對僧權和護持佛教
士大夫排斥佛教:反對僧權的種類
(一)反對僧權:政治經濟的論點
(二)反對僧權:功利主義的論點
(三)反對僧權:文化優越感的論點
佛教的反駁
宗炳的說法
《山海經》
周莊王
昭王和穆王
孔子和西方聖人
燕昭王
阿育王捨利
(四)反對僧權:道德的論點
附錄:《周書異記》和古本《竹書紀年》
第六章 “蠻族的皈依”:佛道衝突的早期曆史
道教
化鬍說
《化鬍經》
佛教的迴應
方便善巧
三聖東行說
伏羲和女媧的佛教詮釋
張道陵的佛教外衣
參考書目
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非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譯後記
新版中譯本跋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或許在於其宏大的時代視野與精密的個體敘事之間的完美平衡。作者並沒有被“徵服”這個略顯強硬的詞匯所局限,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交流中,中國本土文化所展現齣的驚人吸收能力和彈性。我發現作者在分析不同學派(如禪宗與淨土宗)的興起時,總是將其置於當時士人階層對現實政治環境的反應這一大背景下考量,使得宗教思想的流變不再是孤立的文本演變,而是對時代睏境的一種深刻迴應。特彆是對南北朝到隋唐這一關鍵時期的論述,其邏輯鏈條的嚴密性令人贊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古中國的權力結構、士人精神以及民間信仰的復雜糾葛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彈性的理解框架。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鴻篇巨製。
評分這部著作的深度和廣度,讀完後讓人不禁感嘆,作者對中古時期中國社會變遷的洞察力簡直入木三分。它不僅僅是在梳理一個宗教的傳入過程,更像是一幅細緻入微的社會風俗畫捲。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審慎和批判性。很多曆史研究容易陷入對宏大敘事的盲目追逐,但這本書卻將焦點放在瞭那些“微觀”的、往往被忽略的細節上——比如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碑刻文字的細微變化,甚至是佛教寺院在具體地域的經濟結構調整。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層次感。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外來的思想體係,是如何在與本土文化漫長而復雜的互動中,完成瞭自我塑形,並最終嵌入到中國社會肌理之中的。這種對“適應”過程的精妙描摹,遠超齣瞭教科書式的簡單敘述,它展現的是一種活生生的曆史演變。書中對不同階層對佛教接受程度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瞭精英階層與平民百姓在信仰選擇上的微妙差異,這種差異性本身就構成瞭研究中古中國社會結構的關鍵綫索。這本書無疑是理解那個轉型時代的重要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十分高明,它沒有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上來就將所有論點拋齣,而是采用瞭類似抽絲剝繭的方式。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在地化”過程的細緻刻畫。比如,書中討論到佛教在進入中國後,如何主動或被動地調整其神祇譜係和教義闡釋,以更好地貼閤中國儒傢倫理和民間信仰的既有框架。這種“本土化”並非一蹴而就的簡單嫁接,而是充滿瞭妥協、衝突與創造性的融閤。作者沒有將佛教描繪成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積極的文化行動者。我對書中對於特定地域(比如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佛教發展差異的對比分析印象深刻,這些地方性的差異性論述,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古中國”這個抽象概念的具象認知。它提醒我們,任何大規模的文化運動,其內部都是高度多元和異質的。
評分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嚴謹性,但同時,其行文又帶著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流暢,讓人在接受大量專業知識轟炸的同時,並不會感到枯燥或晦澀。作者對於“文化徵服”這個概念的處理,非常高明,避開瞭簡單的二元對立,轉而探討瞭一種“共生”的復雜關係。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寺院經濟在地方權力結構中扮演角色的分析,那部分內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研究。它揭示瞭宗教機構如何巧妙地利用現有的法律和土地製度,逐步積纍財富和影響力,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世俗力量。這種對製度史的關注,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宗教史範疇,直接觸及瞭中古國傢治理能力的演變核心。很多論點不是簡單地拋齣結論,而是層層遞進,步步為營地構建起來的,需要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節奏,你會發現自己對整個時代的理解都得到瞭極大的拓寬。那種豁然開朗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研究難以比擬的。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讓人感到震撼,那便是作者對史料的挖掘深度。我敢說,書中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檔案片段或地方誌記載,在經過作者的重新解讀後,煥發齣瞭驚人的曆史信息量。這不僅僅是一部梳理曆史脈絡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落地生根”的田野調查報告。例如,書中對某些佛教儀式如何在民間被“改寫”並融入到農業生産周期中的描述,生動展現瞭信仰是如何從廟堂高閣走入尋常百姓傢的柴米油鹽之中。這種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的雙嚮互動,是理解中國文化史的關鍵。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總感覺自己正與幾百年前的僧侶、士大夫、乃至普通農夫進行著某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對史料的運用,展示瞭真正的學術功底——不是堆砌文獻,而是讓文獻開口說話,揭示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社會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