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是专业,老牌国家教练,运动医学专家,学贯中西医。
2.作者是榜样,年近九旬鹤发童颜。
3.书名吸引人,切合读者心里需求。
4.书稿内容实用,观点新颖。
5.多名公众人物推荐。
《心脑血管病的不吃药疗法(内容升级版)》是旅美著名运动医学专家姚珍杲教授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运动医学向广大心脑血管病患者介绍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血脂异常的四种不吃药疗法:“第一篇有氧代谢疗法,第二篇传统保健疗法,第三篇饮食疗法,第四篇睡眠疗法”。
姚珍杲,男,1927年出生于湖南邵阳,青少年时期,跟随叔叔学习中医,在舅父指导下练武术和气功。1949年毕业于中国国立师范学院。后任中国湖南省老年体疗保健中心主任、湖南体育运动学院学术顾问等职。20世纪50~90年代,曾在国内报刊上发表数十万字的文章,出版过5部体育教育与运动医学专著。现旅居美国,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罗拉多中医学院等高校及医疗中心讲学治病。
第一篇有氧运动疗法
引言
运动为什么能防治心脑血管病?这是因为:……运动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运动可以增多“好胆固醇”,减少“坏胆固醇”……
一、周期性有氧代谢运动是防治心脑血管病最好的运动项目
知识链接:主动脉夹层
(一)快速走步
1适宜对象
2快速走步的健身价值
3快速走步的锻炼方法
知识链接:心率测定用处多
(二)健身跑
1适宜对象
2健身跑的特点
3健身跑的锻炼方法
知识链接:中老年人不可任意采用专门的吸氧疗法
知识链接:什么是“极点”
知识链接:心脑血管病患者需慎用“跑台”
(三)骑自行车
1适宜对象
2骑自行车的好处
3骑自行车锻炼的注意事项
(四)游泳
1适宜对象
2游泳的健身价值
3游泳锻炼的注意事项
(五)慢速走步
1适宜对象
2慢速走步的健身价值
3慢速走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切实掌握病情,选择适合个人身体特点的运动疗法
1区分各种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安排适宜的运动方法
2轻度冠心病与复杂冠心病的运动方法应严加区别
知识链接:什么是隐性冠心病
3根据血脂异常的分类特点,采取不同的运动疗法
知识链接:老年人跌倒后如何正确救护
知识链接:中老年人的血脂特点
知识链接:血脂单位指标的换算方法
4防治脑血管病运动的注意事项
第二篇传统保健疗法
引言
气功、点穴按摩等中国传统保健疗法以预防疾病为主,对养生保健大有裨益,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有独特的疗效。
一、气功
1选择气功要慎重
2适合心脑血管病患者修炼的气功
(一)三线放松功
知识链接:自己手指测量取穴方法
(二)对症放松功
(三)整体放松功
1立式
2坐式
知识链接:“意念力”的最新研究报道
二、点穴按摩
(一)高血压病的点穴按摩治疗法
1一般的点穴按摩
2辨证分型点穴按摩
3高血压脑病的点穴按摩急救法
知识链接:低血压的点穴按摩方法
(二)冠心病的点穴按摩治疗法
1患者自我点穴按摩
2别人帮助点穴按摩
3辨证施治
4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点穴按摩治疗法
5急性心肌梗死的点穴按摩急救法
……
健身跑
1.适宜对象
①轻度的高血压(140~159/90~99毫米汞柱以内)与冠心病患者(如隐性冠心病,即平时无症状,只是在心电图等检测仪器上有供血不足的现象而已;或在劳累性心肌缺氧情况下发生过5分钟左右的心绞痛,但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即可止痛者)。
②中老年人无严重疾病,以预防心脑血管病为主者。
③综合型血脂异常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
2.健身跑的特点
健身跑也是一种自然动作。在同一时间内,如用自然速度(不限制速度)进行走和跑,则跑消耗的热量比走要大得多。前苏联运动医学家测定,在自然跑的条件下,跑与走的能量消耗比是1∶3,即慢跑1000米,相当于走3000米。也有人测定,慢跑8分钟与走12分钟所消耗的热量相同。不管如何测定,从总的方面看,即使是自然的跑步,其对身体功能的要求,比自然的走步也要高一些。如前所述,只有限制在同等速度(如每分钟移动多少距离)的条件下,走与跑所消耗的热量才大致相同。由于跑的动作有一个腾空阶段,对下肢有关运动器官(如膝关节、足关节)也增加了难度。跑的速度容易突然加快,不易掌握强度。因此,60~70岁以上的老人,如无体力锻炼基础,进行走的锻炼较好;而60岁以下的中老年人,只要心血管功能正常,就可以参加跑的锻炼。日本人在总结走与跑的锻炼时,概括走与跑的锻炼过程为:Walk!Jog!and Run!即从走步开始,接着进行健身跑,最后再进行正规跑的锻炼。
德国著名运动医学家麦米罗维茨教授经多年研究指出,脑力劳动者每天进行耐力跑锻炼半小时到1小时,则其余23小时就可以使心脏得到更好的休息和保养。据1989年6月12日美联社报道,老布什总统利用长跑来庆祝他的生日,“以证明65岁的人还能够跑3英里”。2008年卸任的小布什总统,也经常坚持长跑,他的心率为44次/分,说明心跳慢而有力,属优秀长跑运动员心脏。
有轻度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参加健身跑的锻炼,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健身跑的锻炼方法
(1)仔细检查身体
由于跑的锻炼比走的锻炼对身体功能的要求更高,所以,体检也必须更加深入细致一些。其中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方面,要认真查清有无潜在的毛病。如前所述,有一种隐性冠心病,有时在一般的心电图上也发现不了任何迹象。如在锻炼中有时感到有些不适,就要进一步做专门的检查。国内外大量统计材料表明,跑步中“猝死”者大多数有隐性冠心病。当然,一般人也不要过于害怕。科学家统计发现,在跑步中“猝死”者也只是十万分之一。只要不盲目自信,注意科学的锻炼方法,这种不幸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健身跑的强度要求
健身跑的锻炼应达到一定的强度要求,既要通过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来增强心血管功能,建立更多的侧支循环,预防心肌梗死,又要防止锻炼强度过大而损伤心血管及全身各器官系统。
一般来说,快速走步中控制运动负荷的方法也基本上适用于健身跑。特别是“心率与最大吸氧量比例关系表”对所有的周期性有氧代谢活动(包括健身跑)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是由于锻炼的项目与方式不同,在具体掌握上还要区别对待。有人认为,只要是走、跑或游泳等运动就称为有氧运动,这是不确切的。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运动强度的大小,而心率的高低又是运动强度大小的一项重要标志。
由于健身跑比快速走对身体功能的要求较高,故对于心率的测定标准也比较严格。德国心脏学家莱因德尔早在20世纪初期就对3000多人进行过跑步测定证明,在跑步中,只有使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20~180次,才能使心脏充盈,心脏的排血量才能达到最高值,从而使心肌受到很好的锻炼,并满足全身各器官系统的供血需要。如每分钟心跳少于120次或多于180次,则心脏不能充盈,心肌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科学研究证明,心脏充盈时,冠状动脉血流旺盛,容易建立更多的侧支循环,这些“辅助渠道”(侧支循环),在特殊情况下(万一冠状动脉堵塞3/4以上时),能绕过被堵塞了的冠状动脉来供给心肌血液,发挥它的救命功效(如同“搭桥”一样)。因此,为了预防心肌梗死,适当提高一些跑(或快走)的强度是很有好处的。
美国著名医学家、前美国奥林匹克医学委员会主席丹尼尔?汉斯,在美国《科学年鉴》上著文指出:“适宜的运动负荷对任何年龄的正常人都不会引起有害的结果。在晚年,如果心脏病发作,经过锻炼后所增加了的毛细血管甚至可以是一个救命因素,增加了的侧支循环的血液,可以到达受梗死部位的心肌,使其恢复活命。”
……
这本书《心脑血管病的不吃药疗法(内容升级版)》真的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尤其是在“不吃药”这个核心理念上,做得非常到位。我之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需要长期服药的阶段,这本书完全打开了我新的视野。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微循环”的讲解,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微循环在心脑血管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多种改善微循环的非药物方法,比如特定的按摩手法和一些简易的运动。我尝试了其中一些方法,感觉身体确实有积极的反馈。书中关于饮食的建议也非常具体,不仅仅是列出一些食材,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食物对血管的益处和潜在风险,并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膳食搭配建议,我照着做,感觉身体更加轻盈了。另外,书中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关于睡眠、饮水、甚至情绪调节的建议,都和心脑血管健康息息相关,而且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易做到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管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给像我这样饱受心脑血管疾病困扰,又对长期服用药物感到不安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我曾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总是效果甚微,或者不得不依赖药物来控制病情。阅读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从更根本的层面去剖析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控制。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科学地阐述“不吃药”这一概念的,是强调预防,还是侧重于已经患病后的逆转。书中的内容如果能够详细地讲解穴位按摩、经络疏通等中医传统疗法,并提供清晰的图文指导,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如何运用特定食材来调理身体,比如某些蔬菜、水果、谷物、豆类,它们具体如何影响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调节血压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居家锻炼方法,这些方法不需要专业的器械,也容易坚持,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流动,增强心肌功能。我对那些能够触及到身体深层,通过自然的方式来修复和平衡的方法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启发和改变。
评分读完《心脑血管病的不吃药疗法(内容升级版)》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健康的管理可以如此主动,如此贴近生活。我之前一直以为心脑血管病只能靠药物控制,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关于如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从根本上改善血液粘稠度和血管弹性,讲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那些“食疗方”,很多食材都是我家厨房里常备的,而且做法也简单易学,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运动的问题,反而强调了“适度、科学”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体能状况的运动建议,比如慢走、太极、八段锦等,这些都是我能够轻松坚持的。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情绪”与心脑血管健康的关联,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放松技巧和心理调适方法,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帮助,因为我经常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焦虑。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健康指南”,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教会我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改变,来守护自己的心脑血管健康,让我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评分拿到这本《心脑血管病的不吃药疗法(内容升级版)》,我最期待的就是它到底能提供哪些“不吃药”的实际操作方法。毕竟,市面上关于心脑血管病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管理甚至逆转病情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一直觉得,很多慢性病,与其说是疾病,不如说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所以,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不吃药”,并且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对我来说绝对是福音。我特别关注书里有没有详细的饮食指导,比如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具体食物禁忌和推荐,有没有具体的食谱范例。再者,运动方面,它会推荐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强度如何,多久一次,有没有针对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差异化建议?甚至,我好奇它是否会涉及心理疗法、睡眠调理、甚至一些非主流但有科学依据的自然疗法,比如某些草药或补充剂的运用。总而言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真正能让我摆脱药物依赖的生活方式改造指南,解决我长期以来对心血管健康的担忧。
评分我购买《心脑血管病的不吃药疗法(内容升级版)》这本书,完全是被“不吃药”这几个字所吸引。作为一名心血管疾病的长期患者,我深知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对药物的副作用和长期依赖性感到忧虑。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更温和、更天然的替代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情绪、压力、睡眠质量等非生理因素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并给出具体的情绪管理和减压方法。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冥想、正念练习,或者简单的放松技巧。在饮食方面,我希望不仅仅是简单的“少吃什么,多吃什么”,而是能有更详细的营养学解释,以及具体的餐单设计,能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口味和便利性。此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改善微循环、清理血管垃圾的自然疗法,比如特定的草本茶饮、食物组合,或者简单的居家理疗方法,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心脑血管疾病并非无法战之症,通过科学、系统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实现健康管理,甚至走向康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