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汇

本草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郭佩兰<辑> 著,郭君双,杨俊杰,陈婷 等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本草学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药用植物
  • 健康
  • 博物
  • 自然医学
  • 药膳
  • 图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9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93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2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8
字数: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草汇》18卷,补遗1卷,附图244幅(脏腑经络图36幅、药图208幅),清·郭佩兰辑。《本草汇》汇辑了清以前几十种医学全书及《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纲目》等多部本草专著的重要内容。前8卷以阴阳标本、脏腑经络、虚实宜忌、四气五味等药学理论为基础,并紧密结合临证内外妇儿等百余种疾病的机理认识,分述了药物对应关系;后10卷精选474种药物主治歌赋、经典专著的疏解及著名医家的临证用法,并附以简明药物修制方法;卷末附补遗14种常用药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卷首图引
本草汇图引
脏腑经络络穴图引
内景图
内景赋
仰图
伏图
手太阴肺经图
手阳明大肠经图
足阳明胃经图
足太阴脾经图
手少阴心经图
手太阳小肠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图
膀胱腑之图
足少阴肾经图
手厥阴心包经图
手少阳三焦经图
足少阳胆经图
足厥阴肝经图
任脉图
督脉图
面部图
肢节色见面部图
脏腑色见面部图

卷一
杂论
产择地土
藏留法
贸药辨假真
咀片分根梢
药剂别君臣
阴阳配合
七情
酸成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
五用
制造资水火
治病察机
治疗气味
煎制法
服饵法
修合药例
七方
十剂
五欲
五禁
五走
五伤
五过
吐汗下三法

卷二
杂论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四时用药例
五运六淫用药式
气味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
脏腑泻火药
服药风土之异
医贵应变
固元为本
真元耗散
三法五治
处方贵简
一药不可治众疾
八要
六陈
十八反
十九畏
治法提纲
脏气法时并药
和剂治法
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虚实论
治虚宜护胃气
诸病惟虚与火为难治
治气三法
治血三法
治吐血三要
寸关尺三部九候
阴阳表里二十九脉体状主病
奇经八脉体状主病
运气脉略
方土脉辨
并附十二经兼证八奇经兼证诀

卷三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引经报使药
诸病忌宜药
阴阳表里虚实门忌宜药
脏腑虚门忌宜药
心虚八证
肝虚十证
脾虚十二证
肺虚七证
肾虚十八证
命门虚四证
小肠虚一证
胆虚二证
胃虚七证
大肠虚四证
膀胱虚三证
三焦虚二证

卷四
脏腑实门忌宜药
心实即实火实热五证
肝实五证
脾实即湿热邪胜六证
肺实八证
肾无实故无泻法
命门实二证
小肠实一证
胆实二证
胃实六证
大肠实四证
膀胱实一证
三焦实三证
六淫门忌宜药
风四条
寒六条
暑四条
湿一条
燥一条
火十三条
杂证门忌宜药

滞下
泻利
五痘


诸气

关格

吐血咯血鼻衄齿衄耳衄舌上出血
蓄血
头痛
眉棱骨痛
齿痛
胃脘痛
腹痛


交肠
鬼疰尸疰飞尸客忤
妇人门忌宜药
赤白带下
血枯经闭
经行先期
经行后期
月事过多
崩中
热入血室
种子
妊娠恶阻
安胎
胎漏
难产
产后诸病
下乳汁
小儿门忌宜药
痘疮
痧疹
呕吐
泄泻
急惊
慢惊
疳积
诸虫
胎毒
外科门忌宜药
疠风
痈疽
肿疡
痈疽毒气攻心发谵语
溃疡
疔疮
瘰疬马刀疮附
瘿瘤
痔内外二症
通肠漏
乳岩乳痈内外吹
阴蚀
金疮
破伤风
跌扑伤损
蹊折挫闪
火灼
漆疮
……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补遗

前言/序言


《本草汇》:一部梳理与展望的医药学文献研究 《本草汇》并非一部药物的汇编,而是一项旨在深度剖析、梳理和重新评估中国历代本草文献价值的研究性著作。它聚焦于那些已经沉淀在时间长河中,却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本草典籍,意在通过严谨的文献学方法,还原其历史面貌,挖掘其学术精髓,并探讨其在当代医药学发展中的潜在意义。 本书的研究视角独特,它并不直接从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等角度展开,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这些信息赖以生存的载体——历代本草著作本身。我们将从何朝代的本草著作开始,研究其编撰的时代背景、思想流派、学术传承与演变?这些著作在当时的医学实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后世医药理论的发展?《本草汇》将逐一梳理这些脉络。 内容梗概: 第一部分:本草文献的源流与分期 本部分将对中国本草学发展的漫长历史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从早期零散的医药记载,如《神农本草经》的确立,到唐宋时期本草学的繁荣,如《新修本草》的官修意义,《本草图经》的图文并茂;再到明清时期本草学的集大成,如《本草纲目》的宏伟成就,以及其他诸多重要本草著作的涌现。《本草汇》将分析不同时期本草著作的编纂特点、学术成就及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我们将探讨,是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促成了这些本草著作的产生?又是什么样的学术思潮推动了本草学的发展? 第二部分:历代本草著作的文献学考证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古籍,进行细致的文献学分析。这包括: 版本考证: 对同一部本草著作的不同版本进行辨析,追溯其流传过程,确定最可靠的版本,并考察版本间的差异及其学术价值。 作者考辨: 对一些流传久远、作者不明或存在争议的本草著作,进行深入考证,力求还原其真实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文献来源分析: 追溯某一部本草著作引用的前代文献,分析其学术继承性,以及在引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增删、误记等现象。 内容结构与编排体例研究: 深入研究不同本草著作在内容组织、药物分类、药性描述、附方运用等方面的特点,揭示其编撰思想和学术逻辑。例如,《本草纲目》为何采用“六部二十四门”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又存在哪些局限性? 第三部分:本草文献中的学术思想与理论价值 在文献学考证的基础上,《本草汇》将进一步挖掘历代本草著作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价值。我们将关注: 古代医药理论的体现: 历代本草著作如何体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国古代医药理论?它们又是如何通过药物学来阐释这些理论的? 药物学理论的发展: 从《神农本草经》的“三品”理论,到历代本草对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的深化,《本草汇》将梳理药物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方剂学研究的基础: 许多本草著作附有大量的方剂,这些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特点,以及与药物性味理论的内在联系,都将是本部分的研究重点。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演变: 历代本草著作在认识自然、认识药物的过程中,其认知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如何演变的?例如,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升华,从观察记录到实验探索(尽管是早期形式)。 第四部分:本草文献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本草汇》并非止步于对历史文献的回顾,更着眼于其对当代的启示意义。本部分将探讨: 潜在的现代药学资源: 历代本草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古代应用的药物,其中一些可能并未被现代医药学充分认识或开发。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文献研究,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线索和方向。 传统医药理论的现代阐释: 中国传统医药理论具有独特的哲学和认识论基础。本部分将探讨如何以现代科学的视角,对本草文献中蕴含的传统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阐释,促进中西医的对话与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草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献是承载这一遗产的重要载体。《本草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本草文献价值的认识,并为相关研究和传承工作提供学术支持。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基于对历代本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本草汇》将对未来本草学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例如,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更完善的本草文献数据库?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古代本草文献在疾病防治、健康养生等方面的实用价值? 《本草汇》是一部面向学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细致的文献分析,深刻的理论探讨,致力于揭示中国本草学文献的深邃内涵,为其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书不是一本“药典”,而是一部关于“药典”背后的学问、历史与智慧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觉得不过又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养生书籍罢了。然而,《本草汇》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反转。它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书中对于各种草药的介绍,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讲解,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它会告诉你,当你遇到哪些小毛病时,家里常备的哪种草药能够派上用场,甚至还提供了具体的用法和用量。我一直是个容易感冒的人,尤其是在换季的时候,嗓子总是痒痒的,时不时还会咳嗽。读到书中关于金银花和薄荷的介绍时,我简直如获至宝!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用金银花和薄荷泡茶,不仅能缓解喉咙不适,还能清热解毒。我立刻尝试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那种恼人的痒感很快就消失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日常保健的偏方,这些偏方大多取材于身边常见的食材,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比如用生姜泡脚可以驱寒,用陈皮泡水可以理气健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未病先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有信心通过自然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评分

不得不说,《本草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医学的一些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中医药是古板、难以理解的,但这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打破了我的认知壁垒。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图像化”的呈现方式。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清晰地描绘了各种草药的形态特征,甚至连叶子的脉络、花朵的颜色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需要费力地去辨认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而是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轻松地认识和记忆各种草药。而且,书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图表和示意图,将复杂的药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解释某种药材的“归经”时,书中会用一个简明的图示,清晰地展示出它对身体不同脏器的影响。这种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大大提升了我阅读的兴趣和效率。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草药图鉴”,随时可以翻阅,随时可以学习。它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从“敬而远之”变成了“跃跃欲试”。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文字非常挑剔的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我更倾向于严谨且具有深度的探讨。《本草汇》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非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草药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比如,在介绍某种特定的草药时,作者会追溯到它在古代文献中的首次记载,以及历代医家对其的不同认识和应用。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这门古老的学问产生了更加敬畏的情感。书中的文字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将草药的形态、气味、功效娓娓道来。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首悠长的古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宁静致远的东方哲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药草与节气”的关联性描述,它将草药的生长周期与自然界的规律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草药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和东方智慧的传承之作。

评分

当我收到《本草汇》这本书时,说实话,我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传统医药的书籍层出不穷,很难说哪一本能够真正打动我。然而,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的那种“沉浸感”和“代入感”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像许多科普读物那样,仅仅是将知识点堆砌起来,而是通过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枯燥的药材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书中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药用价值”,而是将各种草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描述某种植物时,会讲述它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或者在民间传说中的角色。这种人文关怀,让我对每一种草药都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连接。我不再只是把它们当成单纯的“药”,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生命力。比如,书中关于“艾草”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了它的药用功效,还讲述了端午节用艾草辟邪的习俗,以及它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意义。读到这里,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古老的仪式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份深厚的联结。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学习传统知识,也可以是一种充满诗意和情怀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本草汇》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古老智慧的好奇心。从我翻开第一页的那一刻起,就被它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作者并非只是枯燥地罗列各种药材的性味归经,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生活场景之中,讲述那些关于草木的生动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食药同源”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日常饮食中的许多食材,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养生功效。比如,文中对红枣和枸杞的描述,不仅详述了它们的药用价值,还分享了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运用到日常的甜品和汤羹中,让养生变得既简单又美味。读到这里,我忍不住跃跃欲试,立刻去超市购买了一些食材,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制作了一份养生甜品,味道的确不输给那些高档甜品店,而且吃得更安心。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古代名医的轶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智慧的年代,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的养生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