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

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晞 著
图书标签:
  • 图书馆
  • 文化
  • 历史
  • 故事
  • 清史
  • 地方志
  • 民国
  • 社会
  • 阅读
  • 书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6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022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页数:308
字数: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讲述的是图书馆的故事。旨在让各界读者由此而熟悉图书馆,喜爱图书馆,进而利用图书馆,掌握图书馆,以丰富每个人的读书生活,同享游历“天堂”的快乐。

作者简介

  吴晞,男,1955年1月出生。198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现深圳市图书情报学会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研究馆员,文化部图书馆司文献资源处处长,1998年至2012年任深圳图书馆馆长。主要兼职:广东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公共图书馆》主编,《中国图书馆学报》编委、副主编,公共图书馆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政协委员。

目录

序言:圈子和大众/001
一 古往今来
中国图书的起源/003
两宋之禁书/021
“官学藏书”始末/028
从藏书楼到图书馆/033
中国图书馆百年/041
西方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045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图书馆/049
中国新型图书馆的问世/060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图书馆/069
叶德辉:其学,其人,其死/076
二 天下公器
图书馆与人文关怀/089
天下之公器—— 论公共图书馆精神/09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回眸“开放、平等、免费”/104
深圳图书馆的故事/111
自助图书馆的故事/120
文明传承与图书馆藏书/128
城市需要图书馆的N个理由/139
文献保障、研究参考与公共图书馆/145
天条、天职及其误读/151
三 全民共读
我有一个职业梦/157
全民阅读解析/159
且唱新翻杨柳枝——数字阅读随笔/168
阅读: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173
阅读,请到图书馆/178
阅读,指导还是不指导/182
小小桔灯照书香/185
读书的目的就是读书本身/187
公民阅读与公共图书馆/189
三个故事 一条宗旨——阅读自由漫谈/194
深浅阅读谈/199
阅读立法的本质是监督政府尽责/202
四 读书撷趣
闲读书,读闲书/207
“十批”是否好文章/209
“读书表格”二则/212
联趣无穷——读《闲话写对联》/217
“知堂”话不尽——读《知堂回想录》/220
推介几本文史新作/223
又有花香,又有树高/228
万物无涯——读《万物简史》/230
豆汁的挽歌——读《豆汁记》/232
五 书林絮语
错开一扇门/237
何来天尺测春风——小议图书馆资金的“绩效评价”/243
图书馆要慎收捐书/247
自助图书馆·匏瓜·拉菲酒/250
理论的魅力、使命与担当/254
《金刚经》侧记/259
文化的身边与身边的文化/261
门外汉字谈/264
“砖家”与“官僚”——谈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269
学而优当如何/271
我不是“孙子辈儿”/272
马克思的脚印/273
附录: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脚印的真相/274
关于“华人与狗”/277
漫议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文风问题/278
《社科新书目》1000期寄语/282
我的“著述系年”(代后记)/283

前言/序言


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 序章:书海初探 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古籍特有的油墨香和纸张腐朽的微甜,混合着淡淡的尘埃气息,构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空间。这里是“清话书林”,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智慧的宝库。初入此地,仿佛置身于一片浩瀚的书海,高耸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它们层层叠叠,向着天花板延伸,在柔和的灯光下勾勒出斑驳的光影,也暗示着这里隐藏的无限可能。 “清话书林”,它的名字本身就饱含着一份深情与期许。它不仅仅是一个存放书籍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清”心、“话”语的“书林”。在这里,无论是求知若渴的学者,还是寻求慰藉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与历史的脉搏共振。 踏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繁华的都市,车水马龙,人潮涌动。而窗内,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古朴的木质桌椅,柔和的阅读灯,以及三三两两沉浸在书海中的身影。这种鲜明的对比,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逃离、关于沉淀、关于精神栖息的故事。 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生命。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被翻阅,被理解,被赋予新的意义。从泛黄的古籍,到崭新的畅销书,从严谨的学术专著,到天马行空的文学作品,它们汇聚在这里,构成了一个多元而包容的世界。 第一章:古籍的低语 “清话书林”的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神秘的区域——古籍阅览室。这里的光线更加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更浓郁的古老气息。高大的书架上陈列着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典籍,它们的封面或古朴素雅,或华丽精致,无一不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 每一次轻轻拂过古籍的封面,都像是在触摸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那些泛黄的纸页,那些用毛笔书写的墨迹,那些古老的插图,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向读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在这里,你可能会遇到记载着帝王将相生平的史书,也可能会发现失传已久的民间传说;你可能会在枯燥的医学典籍中找到古人的智慧,也可能会在精美的诗歌集里感受到古人的情怀。 李老,是这里的资深图书管理员,也是一位深谙古籍之道的老者。他常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灵魂,而古籍,则是灵魂中最古老、最深沉的部分。”他用一生守护着这些珍贵的纸页,熟悉它们每一页的纹理,每一处折痕的含义。当有人来查阅古籍时,他总是会轻声细语地介绍,仿佛在介绍自己的孩子,语气中充满了敬意与热爱。 一位年轻的学者,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来到这里查阅了大量的古籍。他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本描绘汉朝服饰的古画集,每一笔线条,每一个色彩,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他常常沉浸其中,直到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才依依不舍地合上。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学术资料,更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古人的审美情趣,这种体验是任何现代文献都无法替代的。 另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则喜欢在这里翻阅古老的笔记小说。他觉得,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字,却能最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他时常捧着一本书,时而轻笑,时而叹息,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古籍阅览室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情感的连接点。在这里,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思索交织,历史的尘埃与当下的呼吸共鸣。 第二章:文学的星空 “清话书林”的文学区域,是一片繁星点点的星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横跨古今中外的无数文学瑰宝。从鸿篇巨制的小说,到短小精悍的诗歌;从引人入胜的侦探推理,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从发人深省的哲学著作,到天马行空的科幻幻想,应有尽有。 这里的氛围更加活跃,年轻的读者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刚刚读完的书籍。他们分享着各自的感受,争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对作者的构思赞不绝口。偶尔,也会有作家来到这里,举办签售会或分享会,与读者们近距离交流,分享创作的心得与灵感。 小雅,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大学生。她最喜欢在“清话书林”的角落里,找一本心仪的小说,静静地阅读。有时,她会因为书中的情节而潸然泪下,有时,她会因为人物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她觉得,文学作品能够带她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人物的情感,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特别喜欢一位擅长描绘都市女性情感的作家。那位作家笔下的女性,或独立自主,或温柔坚韧,或在爱情与事业中挣扎,或在人生迷茫中寻找方向。小雅觉得,那些人物就像她身边的朋友,她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触动着她。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她不仅找到了共鸣,也获得了力量,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进了文学区,他的目光在书架上搜寻着。他终于找到了一本他年轻时最爱读的诗集。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翻开,然后闭上眼睛,仿佛在重温那些逝去的时光。诗集中的每一行诗句,都勾起了他年轻时的回忆:初恋的甜蜜,离别的伤感,青春的激昂……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纪。 文学区域,是情感的共鸣厅,是思想的碰撞场。在这里,每一个故事都能找到它的读者,每一次阅读都能激发新的思考。 第三章:知识的海洋 “清话书林”的学术与科普区域,是求知者的乐园。整齐划一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学科的专业书籍和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从深奥的物理学理论,到精巧的化学实验;从复杂的大数据分析,到奇妙的宇宙奥秘;从精辟的经济学原理,到生动的历史事件,这里应有尽有。 这里的学习氛围尤为浓厚。许多学生在这里埋头苦读,为考试而奋斗;许多研究人员在这里查阅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许多普通大众则在这里探索未知的领域,满足着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 王教授,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常常来到这里查阅最新的学术期刊和前沿的科研报告。他享受着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的乐趣,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新的研究方向寻找灵感。他觉得,“清话书林”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次,一位对天文学充满兴趣的中学生,来到这里查阅关于黑洞的科普书籍。他被宇宙的浩瀚和黑洞的神秘深深吸引。他从入门级的科普读物开始,逐步深入到更专业的书籍。当他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时,他会向图书管理员求助,或者与其他同样对科学着迷的读者交流。在这里,他不仅满足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还点燃了对科学探索的激情。 另一位退休的工程师,则喜欢在这里阅读关于人工智能和未来科技的科普书籍。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他觉得,了解未来的科技发展,能够让他更好地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他常常在阅读后,提笔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将这些分享给同样感兴趣的读者。 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是进步的阶梯。“清话书林”用它的包容与丰富,为每一个渴望知识的人打开了无限可能的大门。 第四章:生活的指南 “清话书林”的生活类书籍区域,是一个充满实用智慧的角落。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关于烹饪、园艺、旅行、健身、理财、育儿、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的书籍。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这里的读者更加多元,有忙碌的上班族,有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有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也有渴望充实晚年生活的退休人士。他们带着各自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来到这里寻找答案。 张女士,一位热爱烹饪的家庭主妇。她经常来这里翻阅各种食谱,学习新的烹饪技巧。她会认真研究每一步的制作方法,仔细观察图文并茂的演示,然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常菜中,为家人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她觉得,“清话书林”就像她的私人烹饪导师,为她的厨房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时遇到了瓶颈。他来到这里,翻阅了许多关于市场营销、团队管理和领导力的书籍。他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成功地带领公司走出了困境。他非常感谢“清话书林”为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智慧。 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即将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来到这里,查阅了大量关于孕期保健、婴儿护理和亲子教育的书籍。他们认真学习,为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做足了准备。他们觉得,在这里获得的知识,让他们更加自信和从容。 生活的指南,是实用的工具箱,是心灵的慰藉港。“清话书林”用它的丰富与贴心,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智慧。 尾声:心灵的归宿 “清话书林”,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的家园。在这里,每一个故事都在静静地诉说着,每一个智慧都在等待被发现,每一次阅读都在开启新的旅程。 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个体与社会,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逃离喧嚣的尘世,沉浸在书香之中,与书中世界融为一体。 当夜幕降临,灯光渐暗,人们纷纷离开,但“清话书林”的故事仍在继续。它们将在下一个清晨,继续迎接新的访客,继续传递知识与力量,继续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精神殿堂。 “清话书林”,一个关于书籍,关于故事,关于人生的永恒篇章,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句“清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功底真是了得,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书海之中。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比如,书中对那些尘封已久的手稿的描述,那种纸张的纹理、墨水的味道,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的旧书气息,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叙事时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感,它不像某些快节奏的小说那样让人喘不过气,而是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能够慢慢品味文字的韵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些精妙词句,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书架间穿梭的寻宝者。这种文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故事,更在于它如何讲述。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原本平淡无奇的场景赋予了生命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如果说书籍是心灵的栖息地,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为心灵打造的一座精致的园林,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叙事视角转换之频繁,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我们可能前一秒还在一个局外人冷静的观察视角下,后一秒就突然被拉入了某个角色内心最隐秘的恐慌或狂喜之中。这种自由切换的镜头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仿佛在观看一部精心剪辑的艺术电影,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且,这种视角的变化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服务于作者想要营造的特定情绪氛围。当需要渲染压抑感时,视角会变得极其狭窄和主观;而当探讨普适性真理时,视角又瞬间拉远,变得宏大而疏离。我个人尤其欣赏那些突然插入的“未署名”的旁白,它们像是来自某个更高维度的观察者,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对正在发生的一切进行评论或总结。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和阅读的深度,让人不得不一遍遍回溯,确认自己是否遗漏了某个关键的“镜头”。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复杂的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个主题的光芒。有时候它跳跃到遥远的过去,讲述那些被遗忘的典籍的命运,有时候又瞬间拉回到现代,探讨信息爆炸时代下知识传播的困境。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起初可能会让人有些许不适应,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每一个看似独立的章节,其实都与其他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等你慢慢理清头绪,就会豁然开朗。特别是作者在处理时间跨度巨大的叙事时,那种游刃有余的切换技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掌控力。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会得到一个远比平面叙事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世界。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存在”本身的哲学探讨,尽管它披着一层文艺的外衣。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场域或一系列事件,它更是在追问:在信息不断更迭的世界里,什么是真正永恒的价值?那些被时间和遗忘腐蚀的文本,它们承载的记忆和智慧,是否真的随着载体的消亡而一同消散了?作者通过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场景,将这些宏大的命题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情节之中,不生硬、不枯燥。例如,书中描绘的某一页纸张上的一个小小的污点,却被赋予了跨越百年的历史重量,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现在所依赖的“新”事物,未来又将如何被审视和对待?这种对时间性与不朽性的深刻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具有了一种近乎警世的意义。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自己与知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的美学”。你知道作者拥有极其丰富的词汇量和极强的抒情能力,但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和留白,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力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恨不得把所有情绪都倾泻出来,而是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懂得在哪里收笔,在哪里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份未尽之意。这种留白艺术,尤其体现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那些最深沉的爱与痛,往往只通过一个眼神的交汇,或者一次不经意的动作来暗示,但其蕴含的情感张力却足以令人心碎或振奋。它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来,你的解读、你的共鸣,共同完成了最终的艺术作品。这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高度个性化的、私密的对话,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种需要“参与”的阅读体验,是如今很多流水线作品无法比拟的珍贵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